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从国际贸易视角,谈谈如何稳步发展中国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报告预测,考虑到疫情因素,今年全球贸易恐将缩水13%至32%。
在各界普遍较低的心理预期之下,14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下降幅度虽然不小,但似乎已被市场各方广泛接受。在接下来更复杂的局面下,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各方面都在想方设法。
疫情成最大变数,外贸人承受重压
“我们过去常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今年外贸是真难做。”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浙江超超安全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小根,这几个月来愁得很。
“一开始是愁复工,疫情来了,工人回不来。”他告诉记者,在多方努力下复工复产了,国外又成了疫情“震中”,海外客户要么取消订单要么延迟收货,一些工人上班没多久又无单可做。
丁小根的现状和担忧不是个例。当前,疫情已蔓延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企业停产减产,许多口岸码头封闭停运,国际物流通道受阻。疫情对全球供需带来显着扰动,中国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海关总署14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收窄80.6%。受冲击领域中,加工贸易更为明显。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1.56万亿元,下降12.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疫情影响“显而易见”,一些沿海外贸大省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从商品情况看,我国出口主力机电产品出口下降了11.5%。
记者长期跟踪调研的几家沿海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最近几个月心态的主打词就是“担心”,从复不了工没法完成订单,到产品做出来了运不出去,到产品运出去了又被各种理由拒收,再到接不到新订单……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日前表示,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着增多,加工贸易受疫情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一方面,出口订单在减少。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受阻,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存在困难。
外贸新业态逆势上扬,民营企业韧劲更强
即便遭遇意外冲击,中国外贸依然有其独特的闪光点。
首先,象征着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的一般贸易在一季度表现明显好于加工贸易。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94万亿元,下降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0%,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
其次,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仍旧保持蓬勃发展态势。一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额增长34.7%,市场采购方式出口增长50.9%。
就在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河南保税集团总裁徐平认为,国家决定新增46个综试区,对跨境电商而言是“极大利好”。
再次,民营企业呈现进出口降幅小、比重提升的态势。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下降2%,比整体降幅低4.4个百分点,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民营企业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5%,成为带动当月我国外贸整体好转的主要力量。
最后,“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稳外贸和推动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可靠因素。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07万亿元,增长3.2%,高出整体增长9.6个百分点。
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调整“危”中求“机”
当前,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全球疫情何时出现根本性向好信号,仍不明朗。
形势逼人。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业内人士认为,要锲而不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危”中求“机”。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认为,要在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制定上协同发力,也要在政策落实上长抓狠抓,时间不等人,要让更多外贸市场主体享受“及时雨”。
针对加工贸易尤为承压,我国政府已经研究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举措,包括降低企业内销成本、扩大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优化加工贸易结构、扩大商品准入范围等。
特殊时期,要有特殊之举。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贸易盛会,如何发挥广交会在促进全球贸易中的作用,也颇受各界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决定,第127届广交会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这将是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实现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
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稳住外贸基本盘,更有着深切而现实的全球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既要竭尽所能帮助我国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也要力争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形成良性互动。
业内人士认为,广大外贸市场主体要在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同时也可尽量抱团取暖,进一步增强中国外贸的韧劲。
‘贰’ 疫情之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好的出路是什么
中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树立一两个抗疫样板,譬如发展中国家像塞尔维亚、伊朗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发达国家的意大利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
意大利现在对中国的抗疫建议是照单全收,在西方国家中,此时此刻完全放下意识形态愿意不折不扣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只有意大利,而且意大利的疫情也最为严重,如果中国真的帮助意大利抗疫成功,在西方世界树立的标杆效应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对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疫情结束后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可以更广泛地与意大利展开合作,譬如在金融、投资等领域借助疫情率先打通,让意大利的企业直接与中国的企业合资建抗疫物资生产线,中国也可以增加在已到来的抗疫投资,总之完全可以把意大利抗疫作为一个推动与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抗疫合作的战略平台去运作,从而形成全球抗疫的战略势能。
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抗疫样板,有发达国家的合作抗疫样板,全球抗疫体系就有望形成了。
务实,就是用中国的工业优势、抗疫经验、经济实力来帮助对的国家,并与这些国家形成抗议时期的经济循环,所谓建立疫情时期的经济发展新体系。大家一定要明白,帮助他国不是无偿援助,而是建立与中国经济的联通合作机制,形成与中国更好的经济循环,这是对彼此都有利的事,这不是消耗,而是借力打力的借势。
譬如,我们不要忘了意大利是个发达国家,他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5倍,是G7国家,中国和意大利完全可以基于疫情去合作推进不止疫情的事,从而全方位地对抗疫形成物质后勤支撑。
抗疫本身不止疫情前线,与病毒的战争打的更多的是国家后勤。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医护人员是否穿上防疫装备对医生来说,持续战斗力当然是不同的。想想看,仅意大利就132医务人员牺牲,整个欧洲已经数百人,那会有多少医生感染?多少战斗减员?对医务战线的战斗力影响有多大?
所以,中国和意大利展开更加深入的战略、经济合作,快速用物质基础反哺抗疫,比单纯援助效力大得多,对中国和意大利来说,也就不是单纯的物资消耗,而变成经济循环了,抗疫不但不再是净消耗,还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实就是抗疫也可以不是纯消耗,还能刺激工业生产。譬如这次疫情,直接会带来医护物资的井喷,会带来医药疫苗的大发展等,做好了还会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打开经贸、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合作的新局面。
全球疫情发展的当下,中国给全球的产业复苏注入一剂强心针,也对整个全球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原来大家可能认为全球化会大步的后退,现在反而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在中国,改革开放红利在中国。中国企业有这个强大的避风港,更应对时局积极变革,把握趋势,内注定力,借力“一带一路”,外联世界,2020杨帆起航!
‘叁’ 如何理解疫情常态化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短期的冲击。短期看,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和新订单的获取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只有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努力将疫情对中国外贸和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客观上,可以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和全球化大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和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
尽管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疫情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内在紧密关系,更不会改变全球价值链格局。
‘肆’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抗疫过程中的中国精神推动中国经济向好发展
首先,依托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在对冲疫情不利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限制流动,一些经济活动的主战场转到线上。同时,过去多在大城市活跃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县域、乡村加入到互联网生活化的浪潮中。
其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态被推到了前台。
如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医疗、“云办公”以及不同行业的“共享用工”等。这些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来的行业机会,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4)疫情下中国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具体措施:
激励创新并不意味着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同时注重用新技术、新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应该认识到,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千方百计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稳住经营,救中小企业就是救中国经济,就是保住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
同时,激励创新创业,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让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伍’ 在当下疫情下,国际国内双循环下,中国国际商务未来怎么发展
从大的环境来看,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不论是疫情还是国际环境,但风险同样意味着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其根本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陆’ 2020年疫情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就业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一定的压力
第一,我最担心的仍然是疫情和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现在很多医学界专家都认为,第二波疫情暴发的概率并不低。从中国经济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发,我们有没有比过去更好应对政策,以平衡好疫情冲击和经济发展。
第二,就业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一)新增就业900万人、调查失业率6%左右这一就业目标,本身并不高,但是完成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上半年物价持续回落,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1%,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7%。如果按照当前物价的走势,今年的名义GDP不会比实际GDP高出太多,预计名义GDP增速在1%到2%之间——这么低的名义GDP创造出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实行新增900万的就业岗位的目标,需要名义GDP至少达到2%至3%。(二)即使实现了900万的就业目标和6%的调查失业率,并不意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没有了。过去我们合意的调查失业率均值应该在5%左右,此外,我们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失业率,仍有隐形就业压力的存在。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对农民工的覆盖面不完整,这部分人群的就业状况很难划定,有的即使就业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业。比如,有些农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个小时,疫情影响之下,现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个小时,工资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刘元春:要警惕企业二次停工的风险
当然,当前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和很多的不确定性。首先,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依然是疫情。从世界疫情的蔓延过程来看,疫情带来的一系列超预期的变化导致全球疫情的拐点一再后延,这也导致世界经济的底部继续下探——我们原本预测二季度末,世界经济就会走到底部,但现在看世界经济到三季度时仍会进一步下探,中国经济外部环境会继续发生更大的变化。目前疫情仍是阻挠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就很难恢复到常态。
第二,要警惕企业二次停工的风险。在行政性复工复产之后,能否快速实现有效需求的扩张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因为只有有效需求的扩张,内需才能够得以快速地提升,进而保证复工复产的产能供给不会被中断,否则就会导致企业的二次停工停产。
第三,常态化的政策工具能否同时实现救助企业的两个目标?对于微观主体企业的救助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疫情冲击之下的救助,使得企业能够运营下去;一个是帮助企业获得充分的订单,从而激发企业生产的活力。要想实现救助企业的这两个目标,可能一种政策工具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政策协调配合:一是要落实目前出台的一系列的直达的救助政策工具。二是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要在恢复和提振国内需求为主体的经济循环上下大功夫。三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提升民间主体的信心。
‘柒’ 如何看待疫情后中国的经济
疫情影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而不是趋势。
1、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金融市场的厚实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2、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容,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7)疫情下中国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积极应对,努力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继续对疫情严防严控。严防严控的关键是严在防控的意识,严在自控自律,严在日常防护措施,至于说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采取的过分严厉措施,应该按照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作为地方来讲,不能长时间停摆,必须根据疫情变化,对过去的隔离措施作出适当调整。
二是抓紧复工复产。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风险划分,差异化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
‘捌’ 疫情下,经济上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强国
摘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已迈进复苏轨道。展望后期,中国经济仍面临挑战,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玖’ 《谈谈在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
中国在当今的疫情冲击下,各个行业都受到影响。在大环境的逆境中想要重新崛起。就要寻找当今世界的良机。抓住机缘重新崛起。
‘拾’ 以7Ps为框架疫情下的中国旅游业该如何发展
摘要 一、预约将成旅游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