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二胡是中国最接近音乐的乐器,二胡是为音乐生的”
二胡音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悲时犹如杜鹃啼血,烈时好似万马奔腾,其哀婉刚毅无所不能的表现力受到很多人喜爱。它是我国最接近人声,最具有表现力的拉弦乐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历经战火与摧残,但又始终能够再次崛起的国家而言,二胡的悲怆代表了对历史的伤感与怀念,二胡的刚毅又代表了一种不屈与倔强,是奋进与怀旧的结合,是悲伤与刚毅的代表,在所有的乐器中,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同时具有这两种特性。
同时,二胡在国外基本没有类似的乐器,是最中国化的乐器之一,在民间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是最适合中国的。
花有国花,鸟有国鸟,乐器中若要评出这个级别的,在中国,那就该是二胡了。
二胡不能算汉族人的发明。但汉族人接受了它,就好像早已有之,就好像是从自身生发出来的,以至于人们忘了它的来处。
二胡,两根弦。不可谓少,弦乐器中有一根弦的,竹片轻拨,满够用的;也不可谓多,乐器中三弦、六弦、二十五弦、六七十弦,也并不显累赘。这让人想起那句“夔怜玄,玄怜蛇”的老话。
二胡是悲哀的乐器。这是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哀,就藏在两根弦里,轻轻拉动,就流出来了。我相信在二胡身上一定有一个悲哀的故事。故事悲哀,却不让人流泪。让人流泪的故事不是最悲哀的故事,最悲哀的故事让人流不出泪来,只能沉默。
二胡不宜合奏,合奏,则没了二胡。二胡如一个思想者,思想者只能孤独,独自去思考整个人类的事。历史上有没有过二胡合奏,我不知道,“文革”时倒是听过,觉得合奏得没什么特色,反倒淹没了个体,整个把二胡淡化了。淡化了,却也没淡化出多少高兴,二胡特有的忧郁,仍一丝丝、一缕缕地飘荡、夹缠在里头。制作者可能想要一种热闹。但二胡不是为热闹来的。二胡可以由二胡伴奏,一把也行,两把也可以。但不能合奏,二胡不是用来合奏的。
二胡不宜演奏欢乐的曲子,即使演奏也很勉强,仿佛苦恼人的强颜欢笑。二胡是从黑夜里来的,就像刘天华的那首《光明行》,我以为这是一部以黑夜为大背景的作品,它受不了这黑夜的沉重,要去寻找光明。
二胡不宜叙事,它只能用音乐的语言说话。有两首曲子,一首好像跟草原上的一种盛会有点关系,一首好像是在介绍一次纵马巡逻,都很生硬,仿佛是一个习惯了沉默的思想者在被迫说着一些他不愿说或不熟悉的事情。
二胡不宜仿声,它学什么都学不像的,它只是它自己。硬逼它学,会透出一种压抑,一种委屈,而且会使它之所学添上一丝悲凉。战马,骁腾奋起之前的振鬣长鸣,到了二胡这里,却似灵魂遭到了弃置,找不到英雄。二胡也从天地间有所吸纳,吸纳之后,演奏出来,已是它自己的声音,已是音乐的声音了。二胡是中国最接近音乐的乐器,二胡是为音乐生的。
二胡不能代替别的乐器,别的乐器也不能代替二胡。小提琴移植过二胡,但有二胡的时候,小提琴还没有来,它对这方天地还不可能有很深的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经二胡拿来,音符节奏几乎全没什么变化,但一上来就笼罩着一种宿命的阴霾,仿佛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结局。当演奏到小提琴大悲大痛的地方,二胡已经痛苦得麻木,只能残忍地把音乐继续下去。
想起了二胡,就想起了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的,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它们是一件事物的两个名字,就像一个人和他的思想。古往今来,还没见过有哪一首乐曲能和一种乐器结合得这样紧密,它们互相通过对方完成了自己。《二泉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它知道这世上只有一种现实,它知道黑夜下面是命运,命运下面是捆缚,捆缚下面是生命,生命下面是灵魂,一次次站起来,一次次扑倒,扭动着,挣扎着。这是只有二胡才能感觉到的,这也是只有二胡才能演奏得出来的,也正因为这样,二胡很好地完成了它来到这世上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即使以后二胡再没有什么创作,即使以后这世上再也没有二胡,也已经足够了。《二泉映月》,是二胡曲中最好的一首,也是中国历史上音乐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一首乐曲,不可能永远把人们抓住,它要时常把人们释放出来,让他们有所喘息。但它却永远弥漫在天地之间,充盈于宇宙之内,与世界同在。
学鸟叫,学鸡啼,学马鸣,学人笑,这都只是一些小小的技巧。笙太平庸,唢呐太俗,笛子也太稚嫩。杨琴柳琴是平常庸众的,紫箫琵琶是文士歌者的,古筝古琴是闲人雅士的。只有二胡,只有二胡是整个人类的。
二胡只有两根弦,不能再多了,就像它的身后有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
B. 二胡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优美独特的音色魅力。
音色即音品,是乐音在音高和强度之外的另一种属性。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色,例如古琴飘逸秀丽、深邃幽远,笛子穿石裂云、悠扬清亮.而深沉蕴藉、阴柔敦厚则是二胡传统音质的最大特色。这主要缘于其特殊的构造所致,二胡的琴弦悬空而无指板、弓子置于两弦之间、琴筒由蛇皮蒙制而成,演奏时通过马尾弓子磨擦琴弦及蛇皮音箱振动来发出乐音,这些特殊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决定了二胡独特的音色魅力:一是以细腻、缠绵、哀戚、柔美而闻名于世。二胡的音色天生具有一丝忧郁、内敛的气质,音域往往处于听觉界限的最中心部位,仿佛琴弦与心弦是一脉相通的,丝丝入扣的乐音简直能直接渗进听者的灵魂。《二泉映月》如用小提琴拉,音质薄而轻浮,总感觉少了种胶质般的凝重,缺乏二胡曲摄人心脾的那份苍凉;二是具备独特的仿声功能。《空山鸟语》里此起彼伏的各种鸟叫声、《赛马》中奔驰的马蹄声、《奔驰在千里草原上》那战马振鬃长嘶的鸣叫声,募尽形态,惟妙惟肖。二胡更接近人声,闵惠芬演奏《宝玉哭灵》、《忆秦娥》,《逍遥津》、《珠帘寨》时,把徐玉兰的豪爽率真、高庆奎的慷慨激愤、张君秋的哀怨悲伤、余叔岩的低徊婉转等四种唱腔,演绎得栩栩如生,将二胡独特的音色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二)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
由于历史的偏见,二胡曾在极其漫长的年代里以俗文化的姿态流落在民间,甚至成为权贵阶层鄙视底层的一种睥睨之物,“讨饭胡琴隔壁听”,二胡之“俗”曾经是何等让人心酸。但岁月的风尘终究难掩其夺目的艺术华彩,上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胡艺术的生命张力在俗与雅两个坐标系里都得到全新的延伸发展。一方面由于其固有的低廉便携的物理特性、长于抒情的艺术特性,真正成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文娱形式,在大众音乐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只要是民乐演出,绝对是“少了这个金珍菜,就办不成八大碗”。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创作、演奏人才层出不穷,专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其“雅”的潜质也逐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示,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个有影响、有特色、体系严谨、专业性强的庞大音乐群体,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日本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听了《二泉映月》后感动得潸然泪下,表示“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二胡之“雅”,又是如此令人骄傲。
(三)底蕴丰厚的民族特色。
扎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肥沃土壤,二胡的发展和演变,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边疆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也正是由作为主流的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外国音乐文化数千年来不断相互交融的辉煌成果。作为中国弓弦乐器的主要代表,二胡在在众多的地区和文化中繁衍发展,其形制、风格、技法以及曲目作品方面的演变,都凝聚着民族心理、社会文化、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底蕴和传统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二胡形制的完善、风格的创新、技法的革新,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胡作品的内涵更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见证和依据,如《光明行》《洪湖主题随想曲》《陕北抒怀》等大量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作品,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奋斗历程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二胡以其浓郁的民族审美特性,赢得了世界性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为全世界人类的灵魂拉近了距离,成为世界音乐苑林中最富中国特色的一枝艺术奇葩。
C. 民族乐器二胡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二胡也是不得不说的,二胡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二胡本身的制作与声音以及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二胡,这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用最普遍、最富气质和韵味的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在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酷似人声的优美音色和气韵,像一个饱经沧桑、穷经阅历的江湖孤直干瘪贫士,从流浪的街头、凄风苦雨的山野水壑一步步走进了世界艺术的大雅之堂。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是二胡优秀的代表性曲目。二胡是中国很普遍的一种民族乐器,二胡音乐几乎代表中国传统器乐的特质,二胡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音乐审美特征以及民族情怀。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二胡作为一件古老切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历史舞台上已经存活了至少几百年,不论是在民间作为流浪者的谋生工具还是华丽转身后登上专业的音乐舞台,二胡始终是最能表达人们内心感情最具有表现力的民族乐器。
近代时,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二胡由琴皮、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弓、琴码、千金等组成。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
从演奏的方式来讲,二胡是用马尾做的弓子摩擦琴弦而发声。这种演奏方式在中国的其他民族弓弦乐器中也早已有之,如轧筝和奚琴均为此。二胡的“韵味”除了本身的制作材料外,演奏方式是重要的原因,通过弓子和琴弦的摩擦可以有音色、力度、速度的各种变化,如在乐曲《江河水》中,使用的扣揉、压揉的技法,还有模拟管子的“涮音”,以及“滚揉”等等,形象的描写了一位妇女失去丈夫,在寒风凛冽的江边号啕大哭,绝望无助的凄惨景象。二胡总是表现了自然界最原始和简单的声音,因此听起来有亲切感,使听着很容易就产生画面感,走进音乐。所以二胡正是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D. 二胡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1、揉弦技巧之美。
二胡发出的声音好听,源于二胡的基本音色。这是二胡区别于其它乐器的本质特色。
2、滚揉。
滚动揉弦是通过手掌的上下运动及手指关节的曲伸,使指面在弦上微微滚动,以改变弦的长度,而发出的有规律的高低变化的音波。在所有的揉弦中,滚揉是二胡演奏中应用最多的,它的音色也是最美的。
演奏技巧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E. 什么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有什么
中国元素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国本土上诞生的各类事物的总和,具有优劣之分。优秀的中国元素是指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
部分传统中国元素:
1、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2、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3、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4、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5、佛、道、儒、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6、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
7、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5)二胡如何体现中国元素扩展阅读:
中国元素的分类:
1、现代着名建筑及伟大成就类
2、 着名历史人文景观类
3、重大发明创造、创举类
4、民俗节日、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等类
5、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
6、重要学术思想、着作类
7、着名历史人物类
8、着名自然景观类
9、动、植物类(含图腾、吉祥物等)
10、着名城市、企业、学校类
F. 中华民族乐器 二胡介绍
很高兴为你答题问问: 乐器历史编辑本段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补充——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后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乐器构造编辑本段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莽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琴轴的类型:铜轸和木轸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红绕千对斤。 H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二胡分类编辑本段 依据制琴产地可分为三类 苏州琴 上海琴 北京琴 依据琴筒形状可分为四类 圆筒二胡 八角二胡 六角二胡 扁筒二胡:二胡演奏家陈军所开发 二胡特性编辑本段 (一)形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京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轴为木制),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几种乐器的尺寸属中胡最大,其次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音色 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对二胡较高,由于它们弦的张力比较大,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要比二胡大,才能获得该乐器宏亮的音色。在传统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别是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我们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带有铁箍,这是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获得其扬刚之声。在演奏京胡时为了增加弓毛与弦之间的摩擦力,则把松香点燃后直接滴在琴筒上,以发出其高亢、清脆之声。当然,京胡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音色,与其用竹制琴筒小、用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关系。 高胡虽然琴筒也比较小,虽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于它是木制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时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时那样大的力度即可获得悠扬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杆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长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也比二胡要大,由于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发出的声音既浑厚又圆润。 在学习技法和掌握风格的同时,还要对音乐的内涵进行了解,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层的认识,才能做到更深刻的揭示和表现。这正是音乐学习的本质,也是我们学习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二胡选购编辑本段 木料: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檀木最上。次之为乌杨或新木,其他杂木制作的二胡只可作为初学练习之用。皮膜: 二胡筒上的皮膜均为蟒皮,,以色泽鲜艳分明,鳞纹均匀,光滑带有油性、薄厚适中为上品。蟒皮的薄厚和蒙得松紧对二胡的音色影响很大,过厚则振动迟钝,过薄则声音单薄易出噪音;蒙得过紧则声音尖硬,蒙得偏松则声音迟钝易塌陷,一般来讲用新蟒皮蒙琴筒偏紧一点为好,开始用时在皮面上抹一点植物油,拉完琴后琴马压在皮上不要松弦,经过两三个月的每天拉奏,琴皮的张力就可达到松紧适中,这时,需备一截与琴筒横面一般长的铅笔在用完琴后架在弦下面以减轻琴马对皮膜的压力,保持皮膜的最佳张力状态。还有,如在南方购琴到北方使用,要选择皮面张力偏松的;在北方购琴到南方使用,要选择皮面张力偏紧的,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潮湿,皮膜受气候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撑体,要随琴弦重大拉力,木质一定要好,要用完整的木料镟成,中间不可有疖,更不能拼接,否则,容易变形断裂。琴杆过去都是圆形,随着钢丝弦的普遍使用,琴弦拉力增大,现在普遍改为能抗弯的扁圆形,横截面好像鹌鹑蛋的形状,琴杆标准长度一般为830毫米,过长琴杆易弯,过短则弦的张力不够,影响音色。 琴轴: 琴轴有全木轴,涡轮式机械轴,和螺杆式机械轴三种,一般业余学琴多用机械轴,它的优点是调弦方便,不易跑弦,但在选购时要检查制作是否精密,使用中要适当点一点儿缝纫机油,避免受潮锈蚀溢扣跑弦等问题。 弓子: 二胡弓子是由弓杆与弓毛组成的,弓杆是用竹子烤制而成,弓毛为一绺马尾,从弓尖弧形小弯中通向弓根系在鱼尾处,弓鱼一般由有机玻璃或兽骨制成,固定在弓尾螺丝上用于调节马尾松紧,整个弓杆呈浅马鞍型。弓子是二胡演奏发音的关键工具,它的质量对于演奏的影响极大,弓杆的粗细、轻重、长短虽各有所好,但都不可过分,过轻过细则绵软无力;过粗过重则笨拙、音噪;过长则不好控制;过短则影响长音演奏,因此,一般以850毫米左右为宜,用料有老红竹、江苇竹和凤眼竹,以节少、粗细均匀为上品,弓尖和弓根的弯度要适中,弯度过大则难以控制;弯度过小则影响握弓手指的灵活。弓毛以白马尾为上品。选择琴弓除了要注意前面讲的问题外,还要看马尾梳得是否整齐,与鱼尾连接外捆扎得是否牢固,不少新购的琴弓用不多久就因马尾 松脱无法使用,就是在选购琴弓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另外,在使用时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马尾的松紧,用完后要将鱼尾螺丝拧松以保持弓杆的良好状态。马尾一沾油脂就擦不上松香,切不可用手摸马尾,以保持弓毛的洁净。松香须用特制的胡琴松香或小提琴松香擦在弓毛上,不可将松香烫在琴筒上,这样做易出噪音,拉起琴来松香沫飞溅沾在弦上和琴杆上影响换把和高音区的演奏。新的弓子不易擦上松香,可用一些碎松香碾压在弓毛上,松香要勤擦,每次不要擦得太多,一般以拉琴二至三个小时后擦一次为宜。 谢谢采纳!
满意请采纳
G. 二胡算不算国粹国粹有哪些
二胡不算国粹。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中国国画、中国围棋、中国象棋、中国古琴。
乐器中属于国粹的是古琴。
古琴是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渊源贯穿“道儒释”,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士大夫,帝王将相,高道大儒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字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7)二胡如何体现中国元素扩展阅读:
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武术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书法为中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日本人称之为“汉方医学”。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粹
H. 二胡是国粹
其实二胡是国外传进来的...像琵琶、扬琴都是。但是二胡在国内发展的蛮好,也某种程度上成了可以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器乐,像华彦钧、刘天华等二胡大师们对二胡在国内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I. 二胡身上的中国文化
二胡是我国封建时期很流行的乐器之一,跟古琴、古筝、箫、笛等乐器都是文人雅客之首选。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总之一句话,它出自于民族之中、演变于民族之中、发展于民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