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现在中国人在信仰上为啥偏向于印度的佛教呢难道佛教能主宰全世界吗!肤浅
封神榜时候破阵【十绝阵】太上老君请西方接引道人准提道人来破阵,承诺允许西方道法往东土弘扬,二位道人才会来助阵,所以道运退佛运兴,天运如此,
❷ 佛教起源于印度,道教起源于中国,可为什么中国信奉佛教的人比信奉道教的人更多
【从文化融合角度】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就与本土的哲学、文化、艺术、民俗、道德进行很好的交融并深远地影响这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教义角度】本土的道教崇尚出世,儒教强调入世,而佛教以无上的空性智慧、大慈悲观而成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最好途径;它以出世的心,行持入世的事业,一下子把道教和儒教的特点都涵盖了,所以对统治阶层和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
【从政治角度】在封建社会的很多朝代都把佛教尊为国教,有效地教化国民,国泰民安,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许多很有作为的皇帝甚至自己精进修持佛法,梁武帝甚至用佛法的内容作为法令来教化子民。
以下为补充材料【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简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僧人为“释子”、“和尚”。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❸ 同样是佛教,中国和印度的佛教有哪些不同呢
什么是儒、释、道?
“儒”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的长期演变而创立的宗教。
所以说,中国的本土宗教只有一个,道教。汉传佛教虽来源于印度佛教,不过,在经历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本土相关元素,进而自成了一个新的分支。汉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和统治者的喜好分不开,尤其在南北朝时,诸多皇帝信佛,天下百姓也信佛,发展一度盛况空前。
因为,它已经适应了这片土地,很容易融于普通人的思想中,宗教和文化本就是没法分割的,汉传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只不过,是调整了表现手法,至于核心内容,依旧是普渡众生,往生极乐。
❹ 佛祖是印度阿三的神,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信仰者,在什么时候佛教传入中国的,中国的神为什么没人信仰
因为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并且和中国文化融合的很好,谁说中国的神没人信仰,你去乡下看看,供奉玉帝啦,灶君了贴门神了都是中国的
❺ 为什么中国人信佛
因为佛学能救助世人,大乘佛法是究竟学,能看破生死,自觉觉他。能悟道,自利利他。能解决人的压力和烦恼。能救拔苦难的众生。佛法是万劫难遇的,遇到佛法而不学佛的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❻ 有谁能说说印度佛教的历史它和我国佛教的渊源
印度教《奥义书》关于永恒真理的偏见,部分反映了帝国兴起前的那个时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烦。一个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现,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国家,以及随它们而来的战争规模的扩大。英雄骑士和贵族特权时代屈从于强权政治,很多人通过探索来世,包括从日常生活痛苦解脱出来的手段,来寻求安慰或逃避严苛现实。佛教和耆那教的创立者,大概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物,开始探讨这样的途径,并起来反对印度教日益增强的程式化及婆罗门教士种姓的支配地位。这两种宗教都极力主张通过不求助祭司或仪式的默想和克己,达到独立接近真
理。两者都认为人人平等,拒绝种姓差别及其代表的等级制度。但佛教和耆那教乃由印度教演变而来,仍相信印度教的法、业、轮回(转世)、解脱(涅盘,或与神的结合)、献身和非暴力或尊重生灵。两者都拒绝印度教神只的民间形象,但重新肯定印度教基本的一神论,和它对造物主和伟大生命链条的非人格化崇拜。
耆那教
一个名叫大雄(约公元前546~前468)的人创立了笃信苦修的耆那教,大雄自己就裸体出行,最后绝食至死。耆那教重申印度教尊重一切生灵的学说,甚至今天,虔诚的耆那教徒为避免吸入昆虫而带面罩,因担心伤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绝从事耕种。所以他们投身商贸而变得富有,他们在商人的传统故乡古吉拉特邦占多数。
乔答摩佛陀
佛教的创始人于公元前563年前后诞生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麓小丘地区,其父为释迦氏族小王(邦主)。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但后来又被人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和悉达多王子。29岁前,他过着一个王子的常规生活,尽享世俗欢乐。19岁时与一位美丽的公主结婚,有了一个儿子。人们在他死后关于他及其他宗教人物编织的十分详尽的传说大致就是这样说的。我们还知道他成年后成为一个苦修者,多年云游讲学,招收了一批追随者,创立了一个宗教体系,于公元前485到公元前480年间年届80岁时死去。这就是关于他的较可靠生平情况的全部。后来经过渲染的有关他传奇一生的故事也很重要,因为它影响了印度以东大片地区一代又一代数百万亚洲人的生活。
根据这个故事(最简略的形式),悉达多王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不满,一天离宫外出漫步,相继遇到一位衰弱老者、一个满身脓疮高烧发抖的病人、一具正被运往火葬场的尸体(印度教徒总是焚化死者)和一个手捧讨饭钵身着简朴黄袍而又面带宁静及内心喜悦神情的云游萨图(圣人)。有感于凡人的痛苦和人间欢乐的空虚,带着苦修的希望,他毅然离开宫室,抛妻弃子,到处云游乞讨,探求真理。他除了一个粗糙的木钵(为了乞讨勉强糊口的食物)和破衣外,已经一无所有。一连几年,他云游各处,因禁食而体衰,直到他决定在一棵大菩提树下通过认真冥思默想来解答人生苦难之谜。他受到魔的引诱,被许以财富、权力和肉体快乐,均不为所动。49天后,他顿悟玄机,达到成道的境界。从这一刻起,他开始被称为佛陀或悟道者。之后不久,他在恒河流域中部的巴纳拉斯(今瓦腊纳西)第一次布道,并从此带领他的追随者巡回布道度过余生。
这门新宗教教义的基础是第一次布道宣布的《四谛》:(1)生命充满了悲伤、不幸、挫折、无常和不平(苦);(2)所有这些均由欲望、贪心和生存冲动所引起;(3)要终止苦,人必须断绝欲望,成为无欲者;(4)无欲境界可通过规范“正当行为”的八正道而达到。
忠实遵循首次布道所提正道的人可以达到涅盘,即通过避免再生轮回而从凡间痛苦中解脱,使灵魂进入与心灵之神的极乐的融合,就像佛陀死时那样。然而,如此献身和对真理的如此领悟是罕见的,因此,虽然佛陀没有指示,佛教却采纳了印度教关于业的观念:不够忠实的人渐次再生为与其最后转世行为相适应的生存形式。八正道定义的“正当行为”是:善待一切生灵、纯洁内心、诚实、慈悲、不吹毛求疵、不猜忌、不仇恨、不诉诸暴力。此外还要加上不杀生、不偷窃、不通奸、不说谎、不诽谤、不饶舌、不献媚等特别戒律,否则就是偏离正道。佛陀本人教导的记述收集在叫做《三藏》的典籍中。关于佛陀生平德行的传说和有关事件的文学作品,以及对佛学教导的注释也为数不少,所有这些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的《新约》相近。对佛陀的遗物(舍利),如可疑的牙齿和毛发的崇拜,也成为佛教法事的一部分,这也与后来的基督教一样。
与基督教一样,佛教在它存在的最初几百年内,一直是少数人的宗教,后来,它那原始教导的艰深难懂有所减轻,以适应更多的追随者。阿育王(在位时期约公元前269~约前232)的改信佛教,推进了佛教向大众宗教的转变,开始了佛教向外的传播,先传到锡兰和东南亚,后经由西亚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在印度境内,佛教流行了几百年,但从公元100年左右达到极盛之后即开始缓慢衰退。对很多人来说,佛教与印度教的差别逐渐模糊,除几项寺院制度和某些非神职皈依者外,佛教实际上已慢慢并入印度教。许多印度教徒把佛教对感觉世界的排斥看成是“生命之否定”,并回归到他们自己的宗教对生命的肯定。恒河中游宗教腹地的残余佛教中心和寺庙被摧毁,少数幸存佛教徒也在12世纪穆斯林的屠杀中被迫流亡。至此,佛教在它诞生的土地上基本被消灭。
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阿育王时代之后不久,佛教即分为两个主要部派,叫做上座部(亦称小乘)和大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接近原始教义,当然肯定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化了。随着它的流行,其教旨中开始包含了更多作为“功果”获取手段的善行。例如,可以通过捐款给某家寺庙来弥补曾经以不道德手段获取钱财或其他非正道行为造成的不良业。上座部佛教是传到东南亚的佛教形式
。在东南亚,尤其是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加上斯里兰卡),它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现在仍为这些国家的大多数人虔诚信奉;过去,几乎所有年轻男人都按惯例到佛寺中度过两年时光,现在这样做的人也很多,他们要剃光头、披黄色长袍、捧讨饭钵;成年后,他们将像大多数人那样,要比仅仅口头表示虔诚的人为上座部佛教的正道做出多得多的牺牲。
印度中部桑奇的大窣堵波(佛塔),由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始建,阿育王死后100年内扩建,增加了外圈和入口通路。该佛塔的形状代表宇宙及其巨大苍穹。上方三层式小结构物成为由印度传至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大乘佛塔的基本结构形式。(Government of India Tourist Office)
大乘佛教稍晚于约公元100年到200年之间兴起于印度贵霜时代。开始时只是少数人的精神规范,后发展成为面对所有人的大宗教。经过通俗化和人性化的大乘佛教提供了多方面精神支柱,包括舍利子崇拜。佛陀本人被奉为超自然神,另外还有无数叫做菩萨的其他佛,也就是出于同情而推迟自己进入涅盘境界以帮助仍停留在尘世的人获得扶助的圣贤。对一个菩萨的信仰和崇拜也能给那些因任何目的而觉得自己需要神只帮助的人带来安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包括佛陀诸化身在内的各种偶像的崇拜,推动了典礼或祭仪详细规则的制定。这样的崇拜本身就能帮助灵魂超度和解决各种世俗难题。
菩萨成了大乘佛教的主要神只。被称为无量光佛的形象原本是一个菩萨,中国人叫他阿弥陀佛,日本人称他西天第一救世主。另一位菩萨是富于同情心的观世音,或观音,是大乘佛教中最受崇拜的慈悲女神。很多人,特别是妇女,经常向观世音祈祷,为的是在尘世生活中得到帮助,而不是像经典佛教教义强调的从尘世解脱。与上座部佛教一样,大乘佛教也开始强调慈悲和善行可以赎罪,既能助人,也可助己超度。这种种演变已经与佛教原始学说没有多少关系,但它们确实将佛教与日常生活、与普通人及他们的需要连接到一起,而不是排斥眼前的世俗事务。尤其是日本佛教的某些教派认为,仅仅通过虔诚的信仰,或默念佛陀或菩萨名号,即可获得超度。西藏的喇嘛教也有类似的演变,包括对舍利威力的信仰和写有简单咒语的祷旗及祷轮的效用;认为,每当祷轮转动起来,或者祷旗被风扬起,祈祷者即能升入天堂,并可为推动祷轮或安置祷旗的人赢得功果。这些,加上对许多人格化神只的崇拜和关于善行的教导,使得过去佛陀原始教导中的禁欲主义、克己和“无欲”的必要性大大减轻,因为这些终究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而随着佛教赢得更多皈依者,它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日本东京附近镰仓的大青铜佛。完工于1252年,原安放在专门修建的庙内,现置露天,至今每年仍有数百万人前往游览和参拜。该佛乃用镰仓管辖区普通人的集资营造,显示了阿弥陀佛的同情慈爱之心。(Cameramann International, Ltd)大乘佛教的某些派别有着浓厚的魔怪色彩:菩萨带着随从们在空中飞行;崇拜者只需重复祭礼仪式用语或礼拜想象的佛陀舍利即可成圣。大乘佛教还构建了一处虔诚教徒将往生的具体天堂的详情,那里到处都是与涅盘全然不同的似曾相识的乐事。与此相呼应的,是一座由一群魔鬼把持、让邪恶卑劣者遭受各种各样可怕折磨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我们可以再次把所有这些同基督教从开创初期到中世纪的形式的变化进行对比。同基督教一样,佛教的通俗化,特别是大乘部派之所为,导致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表现手段之繁荣:不断翻新的佛陀和他的弟子的漂亮画像和雕像,还有各式各样的庙宇,包括大乘佛教国家的宝塔和上座部佛教国家的舍利塔。
传到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是大乘佛教,因为那时它在印度已占优势。它在汉王朝后期经由西亚传入中国(汉亡后佛教的流行普及将在第5章介绍),从中国内地再传至西藏,传至朝鲜。到约公元500年,佛教从朝鲜传到日本,原先形成于中国的许多僧侣等级制和大乘佛教各教派,包括主张禅定修心的神秘主义宗派禅宗也扩散到这两个国家。在日本,除禅宗外,其他流派和僧侣等级制也盛行起来。日本佛教的发展,在日本与唐王朝的中国直接接触时期(公元 8世纪),通过派遣很多佛教僧人前往中国留学而大大加快。
在日本和朝鲜,佛教艺术也以各种形式繁荣起来。唐王朝后期,约公元840年,朝廷对佛教寺院财富和权力的增长感到忧虑和妒忌,没收了很大部分,并对佛教采取压制政策,使其在这个儒教占优势的国家衰退成少数人的宗教,这就是中国佛教此后的境遇。但在日本,直至今天,佛教保留了远为重要的地位,它名义上是主要宗教,但实际上大多数日本人对它的戒律或宗规并不关心,他们要么完全不信教,要么仅仅是随便哪种宗教信仰的临时追随者而已。
很多人可能争辩说,儒教不是宗教,而仅仅是一套伦理规则,一种道德哲学。确实,儒教明确回避对神学、来世或超俗事务的任何关心。中国、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多数儒教徒看来已经感到,为他们的宗教食粮补充一点点佛教、道教或神道教(日本传统的精灵崇拜或自然崇拜)的成分以弥补儒教遗漏的东西是可取的。将儒家学说称为宗教或是哲学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它是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一代又一代东亚人过去2000年来生活的准则。大多数东亚人接受并遵循那位圣人教导的程度,比其他任何信仰体系的伦理教导的追随者更加彻底
,在这个意义上,儒教对信仰和行为的影响力大概比任何主要宗教都强大。儒教学说包含了有关人类相互关系的很多共同的观念,但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们反映并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一系列道德价值、行为准则和社会政治模式。儒教也有它自己的圣坛,也有它的学说纪念馆,但没有规定的祭礼仪式或正式任命的祭司职务;对于这些,前面已经提到,儒教徒们是不予理睬的,但他们始终是圣人教导的忠实勤勉的追随者。
孔子和孟子
孔子像:圣人死后2000余年清代所作拓片。孔子在世时从未有过肖像。(The Granger Collection, New York)孔子(公元前551~约前479)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出现之前很久,中国东部一个较小国家的一个小官的儿子。他成为了教育家,偶尔到一些地方统治者那里当顾问。他从无固定正式职务,也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势。他像柏拉图那样想找一个可能按照他的建议行事的统治者,但他也像柏拉图那样始终未能找到。他的一些学生成了他的追随者,尽管从未像柏拉图学园那样组织起来。他死后的最着名追随者和学说注释人是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孔子和孟子活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这一点与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背景颇为相似。
儒教的观点
东亚社会一直严格遵守等级制,社会等级表现为按地位区分的人群和按顺序区分的角色,从最高统治者,经官吏、文人学者、社会贤达、直到家庭中的父亲,他们全都拥有对地位更低者的权威,但也有成为优秀榜样的责任。关键的要素是针对所有相互关系——父与子、君与臣、夫与妻、兄与弟等等——仔细制定的“正名”。孔子和孟子给这一体系提供了学术上的支持。这样一个体系留给个人的地位很低,但却同时强调作为道德行为或“德行”惟一保证的自我修养和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教育使人善良,而善良人行为高尚”。根据儒教学说,人天性善良,也天性爱好美德,但需要教育和长辈的道德榜样才能坚持下去。孔子强调“人情”、仁爱、尊重长者、孝顺、“正名”和知识,把这些看成是医治混乱的良药和达到“大治”这个他心目中的主要目标的途径。
力和法不能代替个人的德或社会的治,也不能保证它们的实现;实际上,在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中,力和法是无效和不必要的。人必须向往做正当的事,这可以通过成为自己本性一部分的道德来达到。到了必须借助力或罚时,社会体系必然已经崩溃。儒教是一种关于人类和社会的高度实用主义的、现世的和积极的观点;儒教中几乎看不到抽象推测、超自然以及诸如罪孽或超度等概念。虽然孔子和孟子无疑是保守者、是等级社会制度的支持者,但他们的学说基于人人天生带来了德的种子这一信念,仍然给个人才能和献身留有余地。通过自我修养和仿效道德模范,任何人都能成为圣贤。这里需要的不是祭司,而是自我完善。
这一概念后来被用于科举和不问社会出身从知识阶层选拔官员的制度。儒教甚至还重申了人民拥有反对因不行德政而丧失接受上天任命资格的无德或不义的统治者的权利;忠诚于长辈是儒教的一条基本教义,但忠诚于道德原则应不受其约束,尽管这常常造成严重的两难境地:例如,父亲虽然不义,却很少遭到公开反对。
总的来说,儒教反映了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基本上积极而现实的观点,它认为最大的快乐是长寿,或者更准确说,是“享受生命”,其中包括中国人特别强调的享受美食、生儿育女、活到儿孙绕膝的高龄。所有这些都是明显的中国价值观,以它们为中心的文化,吸引了那些从自己较为阴暗和神秘的宗教及社会传统的角度、同时往往联想到原罪、过失、报复、神灵判决来看待它的一代代西方观察家的赞美。同西方相比,儒教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它同印度教一样更加赞美生命。勤奋工作、成就事业、物质丰饶及物质享受,都受到重视和追求,但享受悠闲、享受自然、享受儒教所称的“自我修养”,也是远远优越于西方的重要目的。有教养的杰出人物显然有着更多机会来达到这些目的,包括撰写有关他们自己的文献,从而给我们提供显示其价值的证据。
虽然农民的生活十分辛苦,但他们也能充分享受他们能够得到的闲暇,尤其是冬季包括长达两星期的中国传统新年在内的一连串节日。那些能够积累比糊口稍多的财富的幸运儿,很快就会采纳上等人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到地里干活或聚敛更多财富,而是把土地租给佃户,靠租金过起只能算很普通的生活。按西方标准,很多地主拥有的土地非常少,仅靠8~10英亩地的收入生活,而不愿努力变得更富有,除有些人放贷外,几乎无人开创新事业。
❼ 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成佛,都是印度的佛
因为中国的佛教是印度引进来的啊,而佛教的神是印度人创造出来的,佛教也是始于印度的啊,真不是下贱啊,是一种信仰。就想中国的关羽,也被老百姓创造,供奉为神,关公在香港很受欢迎和崇拜的。但是事实上关羽一生没有到过香港的。还有中国的原始宗教是道教,本来道教也很受国人信奉的,只是道教的理论是将的人如何生的问题,讲究的是活着的人如何好好活。淡是佛教宗旨是死的问题,就是说,人妖活着受苦,然后死后就可以脱离轮回之苦,得道成佛。因为道教讲究的是生的问题,所以,有了道教的,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但是事实上着长生药是没办法练出来的,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大部分信徒了。而佛教讲的是死,死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所以就吸引了大批信徒,毕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啊。这就是佛教在我国胜于道教的原因。但其实是一样的 ,佛道都有积极的一面,也都有灵验,关键看你自己怎么看了
❽ 中国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吗为什么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向斯里兰卡传播,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3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佛教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12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义者的侵入,斯里兰卡佛教曾两度受到破坏,后再由缅甸和泰国重新传入。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4~5世纪。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缅甸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以后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如18世纪所建仰光大金塔等。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18世纪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释及藏外典籍。泰国目前是东南亚佛教兴盛的国家,被称为“僧侣之国”。5~6世纪时,佛教传入扶南(早期柬埔寨),当时大小乘兼传。6世纪扶南改称为真腊,宗教信仰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存在,这明显地反映在宗教仪式和9~12世纪吴哥城的许多宫殿建筑上。14世纪中叶后,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以后,老挝又从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从5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地。据中国高僧义净的记述,7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诸岛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与印度教;至15世纪伊斯兰教开始盛行。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大约在2世纪末,佛教从中国传入越南。在4~5世纪时获得广泛传播。10~14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兴盛时期。泰国和缅甸佛教对越南佛教也产生影响。4世纪后半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高句丽。7世纪新罗王朝统一朝鲜半岛后,由中国传入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都很盛行,以后禅宗尤为兴盛。14世纪末刊行了《高丽藏》。14世纪李氏王朝虽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鲜佛教仍然有所发展,17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复兴。6世纪,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后一直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要求全体臣民“皈依三宝”。从中国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了大批留学僧,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继传入日本。12世纪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在印度阿育王时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国的佛教,以后又传到非洲一些地区,但影响不大。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目前佛教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这个地区的佛教信徒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宗教信徒。
❾ 为什么佛教起源于印度,反倒在中国流行
“东方不败369”说的很好。再从历史、人性方面补充一下:
1、佛教为什么反倒在中国流行
(1、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只有中国文明完整的流传下来,没有断代;其他3大文明都失传了。(2、每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久,都会被汉族文明同化。
汉民族有强大的“韧性”“包容”“坚强”和“忍耐力”。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4次灭佛运动,但佛法不虚,是真语、实语,且包罗万象,人们能从中受益颇多,或有很多人当即解脱,所以佛法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很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
佛法的教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精神,非常契合。中华文明借鉴、吸收、融合包罗万象的佛法,可以更好的发展、繁荣,具有了强大、顽强的生命力;佛法与中华文明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扬光大、利益众生。
佛法与中华文明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佛教在中国一直很流行。
2、佛教在印度衰落
佛教起源于印度,曾在印度、埃及及地中海一带非常盛行。玄奘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全印度的霸主戒日王,为玄奘组织近万人的辩论大会,据说来参加的人最多时有近50万人。再看当时“那烂弥寺”这一座寺院:“现在考古发现,那烂陀寺遗址,长约10公里,宽约5公里,由大殿、僧房、佛塔和寺庙组成,残垣断壁中仍可见当年规模之宏大。现在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
佛教在印度开创以来一直很兴盛。直到1193年,伊斯兰教入侵印度,对当地人和非伊斯兰教的人大肆的血腥屠杀,推行伊斯兰教。当时佛教在印度大陆几乎绝迹,只有斯里兰卡(在岛上)没被波及到。后来伊斯兰的老巢被蒙古人占领,穆斯林(伊斯兰教徒)被蒙古人大肆屠杀,伊斯兰统治被迫退出印度。
印度本地人又可以自由选择信仰了。但佛教经、论,已被大量焚毁,几乎绝迹;印度人开始恢复最原始的拜天的信仰了,就像中国道教所说的“老天爷”,但又有佛教曾经的记忆、传说,口头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印度教。
后来,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对印度进行反哺,印度才又有了佛教;但元气大伤,始终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❿ 中国人在还没遇上佛教的时候时有自己的宗教吗为什么后来会信奉源自印度的佛
外来的宗教进入中国的之前,中国是没有宗教教派的,因为中国人受易经影响,以自然为宗旨,以阴阳为基础致使宗教即是无宗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把教当成教的本义来定论。教的本义就是教育。所以中国出现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