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1-17 06:37:16

⑴ 梁晓声: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日前,梁晓声思想随笔集《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这部书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良知,有担当,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思想者梁晓声。 梁晓声在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时,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带着《今夜有暴风雪》的残酷和梦想撰述知青生活。事实上,他还有一串长长的履历: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回城之后,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88年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在人文学院任教。这本随笔集,集中了他近年来对于“家国天下”的思考和责任。 如,在《中国档案制度质疑》中他说,自己也曾给别人做过“政治结论”,现在应该还存留在别人的档案里——“那是一个正直青年梁晓声曾经的作为”。《少年初识悔滋味》中,梁晓声回忆自己曾是一位被撤职的班长,因为纵容一位战士私底下养鸡而被举报。《纸篓该由谁来倒》中,他回忆自己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的生活。《低消费,也潇洒》中,他又还原为一位喜欢去早市买便宜货而被老婆批评的底层市民。他在《关于张澜》、《三份提案》又成为一位敢于说话的政协委员。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 在他的身上,可见“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三十年的爱恨纠结”。梁晓声一直倾注心血关注中国文化、社会和民生,积极创作与时代、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文学作品。 在《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图书发布现场,梁晓声一个人坐在讲台前 ,一讲就是两个小时,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瘦削的面庞时常显得很严肃,现场不时传出掌声。 “我在法国乘公交车,因为不懂规矩从前门上车,司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把我一顿骂,我又听不懂,不知该怎么办。陪同的法国朋友对司机说了几句话之后,司机忽然变得客气起来,和蔼地请我从后门上车。我问他,你说啥了?对方说,‘我说你是日本人。初来法国,日本人在法国很受尊重,因此可以被原谅。’”这样的解释让梁晓声非常愤怒又陷入沉思。 他说:“红灯停,绿灯行,大家都知道。但如果没有车的时候,你会不会闯红灯呢?这种事我做过。但在国外,和我同行的外国朋友却坚定地站立在红灯前死等它变成绿灯。我好奇问了一句原因。他说,也许对面的窗户里会有孩子在看着我们。”这样的回答又震撼了他的心灵。 “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但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在《中国人,你缺了什么》一书中,梁晓声将内容分为“公民的底线”、“人性的质地”、“被撕裂的中国”三部分。他以朴素的情感、动情的笔触,勾勒出变革时代的中国的某些制度的缺失、群体的焦虑、人性的凉薄及个体尊严的失落。他从精神构建、社会制度、物质追求等多种层面,透视当代国人的困境。他变身为不同的身份、身处不同的层面,对时代发声,他的思想随笔集充满了血性和知性。 在回答“为何重视非虚构写作文体”时,梁晓声说:“在十八、十九世纪,无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都曾对国家、社会以时评的方式发声。雨果、托尔斯泰、萧伯纳、海涅、拜伦、雪莱无一例外。我不认为作家就只是写小说。作家应该像那些经典作家一样,发表对社会、时代的看法。” 因为如此,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写下《龙年一九八八》、《九三断想》、《凝视九七》、《思考毛泽东》等思想随笔,后来有写作《二十一世纪的证明》、《郁闷的中国人》等杂文。“我把自己定位为时代的书记员。” 在梁晓声看来,当下时代光怪陆离的现实,远远超过作家的想象。“我认为,当下,如果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尚有一定的力量,电影、电视剧就太不够了。我们几乎很少从影视中看到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非虚构’确实是一种好的方式。” 梁晓声承认以前也很在乎别人对他作品的看法和评价。“我相当敏感。总是希望甚至巴望着听到好评。但到了45岁、尤其50岁以后,我会想,中国少我一个小说家又会怎样?”“我相信,中国需要更多的人对现实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3年,梁晓声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了三份提案:一是,呼吁“有效惩处贪污腐败”;二是,谈“城镇化该往何处去,值得研究”;三是,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重视”。出版此书,他最开心的是“编者把这三份提案也收了进去”。

⑵ 周国平的《中国人缺少什么》原文

太长了,分两个发
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采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 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后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而一个中国人讲《中国人缺少什么》这样的题目,似乎就理所当 然地成了一个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题目。事实上,中国人也的确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弱点的。我们本来是一个没有反省习惯的民族,从来以世界的中 央自居,不把夷狄放在眼里。如果不是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挨打,我们到今天也不会想到要反省。不过,挨打之后,我们也真着急了,反省得特别用力,以至于以中西 比较为背景的文化反省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说得最多的话题。该说的话好像都说过了,再说就不免老调重弹,所以我从来不参加这类讨论。

也许由于我始终与这个话题保持着一个距离,因此,当我现在来面对它的时候,我就获得了一个与身在其中的人不同的角度。我在想:百年来的文化反省本身是否也 是一个需要反省的对象呢?我发现情况确实如此。我已经说过,我们是因为挨打而开始反省的,反省是为了寻找挨打的原因,改变挨打的状态。之所以挨打,明摆着 的原因是中国贫弱,西方国家富强。所以,必须使中国富强起来。于是,富强成了20世纪中国的主题。为了富强,中国的先进分子便向西方去寻求真理。所谓寻求 真理,就是寻求西方国家富强的秘诀,寻求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法宝。这种秘诀和法宝,在洋务派看来是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所谓“西洋奇器”和“坚船利炮”,在维 新派和革命派看来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或共和,在新文化运动看来是科学和民主。当然,你可以说认识是在一步步深入,但是,基本的出发点未变,就是 把所要寻求的真理仅仅看做实现国家富强之目标的工具,与此相应,反省也只局限在那些会妨碍我们富强的弱点上。我不能说这样的出发点完全不对,不妨说是形势 逼人,不得不然。可是,在这样的寻求真理和这样的反省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不但逃脱了反省,而且成了不可动摇的前提,这个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 而轻精神价值。

二,以严复为例:用实用眼光向西方寻求真理

我以严复为例来说明我的看法。严复是一个适当的例子,他是百年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其影响覆盖了世纪初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他的 高明之处在于,他首先认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应该把这些哲学也引进来。但是,即使是他,或者说,特别是他,亦是用实用 眼光去寻求真理的。

大家知道,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严复翻译了8部西方名着。关于他的翻译,我想提示两点。第一,他引进的主要是英国的社会哲学,之所以引进,除了他在英国留 学这个经历上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有强烈的社会关切,在他看来,斯宾塞的进化论社会哲学是警醒国人起来求富强的合适的思想武器。第二,他翻译的方式 是意译和节译,通过这个方式,他舍弃乃至歪曲了他理解不了的或不符合他的需要的内容,更加鲜明地贯彻了求富强这个意图。

举一个例子。在他的译着中,有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他译做《群己权界论》。这部着作的主旨是要确定社会对于个人的合法权力的限度,为个人自由辩护。在 书中,穆勒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是:个人自由本身就是好的,就是目的,是人类幸福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样,生气勃勃。书中有一句话准确表 达了他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己规划其存在的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事实上,肯定个人本身就是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论点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无论是洛克、约翰"穆勒以及严复最信服的斯宾塞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还是以罗尔斯、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都是把个人自由看做独立的善。罗尔斯正义论的第一原则就是自由优先,他认为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 利益不能构成接受较小的自由的充足理由。他还强调,自尊即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最重要的基本善。哈耶克则反复阐明,个人自由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由,不能用 诸如政治自由、内在自由、作为能力的自由等具体的自由权利来混淆它的含义。

可是,在严复的译着里,这个核心不见了。在他所转述的英国自由主义理论(见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和斯宾塞《群学肄言》)中,个人自由成了一种手段,其价值仅仅在于,通过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竞争,可以使进化过程得以实现,从而导致国家富强。

与德国哲学相比,英国哲学本来就偏于功利性,而严复在引进的时候,又把本来也具有的精神性割除了,结果只剩下了功利性。只要把真理仅仅当作求富强的工具, 而不同时和首先也当作目的本身,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必定会对人家理论中与求富强的目的无关的那些内容视而不见,另一方 面,即使看见了,也会硬把它们塞进求富强这个套路中去。

这个例子十分典型,很能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倾向。究其原因,只能从我们重实用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去找。由于重实用,所以一接触西方哲学,就急于从 里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论弄清楚。中国人是很少有纯粹的理论兴趣的,对于任何理论,都是看它能否尽快派上用场而决定取舍。在世纪初的这班人 里,严复算是好的,他毕竟读了一些西方原着,其他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辈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只看日本人的第二手材料),然后信口开河(将听 来的个别词句随意发挥,与佛学、中国哲学、西方其他哲学片断熔于一炉),为我所用。也由于重实用,所以对于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涉及形而上学和精神 关切的内容,就读不懂也接受不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没有精神价值的地位。无论什么精神价值,包括自由、公正、知识、科学、宗教、真、善、美、爱情等 等,非要找出它们的实用价值,非要把它们归结为实用价值不可,否则就不承认它们是价值。

我不否认,中国有一些思想家对于人的精神问题也相当重视,例如严复提出要增进“民德”,梁启超鼓吹要培育“新民”,鲁迅更是孜孜不倦地呼吁要改造“国民性 ”。但是,第一,在他们那里,个人不是被看做个人,而是被看做“国民”,个人精神素质之受到重视只因为它是造成民族和国家素质的材料。第二,他们对于精神 层面的重视往往集中于甚至局限于道德,而关注道德的出发点仍是社会的改造。因此,在我看来,其基本思路仍不脱社会功利,个人精神的独立价值始终落在视野外 面。

三,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一个例外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正因为此,他不是一个幸运的例外,而是一个不幸的例外,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外,而是一个失败的 例外。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 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

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两年前,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种的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种的北大人纷纷着书立 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 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 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侯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 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 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 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本世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中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唯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 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着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着作都读 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 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 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 重要的推论。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 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 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作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 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 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为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

尤使王国维感到愤恨的是,当时的新学主流派不但不通过引进西方的精神文明来扭转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反而把引进西学也当成了实现政治目的或实利目的的工 具,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发生改变的转机也丧失了。他沉痛地指出:政治家、教育家们混混然输入泰西的物质文明,而实际上,中国在精神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更大。 中国无纯粹的哲学,无固有之宗教,无足以代表全国民之精神的大文学家,如希腊之荷马、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者。精神文明的建设无比困难:“夫物质的文 明,取诸他国,不数十年而具矣,独至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养,与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精神文明原本就弱,培养起来又难,现在只顾引进西洋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

四,中西比较:对精神价值的态度

这么看来,对于“中国人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两种相反的答案。一种是王国维的答案,认为最缺的是精神文明。另一种是除王国维以外几乎所有 人的答案,认为最缺的是物质文明,即富强,以及为实现富强所必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至于精神文明,他们或者还来不及去想,或者干脆认为中国已经充分具 备。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早或晚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说西方是物质文明发达,中国是精神文明发达,甚至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直到今天,还有人宣 布,中国的精神文明全世界第一,并且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伟大使命,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云云。

当然,在这两种不同答案中,对于精神文明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王国维看来,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 用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独立价值,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体现为它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所说的精神文明,基本上是指儒家的那一套 道德学说,其成就体现为社会的稳定。

你们一定已经想到,我是赞成王国维的答案的。在我看来,中国人缺少对精神价值的尊敬,从而也缺少对守护和创造了精神价值的人的尊敬,这是明显的事实。我暂 时先提一下这方面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在欧洲国家,任何一个城镇的居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是,曾经有某某着名的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在那里生活过,或者居住过 一些日子,他们必会精心保存其故居,挂上牌子注明某某何时在此居住。我在海德堡看到,这个仅几万人口的小城,这样精心保存的故居就有数十处。在巴黎先贤祠 正厅里只安放了两座精美的墓,分别葬着伏尔泰和卢梭。如果不算建祠时葬在这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人,进入先贤祠的必是大哲学家、大文学家、 大科学家,总统之类是没有资格的。想一想即使在首都北京保存了几处文化名人故居,想一想什么人有资格进入八宝山的主体部分,我们就可知道其间的差别了。 五、 从头脑方面看中国人缺少精神性

说我们不重视精神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婉转的说法。换一个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要说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弱。所谓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两个层次。理性属于头脑,超越性属于灵魂。所以,精神性之强弱,可以从头脑和灵魂两个层次来看。

精神性的一个层次是理性。通俗地说,有理性即有自己的头脑。所谓有自己的头脑,就是在知识的问题上认真,一种道德是否是真理,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知,一定要追问其根据。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非常认真,而我们则比较马虎。

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一定知道,西方哲学家们 极关注知识的可靠性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这方面的讨论成了西方哲学的主题。如果要对人类知识的根据追根究底,就会发现其可靠性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如 果说与对象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知,可是对象本身又永远不能在我们意识中出现,一旦出现就成了我们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可能将二者比较而判断其是否符合?第 二,我们承认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同时我们又相信在人类的知识中有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知识,它们不可能来自有限的经验,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康德以来的许 多西方哲学家之所以孜孜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就是想把人类的知识建立在一个完全可靠的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反,中国的哲学家对这类问题不甚关心,在 中国哲学史上,从总体上怀疑知识之可靠性的只有庄子,但基本上没能有后继者。知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即使讨论也偏于知行关系问题。宋明时 期算是最重视知识论的,可是所讨论的知识也偏于道德认识,即所谓“德行之知”。程朱的格物致知的“知”,陆王的尽心穷理的“理”,皆如此,分歧只在悟道的 途径。

在哲学之外的情况也是这样。在西方,具有纯 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比较多,他们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他们中产生了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人则 少这样的人。以效用为目的研究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一旦觉得够用,就会停下来。同时,唯有层层深入地追问根据,才能使理论思维趋于严密,而由于中国人不喜追 根究底,满足模棱两可,大而化之,所以理论思维不发达。此外,本来意义上的热爱真理也源于知识问题上的认真,因为认真,所以对于自己所求得的真知必须坚 持,不肯向任何外来的压力(政府,教会,学术权威,舆论,时尚)屈服。中国曾经有过许多为某种社会理想献身的革命烈士,但不容易出像苏格拉底这样为一个人 生真理献身的哲学烈士,或像布鲁诺这样为一个宇宙真理牺牲的科学烈士。

⑶ 中国人缺乏什么

缺自信
听说有新武器,新科技,新政策,新成就要么就大吹特吹,容不得别人批评;要么就大贬特贬,把它说的什么都不是。这两种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一谈到民族功绩,比如反帝爱国运动,抗战救亡运动什么的,就说是政府在吹,不是嫌朝鲜战争死的人多了,就是说抗日战争是美国苏联帮着打的,完全视祖先的勇气和牺牲为无物。这是典型的不自信。
一谈到美国人,日本人就大夸特夸,然后拿他们好的和中国不好的比,以点盖面,这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一看到自身有了什么缺点,不是想法改正,而是大谈民族劣根性,殊不知这世上的强大民族都不是自来就优秀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的历练和考验,通过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而逐渐优秀起来的。
当中华民族自信的时候,他会用客观,公正,积极,学习的态度看待自身和别人,那时中华民族会毋庸置疑的强大。

⑷ 中国人缺少什么

中国人缺少忧患意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还应不断强化,历史教学中还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大的国际背景下,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国防,在美国的强权政治下,中国人应有忧患意识。国家虽然强大了,中国人必须还要卧薪尝胆。

⑸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我缺了公平公正

⑹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国人少的是灵魂与信仰

⑺ 如今的中国人缺少什么

缺远见,缺良心,缺勇气,缺正直品行,缺做人底线,缺自由思想。

⑻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梁晓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5t3h

书名: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作者:梁晓声

豆瓣评分:6.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3-4

页数:268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关于社会,梁晓声二十年思考结晶。作家龙应台隆重推荐!附赠精致书签! 】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本书特色】

☆ 二十年思考结晶,超值收藏:着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收录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


☆文学界“异数”,大人文情怀:梁晓声是文学界的“异数”,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质朴,淡泊,犀利!梁晓声是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作为政协委员,他为百姓疾苦拍过桌子。他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看清社会真相!

☆ 附赠精致纪念书签:最深刻、纯粹的思想随笔,随书赠送精致纪念书签一枚,精彩不容错过!

【评论推荐】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

——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教授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教授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教授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着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生活中的梁晓声或许是个乡愿,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陷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当中,那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在一个民族当中,完全找不到理想主义的痕迹,那又实在是太堕落了,所以我想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当中,我们身边还会有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 巴俊宇

喜欢梁晓声的思考,很深刻。从他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很多思想给人启发。

——普通读者 好运08

作者简介: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一千六百余万字。

⑼ 中国人到底缺什么了

一个中国人是黄金,两个中国人是狗屎!缺合作精神,实践!
还缺...一篇找来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你:
——偶然的伤痛,必然的思考

谁能想象,这件陈列在首都博物馆堪称古代工匠史诗般巨作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曾经尽是48块大到13厘米、小到只有2厘米的碎瓷片!说到这里,她不仅有个幽然的外表,更有一个梦幻而迷离的身世。据考古发现她本应是工匠手中的完美,应修圆时稍有倾斜,按例应砸碎后埋入故宫后院,但却只碎了一个小口,后来被太监们偶然捡到便保留了下来,后又因各种原因变成了48块碎片,又更加偶然的被考古发掘者一一捡到,重新粘合起来后,才有了今天的灿烂!她的存在不是必然的!在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中,由于无数巧合而偶然的避开了时间的摧残,在今天与我们再度相遇,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求不来的缘分!在这众多的偶然后她为我们创造的价值却是必然的......
2008年5月12日,在昔日里平静的汶川,尽偶然的发生了百年不遇的8.0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不仅死伤无数,就连四川大小博物馆里的珍惜文物也都回复了往日破碎的风尘…还记得,5.12后的几个月中,许许多多来自各方文物鉴定修复的人员纷纷赶往他们熟悉而陌生的废墟中,映入眼帘的是责任,手中抚摸的是历经风霜又再一次偶然而又必然的回到手中的文物…尽管长达好几个月的文物修复工作,与传播的防震知识,但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共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四川省馆藏文物损失1800余件,其中,有珍贵文物(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51件!
不记得是谁问过我:“那失去的文物怎么办呢?”。没错,失去的文物怎么办呢?面对这组庞大的数据,我们又还能做什么呢?灾难后我们所挽回不了的又如何向后人交代呢?掉了的,我们可以捡起来,碎了的,我们可以修复,而消失的…我们只能推了又推,躲了又躲,谁都不愿看那一张张破碎的容颜。除此之外又能怎样?谁能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谁能知道中国人偶然的必然后,是否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偶然?在寂静的废墟中,这个答案告诉我们——让防灾比救灾做得更好!让偶然后的必然少一点!
黑夜里,我们无法使黎明来得更仓促,却能使街灯再亮一些、家再温暖些...我们无法得知狂风暴雨何时降临,却能为自己或身边的人多带一把伞。同样我们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地震或海啸,也不知昨天才扫去尘土,千百年后又重新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个奇迹,今天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悄然的永远离去...面对这些我们无法挽回的过失,我们也许会悔恨终生,也许会奋不顾身的做到一切自己还能做的。但是……
有一次,我从朋友家好不容易求得一组很精致的茶杯,也只是随便用报纸包了几下,然后放如一个塑料袋中。兴奋的走在回家路上,突然,因塑料袋质量太薄,一下子断掉了......事后,固然很伤心,但假设,我当时多包几张报纸,或换个厚一点的塑料袋,纵是拿在手上,这一切的一切如果得以实施,可能就没有悲剧发生。换句话说,四川的各大博物馆如果在很早之前就向各大博物馆学习掌握了防震技术,也许......
在面对未来种种的偶然与迷茫中,我们无权改变这一切偶然的发生,却可以在现在做到一切能改变偶然后必然几率的事物。也许明天会彗星撞地球,也许明天会山崩地裂!但,今天我们还可以让楼房更坚固,让明天的哭泣化作无憾的暖暖层霄!

⑽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好词好句

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
内容简介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1.的底线
( 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2.人性的质地
(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
3..被撕裂的中国
(中国已经有必要有能力多少关怀一下穷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了,再拖延下去就不是回子事了。此国家大理也,符合社会之仁性也。)
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
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可读性强,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btc是什么 浏览:370
到31日英国疫苗已打了多少人 浏览:512
印度尼西亚depok在哪里 浏览:620
中国森林有哪些鹿 浏览:365
中国人事考试网个人档案留多久 浏览:98
印度维加斯健身怎么了 浏览:319
中国银行外币怎么汇入账户 浏览:36
意大利工匠有哪些 浏览:363
中国现在哪里最穷研学 浏览:902
伊朗地毯什么价 浏览:142
印度椰蓉面怎么做 浏览:967
意大利为什么用italian 浏览:938
中国医生在哪个网能看 浏览:68
伊朗现在是什么军舰 浏览:818
伊朗钱币一元多少人民币 浏览:587
意大利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浏览:946
印度哪个领土有争端 浏览:159
美国打伊朗会怎么打 浏览:530
印尼三角盏多少钱一盒 浏览:772
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有哪些机型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