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为什么就喜欢和中国比较,为什么不和美国比呢。
印度人说白了就是看不惯中国强大,总有一种比中国优越的感觉,每次从虎视网看印度人的评论就有这个感觉。
B. 国外讨论: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我去过德里。孟买。等印度大城市。面貌很破旧。但新兴产业很兴盛。
印度人看中国。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列强。是个时刻想摧毁他们国家的敌人。
也许是62年那场战争。中国军队铁血的形象。以及中国建国后与很多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让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很冷酷。他们不理解为中国人的自我牺牲,吃苦耐劳。
总之。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是。列强。敌人。畏惧害怕。又刻意贬低中国。汗
C. 美国对待中国和印度为何态度不一样
中国和印度发现他们的立场一致,这可不寻常。虽然它们是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是两个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在对美关系上,它们立场不一致。同时,印度人以忌妒的目光看待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中国人则想复制印度IT服务业的成功。
最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失败了,而亚洲这两个巨人却发现它们处境相同。7月29日,世贸组织关于贸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谈判在各方就农业补贴的争吵中不体面地中止了。美国怪罪说这是印度和中国毫不妥协的态度所致,其他国家也批评新德里和北京,说它们“过于注重自己的利益”。
尽管这些批评很刺耳,但这两个亚洲巨人不可能屈服于外部压力。
中国近年一直在努力减轻农村的“疼痛”。当谈到与美国公司化农业的竞争时,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一名副教授说:“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印度的压力更大。
由于专注于自己的农村问题,中国和印度不会同情对农民进行补贴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美国、欧洲和日本要求较虚弱国家抛弃贸易保护措施,而它们自己却不这么做”,北京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时殷弘说,“这是双重标准”。
双方都存在误解。中国和印度的人民夸大了外国政府要求它们的农民做出的牺牲。“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完全理解发达国家的困境”,时说,“他们认为富国有做出让步的更大余地”。
时说,双方都不愿冒险做出任何大胆举动。这意味着印度和中国在贸易争端中不太可能让步。(作者布鲁斯�6�1爱因霍恩,陈一译)
D. 印度人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和印度的偏见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仍然对中国和印度存在偏见,经常报道一些带有主观性的文章。
第四位印度留学生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是稳定的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强大的,这两个都是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家。在全球,除了中国和印度外,没有人能够挑战它们,南美洲不行,非洲也不行。西方害怕中国人和印度人改变世界秩序,想把我们死死地摁在第三世界,不让我们站起来。
最后一位印度留学生表示,任何人都得吃饭,西方媒体的从业者也一样。他们出售自己的文章,不是试图改变人们的看法,而是因为这样的文章更容易挣钱。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西方媒体不仅对中国和印度是这样,对几乎所有的亚洲都有同样的偏见。
E. 印度是怎么评价现在的中国的
一些合资企业到中国办厂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中国人最能吃苦、工资却最低。这些外国工厂在印度根本开不起来,因为印度人要的工资这些老板给不起,印度人也完全没有中国人做牛做马般吃苦耐劳的精神!
除国家用于外事活动外,印度政府官员都坐印度自产的”总理”牌轿车,象国防部这样的强力机关连空调都没有。而中国所有的政府衙门都是富丽堂煌,每年被政府官员公款吃掉的钱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印度很少。所以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但中国人民却难以从中得到实惠。
印度人可以在总统府对面乞讨,也可以在象中国长安街一样的繁华地段搭棚生活,没有人敢以影响市容为由把他们象鸭子一样到处驱赶。在印度不会因为三轮车影响政府形象而被取缔,只要你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就不会有人管你。而在中国则严格得多,官员们对于形象的关心远超对百姓的生活的关心。
印度上至总统下至部门,在任是官员,享受国家的各种待遇,下来后和平民一样。中国就不一样了,只要进了官场,除非因腐败被抓,否则国家要养一辈子,直到死为止。
中国的官员总数的法国总人口差不多,这还不包括乡村及编外的官员。而中国的国民总值低于法国,由此中国人的负担比印度大得多。
中国的城市随处可见烂尾楼,这些烂尾楼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十亿,要统计中国的烂尾楼到底有多少,有多少资金耗在烂尾楼里,比登天还难。可以说每栋烂尾楼里都是官商勾结的结果,每栋烂尾楼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民币投进了这些黑窟窿,这种现象在印度却很少见。
除了烂尾楼,还有机关和央企的福利房遭到质疑,另外楼市的调控也被指越调房价越高,中国人买房真心难。
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这是国家对公民提供的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发达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美国、日本等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对于退休的老人和穷人,则是免费治疗,在俄罗斯国土上的所有人,全部免费治疗。第三世界穷国印度,也敢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古巴、巴西、智利也是全民免费医疗,全民普及基本卫生服务,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国民健康指数都位居世界前列。连朝鲜这种穷国也免费医疗,可是经济大国中国,只能是梦想!
中国目前受到全世界的围堵,而且围堵非常有效。而印度作为民主国家,与世界主要强国关系非常的友好,不存在武器禁运,所以印度的发展空间比中国好得多。
印度人贫穷,主要是因为懒惰。如果印度人也象中国人这么勤劳,印度百姓肯定比中国人的生活好得多。
F. 为什么印度从上到下,就是喜欢和美国、和中国在各方面比较
近几年,印度人在西方职场频频打破职业天花板,进入公司最高层,比如谷歌和微软现任CEO都是印度人。这个现象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注意和讨论,因为跟印度人相比,中国人在国外公司里的地位似乎没有印度人高,还没有打破玻璃天花板。这是为什么呢?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呈现一种不常听到的观点,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从小去美国留学,但是,大多数家长自己并没有在美国社会成长的经历,那么,在听取不同意见后,进行思考,再做决定,非常有必要。
G. 印度网友热议:中国,美国,印度哪个国家更适合
说起印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国家在大多数国人耳中还是比较耳熟,印度的很多传说想必大家也不陌生,比如印度的恒河水、印度的手抓饭、印度的右手擦屁股等等,不过近些年来,印度的母亲河恒河也渐渐变成了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因此有不少上层人士的印度人想要出国去定居,毕竟这样的恒河水也不是每个印度人都想喝的,而有一个印度UI设计师在社交论坛上问了一个问题。
I want to go abroad to settle down and ask people's opinions. There are three choices at present.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ay in India. Which country is more suitable for residence?
【我想出国去定居,问问大家意见,目前有三个选择,中国、美国、和留在印度,请问哪个国家更适合居住?】
6.China is suitable for living. Chinese girls are more enthusiastic than American girls. If you make yourself like Africans and then go to the bar in China, you will have a cup of the cheapest wine. There will be a continuous Chinese girl coming to you. For this I like China.
【中国适合居住,中国女孩比美国女孩热情,你只要把自己弄的像非洲人,然后去中国的酒吧点一杯最便宜的酒,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女孩来找你,对于这点我喜欢中国】
6. In order to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the poor area is relatively chaotic, but the rich area is very safe, if it is to find a romance, you can go to China, disguised as African black or other countries can get a lot of Chinese girls, Chinese girls are very enthusiastic.
【真是为了住的话去美国,美国虽然穷人区比较乱,不过富人区很安全,如果是为了找艳遇的话,可以去中国,伪装成非洲黑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可以泡到不少中国女孩,中国女孩很热情】
可以看得出来,虽然问的是哪个国家适合居住,印度人大多都是说美国,而印度人称赞中国的地方,仅仅只有中国女孩,对于这点,你们怎么看?
H.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