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中国到底有多少租界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 7处:
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 5处:
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
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
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罗斯2处:
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
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 1处:
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居留地,有时候也会被当成租界,但实际上不是,比如烟台、福州、营口等其实都只是形成了居留地,并没有真正签署租界法律条文。
2. 谁能帮我统计一下,近代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损失的土地面积!列出时间 侵占国家 损失面积!
从1842年英国强迫中国签定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起,西方列强在1842~1919年间共迫使中国签定了709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英国163个,日本153个,沙俄104个,法国73个,德国47个,美国41个,比利时26个,葡萄牙13个,意大利7个,荷兰5个,奥匈帝国5个,西班牙4个,其他国家68个。
补充: 引自凤凰网历史不平等条约研究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某种程度上,一部不平等条约史就是一部中外关系史。虽然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影响重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专着系统地探究什么样的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在论述到不平等条约问题时,学者们直接对条约进行分析,每人头脑中自然有了一个确定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什么?有没有科学的根据?由于没有标准,大家对不平等概念的认识也莫衷一是,因此在统计时得出的数目往往大相径庭,以至于近代中国究竟与外国订立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也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各方认同的约数。有人认为是1182个,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1100多个。依据我们对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定义,通过对《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文件的逐个梳理,我们得出的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是343个。这一数目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
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内容却只有一个——侵犯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领土和财富,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据统计,从1689~1949年,中国共与外国签定了约1182件左右的书面形式外交文件,其中除正式的条约、和约、界约和协定外,还有所谓的:①“专条”:如中日关于台湾“生番”的《北京专条》;②“合同”,大多数是为解决铁路借款、合办铁路及其他经济事务的,如1898年中美订立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等;③“章程”,如1843年中英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④附约(附件):如中日1905年签署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及附约》等;⑤证明书。如中国秘鲁废除苛例证明书等;⑥“租约”,如1898年的《中俄旅大租地条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条约及外交文件基本是都是不平等的。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和利益。这些特权和利益包括:
一、驻军权: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9款的规定,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享有驻兵的特权。该条款称:“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二、内河航行权:帝国主义国家的船只不仅可以在中国领海任意往来,而且可以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如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具可通商”。并“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通商之区”。
三、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对居住在驻在国领土上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西方列强侵犯弱小国家主权、掠夺弱小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中国是受领事裁判制度危害最深、时间最长的国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在华享受领事裁判权。“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照办。” 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犯了罪,中国官员不能根据中国法律来惩罚他,只能交给英国领事按英律治办。此后约有20多个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这种特权。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才被迫放弃此种权利。
四、自由传教权:1844年,中法签定《黄浦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取得在五口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医院、学堂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实际上要求清政府保护法人在华自由传教。1846年在法国的威胁下,清政府正式取消对天主教的限制,并发还过去没收的天主教堂。随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取得了在华传教的自由。他们在中国各地设立教会。许多传教士充当帝国主义在华的谋士和间谍。
五、海关管理权:1853年,英、美、法三国以上海小刀会起义使“海关行政陷于停顿”为借口,迫使上海道台在次年6月订立了《上海海关征税规则》,并于同年公布英、美、法“三国领事通告”,攫取了上海海关管理大权。从此,帝国主义控制了上海海关,并通过委任外国人担任各地海关的税务司,控制了全中国的海关。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把持下,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关税收支权也统统丧失。海关长期成为西方列强侵掠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六、设立租界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这一规定后来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各口岸建立“租界”的根据。1853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不久,美国和法国也在上海建立了租界。1849年,英、美在上海的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最大时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1854年,公共租界设立“工部局”。最多时在中国的外国租界多达几十处,分布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福州、厦门、汉口、九江、长沙、沙市和烟台等城市。在“租界”内,帝国主义侵夺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并使租界逐步发展成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桥头堡。
七、片面最惠国待遇: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特别规定:英国对中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该条约称:“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后来其他列强也群起效法,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祸害。
八、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定了无数的不平等条约,也勒索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据统计,全部赔款约在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6倍,1901年全国工矿总资额的82倍。
九、割占和蚕食中国领土:1843年的中英《南京条约》第3款规定:清政府“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南京条约》的签定和香港割让英国,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以后其他西方列强纷至沓来,中国大片河山沦入帝国主义之手,仅俄国一国就侵占了中国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 在民国时,中国拥有租界数量最多的是哪个城市
天津最多,到民国成立前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在全国,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4. 中国在解放前总共存在多少个租界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诸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镇江等地,都有不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当年天津是有租界最多的城市,共有:英租界、天津美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俄租界、比租界、意租界、奥匈租界。
5. 20世纪初中国当时租界的情况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 6处: 天津英租界 汉口英租界 广州英租界 九江英租界 厦门英租界 镇江英租界 日本 5处: 天津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 苏州日租界 杭州日租界 重庆日租界 法国 4处: 上海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 广州法租界 德国 2处: 天津德租界 汉口德租界 俄国 2处: 天津俄租界 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 1处: 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 1处: 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 1处: 天津比租界 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 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除租界外,外国在中国的领土占领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租借地:由租借国通过条约获取。与租界所实行的工部局自治的管理形式不同,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例如大连、青岛、威海卫、广州湾。在中国,租界的法律地位最初是南京条约附件规定的:中国政府许可了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以及永久居住的权利。由于列国条约中一体均沾条款的存在,各国很快都享有了在通商口岸活动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合法谈判和武力胁迫的手段,将权利不断扩大,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租界只存在于通商口岸。而诸如新界、旅顺、胶州湾等租借地(Leased territory)则不同于租界,租借地的租借时间往往长于一般租界,并且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例如驻青岛的德国胶州湾总督、日本关东州长官、英国威海卫租借地总督等),中国官员不能决定这些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是租界与租借地的最大区别。 铁路附属地:俄国及日本在其管理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两侧取得的附属用地,拥有行政、驻军、警察等多种权力,中国在此区域内的主权受到限制。铁路附属地的性质类似租界,但范围远比租界为大。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由英国11国共同管理的地区,行政司法等职能由各国使馆行使,这一点既有别于租借地的总督统治,又有别于租界的工部局管理。 避暑地:江西牯岭(Kuling,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河北北戴河以及福州鼓岭(Kuliang)等。这些地区限制中国人购置地产,并组成类似工部局的外国人自治管理机构。 附属于租界的越界筑路区、租界预留地等。例如上海公共租界日本区,又被称为“上海日租界”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中影响中国政局的因素之一。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多在租界内策划。比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和清政府的谈判就是在其内部压力下,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而选择在上海的英国租界展开。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大量示威游行路线也多经过租界,以示对外国势力的不满。租界在中国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与租借国展开收回租界的谈判。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以下是部分租界收回的时间表: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参加欧战协约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奥租界。 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7年1月3日 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 1927年1月10日 武汉国民政府在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成功收回收回九江英租界 1927年3月24日,国共北伐军进入镇江后,英国领事怀稚特主动撤退巡捕,共产主义青年团特支与国民党市党部派工人部长去上海总工会学习组织工会的经验,返镇后数天时间,火柴厂、面粉厂等十几个大厂与行业领先成立了工会组织。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率领商团进入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改由镇江公安局设立警署。全体英国侨民撤出。因此,该租界的行政管理权这时已被收回。到4月份,风云突变,国民党清党,延至1929年11月15日,才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典礼。 1930年9月17日 国民政府收回厦门英租界 1931年1月15日 中国政府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 比利时在天津虽有租界,但比租界设立期间,并未做何开发建设,甚至连一座标志性建筑亦未建。1927年1月27日,中国北洋政府与比利时进行双边条约谈判,比方便宣布,愿将租界归还中国。1929年改为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比进行了相关谈判,终在当年8月31日在津签订了《比利时交还天津比国租界协定》,只是延至1931年1月15日,双方才互换了协定批准书,从而完成了租界交接的所有法律程序。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有关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新的条约,取消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租界,中国国内存在百年的租界从法理上结束了它的历史。(1943年3月,日本曾将杭州、苏州、汉口、天津四处日本租界“交还”汪伪政府,8月,汪伪政府又象征性地“接收”了日本控制下的上海租界,以上均为日本及其控制的伪政府之间表演的闹剧)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收回”除了香港租界外的所有的在华租界和租借地。租界虽然名义“收回”了,但租界内的外国公产一直无法收回。例如上海的租界虽早已取消,但法方迄未交回公产十四处。这些产业均系过去法国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取得的,公产不收回,租界就不是真正的“收回”。真正完全的取消租界和收回外国公产,以及各种外国特权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6. 旧中国外国租界资料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
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6)如何计算近代中国的租界数量扩展阅读:
旧中国的租界介绍:
1、天津英租界
是英国设在天津的专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国七个在华英租界之一,同时也是天津的九国租界中设立最早、发展最繁荣的租界,因与法租界毗邻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称。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将民国政府迁往天津英租界,使这里一度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及政府所在地。
1930年代,英国与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关问题而爆发冲突和外交纠纷,并导致天津英租界危机。英国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余年。
2、上海英租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宫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圆明园路一带)以南之地,准英国商人租地建屋,后称租界,次年定西界于界路(今河南中路)。
道光二十八年英国领事阿礼国与苏松太道麟桂商定将租界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周泾浜与苏州河畔苏宅之间的一条直线(今西藏中路)。
面积为2820亩。同治二年(1863年)9月20日,与上海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占地10685亩。至1930年,共扩展至15893亩。
3、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合并而成。
1943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
7. 在旧中国的外国租界地是怎么回事儿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
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家均有租界的存在。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中国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
(7)如何计算近代中国的租界数量扩展阅读:
旧中国的租界介绍:
1、天津英租界
是英国设在天津的专管租界。它是近代中国七个在华英租界之一,同时也是天津的九国租界中设立最早、发展最繁荣的租界,因与法租界毗邻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称。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将民国政府迁往天津英租界,使这里一度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及政府所在地。
1930年代,英国与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关问题而爆发冲突和外交纠纷,并导致天津英租界危机。英国租界在天津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余年。
2、上海英租界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宫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圆明园路一带)以南之地,准英国商人租地建屋,后称租界,次年定西界于界路(今河南中路)。
道光二十八年英国领事阿礼国与苏松太道麟桂商定将租界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周泾浜与苏州河畔苏宅之间的一条直线(今西藏中路)。
面积为2820亩。同治二年(1863年)9月20日,与上海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占地10685亩。至1930年,共扩展至15893亩。
3、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又名英美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由原英租界与美租界于1863年9月合并而成。
1943年,美英等国分别与重庆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将上海租界交还中国。实际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国政府收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租界
8. 上海曾经有多少个租界都是什么租界有什么特征范围是如何划分的那些租界在现在的上海是哪里追分
上海曾经有多少个租界,分别为:
1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英方与上海道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租界—英租界。上海英租界从1845年11月设立开始,至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近代中国史上,上海的外国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租界划定黄浦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后又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2美租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国领事向苏松道台要求划虹口一带为美国租界。次年,以口头协定,以苏州河北岸虹口地段为美租界。
1863年6月,美国领事与上海道签订章程,美租界西面从护界河对岸(今西藏路桥北堍)起,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向北3里止,再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复回到护界河对岸,形成了一个不等边直角三角形,占地346.67万平方米。
3法租界,1849年4月6日法国与上海道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上海法租界是法国在旧中国四个租界中面积最大、发展最好的一个租界。法租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并在1943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法租界起初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1914年,法租界通过越界筑路将新界扩至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达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
由此为开端,越界筑路正式成为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扩张租界的手段,越界筑路区成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后二十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越界筑路行动,到日军侵华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达到四万七千亩,甚至超过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积。
4上海公共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北至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今天目东路),东临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西达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四个区。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法律最完善、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今北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两区南部沿江地带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是中国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上海租界也是中国最早移植现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立法主体和立法权。体现现代法制的法规体系、法规结构、审判制度、律师制度和监狱制度等都最早出现在上海租界。
(8)如何计算近代中国的租界数量扩展阅读: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端口。开端口前的上海虽已立县500年,但只是东南海滨的一个县城。由于租界的建立和扩张,上海城市的性质、结构和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转型。随着港口建设加快,上海从封闭型的县城转换为外向型通商港城。
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11年,租界内外道路总长度已达110英里,形成了现代城市道路网络。租界呈现出“十里洋场”的繁荣景致。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
与之相对的是,租界也经历多次扩张,到1915年上海租界总面积已达48653亩,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总人口已超过160万,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