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出名的军师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军师,他们才华横溢,有着惊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总能够在危急之时,帮助大军可以柳暗花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历史上的军师。(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诸葛亮
孙膑原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非常着名的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在一次受到酷刑之后,导致身体出现的残疾缺陷。之后在一位齐国特使的帮助之下,让他加入到了齐国。当时齐威王就任命孙膑做他的军师。之后孙膑用自己过人的才华帮助齐国,成功取得了桂林之战跟马陵之战的胜利,打牢了齐国霸业的根基。
㈡ 个个聪明绝顶,中国古代历史上着名的军师都有谁
古代战乱时期,几乎每个王国都会有一个谋士,也就是所谓的军师。比较让人印象深刻而且历史记载更多的就是三国时期,因为三国老是战乱不断,尔虞我诈,让我最佩服的三个着名军师有诸葛亮、司马懿和张良,他们的智慧和军事谋略让很多人都叹服。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就是张良。他是辅佐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他的聪颖和谋略可以跟诸葛亮比肩,但是他为人低调,韬光养晦,最终成就了汉朝霸业,是汉朝的开国肱骨之臣。他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与传世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后来也有许多谋略能臣,只是没有那么多战火纷扰的历史背景,所以也就被湮没了。
㈢ 中国历史上厉害的四大军师,你知道是谁吗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各个王朝更换都有军师身影。军师是智慧化身,可以说军师是一支军队的大脑,举手投足之间,可以令敌人的军队丢盔卸甲,让一个国家土崩瓦解。历史上许许多多战场上,都有军师足迹。许多开国君王、历史名将身后,都有军师的影子。军师靠着超人一等智慧,在军事上筹划奇谋妙计,决胜千里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着名军师。
4、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人,是着明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刘伯温辅佑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就是说的他,可见后人把他与诸葛放在一起,可见他的厉害。
㈣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十大军师。
范蠡、张良、诸葛亮、荀攸、贾诩、郭嘉、王猛、刘基、姚广孝、范文程。
范蠡
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着《范蠡》二篇,今佚。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
㈤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呢
“军师”,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非常出色的军师诞生,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他们在军事方面都有很多过人的才能,因此也能够名垂青史。不过,古代的军师那么多,如果要排出前十位军师,究竟有哪些人能够上榜呢?这些人之间的能力高低又是什么样的,排名又会是怎样,第一名究竟会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
7.诸葛亮
诸葛亮一辈子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8.房玄龄
房玄龄最大的功劳,是帮助李世民谋划了玄武门之变,使他得到了天下,成为了唐太宗,因此他也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9.赵普
赵普的韬略,在历代谋臣中是较高的,他策划了“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又以“杯酒释兵权”,稳定了朝纲。
10.刘伯温
刘伯温的功劳在于,他向朱元璋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建议,使朱元璋得以先灭陈友谅,后灭张士诚。他还提出舍小明、取大明,为明朝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㈥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在中国十大军师中谁又排第一
一,姜子牙,姜子牙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做什么都很失败,但就是喜欢天文地理,还有兵法与治国之道,七十二岁的时候,还是在古代,基本就是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姜子牙却在渭水边垂钓,最终遇到了姬昌,姬昌称他为太公望。
周文王姬昌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使得周国越来越强大,而天下的诸侯有三分之二心向周国,姬昌死后,周武王继位,最终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最终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而姜子牙也被封为齐地,武庙也叫武成王庙,祭祀的就是姜子牙。
五,前秦的王猛,六,东晋的谢安、王导,七、北魏的崔浩,八,北宋的赵普,九、明代的刘伯温,十,明代的姚广孝。另还有齐国的管仲,齐国的孙膑,越国的范蠡。
在个人心目中,最厉害的,当属三个人,那就是姜子牙、张良、诸葛亮。你心目的前十又是谁呢?第一又是谁呢?
㈦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有:
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功盖孔明第一人——王猛;
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㈧ 中国古代十大军师是谁
姜子牙、范蠡、张良、诸葛亮、王猛、李泌、赵普、刘基、姚广孝、范文程。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
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
2、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着《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3、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4、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5、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
王猛出身贫寒,隐居山中,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后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
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谋臣。王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
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
在军事上,前秦建元六年(370年)统兵消灭前燕,都督关东六州军事,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去世,终年51岁,谥号“武”。
6、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着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出身赵郡李氏辽东房,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
但他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任官。
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
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子太傅。
7、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着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8、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着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9、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着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
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10、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
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军师
㈨ 中国古代有名的军师
中国古代有名的军师:
谋天下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智士能臣,千古奇人——范蠡;
百家宗师,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羽扇纶巾智多星——诸葛亮;
功盖孔明第一人——王猛;
半部《论语》治天下——佐国良辅赵普;
神机妙算天地间——刘伯温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2、范蠡(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3、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4、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5、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6、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着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7、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