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释迦牟尼的弟子都有谁
释迦牟尼传教45年,弟子很多,但最得 意的门徒只有10人,即所谓的“十大弟 子”。
据《维摩诘经·弟子品》和《翻译 名义集》等载,十大弟子为迦叶、舍利 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 延、阿律那、优婆离、阿难、罗侯罗。
摩诃迦叶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称‘头陀第一’。“头陀”是译音,意为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阿罗汉果。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亦将金缕僧伽梨衣付嘱于迦叶。令其转授当来弥勒佛。是以后来尊者隐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鸡足山中入定,待于来日之龙华会。佛涅盘后,大迦叶召集众阿罗汉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集结三藏经典,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那尊者诵“论”。对于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优波离尊者
祖师出家前为宫中理发师,与诸王子一同随佛陀出家后,奉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尊者的一生都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在佛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来做佛的护卫;佛修道的时候,他又做佛的一个护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佛。尊者,在过去无量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发愿严持戒律,要修行这戒法。现在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优波离尊者仍然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佛就教他在这个佛法里边专门来修行戒律。对佛所说的戒律丝毫都不犯,对于戒律上最精严,规行矩步,丝毫也不马虎,对于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特别注意。堪称为戒律权威。佛问每一个弟子、每一个菩萨,各人所证得圆通的道理。优波离尊者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曾经亲自随着世尊逾城出家,亲见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种种勤苦,也亲见世尊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从此之后,我深深地知道这个贪欲为诸漏的根本,狂心顿歇,就解脱了世间种种贪欲烦恼。世尊教我专门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切的性业、遮业,都清净了。因为守戒守得清净,所以业也都清净。身心都非常清净、非常寂静,于是就证果成阿罗汉了。”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罗侯罗尊者
祖师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亲子。佛陀为罗侯罗剃度后,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年十五岁。祖师诵经十分勤奋,能诵读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弗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严守制戒,修道精进,得阿罗汉果故称‘密行第一’。
舍利弗尊者
祖师早年遍习世间技艺,又能广解诸论,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议论,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于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疑,故称‘智慧第一’。由于祖师修持精深,又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摧伏外道。
须菩提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由仞利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当时祖师正坐着缝衣服,正准备前往迎接佛陀时,顿生一念,乃观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 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于是回到原来的位子上继续缝衣。
富楼那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人,国师之子。先与朋友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归依,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善于分辨佛义,广宣法理,故称‘说法第一’。祖师说法时能因人施教,先以辩才使听者欢喜,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盘。
阿那律尊者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一起出家为佛弟子。修道精进,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祖师曾于听法中酣睡,佛陀叱责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虽败坏,然以精进修行,遂获天眼。由佛开示《八念经》而获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师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
摩诃目犍连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幼时即与舍利弗结交,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随外道修学。后受舍利弗引导归佛。从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轻举,能飞遍十方,故称‘神通第一’。 祖师曾以道眼,观见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后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以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救度母亲。由此,佛教有“盂兰盆节”。
摩诃迦旃延尊者
祖师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修习外道,后跟随佛陀学法,能分别深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祖师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助益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又热心布教,住于阿般提国,教化无数。
阿难尊者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成道日出生,后跟随佛陀出家。能知时明物,所至无障碍,多闻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又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释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② 历史上唐僧去印度取经到底有没有带徒弟
有。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③ 释迦摩尼有几个徒弟
平时常随听闻佛法的有1250人,其余弟子无数(包含18罗汉,500罗汉),另有亲传弟子10人,分别如下:
徒: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徒:多闻第一:阿难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须菩提
徒:说法第一:富楼那
徒:神通第一:摩诃目犍连
徒:论义第一:摩诃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优婆离
徒:密行第一:罗睺罗
④ 玄奘在印度有收过徒弟吗
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玄奘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
第一个徒弟是在玄奘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⑤ 释迦牟尼涅槃身边都有哪些弟子
1 什么叫“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
2 一切法不生不灭,无有一法不圆满,法法圆融,不但是圆满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这叫涅盘。
3 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就是清净寂灭。
4 从生死轮回里面超越,从此以后永远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叫做涅盘。
5 现在人搞错了,把死当作涅盘。如果死都是涅盘,这涅盘还要修吗?不必要修,决定会得到,这是大错特错!
6 诸位要晓得,涅盘是活着时候证得的,不是死了才证得。
7 涅盘是寂静、寂灭的意思;佛是智慧、是觉的意思。
8 “涅盘”跟“佛”是一个意思,讲“涅盘”是从体上说,讲“佛”是从用上讲。
9 用当然有体,体一定有用,这就了解,善因善果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行。
10 觉悟了,起菩提涅盘的作用;迷了的时候,天天起生死烦恼的作用。
11 其实生死烦恼跟菩提涅盘是一不是二,是一桩事情,都是妙性起用。
12 悟了,把它叫个名字,菩提涅盘;迷了,叫它做生死烦恼,只是换名词,还是那个作用。
13 悟了,感受是无比的自在;迷了,那个感受是无边的痛苦,苦海无边!
14 在我们这个世界,不要说是证果,就是开悟都相当不容易,为什么?悟门被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二执(我执、法执)给堵塞了。
15 烦恼障不但障涅盘,也障菩提,障菩提就是障了你的悟性,障了觉性。
16 小乘人还是有执着,我执没有了,他有法执,他执着空。
17 凡夫执着有,小乘人执着空。小乘人自己安住在一个寂静的境界当中,这个“寂”就是清净寂灭,确确实实他烦恼不生,烦恼从根上断掉了。
18 二乘人他的修学着重在自己的清净心,所以二乘人不发心帮助众生,为什么?大家要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晓得了。
19 佛跟菩萨都说: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所以阿罗汉聪明:算了!我不度众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自己一个人多清净、多自在!
20 自了汉,阿罗汉只求自了,不愿意帮助别人,所以他修清净心,证偏真涅盘。
21 阿罗汉他成就大定,心清净,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心清净了还没有智慧?是的,心清净了,照理说有根本智,但是他没有发大悲心,清净心里头不生智慧,这连根本智也没有了。
22 只要他念头一转,他的根本智马上现前,他有这个本钱,就是没有转过来就是了。
23 菩萨慈悲心特别重,他要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菩萨不怕辛苦,不怕辛劳,舍己为人。菩萨为众生做“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找你,这是菩萨。
24 阿罗汉不行!你去求他,他还未必肯答应,他还要看看与你有没有缘分。与他有缘分,他才肯教你;没有缘分,他不肯教你。
25 四果罗汉“证偏空”,偏空就是涅盘,偏真涅盘,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了。
26 小乘人的涅盘是定,跟大乘涅盘不一样,大乘涅盘是定慧圆融,定里面有慧,慧里面有定。
27 小乘偏真,偏在一边,只有定没有慧,他证的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涅盘。他“不悟法性”,不悟就是没有智慧。
28 菩萨大慈大悲,他有智慧,有定功;有智慧才能真正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9 诸位要晓得,定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
30 开智慧,就能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生死转变成涅盘。
31 其实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贵在会变,你自己要会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2 生死与涅盘,这当中没有界限,只是迷悟之别,迷了叫生死,悟了叫涅盘。
33 娑婆跟极乐也是如此,迷了叫娑婆,娑婆是极苦的世界;悟了就叫极乐,这都是从果上讲。
34 如果在因上讲,迷了就是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悟了不叫烦恼就叫菩提,真的是一不是二。
35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寿是有量的无量,不是真正的无量;阿弥陀佛将来寿命到了,他还要入涅盘。
36 阿弥陀佛究竟是哪一天入般涅盘,没有法子能够算得出来,时间太长太长了!
37 这个无量寿(有量的无量)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的寿命八十岁,这是应化身。
38 应化身的寿命有始有终,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他的应身寿命是无量,它是一个数字的单位名称,也有始有终。
39 报身佛是有始无终,法身佛是无始无终,这在经上讲得非常清楚。
40 经上说,阿弥陀佛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法缘尽了,与他有缘的这些众生,他都度尽了,他就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作佛,去度那些与他有缘的众生。
41 阿弥陀佛上午涅盘,下午观世音菩萨就继佛的位,就成佛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死。
42 西方世界实实在在是无比的超胜,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马上就示现成佛,将来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时劫之长,也像阿弥陀佛一样。
43 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活了八十岁,三十岁示现证道就出来弘法利生,到八十岁入涅盘。
44 其实释迦牟尼佛没有涅盘,菩萨都不生不灭了,佛怎么还会有生灭?
45 佛哪有涅盘?没有。入般涅盘是对中下根性人所讲的,中下是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
46 高级的菩萨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大乘经上讲“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47 涅盘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灭,灭什么?灭生死、灭烦恼、灭无明、灭邪见。
48 佛与大菩萨他得涅盘这个果报,这果报怎么得来?要修道,道就是因。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这样才能趣向大涅盘。
⑥ 释迦佛的十大弟子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着名者有十人。分别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多,佛经里一般用千二百人来形容。主要比较有名的,有10大弟子。 迦旃延(议论第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Katyayana的音译,古印度阿盘提国婆
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有“议论第一”之称。或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全世界仅存唯一一张释迦牟尼的生前画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馆,被视为国宝.
当时释迦牟尼41岁,由其弟子富楼那亲手所绘.
⑦ 释迦牟尼有哪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约前1027~前949)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是刹帝利种姓,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悉达多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于是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槃。
十大弟子,又叫释迦十圣、十弟子。也就是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他们是摩诃迦叶尊者、优波离尊者、罗侯罗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富楼那尊者、阿那律尊者、摩河目犍连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和阿难尊者。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最初教义包括:释迦牟尼进入半涅槃后,他的弟子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通过几次结集,形成的经、律、论“三藏”,以及保存在《阿含经》中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法等,这些教义又被称为原始佛教。
⑧ 释迦牟尼一共有几个弟子达摩和佛祖是同一个人么他们是刹帝利
《妙法莲华经》里写,佛陀分身无数国土渡化众生,其弟子何止亿万。而凡人所能常见者,为1255人。佛陀传法给大迦叶尊者,尊者为第2祖,后传到达摩祖师为第28祖。达摩祖师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亦名达磨多罗
⑨ 佛陀的有几个弟子
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弘法的时候,身边常随的弟子有1250人之多,在这众多的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有十位,修行最好,并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专长,受到佛陀的赞扬和其他僧众的尊重,成为佛陀灭度后继承和弘扬佛法的主要力量。
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也称大迦叶,因为佛陀弟子中叫迦叶的很多,一般说大迦叶就是指的摩诃迦叶。他专修头陀苦行,一直是独来独往,后来即使到了老年,还一直坚修苦行,因为他是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苦行得到第一人,禅宗就将其尊为头陀第一。他和佛陀着名的“沾花一笑”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大迦叶还是第一次佛典结集的负责人,由于圆满完成这次结集的任务,大迦叶从此名闻天下。世尊入灭之际,他正在北方行脚,得到消息后,悲伤不已,昼夜兼程赶回,跪拜于佛的棺前,痛哭不止,立志结集佛典,留住法脉,建造人间净土。传说在结集完经典,阿难继承法脉以后,大迦叶就进入鸡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陀也称阿难尊者,是提婆达多的弟弟,甘露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25岁出家,侍从世尊达25年之久。他生性博闻强记,闻一知十,世尊为了让他继承法脉,把前二十年所讲之经又给阿难重讲了一遍。所以,在第一次经典结集当中,大部分的经文,都是凭阿难的记忆而口述的,被后人誉为“多闻第一”。他天性慈悲温和,容貌俊俏,深得女人的爱慕,所以屡遭女祸。阿难在佛陀生前并未开悟,后经大迦叶教诫,发奋修行,终于开悟,于120岁时从容灭度。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
原名优婆底沙,详名舍利佛多罗,又名舍利子。自幼聪慧,精通百艺,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很多弟子,声势浩大,后得知世尊的盛名,仰慕不已,于是率领三百多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全部出家成为世尊弟子。舍利弗的皈依,使僧团的队伍更加壮大,佛陀的影响力更为广泛,佛陀称赞他为法将,占弟子中的首座,佛经中很多都是他和佛陀一问一答,相得益彰,后被称为智慧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出生于舍卫城婆罗门教家庭,是给孤独长者之弟,长者鸠留之子。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着称,号称“解空第一”。电视剧《西游记》中,传授孙悟空本领的师父,就是须菩提。
五,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那意译为满意子,满愿子,出生于迦吡罗卫城郊的罗那拔多村,是迦吡罗城长者之子,辩才无碍,善说诸法实相。因为他善于讲法,通达诸法的理体,通过听他讲法而得到度脱的,多达九万九千人,所以被称为“说法第一”。
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世间多称目连尊者,少年时与舍利弗是好友,自幼就立志离俗修道,后与舍利弗一同皈依佛陀。目连被称为神通第一而闻名,目连非常孝顺父母,“目连救母”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佛教中的“盂兰盆节”也是因他救母的故事而来。
七,摩诃迦旃延——论议第一
摩诃迦旃延为梵语音译,意思是文饰,其本名为那罗陀。其父为吠陀学的论师,他继承其父的血统,成为一位贤明的长者,后来皈依佛陀,成为僧团的一员后,更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的特长就是能言善辩,辩才无碍,无论任何人来和他辩论,他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被誉为论议第一。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又名阿尼卢陀,是白饭王的儿子,世尊的堂弟。有一次,阿那律听佛陀讲法,因疲倦而昏昏欲睡,受到佛陀的斥责。为此,他深感羞愧,立志昼夜不眠,以致后来双目失明,后因精进修道,勇猛精进,终于修得天眼通,被人誉为“天眼第一”。
九,优婆离——持戒第一
优婆离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近取或近执。他出身于首陀罗——当时印度被视为最低贱的民族,开始是王舍城的一名理发师,但他本性忠厚善良,工作热心,深得宫廷王公贵族的信任,后来就和释迦族的公子们一道发心皈依佛陀了。优婆离精于戒律,持戒严谨,被誉为“持戒第一”,后来在结集经典的时候,律藏部分都是由他诵出的。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是世尊的儿子,母亲是耶输陀罗。罗睺罗刚出生后第七天,佛陀便离开王宫出家了,罗睺罗于15岁时从舍利弗出家,成为佛教僧团中最早出现的沙弥。由于罗睺罗十分顽皮,修行经常懈怠,受到佛陀的严厉教诫。从此发誓严守戒律,精进修行,再没有放逸违犯,因此被誉为“密行第一”。
⑩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有哪几个
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riputta),目犍连(Moggall〓na)、摩诃迦叶(Mah〓kassapa)、须菩提(Subh〓ti)、富楼那(Pur〓na)、摩诃迦旃延(Mah〓kacc〓na)、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li)、罗怙罗(R〓hula)和阿难陀(〓nanda)。这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舍利弗:据《佛本行集经�6�1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6�1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称为“神通第一”。
迦叶:或称大迦叶。据《佛末得集经�6�1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竺记载,下列屯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意译“如意”、“无贪”,或译阿那律。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须菩提: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空生”、“善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6�1须菩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据《佛本行集经�6�1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传说一出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6�1那罗陀出家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槃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优婆离:又作优婆利、优婆离、邬波离、优波利等,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6�1优婆离因缘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阐述戒律。
罗罗:亦译罗护罗、罗怙罗、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据《佛本行集经�6�1罗 罗因缘品》、《翻译名义集》卷一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一”。
阿难陀: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成道回乡时跟从出家。25岁起侍众释迦25年。曾劝请释迦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从此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现存佛教经典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谓其长于记忆,称为“多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