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中国
中国,又以“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等的代称出现,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后逐渐带有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Ⅱ 什么是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Ⅲ 中国什么叫中国
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天子居中。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国都丰京和镐京地区(西安市长安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Ⅳ 中国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中国?如果我们今天的中国的话,大家不会有什么疑问,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或者地域的概念,但是历史上面可不是这样。中国最早这个词儿,我们现在发现是在出土的一件铜器上面,叫做“何尊”,上面有中国这两个字,时间大概在西周的初年,一般地说,也就是大家认为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离今天已经三千多年了。那个时候中国是什么意思呢?主要的是指被周朝所推翻的商王朝,它统治的中心地区。以后我们看到在《书经》里面,在《诗经》里面都有中国这个词,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这个字出现得越来越多,那么它指什么呢?它主要还是指当时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但是以后,随着中央王朝它疆域的扩展,特别是在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权以后,那么它的统治区,基本上就称为中国了。周围逐步逐步随着来自中原的人民它迁移,慢慢把当地周边的少数民族,也都变成了汉族了,都是华夏的人了,中央政府开始在各地建立它的郡县,它的行政机构了,这样逐步逐步扩大了,中国的概念也逐步逐步扩大了。
不过,一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中国还不是我们王朝正式的代名词。比如清朝,它一般不叫中国,叫大清。你们看它挂的旗子,平时的文书,我大清,大皇帝,什么什么都大清。当然以前的话,明朝它不会叫中国,大明,皇明都这么来的。但是慢慢慢慢,特别我们发现到明朝以后,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叫中国,主要是外国人、西方人到中国来,他们喜欢用China来称呼中国。我们知道中国这两个字,可以称为China,但是也可以翻译成CentralEmpire,中央王朝,中国这多好,所以以后就是清朝的时候,他们有的时候西方称中国为中国,我们自己也称中国。
外国称中国,从明朝开始,最初是一些周边国家比如尼泊尔老挝等这样叫.
Ⅳ 什么是“中国”
中国,又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的代称。“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裳的礼仪之邦”。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中国以外称为四夷。古中国直辖地区为汉地,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2]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促成汉文化圈,南北朝建“四夷馆”。明朝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等。自清朝统治中国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渐渐被打破了。
Ⅵ “中国”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6)什么是中国扩展阅读
中国自然资源: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
Ⅶ 中国是什么
“中国”二字,最早来自于对夏朝描述的文献记载,而目前出土的西周何尊青铜器,其铭文中有“宅兹中国”,是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考古实物及文字记录。 “中国”一词,最初并不是国家或者地理的概念。“中国”,最早是国家治理的概念。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是以我为主,以我为尊,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以天子为中,以天子国为中央之国。天子中央之国,群领其他华夏族后裔诸夏之国,威镇番外夷国。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迁凶族于诸夏国与夷国之间,“以华变夷”,用文明同化野蛮,用先进统领落后。“裔不谋夏,夷不犯华”,这,就是最初的“中国”。而后,“中国”又特指天子所居之国,“首都”,“宅兹中国”,“天下之中”,世界的中心。又特指中原国家,国家概念。又特指中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地理概念。又特指中华彊域。又特指中华民国。又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也自称“中国”,接受了天子中央之国的国家治理概念,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北魏、前秦、辽国、金国、大理国等。现在来看“中国”,原来远不是当年的“华夷之辩”!“中国”,是最早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概念!原来,我们的祖先,当年也曾遇到多民族问题,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明!“中国”,就是中央大一统的思想原型,代表以文明为核心的广域认同。先有思想,统一了思想,后才有夏朝的大一统,秦朝的大一统,甚至是少数民族匈奴的大一统。“中国”,对于我们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繁荣稳定,就是国家自信,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都有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Ⅷ 中国也叫什么【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夏文明古国
Ⅸ 中国是什么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1]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代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