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显着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⑵ 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成果
最近,参加了几次有关改革的研讨会,有朋友将我的发言内容整理成了一篇《改革的方向不容怀疑》的文章,引发不少反响。
此文发表之际,又拜读到许多讨论改革的文字,如大名鼎鼎的“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吴敬琏的《中国改革四大缺陷》、梁小民的《鼓吹停止改革是祸国殃民》以及郎咸平的《我国的整个主导思想是错误的》(人物专访)等,还上网查看了许多网友的评论,并和一些网友在我和朋友主持的“经济人俱乐部’中进行友好争论。原来感觉很清楚的一些问题,现在发现还有必要继续梳理,兹列出有关当前改革争论的四大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过去的改革,其成败得失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本来以为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到大陆来,惊叹大陆的成就,说一个落后国家的经济在二十多年内跑到世界前六,改革的贡献已是明显摆在那里。但其实不然,总起来讲,我发现,年纪和我相仿或者大于我的人,大多倾向于肯定改革的成就,而年纪较小,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出生、30岁以下的人更多倾向于否定改革。原因何在?也许,对于象我这样的人来说,有过饥饿的回忆,有过政治运动的回忆,格外珍惜今天和平建设的时代,对改革成就的评价也更高一些。但对于年纪更轻一些的人来说,他们会很自然地用更高的参照系来要求这个时代,所以其对改革更多批评的背后是希望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改革的成就更大一些。在这里,肯定改革的人和否定改革的人,其实应该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现在还不完善,就连改革本身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婴儿洗澡椅热季促销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那么,中国如何能变得更好,更完善呢?显然还是要改革,但改革朝何处改,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改革的第二大问题,改革的方向。
原先,我以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国际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方向都应该成为共识,就连和我改革观点相左的一些朋友似乎也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但当系统地我阅读了有关改革的争论文章后,我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可以说,几乎所有过去曾经取得改革共识包括方向上的共识现在都面临断裂。国际化(与世界接轨)曾是改革的共识,但现在已有学者提出,中国人不能再为世界打工,更有人提出,中国的经济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民主化尤其是宪政改革应该是是改革的共识吧。非也。有人的主张恰恰是大国家主义下的“法治化”。那么,产权改革呢?就更不是共识了。有学者呼吁停止一切产权改革,国有企业效率比民营企业的效率更高,中国应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才是。市场化总该是中国改革的方向了吧。也不尽然。有人说了,市场化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使得中国成了五千年最坏的时代。那中国怎么办,计划经济还是管制经济……
曾经有过的改革共识显然已经断裂,改革派不得不站出来对过去已经说过的观点再说上一遍。所谓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有效率因而要大力发展国企的奇谈怪论,早已遭到海内外经济学界(张文魁、刘小玄、陈志武、徐滇庆等)的痛斥,此后这一观点不复招摇过市。对于市场化导致贫富差距的指责,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最近撰写长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政府管制的强化才出现的,要缩小贫富差距,应坚持市场化并进行宪政改革而不是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对于中国应不应该加入全球化,为世界打工,周其仁教授等近期作出了正面回应,分析中国为什么要融入全球,指出中国既要品牌,更要贴牌,中国并没有到高唱不打工的咏叹调的时代;至于不谈宪政和市场化的“法治化”,更是遭到了宪政学家和自由主义者们的嘲笑,斥之为不懂法治和法制和法盲,因为在宪政文明市场文明建立之前根本谈不上法治,只有人治下的法制。
但这些在学者们似乎很清楚,而且改革开放至今一以贯之的观点,并不能够让一般民众口服心服。这里头牵涉到当前改革的第三大问题。
这第三大问题就是,改革究竟给每一个民众带来了什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是如何分配的。很显然,中国改革迄今并没有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却未得到相应的收益,他们在改革中受到了伤害。一般来说,改革派们不会承认是改革对弱势群体造成了伤害,而会批评是改革太慢,政府权力介入太多、改革被扭曲导致民众的利益损失的结果。但对于被伤害被剥夺的一般民众来说,他们是无法区分什么是主张改革者理想中的改革,什么是现实中的改革的,他们所遭遇到的现实是唯一的改革。而这个改革所形成的结果,他们不能接受,或者已经不能再继续接受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你改革的方向再正确,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的更具政策含意的变形话题就是:改革将如何继续,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变化。如果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对不起,无论主张改革的人所认定的改革的方向有多好,大多数的民众都可能不支持改革进一步继续。
那么,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曲线如何发生变化呢?这涉及到当前改革的第四大话题:改革的路径。也就是,改革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其成本收益分配路径是怎样的,其可能形成的改革结局将是什么。
回顾中国的改革路径,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曾是自下而上,由自发形成而蔚然成风,那是改革的黄金时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改革逐渐演变成自上而下以及“内部人主导型”的方式。也就是说,改革如何改,怎么改以及改的结果其实是在改革的旗号下,由少数内部人说了算;改革的成本由社会掏,利益则由少数人获取。这种“内部人主导型”的改革偏离了改革的方向,败坏了改革的名声,消解了改革的共识,毁坏了改革的动力机制。所以,对于社会民众来说,他们将不能不关心中国下一步将进行怎样的改革,由谁来参与和主导改革的问题。
那么,如何重建改革的路径,重建改革的动力机制呢?摆在当政者面前的可以说有三条思路。一是激进自由派如经济学家杨小凯等提出过的,要通过宪政变革来巩固市场化成果。陈志武的文章也证明,市场化+代议制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其收入分配差距最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两者齐上,次优选择是市场化单兵突进。自由主义者的这一改革立场和思路是迄今为止中国改革的最彻底的思路。但对于大多数的改革派来说,他们担心的中国尚未进入政治改革的成熟时期,因此主张比较现实的边际演变方式,一是强调更加规范的改革,在规范中改革,在改革中规范,尤其是主张社会大众参与的改革(笔者概括出与“内部人主导型”相对照的“社会参与型”改革路径),二是呼吁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更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社会大众的福利。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强调大政府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强调严刑峻法。但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已经够大了,中国的法律也已经非常严酷,因此真正重要的是中国大的政府如何有效,中国严酷的法律如何能够保证公平。
夜深了。这一篇的文字已经太长。且到此打住。相信这个话题肯定还会有漫漫长长的探讨。只是,历史的时机会漫漫长长地等待中国人吗?
⑶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改革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还是彻底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毅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的历程,再过35年,大约就到了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就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时候.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全面”的重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看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如何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如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如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推动.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⑷ 公知怎样看中国改革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⑸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
从法治的角度来看,公权力的规范性问题亦即规范政治问题。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由此看来。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把解决人治还是法治问题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法治之于人治的根本区别则在于:国家权力的运作是否严格依法而行,即规范政治。它不仅在于老百姓是否守法;更在于公权力是否接受法律的规范。
一般而言,规范政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规则要素。即直接规范政府(政治)权力的法律。一般而言,一个国家这种法律越多、越严密,这个国家的政府(政治)权力越规范,规范政治的程度就越高。
二是制度要素。即保障上述规则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越科学,法律就越能在事实上保持对政府(政治)权力的张力,规范政治的程度就越高。这两方面的要素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一个国家规范政治程度的一般视角。就此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规范政治要素的不断增加应是一个客观事实。
首先,规则要素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它主要表现为行政法治的发展和人权保障的法律化。
其次,制度要素的增长亦已形成趋势。主要表现为行政诉讼制度、人大监督制度以及执政党依法执政原则对规范公权力所形成的一定张力。
对中国的规范政治而言,行政法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通常认为它是实现规范政治的关键。这种看法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法律要对普通民众形成有效约束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民众面对的是法律规则及背后组织起来的政府力量;而法律欲约束政府则不那么容易,因为对政府来说,由于缺少像自身那样组织起来力量的压力,法律对它常常只是一系列抽象的规则罢了;
再者,现代国家的法律,绝大多数又都是直接与行政权相关的,需要行政权予以推动或落实;第三,“行政肥大”是中国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个描述除了中国超大社会需要强大的行政权推动发展的正面意义之外,更包括强大的行政权所滋生的层出不穷的非规范行为。
因此,如果规范政治能够在行政领域推行的话,那就说明实现规范政治最为困难的法律对公权力的有效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规范政治有了一个较稳固的基础。
⑹ 中国改革你怎么看
中国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阶段了,如果不改革,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社会会变得很动荡的。是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富起来后必须要考虑的分配问题。
⑺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和广大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着成就.这些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推动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树立世界眼光,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变革中,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⑻ 谈谈对中国改革的看法
30年改革开放值得肯定,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国力空前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市场化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坚持党的16大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国退民进的转换。
现在,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防止保守思想打着各种好看的旗号沉渣泛起,要防止市场经济的倒退。而事实上,国有企业垄断、土地出让的非市场化导致的权力寻租和房价高企,是心腹大患。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自高自大自我膨胀是很危险的苗头。向陈腐落后的传统文化寻求解决人们思想信仰丧失的做法,是缘木求鱼的蠢行。
个人观点:
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关系市场化,文化导向国际化科学化,走文明开化之路,彻底改变国人固有思维方式的愚蠢落后,是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