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人怎么画
画龙画虎难画骨,不论是哪里人,只有画到骨头里,才能入木三分。
‘贰’ 如何画人简笔画图片教程
你可以去书店找到.
我不知道你要的简笔画是哪种?象奥运会那样的人物简笔吗?那样的专门有书的.
还有一种是速写.这样的书一样好找.
‘叁’ 怎么画人 教程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漫画设计”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4&zdhhr-11y17r-399257578792024485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www.huixueba.com.cn/school/manhua?zdhhr-11y17r-399257578792024485
在“漫画设计”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肆’ 中国画人物画怎么画
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 。
1、白描法画法
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如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 我国最早的帛画,即以白描画法表现,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 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 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 感。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图是李 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 着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 是指: 1. 行云流水描 2. 高古游丝描 3. 铁丝描 4. 柳叶描 5. 琴弦描 6. 蚂蝗描 7. 混描 8. 橛头钉描 9. 曹衣描 10. 钉头鼠尾描 11. 折芦描 12. 减笔描 13. 战笔水纹描 14. 竹 叶描 15. 橄榄描 16. 蚯蚓描 17. 枣核苗 18. 枯柴描
以上十八种描法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服装(大都是宽袍大 袖)领略出,有些是唐朝以前就可以见到,有些则是后来逐渐 添加的,然而这十八描并不是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 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 梦梅先生则指出:十八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
2、工笔重彩画法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 性的画法,如下图是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 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 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画正确,修 改完美后将画纸蒙在上面覆描。
(二)钩线: 钩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钩勒法,就是先用淡 墨钩出轮廓线,着色后再用重墨或重颜色把主要线条重 复钩勒一次,这种方法不怕着色时把原来的线条遮盖, 画起来较方便另一种称为钩填法,就是用浓淡墨色把 线条钩好的轮廓里面,不可将颜色盖住墨线,这种方法 钩出来的线条流畅,但填色较费工夫。
(三)分染底色: 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在暗 处先分染一次重色,面部可以用赭色分染,方法是珠一 只笔蘸赭石,一只笔蘸清水,先用颜色笔局部染色,即 用清水笔推开仕女的面颊可先用洋红分染。
(四)着色: 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 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 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 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
(五)罩色: 在渲染和着色之后,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 不协调的部份,如脸部常用淡赭石平涂一或两遍。
(六)提色: 在最后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 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 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后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 的粉白效果, 一般常用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染色法有:罩(平涂色) 窄染(窄小范围的分染)宽染接染叠染掏染(染背景底色而预 留出前面人物)染(染儿童或妇女面颊,着色时旋转用笔,使 颜色逐渐变淡变无,又不留笔痕)。
3、写意画法
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 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 ,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 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 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 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 个主要潮流。
画写意人物宜选用生纸,通常先以炭笔在画纸上轻轻钩画 轮廓(如已熟练,则不必用炭笔钩轮廓),然后蘸墨先画主要 的线,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渐加重,再画次要的线与色面,尽量 避免用琐碎的笔墨,以免破坏整体统一。
在生纸上作画,一互失败了就很难修改,故用笔用墨时, 必须考虑整体的调和该强调的地方(如眼睛)必须画得传神。 用墨画后,再上产色,着色燎应慎重,依据人物的结构、明暗 的关系来表达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变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 的精神和表情。
‘伍’ 如何画人
先定位,再画外轮廓,之后画内部,调整画面
‘陆’ 画人物怎么画
中国画写意人物画技法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3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
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采取总体统一而局部对比的手法。总体上笔法的统一,使主要支撑形体的用笔有足够的强度,构成合理优美。局部的对比,可虚实相间,以突出主要的部位,各种局部的对比手法又都必须自然地融合于总体的统一格局之中。
‘柒’ 人物素描的绘画步骤是什么
绘画步骤是没有绝对的,看个人习惯了。其实怎么画的都有
但是也有一种比较能快速掌握的,也就是中国美术培训机构比较推崇的
第一步,大致轮廓,用潦草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大质形态
第二部,区分明暗,画出明暗分界线,先后将暗部先铺上一层调子。同时修正人物的大型
第三步,细化五官,头发,同时再次修改大型
第四步,细化暗部,头发,同时再次修改大型
第五部,再次完成亮部
第六部,微调,完成
纯手打,,,,
‘捌’ 人物画应该从哪里画起
整体轮廓 然后再找 细节
我们使用的无论是“点”、“线条”还是“面”,都是一种手段,它们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把它们用在我们所刻划的形体上,就成为了人体结构的元素,最终成为所画人体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什么点线面了。
中国人物画用线条对衣褶的描画方法,总结归纳出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竹叶描等“十八描”法。西方绘画空间的运用,使得线条的运用融入了面的成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对形体与结构的观察中,相信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如何运用点线面的融合,将你对形体的理解刻划出来,将是你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此之前,不妨也可采用中国传统的训练方法——临摹的学习,来体验一下前辈大师的用笔,再融入自己的体验,相信你的写生将更加的有趣。
‘玖’ 如何训练才能画好中国画的写意人物画
画好中国画的写意人物画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画的写意人物画要画好,其难度是很大的。一位成熟的写意人物画家的成长要经过几十年的培养锤炼。
首先,除具备艺术天分外,还需要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辛勤刻苦的投入,这当然只是基本条件。
第二,好的中国画家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从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中理解中国画审美精神的真谛所在。
第三,中国画家要懂得写意精神,懂得追求意境、意趣的审美高度;要涉猎书法,狠下工夫,进入笔墨殿堂,通过书法艺术的抽象美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崇尚高简的美学境界。第四,画家还要热爱生活、关注人生。要有大爱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开阔的心胸、广阔的视野,这是中国文人爱国主义的优秀历史传统。
艺术高峰的攀登绝无轻松坦途可寻。眼下社会上流行的是快餐文化,青年人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知之甚少,对于古文、诗词更少接触。浮躁冒进、急功近利的气氛弥漫,青年画家们也难逃影响,这为他们的成长增加了另一考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日渐提高,正在一步步由理想到现实不断前进。中国画艺术的核心价值——写意精神,坚守的底线——笔墨神韵,也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