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益中国的宏观状况
虽然“公益中国”这个平台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会将一贯的公益心不断发扬光大,并与所有的公益慈善组织一起努力,提高社会大众的公益意识,提升大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我们希望,所有人、所有团体,社会中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团体,都能够参与到我们的“大公益”事业中来,让“大公益”真正成为每一个团体的社会责任,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公益中国”网正在努力打造成中国渗透面最广的公益信息交互平台。这个平台在个人、企业、公益慈善组织之间提供高效的信息交流途径,为助学、捐赠、救助等系列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发布的窗口,实现快速对接,让急需帮助的人得到关注,让拥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找到合适的救助对象。同时,我们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确保公益活动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公益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还不够顺畅,作为社会“草根”的团体和个人的公益行为很难展开。除了极为有限的一些幸运受助者,更多需要社会帮助的人还不能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寻求到帮助;同时,富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却苦于没有便捷的通道找到帮助对象。为此,“广而告之”以一贯传承的公益心为根基,以一批具有公益心、事业心和优秀的工作能力的人员队伍为主要力量,为全社会倾力打造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公益信息交互平台和资讯平台—公益中国爱心满世界。
此外,“公益中国”网还追求成为影响力最强的宣传“广泛公益”思想的资讯平台。这个平台紧密围绕地球三大元素——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立足中国公益事业的基础上,放眼全球公益事业的发展,面对覆盖了志愿者工作、环境保护、社会问题、教育事业、健康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庞杂的资讯信息,精心筛选,为公众提供最迅速最有价值的公益讯息和热点。
“公益中国”网将在拥有国内最丰富的公益广告资源的先天优势前提下,在公益事业领域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 朝气蓬勃 憧憬未来“公益中国”网拥有一支怀着高度公益心和事业心的专业运营团队。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团队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满怀理想,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挥洒着他们的青春!我们坚信,“公益中国”网作为爱心的凝结,必将与其团队共同成长,在公益慈善领域塑造出自己的品牌,伴随祖国的公益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⑵ 中国企业应怎么做公益
但对商业发展的欣慰之情,被商业之外的不足大大削减,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社会机构版)》中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表达我的感受和反思:“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卓越的商业企业上是不够的。有了卓越的企业,我们固然可以拥有一个繁荣的社会,但不见得是个卓越的社会。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国家来说,经济的成长和实力的增强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与美国商业相比,我们还很少有称得上好的公司,卓越的更少,我们需要同时在商业领域和社会公益领域追求卓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和商业界是整个社会中进步最快的力量,这是因为对商品的需求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需求,也是因为当下的全球社会即是一个商业社会。而在社会公益领域,中国的公众尚未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其中。同时由于一些政策限制,它的发展是滞后的,比如在这次向地震中受灾的群众捐助时,急需高效可信的途径,又比如民间志愿者充满爱心与热情,但组织能力和专业能力需要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展社会公益领域,不能照搬美国模式。近年来,引进来的“社会企业家”观念是社会公益领域最新进展,它指的是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群为自己事业、执着地经营所认定的社会企业的人。在中国,我们应当扩大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它不应只包括经营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也应包括关注与投身社会公益的商业企业家。后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公益的目的是让需要的人获得帮助,在当下中国,有公益心的商业界和商业企业家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孕育一个繁荣的中国社会公益领域,那是下一个时期的任务,考虑到企业家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影响力,他们也将在其中发挥作用。这一切,都与美国社会公益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总的来说,中国商业界,需要同时承担商业和公益这两种角色,实际上现在它们也是在同时摸索怎么做商业和怎么做公益。现在,中国企业的公益行动有多种形式,有按商业伦理改善与规范自身公司行为,有与商业结合紧密的公益营销,有定向的或灾难时的资金捐助,有有明确目标的纯粹公益行动,以及企业成立公益基金会进行系统性公益行动等。但企业怎么评价和改善自身公益行为,这是一个等待回答的问题。 吉姆·柯林斯 《从优秀到卓越(社会机构版)》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本来是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但它在多个方面对中国企业摸索怎么做公益大有助益。做公益的企业需要了解到,应把关注重点“从投入转向产出”,关注产出是商业界最基本的常识,但当企业投身公益时,却常常忘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公益领域的产出、效果不像企业的财务指标那样容易衡量;这也可能是因为,企业(以及公众)常常认为公益领域只要投入金钱就足够了。实际上,我们都应该记住柯林斯的这句话:“在社会事业中,金钱只是投入,而不是衡量卓越成就的指标。”企业做公益时,也都应该问如下这个公益组织需要自问的问题:“相对于所投入的资源来说,我们是否出色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使命,产生了足够的影响?”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柯林斯提出了一个所谓的 “刺猬理念”帮公司梳理其商业方面的运作,它包括三个环(或三个问题):你对什么充满热情?你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在社会机构版中,他给出了一个公益事业版的刺猬理念,也就是把经济引擎修改为“资源引擎”,也就是把第三个问题变换为:我们如何能创造一个可持续的资源引擎(包括时间、金钱和品牌),为实现组织的使命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对中国企业而言,它们需要同时掌握和运作这两个刺猬理念。
⑶ 你们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展望是什么
希望的到群众的信任
⑷ 公益活动怎么做
找相关的组织,就可以啦
⑸ 如何提高中国慈善意识
提高慈善意识,首先要提高团结意识,一个国家都不团结,那么个人又怎能会慈善。这其实是关键问题
⑹ 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什么特点
后续空间很大。有待长时间发展。
⑺ 公益行业发展前景
公益是个人或团队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在这里,做好事、行善举是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价值判断;行动的结果是向非特定的社会成员提供公益产品。[2]
公益活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公民参与精神的表征。公益活动要生产出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产品。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遵循公德、符合公意,努力形成参与者多赢共益的良好氛围。因而,公益活动至少应包含公民、公共、公德、公意和共益等五个要素。[2]
与流行说法不同,“公益”一词并非是五四运动(1919年)才在中国出现的。“公益”一词至迟在1887年已经在中国出现并被使用,且被写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27日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中。而且,在五四运动之前的20世纪初已经有很多以“公益”为名的社团,如禁烟公益会。
西方的教科书里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门社会实践的学问。
公益(Istislah)也是伊斯兰教法专用语。马立克教法学派辅助立法、司法原则。阿拉伯语“伊斯提斯拉赫”的意译,原意为“公共利益”或“福利”,亦称“麦斯莱哈”(Maslahah)。指法学家在创制律例、教法官在审理案件、决定法律适用时,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不拘泥于法律词句,而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原则,以求得更公正的结论或判决。例如,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可以不受同态复仇原则(基萨斯)的限制,而将情节恶劣、手段残忍但只谋杀一人的合伙杀人犯全部处以死刑。此方法、原则系对公认的类比方法一种有条件的保留,只限于特殊情况下运用,它反映了重视当地民俗习惯的古代麦地那法学派的司法传统。
共10张
东莞市风信子公益
现代的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人们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基金、公益网站等途径,通过直接参与捐赠、公益广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参与到公益中来。在中国古代,倡导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现代的公益,是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的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参与公益活动,真正实现高速,面广的效果,通过各个地方各种人的协作,让世界更美好。
大学生公益实践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互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