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超市如何做大成为大超市或连锁超市
小超市在资金、规模等方面处于劣势,如果与大型超市进行实力上的竞争,则难以生存。你应该结合小超市的自身优势,从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空缺入手,在大型超市难以涉足的领域寻找发展空间。
这几个方面:
一、调整商品结构,满足顾客每日所需
新鲜肉菜等生鲜食品是人们几乎每天都要购买的商品,而小超市位于居民区,购物环境良好,具有占领这部分市场的优势和可能。小超市应增加新鲜蔬菜、分割肉的比重,同时在保证盈亏平衡的前提下,参照传统菜市场价格,制定合理售价,力争做到价廉物美,满足顾客健康饮食的需求。同时,消费者购买日用品的习惯是就近购买,这类商品的价格较低,消费者很少花费精力舍近求远。因此,小超市经营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冷冻食品、方便食品,以及调料、洗化、百货及家居易耗品等,便于顾客随时购买,满足其对临时短缺商品的补给。
二、调整价格结构,留住目标顾客
小超市的规模小、资金少,不可能保证所有商品的价格优势。但将顾客群细分,对目标顾客给予价格优惠,则能保证小超市的竞争优势。小超市可以在超市开辟特价区,对附近
居民经常购买的商品低价销售,满足目标顾客对低价的需求,提高目标市场份额。其次对商圈进行分析,找出次级目标顾客。如果超市邻近学校,那么学生则是超市的次级目标顾客,
文具、速食商品、中档日化商品应保持较低价位,满足其生活和学习需要。
三、熟悉顾客,提高亲切感
在购物的过程中,如果超市的服务人员能熟悉经常光顾的顾客,并且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将会使顾客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一员,这种认同感使他们愿意再次光顾。小超市的顾客相对稳定,服务人员更容易熟悉顾客,了解他们的购物习惯和需求。因此如果服务人员能在购物过程中,提供个性化的购物指导,则能增加其个人认同感,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提高顾客
忠诚度。
四、提倡全员服务。创造购物附加值
目前售中服务和附加服务是超市主要的不足。相对大超市,小超市店堂较小,顾客对超市人员有较高的可接近性。因此全员服务,创造购物附加值,是小超市满足市场需求的又一突破点。例如,如果超市没有顾客需要的商品,采购人员可以为顾客提供导购信息;理货员主动帮助大量购买的顾客打包装车;商品质量有问题,超市及时与供货商联系,第一时间为顾客解决。这些服务使顾客获得了购物以外的附加价值,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要。而大型超市则由于规模大,反应速度慢等,难以提供这些附加服务。
五、提供上门服务,满足高端顾客需要
高收入阶层的工作时间比较紧,从事家务和购物的时间较少。他们往往一次性购买大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但这不能满足他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因此针对高端群体,发挥便利性优势,小超市可以推出上门服务的举措:将顾客每日所需的生鲜食品等日用品送到顾客家中,同时为其提供购物资讯,帮助其选择和购买所需商品,解决其后顾之忧。在上门服务中,价格是次要因素,关键是服务,应着重实用,紧扣需求。因此,提供上门服务的商品,价格可以适当提高,但关键是要让顾客从中真正受益,与超市建立长期关系,开拓小超市新的盈利空间。
任何大型超市都是从小超市演变过去的,起步时小超市要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才有将来做成大型或连锁超市的机会.
⑵ 中小超市、便利店要怎样和大超市竞争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小超市便利店及中型超市,我给归为一类,中型超市就是比小超市面积大点,经营品种多点,那接下来分析一下这类超市比大超市的优势,把优势扩大。
第一个优势,小超市大部分都是夫妻店,老板亲力亲为,大超市老板一般不在店都是打工的,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服务上更具优势,来人客客气气,有话没话先混个脸熟。
第二个优势,就是经营时间,小超市的经营时间肯定要比大超市长,合理分配时间,让夫妻都得到充分休息,提高经营时间。
第三个优势,就是送货了,现在人都比较懒,只有夫妻一方在店另一方跑外才能提高每日营业额。
⑶ 在工业区开的超市,怎么样改进以提高竞争力
一个较有规模的工业区,往往有着较为便利的交通和宽广的厂区,这也形成了地广人稀的现象,因此超市经营位置的选择不能随便。 一般在工业区中会有几家主导企业,他们的用工人数和消费能力都相对较高,也就形成了在一定区域内餐饮、娱乐、消费等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工业区中务工人员的活动区域和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怎样能够吸引务工人员到店里,需要在经营环境、超市规模、宣传推广等方面有好的成效。
为了能够增加客流量保证超市的盈利,一方面超市的环境整洁、规模面积能够吸引消费者,吸引消费者到店进行消费是一家超市能够生存的必要技能;另一方面超市的选址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确保真实的客流量,要有良好的口碑提升消费者忠诚度。
定位方向 经营种类丰富
在工业区中的主要区域一般是务工人员休闲、购物、娱乐的区域,因此超市中经营的品种要能够涵盖务工人员的生活、娱乐、工作的需求。
在经营项目种类上不要只局限于普通超市的商品,可以增加经营早餐、蛋糕和代收电费、电话费等。由于工业区一般离城镇有一定的距离,务工人员除了周末休假等没有较长的时间休闲,我们要把工业区的超市打造成一个务工人员的休闲驿站,务工人员一下班就 自动集中到这里,从而带来购物消费。
以人为本 服务亲切到位
在工业区的超市能够让务工人员重复光顾消费,是超市能够持续经营的关键点,因为在工业区的消费者一般从事了较长时间和较重强度的工作,到超市购物还伴随着放松心情的愿望。在经营超市的过程中,导购、收银等人员的服务将决定消费者对超市的评价,亲切的服务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记住对顾客永远要微笑,而且宁可少收一毛钱决不多收一分钱。长远来看你是不会吃亏的。
规范经营 降低进货成本
⑷ 中国超市:如何竞争才会赢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在商业零售业尤其是超市业态中的表现越加突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国内超市企业一时间似乎乱了阵脚,一方面加速市场扩张和品牌推广,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加快锻造核心竞争力,其间不乏个别超市在竞争刚开始时,就败下阵来……中国超市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国际零售巨头的市场冲击,中国超市如何才能成功地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笔者在对国内超市企业的竞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在认真分析国际巨头入市中国的市场进入策略和营销运作手法的基础上,对中国超市成功参与竞争作文如下,希冀对中国超市在锻造自身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启迪和参考作用。 一、市场观念:转变才是硬道理 顾客让渡价值论明确告诉商家:谁能让消费者用最少的支出、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在最优质的服务下完成快乐满意的购物,谁便能最大化的占有市场竞争的优势。 在商品同质化、价位同价化、促销同样化的竞争阶段,梨子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如何在有限的商圈内摄取理想的、尽可能多的顾客、顾客忠诚和销售利润?在沃尔玛、普马、家乐福、百盛等无数个国际顶尖商业巨头充斥中国大陆超市经济的态势下,中国超市如何应对?随着中国消费者钱袋的渐渐鼓起,国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发生了几近于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对消费者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做出尽可能快、尽可能到位的满足,并能够将这种满足一直持续? 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已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了今天“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从消费者接到商家DM单那一刻起,从消费者的“贵脚盈门”开始,他们便在无时无刻地向商家索取一种时时刻刻的服务和满足。单纯的商品丰满与否、单纯的价格比较、单纯的打折买赠、单纯的会员积分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商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超市应该摈弃传统市场观念,置于“售货”之上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对客服务,踏踏实实做好从单一出售商品向出售服务和消费者附加值转变。 二、竞争手法:集中就是力量 价格确是一把利剑,之于消费者可使超市实现理想中的客流客源和市场比率,之于竞争对手可有效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以这种杀伤力极强的价格手段的确可以起到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效果。然而,这种效果毕竟只是一种眼前利益,而且市场比率的增大、客流量的大小并非就意味着超市能够在大赚人气的同时大赚钞票。 纵观现阶段我国商业发展势头,喜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物流配送系统渐趋成形,大物流、大流通的概念深入人心;以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彰显成熟的魅力;厂商联合,供应链不断发展,规模生产和规模销售已能够缩减控制成本;健全的营销网络,日臻完善的供销组织已经不是某家超市的独家本事。一系列现象终将使超市里的各种商品统统走上同质化、同价化、同步化的经营阶段。至此,单纯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集中了文化、价格、服务、品牌、传播、附加值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复合型竞争,随着国际超市巨头涌入中国、涌入城市,最终将以重新洗牌的名义在大大小小超市人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三、营销策略:整合就是趋势 超市发展到今天,已趋进入同质化时代。商品品类和商品品质相差无几,促销活动和销售价格不相上下;你有自助存包柜,我有电子存包机;你标榜价廉物美,我弘扬物真价切;你有快速收银通道,我有银企联动的pos机。细究起来,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不仅“千店一面”,经营促销这些策略上的手腕也到了“千案一律”的地步。所以,一些超市在DM上毫不客气的打出了“赔本大甩卖”的标语,企图以此制造差异,企图由此客源滚滚。 超市企业在常规运作中,笔者同样认同价格的魅力。价格是必不可少的促销杀手锏,却不能作为持续发展的营销核武器。超市零售企业应该敢于突破创新,敢于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不要以为把广告费投在了品牌形象上就是肆意的浪费。品牌是什么?名牌又是什么?品牌说白了是超市的字号、商标、颜色,而名牌却是一种精神、理念、文化。正如金利来不是领带而是成功男人的尊严和地位一样,超市不应该把自己“低估”为简单的销售场所,而应让自己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一种角色,要么是“家居顾问”,要么是“营养专家”,要么成为时尚的代名词,要么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实惠算盘”。不管你的定位是什么,只要你存在特色,只要你的特色能够差异于竞争对手并为买家不亦乐乎,市场自会做出定论。 接下来的数载春秋,中国超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势必经历一次行业中的大洗牌、一次竞争格局的大错位。谁能经历得起这种洗礼?如何经历得起?想必单纯的价格只能让国内传统的超市体无全肤、无力回天了。市场的赢者终将属于沃尔玛这样一群既懂得“价切”又善于“攻心”的超市巨人。孰能一举步入“品牌铺路,文化营销”的整合时代,孰能雄执国内市场之牛耳。 四、营销战术:本土才是真的好 大凡与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同城谋生的超市都能发现:这些国际巨头并非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徒。相反,他们很善于学习借鉴,就连我们国内有些土里土气的运作经验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细琢磨、巧推敲。知道他们在干啥吗?他们正在拼命的本土化呢!沃尔玛本土自己的国际卖场,普马本土自己的会员制度,家乐福本土自己的国际品牌。 一方面,国内超市要根据自身定位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与国际卖场接轨,尤其是服务理念、服务标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时限的接轨,要努力做到“全程服务”,要把服务做精、做细、做到点上、做完销售前、中、后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保留并升级的自己土生土长的优势,从人员、服务、促销、传播到布局、品类、视觉、音乐,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中西合璧、本土营销”。不过,类似于方言这种着实土气的东西,对于现代都市中的消费者来讲,可是不乐意耳闻目睹的。 五、会员制度:忠诚就是资源 会员制营销一向是超市经营中的重头戏,也往往会成为一些超市在竞争中的独家本事,普尔斯马特和麦德龙正是一例。在中国现阶段大大小小的超市中,没有会员制度的超市很少,但真正通过会员卡带来持续、稳定的销售利润的超市却不多。不禁发问,为什么普马、麦德龙做得如此盈利,而国内超市在会员制度上却是这般失意?国内超市还有施行会员制度的信心吗?笔者在与北京某知名综超企业企划总监就会员制度进行探讨时,她这样对我说:“如果能找到一种国内综超发展会员制的有效模式,我们不仅会在某店施行,还会将其应用于旗下的所有卖场。” 会员制度依托关系营销论发展至今,“会员卡”作为载体,“会员制度”作为超市与顾客墨守的游戏规则,不仅有利于培养顾客忠诚、提高品牌占有率,而且之于市场扩张、市场侵略都不失为一剂良药。 我国超市现行会员制度过多停留在折扣、积分和参加促销活动的价格层面上,我们的超市是用价格作为会员制度的“护身符”,而非将会员制度作为抵御价格侵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核心优势的“杀手锏”。笔者浅见,一张名片大小的会员卡不应仅仅作为消费者购物时的“价格通行证”,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多功能的会员卡、适应了多数人需要的多功能会员制度势必取代以往单纯的价格卡片。以俱乐部为主形式,具备多服务功能的宽泛型会员制度,终将助中国超市一臂之力。 着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对未来的市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通过帮助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顾客的心理、降低管理费用并做好销售服务等措施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本店的信誉。值得注意的是在赢得新顾客的同时也不要失去老顾客。现在拢住顾客不容易,顾客满意并不等于就是对商家的信任,只要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老主顾才能保证财源茂盛。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全部历史资料、简历,甚至个人爱好,以便加强与他的联系。
⑸ 大型综合超市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大型综合超市要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从货物的种类齐全、优质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优质服务等这些方面着手。
让顾客能够有更好的购物体验,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超市的优势。
⑹ 制造商品牌和超市的私有品牌大战中,超市的竞争优势有哪些面对私有品牌的挑战,制造商品牌应该怎么做
您好,现在的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的确向您说的那样,开始推出自己的超市品牌产品,如家乐福、沃尔玛等都有。
超市拥有独特的渠道优势,只要把好产品质量关,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外面的工厂OEM,尤其是食品和一些简单的日用品更是如此,直接拿到货架上销售就可以,不用任何推广形式,市场营销费用几乎为零,而且还可以占到比较优越的展示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更需要我们的制造商们的努力了。
首先,产品的质量关一定要把好,这是所有条件的基础;
其次,除了大型超市以外,可以走其他的渠道,如下沉到居民区小超市及便利店,与苏宁小店和京东超市这样的连锁品牌方合作,线上渠道的扩展等等。
最后,品牌的知名度要稳定,产品及品牌推广还是必不可少的,要让消费者熟悉你、适应你、伴随你,这样才可以走的更远。
超市私有品牌并不可怕,制造商品牌和超市私有品牌之间的竞争着实谈不上是“大战”,制造商品牌们之间的互相竞争才是激烈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