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B.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挑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中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曾经说过:“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这样的话,他说过多次,还说过这是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实行转折的。
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两点:第一,是客观社会矛盾,迫使我们党实行历史大转折,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这个客观社会矛盾,主要就是当代中国内在的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过:“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扩展阅读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波动。事实上,这件事对毛泽东和我们党震动很大,一方面推动我们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研究苏联的教训。
另一方面又促使我们提高警惕,防止出现像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那样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一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和平力量的影响上升。中国共产党人起步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在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找到正确道路。
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苏论战;国内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党内思想认识分歧,又使得我们党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正确探索,没有能够找到正确道路。
C. 目前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原因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一般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力量组成.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前者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后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严峻挑战.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特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保持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统一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D.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另一方面,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