㈠ 南京地铁上最近经常放的,五个中国女人跳舞在那唱“爱呀爱呀”的歌的是什么歌那个组合叫什么
是I ME唱的。叫哎伊呀
㈡ 中国女人裹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总之,缠小脚这一封建社会的恶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残害了数不清的中国妇女。可以说,缠小脚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长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好大脚”也成为漫骂、羞辱妇女最难听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小脚“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残为前提的。缠小脚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强力,野蛮地造成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发残疾和致死。民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就是女性千百年来遭受这一苦难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气吞声,听任摆布。事实上,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不仅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对于父权制社会施行对女性的与控制,也的确收到了强化的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小脚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而男性的审美观畸变也因“三寸金莲”益发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残的小脚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至于历代的酸腐文人,更是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不惜笔墨,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琐为乐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如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就自诩为“香莲博士”,写就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并因此出了名。
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缠足开始的年龄,一般从4、5岁开始,耗时3、4年,到7、8岁初具模样。缠足前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会被缩短。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无论是从赏心悦目还是从健康实用的角度,女人缠小脚都是不应该被接受的,而这样的残的行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却曾经盛行一千余年,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古人的这种不健康的视觉审美取向就象一个复杂的谜(当然,这肯定不仅仅是个审美的问题),而这个谜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很多人都认为女子缠小脚的习俗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产物。显然,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内在的的,但如果要说,小脚文化与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有着必然的等同性,却是值得怀疑的。在西方也同样经历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一度非常低下,他们的女性通过束腰和穿高跟鞋的方式来获得男性的认可,没有听说过有逼迫女性缠小脚的历史传闻,这无论如何比缠小脚来的文明。
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据说是这样的:南唐李后主(公元937——978)因为喜欢宫嫔睿娘的小脚状态,就让她缠足做新月状,并因此成为皇宫里最受宠的一个女人。于是皇宫里开始流行缠足。由于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脚成为时尚,继而官场与民间也相继流行。
这并没有得到确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朝的女子不用缠脚,而恰恰是从宋朝(公元960——1234)开始,儒家文人乃至于农家男人开始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莲”。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之前就已经形成。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缠小脚的习俗并不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伴生物。
现在就有一个最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偏偏就是在宋朝,这样一个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比较开化的年代,女子裹小脚这样的反人道的残的习俗却盛行开来。其实“三寸金莲”的说法源于北齐少帝萧宝卷赞其宠妾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纤小美足“步步生莲花!”,但当时及其后的隋唐在对脚的审美上并未出现这样的倾向,所以女子裹小脚在宋朝泛滥开来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其社会与思想根源的。因为时代久远又难以找到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史料作一些合理的推理,下面我想尽我所能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任何一种现象都可以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根源,而且其根源一般都可以追踪到文化,小脚的陋俗也不例外。小脚习俗所存在于的文化环境必定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所产生的。而一般来说,文化内涵中核心思想的单一性或者说叫做单调性是非常容易导致文化的非理性,因为缺乏不同思想的争鸣,就难以对思想本身进行反思,同时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因为缺少其他思想的制衡,容易走向极端。当这种非常态的文化主导了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的民众作为个体就被单一的思想简单化,无论是从个体自身还是与其他个体相比较都找不到思考的内驱力,作为整体因为内部没有差异性,缺乏内部矛盾的整体失去前进的原动力。当整个国家都基本静止了他的思维,民众反过来就完全固守于已有的非常态文化,并逐渐惰性的走向极至,国家与民众不可避免的进入非理性状态。尤其不幸的是,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与由它所主导的非理性国家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形下,任何荒谬的事情的发生以及可能长久的持续都是不足为奇的。而在宋朝,程朱理学就是上面推理的现实演绎。朱的理学与程的心学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并根据他们所认为的道与器相分离的原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作为人这样的有尊严的个体的极端的不尊重,当这种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一旦脚是否小成为评判女子是否美的标准(事实上已经上升为贤良与道德的标准),全社会对于女子因此所遭受的痛楚的漠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一个比较弱势的。一方面,其领土局限于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内又基本为汉族人,所以无论是地域文化和种族文化都是比较单一的,这种情形有利于某一种思想在全国形成权威地位。而在汉唐时期,因为领有西域大漠,肢体完整,文化中心长安更是胡汉文化的交汇地带,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从西汉时汉武帝就已开始认识到儒家学说是统治者愚民的一剂良药,并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却没有导致汉唐期间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极权地位。另一方面,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在与少数民族如金、辽、西夏交战的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朝廷内也有主战和主和两种声音,但主张称臣和进贡的投降派一直都占了上风,而且皇室也倾向于苟和求安,但这就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加之本身体弱,所以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的当权者那样对安定与秩序充满了渴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可见,儒家思想是强调秩序和塑造权威的思想,是维护皇权与男权的思想,这正切合了当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极端的推崇儒家学说,并在统治中深刻地贯彻、严格地执行、极力地发展儒家思想。男权与皇权都属于极权和威权的范畴,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它们一脉相承。随着皇权的权威被进一步神化,男子相对于女子强势地位就被进一步增强,而男子的强与女子的弱是相对的,即这种更加强势的地位必定是建立在进一步降低和弱化女子的地位的基础上的。在这里有一点应该被提到,宋朝的男性是比较压抑的,他们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失败的,这里面除了国力军事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战场当战法水平接近时,士兵的力量与野性至关重要,宋朝军队在用兵方面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水平相近,但由于士兵基本上是,而且多来自江南,在力量与野性方面相对明显欠缺,在战场上的失败就不奇怪了,但由此而来的巨大的挫败感对宋朝的男性是沉重的心理上的折磨。在宋朝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子对自己的强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负,但当他们的这种自负被自己的保家卫国的无能所重创时,必然从本能上必然去寻找出路以承载破碎的尊严。很显然,女性是最合适的对象。汉代才女班昭在她的着名的《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必然的,当时的男性潜意识的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从而为自己在战场上丢失的自尊寻找平衡。女性在缠了小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宋王朝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当时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而且还暗暗迎合了当时男性当中普遍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女子缠小脚的行为在宋朝走向泛滥是由当时社会极其不正常的宏观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氛围所决定的。
缠小脚的陋俗竟然能从宋朝一直延续到初期,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宋朝以降,极端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将禁锢人性的礼发挥到极至的程朱理学一直在社会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社会这种宏观的思想的代代传承具体到微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实现的,程朱理学的延续不衰说到底是一代代的一个个有灵性的人所作出的选择的综合的结果,这是一个多么大人为的悲剧。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西方的文明之风在国内逐渐刮大,知识分子率先觉醒,并开始积极宣传西方的各种流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病,这种思考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活跃,人们开始真正的理性的去审视自己的那些为礼教所束缚的非理性的风俗习惯,所以,水到渠成的,男人的长辫子给剪了,女人放足了。但是,中国女人的千年裹足的疼痛与屈辱实在是不能这样轻轻的一笔就从我们的历史中勾去,只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才能让我们克服蒙昧,踏者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进。
㈢ 中国女人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什么时候放脚的
女性裹脚最早开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时期,李煜非常喜欢小周后的小脚,民间百姓开始效仿,于是裹小脚的习俗开始流行,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摈弃这个习俗。
㈣ 少儿拉丁舞和中国舞有什么区别
一、民族习惯的本质差异
中国传统舞蹈富含中国民族的特点—含蓄。以女性为例,在舞蹈表现上中国传统舞蹈常常用幅度小且柔软的动作和弯曲多变的线条表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美,温柔、小巧、细腻。
拉丁舞则表现为奔放、自然,多用身体语言展现欧美女性的独立和热情;用伸展的肢体,演绎与男性相衡的自主能力。
二、肌肉控制的差异
在民族舞中,身体的每块肌肉的运动都可以是单独的。但在拉丁舞中,身体从纵轴开始被分成两边,每一个动作,都由相反的两组肌肉控制,当你动肩膀时,另外一边的身体要相反地拉着,形成反作用力。
三、中位的差异
拉丁舞需要舞者把重心放得比较低,让观众看起来像是压着地板跳舞。中国民族舞要求吸气时慢慢地吸,吐气时要慢慢地吐,中位保持得比较高。但在拉丁舞中,不管吸气还是吐气,都要求快,让人看到动作与起伏的干脆。吐气时,要把胸腔里的气完全吐出,使身体像面团一样压在主力腿上,尽可能使中位较低。
四、对动作延伸理解的差异
在民族舞中,延伸动作是动作的结束部分。例如手部动作,当要拿起手时,力量一直控制在手上,慢慢抬起,然后向无限远延伸,动作完成。拉丁舞刚好相反,当要做手部动作时,手完全放松,用身体把手甩出去,然后用相反的另一边身体拉着,待动作完全静止后,再做另一个动作的开头时,才去做延伸,因此,拉丁舞的延伸动作,是在下一动作的开始时进行的。
(4)中国女人是怎么跳舞扩展阅读:
中国舞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
中国古典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期主要在宫廷及古老的戏剧中流传。中国古典舞除一套完整的基本功训练外,还有完整的系统的身韵,身法训练。同时,还有难度很高的毯子功训练。中国古典舞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身法、身韵和技巧。舞。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牛仔舞、桑巴、斗牛舞。
拉丁舞的五项舞蹈各有风格,桑巴的激情,恰恰的活泼,伦巴的婀娜,斗牛的强劲,牛仔的逗趣。风格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内涵的把握。
㈤ 中国女人为什么喜欢跳舞
古代女子鲜有露面的机会,逢节日、选秀、聚会这样难得的活动时,怎样展示才华成为了她们最重要的事。才华展示的好,兴许就能一跃成名,为自己谋个好姻缘,好名声。
昔日赵飞燕正是凭借着掌上舞从众多美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美人。唐代绝句《汉宫曲》便这样来描绘赵飞燕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汉宫曲》
古代文人素来不吝惜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舞女的美。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唐代李群玉的这首《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便将这舞者的柔、媚、纤描绘的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看出歌舞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
取悦他人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不论是平常家庭还是庞大的后宫,女人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就要学会取悦男性。跳舞自然也成为了已婚女性的必修课。
《甄嬛传》中(且先不论其历史真假),安陵容失声之后为了重获恩宠,坚持苦练冰上之舞,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后宫争宠大戏足以窥见民间小家,女人为了美丽和地位,跳舞是势在必行。
兴趣与养生
而当今社会,女性独立意识逐渐强烈,开始真正在乎自己。跳舞更多的是因为真的喜爱,从中收获快乐和自信。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而我们总是期望着这一天能来得稍晚一点,为了保持年轻态,我们旅行、跳舞,在广场上挥洒汗水。跳舞,只因其带给我们的是健康的生活。
㈥ 中国女人何时缠脚何时开始放开缠脚的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㈦ 古代女性缠足是普遍现象吗
早期的记载或被引用的文字证据,大多很难断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描写足部的装饰,还是真的有实行缠脚的动作。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缠足缠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到明清时代,缠足逐渐普及于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甚至有男性为特定目的缠足的例子 [9]。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于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对于汉族的成效不大,满人则少有缠足的情形。
可见不是所有人都缠足,明清以前是富有人家才会缠足
㈧ 杨丽萍的孔雀舞很有灵气,金星是如何评价她的舞蹈的
杨丽萍的孔雀舞很有灵气,金星是如何评价她的舞蹈的?曾经不理解杨丽萍,看了她的舞蹈惊为天人,也许这是她的选择,感谢她为人类贡献了这么美的文化。后来才发现金星不是毒,是他性子直。杨丽萍的美看不懂。艺术不应该是生活的反面,更不应该是自然的叛逆,艺术应该做生活的升华剂和自然的延伸光影,否则再美也是歧途。美其名曰活得像仙,更像是虚妄虚幻,试想那些风景如画的戈壁森林,于生活而言又何尝不是穷山恶水。
学艺术的特点:就是谁也瞧不上谁。大家都张扬个性,都觉得自己的东西与众不同,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是学美术的。其实艺术是多元的,只要有人喜欢,就发挥出它的功能了,任何艺术都做不到全民喜爱。俩都有个性,一个能生不生,一个不能生抱养别人的也要养,怎么说呢,一个努力做个女人,一个是女人做不敢女人该干的事,说句良心话,很多女人都学跳舞,也结婚生子,繁育后代,她把自己整的太伟大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尘埃,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㈨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是丰富
而极细致的。她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
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铃这种对服饰的敏感贯
穿在小说创作审美和存在哲学中。 “生命是一袭华
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用服饰对生命作了
这样的隐喻或诠释。
张爱玲对衣服的敏感和妥帖表述的天赋,说明
她是一个喜爱表现、也擅长表现的女子。她论起颜
色、服饰、公寓、街景、影戏这些女人气十足的话
题,皆津津有味。巴黎的时装、伦敦的礼服与长袍
马褂混杂相陈,而她经常的穿着则是色泽淡雅的丝
质碎花旗袍,自己设计时装,穿上自己制作的艺术品
款款过市;也许是明朝的袍,配着时兴的欧式小帽,
在现在可以看到的她当年的照片中,你可以不费力
的找到各种各样的姿态,英式的、法式的�6�8�6�8。她独
特的审美注视至今都令人惊奇。从《更衣记》中,
清清楚楚的介绍满青乃至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
程,到《童言无忌》的《穿》中道出自己对“穿”
的理想,对“穿”的诠释, “我只知道坐在第一排
看武打,欣赏那青罗战袍,飘开来,露出红里子,
玉色裤管里露出玫瑰紫里子�6�8�6�8” “再没心肝的女
子,提起去年那件锦缎长袍,还是含情脉脉的”。
内衣于女人也‘是一样,不只是对身材的呵护与保
养,那些娇嫩的颜色,动人的款式,总像一只手在
伸向你,把你的心搅得乱乱的。把内衣穿得细致而
妥贴的女子是值得去爱的,纷繁的生活总有许多不
如意的地方,但是在心中保留一份浪漫情致的女子
却可以永葆青春”, “我既不是美女,义没有什么
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的注意?”
文字的聪慧孕育了她直觉的敏感,她将自己的
“活色生香”与传统的东方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不
流俗,不噱头,既有感性的叛逆,又有希望被用一种
“挑剔”的优雅,雕塑出一个个性十足,引领潮流的
张爱玲,展现着她的叛逆、优雅、落寞与欢容。
什么是所谓女性品质?作为男人的西
美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献身日常要
求,更关注纯粹个人的生活。” 人的生命
本质上是一个献身的过程,女人的献身不
像男人那样指向某种纯粹客观的东西或抽
象性的观念, 而总是指向生命的具体
性—— “一种时间性的、似乎一点一滴的
东西”。女人的生命直觉就在生命本身当
下的流动中,而不是像男性的生命直觉那
样置身这种流动之外。西美尔对男性品质
下了这样的判词: 男性追求的不是生命整
体,而是生命的栽体,不是灵魂本身,而
是灵魂的功能,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
的方式— — 结论是:女人比男人更接近存
在:从人的纯粹性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是
人。“女人与男人因而是完全不同的。就自
己是女人这一点对女人来说, 比起自己是
男人这一点对男人来说,更具本质性”。 】
张爱玲对服装的喜欢和丰富而极细致描述来自
她女性特质下的女性视角,她不是从社会地位上,
而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上去说明,文字一寸一
寸都是女性的感觉。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 “衣裳常常显示人品,”
又有一句: “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
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麦克卢汉在他的代
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服装一章中阐述
道:作为从古到今的26种媒介之一,服装以最直
观的方式传达着关于一个人的所处的时代,他所属
的民族,以及他的性别、社会地位、财产、教养等
等的信息。
张爱玲将各种色彩斑斓、款式多变的服饰展
示,对于服饰她在乎的应该是服饰的本体特性,它
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
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这使她的小说绚丽
多姿,风味迥异,也正是这点为她作品中运用人物
服饰,在修饰人物,充当人类遮羞布的同时,又赋
予新的生命,新的用途。
(一)展示身份、渲染氛围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一篇《更衣记》不仅追溯
了旗袍的演变,更赋予其时代变迁、心理变异的脉
动。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只能缜
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各人住在各人的衣
服里,各自打理。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振保无意撞见烟鹂在浴
室: “她提着裤子,弯着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
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衣,短衫搂
的高高的,一半压在颌下,睡裤臃肿的堆在脚面
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污秽的画
面让人不由生出厌恶之感,尴尬的气氛在她与振保
之间急剧的升腾,她与裁缝的那段大家心知肚明的
尴尬,更是讽刺的有力的爆炸开来。夫妻间的欺
骗、肮脏、虚伪在那一瞬间被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而始作俑者不是别人,却正是这个单调无味的女
人。她的出场便笼罩着笼统的白,而后来连这少女
的白也变成了妇人的呆板、僵硬和空洞, “床前明
月光”变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
又如王娇蕊。穿“一套睡衣,是南洋华侨家常
穿的纱笼布制的袄裤,那纱笼布上印的花,黑压压
的也不知是龙蛇还是草木,牵丝攀藤,乌金里面绽
出绿”复杂的印花,滋长了娇蕊和振保之间暖昧不明
的气氛,印证了娇蕊对振保全新的、异于对待其他所
有男人的牵丝攀藤的用心的感情,这是犹如海底捞
针水蒸气一般的用肉眼所看不清的和无法明白的、:
《金锁记》曹七巧用黄金的斧无情的劈砍儿女
的幸福,对童世舫大摆鸿门宴之时,她的服饰便透
露了一种骇人的气氛。“她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段
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封建遗留的“青灰团
龙宫织段袍”与现代文明产物红色热水袋处于同一
平面,无疑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强烈的不调和的对
比在空气中弥漫出紧张、骚动、不安的气氛。生活
的空气因孟烟鹂而凝滞、苍白,又因曹七巧而慌
乱、紧张。
从服饰以及最初形态出现在人类生活中之时,
到后来出现的锦帽貂裘,布衣之别,服饰总是理所当
然的承担了一种功用:表明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
在张的小说中,服饰依然承担起这种职责和义务,为
小说中的服饰文化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地基。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说“难得碰见像你这样
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省亲之夜,单凭跳舞就搅
了七妹宝络的局。那天,她穿的是“床架上挂着她脱
下来的月白蝉翼纱旗袍。他一歪身坐在地上�6�8�6�8”,
“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无论是穿什么,都是逼
上粱山,被置于一个哪里” “有点不对” 的戏台
上。拿白流苏陪同七小姐去相亲时穿的月白蝉翼纱
旗袍而言,月白色透露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明晰,蝉
翼纱的面料流泻出的是内心的轻松感,她已无所谓
家人的职责和嘲讽,她有的是得胜后的从容和冷
静。轻灵的飞纱中飘逸的是她对范柳原的若有似无
的飘渺的情感,是一种连她自己也不理解的神秘莫
测、飘忽游移的心思。
人们为了渲染某种气氛,通常运用大量的色块
或通过环境描写等手段,却很少象张爱玲一样借助
服饰渲染一些特殊的氛围。
(二)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典型人物是优秀小说的感性底子,而不同的作
家打磨人物也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张塑
造人物的独特趋向和细致手笔尤其不容忽视。她在
小说中塑造人物、完善人物性格使,以服饰现性
格,虽有信手拈来之态,然兴味深远,蕴涵丰富,
各色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穿,流连于服饰五
彩斑斓的流光中,演绎着他们平凡的生活。
从古时的训语“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到今天的时装业的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人们知道
了依时、依地、依情来配置适合的服饰,而张爱玲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在他的小说中向我们展示
了一种丰富的服饰心理。
在曹七巧这个特殊女性身上,服饰心理描写更
为精妙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只看见发结上
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挚动
着,发 的心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的火阎里。那
风凉针上的钻石,正像七巧的心中凝固的泪珠,那
一小截粉红丝线无疑是她作为一个正常内心对人性
之爱热情的追求,冰冷的钻石闪闪挚动的光,是一
个悲哀女性辛酸的泪光。于是,她在不幸的生活中
将希望都寄托在小叔子姜季泽的身上。在她寡居后
听姜季泽来访时,特地系上一条玄色铁线纱裙”。
这一细节中包藏着的是他的期待和冲动。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 “她(艾许太太)是
高高的,驼驼的,穿的也是相当考究的花洋纱,却剪
的拖一片、挂一片,有点象老叫花子,小鸡蛋壳青呢
帽上插着双飞燕翅,珠头帽针,帽子底下镶着一圈灰
色的鬈发,非常像假发,眼珠也像是淡蓝瓷的假眼
珠。”如此的奇装异服,不过是她想极力的证明自己
不同于中国人的身份,维护她那个杂种家庭的“尊
严”,然而,她这种过度夸张的装束却反而使服饰辩
白变的可笑,自暴追求英国身份的虚荣心。
写骄蕊“穿着暗紫蓝乔其纱旗袍,隐隐露出胸
口挂着的一颗冷燕的金鸡心” “一动也不动像一颗
蓝宝石,只让梦幻的灯光在宝石深处引起波动的光
和影”。暗紫蓝的旗袍庄重中有忧郁、冰冷中含诱
惑.乔其纱则以其飘逸的质地道出了女性柔美的本
质,透过这种带朦胧感的面料,人们可以窥见她内
心的飘忽虚浮的情感世界。而那颗冰冷的“金鸡
心”是静静地骄傲的散发着她高贵和不容忽视的
“冰美人” 的魅力。
《封锁》中“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
窄窄的花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质朴的味道。她
携着一把百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
样,惟恐唤起公众的注意。”这是吕宗桢在电车上
见到的吴翠远。蓝和白,肃静的色彩,让人感觉到
天使般的纯洁。确实,在家里,她是个好女儿,在
赵琴玉: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人物口 153
学校是个好学生。大学毕业在母校担任英文助教,
然而,也正是这天使的颜色使她的思想停留在书本
上,使她在安详的挑战中不自觉的倾向与幻想,他
的服饰和她的思想是再切合不过了。
《等》中的童太太“薄薄的黑发梳了个,年青
的时候想必是端丽的圆脸,现在胖了,显得脓包,
全仗脑后的“一点红” 的红宝簪子,两耳绿豆大的
翡翠耳坠,与嘴里的两颗金牙,把她的一个人四面
支柱起来,有了着落”。红金绿玉将“灰呢村衫袍
的端庄、稳重感一扫而尽,乘下的是她爆发户的虚
荣,掩饰着他被弃的怨妇情怀,寒酸和荒凉以及她
骨子里的恶俗之气。
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经历和体验而形成不同的审
美情趣,导致他们在服饰上的品味迥异.因而往往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服饰中反观其地位乃至品位。
(三)暗示人物灵魂与命运
服饰是一种奇炫的东西,经人类几千奶奶的历
史长河淘洗并不断发展,服饰本体不仅是几千年的
文化沉淀,而且包含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趋于完善
的历程中对服饰的理解几服饰的人性化,因而,犹
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
服饰,人们也各执一词。
《红玫瑰和白玫瑰》里“她穿着一件异地长袍,
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粘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
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
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的太小了,两边进开了一寸
半的裂缝,用绿缎子十字交叉一路绿了起来,露出
里面的深粉红的裙”。这是描写红玫瑰王娇蕊的一
段,过分刺H艮的绿红色调是红玫瑰的典型色彩,工
娇蕊是朵艳丽的交际花,后来成了王太太,已经是
别人的妻子,却仍与旧情人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关
系,并且还不断的挑逗佟振葆。她这种谙于男女周
旋的性格特征冲作者对其衣着的色彩描写中看出
来。作者通过把视觉、味觉、触觉糅合在一起,使
视觉效果达到了最佳,通过服饰的色彩就已经初步
展示了人物的灵魂。
《沉香屑 第一香炉》里的梁太太“一个娇小
格致的西装少妇跨出车来,一身黑,黑草帽檐下垂下
绿色的面网,一亮一暗,亮的时候像一颗欲坠未坠的
泪珠,暗的时候更像一粒清痣。那面网足有两三码
长,像围巾似的兜在肩上,飘飘浮浮。”梁太太的出
场,以黑色昭告天下,又像时髦,有似丧失的装扮以
及那欲坠未坠的泪珠。这一切都暗示了她本身的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54
幸,在她的身上充满了在古来腐朽的文化,物欲,情
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
《十八春》曼潞,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
穿着件淡灰色的旧洋皮大衣”, “她在户内也围着
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
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
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有一种线装书
的暗蓝色封面。”“穿着一件苹果绿软长旗袍,倒有
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
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衣裳上忽然现出这样一个
黑隐隐的手印,看上去却有一些恐怖的意味�6�8�6�8”
“曼潞瘦得整个的人都缩小了,但是衣服一层层得
穿得非常臃肿,倒反而显得胖大�6�8�6�8 ”从几个时段
的服饰,可以看到她的变化。
在《金》中张爱玲对七巧性格的塑造始于小说
的开始,即通过对服饰性格的打造人物轮廓, “她
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在门上——玻璃
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蝴蝶用牺牲自己
圆了一个美丽的梦,永远留下了当年的韶华;黄金的
枷锁将七巧牢牢扣住,把她抛在金钱的欲望中苦苦
挣扎,在肉体的欲望中迷惘。等到青春和自我迷失在
姜家的大宅后,她却依旧不知道能不能在上帝的伊
甸园中圆她那个飘洒着金色浮光而又凄怆的梦。此
外,对七巧的反复雕琢,除了完成其自身的服饰性格
化之外,还援引了他人的服饰加以补缀。如写她为长
安裹脚,重拾弃之已久的裹脚布,完全是由对一个男
人的温柔回忆而引起的神经质的突发兴致,是自私
而无情地对女儿健康身心的摧残,将女儿推人一个
充满陈腐之气的世界中。然而,可笑又可气的是,巨
大代价的付出却只为满足她自己极端的专横和变态
的私心。她的愿望不过是企图通过束缚长安的身体
来禁锢女儿年轻而美好的心灵和幸福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七巧的残酷和变态并非生而有
之,她的性格始终是变化着的,通过她的“翠玉、
镯子”可见一斑。年轻时翠玉镯子里的是一条滚圆
的手臂,有着青春的朝气,健康的活力,年老时,
翠玉镯子里的是一条干巴巴的裹着一层毫无弹性的
皮肤的手臂, “可以一直将镯子到腋下”,这是七
巧青春的消逝所伴随的生命力和人性的弱化,是饱
受煎熬的生命迷失自我、迷失本性后遗留的残渣,
是一个残酷破坏儿女幸福的自私、疯狂、变态的母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亲,是因一生算计和提防以至熬干血肉的干涸的幽
灵,是来自人间地狱的罪恶的死魂灵。
张爱玲曾在《穿》中说张恨水“喜欢一个女人
清清爽爽穿件蓝布罩衫,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红绸旗
袍,天真老实之中带点诱惑性”,在对王娇蕊服饰的
描写中便有这样的痕迹:“她穿着一件一地长袍.是
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6�8�6�8似乎
做的太小了,两边进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
交叉一路路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裙。”显
然,这是受了张恨水的影响。红绿对照有一种可喜的
渗透力、感染力,蕴涵着活泼的、生命律动的意味,衍
射出“红玫瑰”的鲜辣、活泼的个性色彩,而分红色
的衬裙则犹如激情背后的温柔,体贴、细腻而妩媚,
是深锁于记忆中的一段粉红的回忆。
当然,服饰是一片施展个性的天地,不管是表
现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或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还
是渲染气氛,张爱玲给我们留下了最终的还是那一
个个鲜活的人物,因为一篇小说常常是必须建立在
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的基础上的。在这,张既施展了
她的个性,也将这个性构建于小说的整体框架中,或
许着就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衰隋与服饰文化的原因之
一吧。张对服装的精益求精与精巧的文字之间多少
有些重叠。仿佛在构筑一座文字之塔的同时,也在为
自己变质一件衣裳,汇成了她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有评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
和思想经历都能映在画面上,仅此一点,他的人格
就会凹凸出来,而且清晰明朗,他的状态就是一种
精神。用衣服来演示女性的生命,展示的是各色人
物的百般滋味的平凡人生.就是张爱玲的一种生存
状态。因为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
只能缜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
服,我们各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
㈩ 为什么中国古代女人裹脚是怎么裹脚的痛吗现在为什么又不裹脚了
女人裹脚不是从清代开始的,一直上推,大约产生于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脚。裹脚之风兴盛于明清。
宋朝时只有高贵女人才裹脚,普通妇女是不裹的。而且当时对裹脚的要求只是纤直,还不至于到后世伤筋动骨那么厉害。
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
对女子来说,美是重要的。是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至于能不能走路,谁在乎呢?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脚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赏和赞美。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据说裹脚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嫔妃们用布把脚缠成新月形,在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后主认为这是至美,于是后宫中就开始缠足,后来又流传到民间。只要皇帝喜欢什么,民间一定会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号称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颠峰,干隆皇帝酷爱书法,所有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欢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脚。关于裹脚的起源,还有几个说法,有说是起于南朝齐废帝妃潘玉奴,有说是起于唐末,有说是起与隋炀帝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发生了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裹脚当然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