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法律和宗教哪个更权威

印度法律和宗教哪个更权威

发布时间:2022-06-11 06:15:48

Ⅰ 为什么宗教的约束力比法律更强大

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观照人们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与其它所有的信仰类型的关系中,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上看,宗教不仅充当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当了道德的动力和保障,它主要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的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这种作用。

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共同的信念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由于具有致上的神圣性而拥有特殊的认同作用。当人们产生无所寄托和无所依赖之感的时候,宗教信仰把分散的具有相同信念的宗教信徒组织起来,促使他们之间的群体认同。

Ⅱ 印度法律严吗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法律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规律;掌握古印度奴隶制法律的渊源,基本特点、基本制度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和渊源
古代印度法律是公元6世纪以前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各奴隶制法的总称。
一、产生
1、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2、前7世纪,原始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推崇并维护种姓制度。
二、发展和演变
1、由于奴隶制的发展和劳动群众反抗斗争的加剧,前6世纪,佛教以反对婆罗门教而登上历史舞台。佛教法日益广泛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
2、公元4世纪左右,由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义以及民间信仰演化为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印度教是融合法经和佛教法中的法律准则而成。
三、渊源
(一)吠陀
“吠陀” 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渊源。
(二)法经
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
(三)法典
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
以《摩奴法典》为最着名。
注、什么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该法典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传播到东南亚及远东地区。
(四)佛教经典
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律藏),佛教法的中心内容为“五戒”。
(五)国王诏令。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制度
一、种姓制度
注、1、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最高种姓为婆罗门,即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婆罗门教法所推崇和维护的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基本制度。

Ⅲ 关于印度宗教详解……

印度是有非常多所谓宗教的国度,可能跟气候有关,雨季时间太长,无所能为,就有时间来玄思。
在公元前5世纪,佛教统计说有98种外道,奢那教说有108种,林林种种的非常的多。
到了现在我估计只有多不会少,因为还有后起的基督教,伊斯兰等等宗教。
详解?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所谓的一套理论,估计写出来,非常非常的多。
简单说说,除去佛教之外,只有两种,一种是把身心以内的某种东西认为是常恒不灭的存在,认为是宇宙人生的本源--如很多外道认为证得某种定,一心不乱的状态,有些认为思考的意识,了别的能力就是本源,是不灭,有些认为死掉了,一了百了...
还有一种是认为身心以外的某种存在为世界人生的本源,如上面那位小伙子说的“商羯罗”,早期叫胜论,后来到商羯罗那个时代发展出来了十七论,就是认为宇宙有一梵,从梵生我慢,我慢生色声香味触--六入,从六入生六根...总和十七,这个说法首先梵不是我们能够实证的,其次说什么先有色声香味触,后有六根眼耳鼻舌身也不合道理,之所以商羯罗被捧得那么高,据说是因为战胜了佛教,其实佛教在那个时代都严重性力化了,实际上战胜所谓性力派要好一些!包括现代的上帝,真主都属于此类。
总之不是断就是常。按照不是断就是常去考察一下,宗教大略都是如此,也不需要去写什么详解了。

Ⅳ 古印度法的地位及影响

法律分析: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其最高经典。佛教以三藏为基本经典。还有耆那教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Ⅳ 简析古代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古印度文明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Ⅵ 简述法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像法律、道德、习惯等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人们对于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上帝”、“神灵”的信仰、规范、仪式和活动。 (2)在历史上宗教和法律是两种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一切古代的法律几乎都具有广义的神权政治的属性。君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都把其统治权的渊源归于上帝、归结于神(例如“天子”“奉天承运”)。 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形成了所谓“宗教法律体系”如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犹太教法和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所有这些法律体系都相信有一种超人的权力存在或者作为人格化的“上帝”、“神”的意志或者作为非人格化的秩序。在宗教法律体系中宗教法是最高的法律渊源它与君主的命令、“世俗法”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补充。 (3)有的法学家(如伯尔曼)还注意到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不仅具有这种历史的联系而且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法律规范中所包含着的仪式、传统、权利和普遍性等要素可能起源于宗教中的相应因素。还有的学者提出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执行机制也有相似之处。法律规范的执行必须通过法律解释的机制随着法律解释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法学家阶层在古罗马还出现了《学说汇纂》这样的解释罗马法的专门着作。宗教规范的执行也是如此。 (4)法律与宗教的分离政教分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多都实行政教分离的制度反对宗教干预国家事务并把这一点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宗教规范是由宗教团体制定的只对其成员有拘束力它是社会团体规范的一种;而法律规范则是由国家颁布的对所有人无论是教徒、还是非教徒无论是信奉何种宗教都有拘束力。宗教失去了如中世纪那样对整个社会——包括对法律——的统治地位但作为一种传统或习惯法仍然在某些社会生活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如在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把宗教的结婚仪式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 (5)古代中国宗教的地位同宗教法律体系——无论是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还是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始终没有形成与皇权相对抗、甚至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力量。古代中国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本身就是上天在尘世的代言人。换句话说在宗教法律体系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中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而在古代中国二者的关系则是内在的。宗教是为皇权辩护的工具。这一方面使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以封建皇权为中心的统一格局另一方面又使皇权成为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权力。
(1)宗教,像法律、道德、习惯等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人们对于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上帝”、“神灵”的信仰、规范、仪式和活动。(2)在历史上,宗教和法律是两种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一切古代的法律几乎都具有广义的神权政治的属性。君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都把其统治权的渊源归于上帝、归结于神(例如,“天子”,“奉天承运”)。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形成了所谓“宗教法律体系”,如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犹太教法和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法,所有这些法律体系都相信有一种超人的权力存在,或者作为人格化的“上帝”、“神”的意志,或者作为非人格化的秩序。在宗教法律体系中,宗教法是最高的法律渊源,它与君主的命令、“世俗法”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补充。(3)有的法学家(如伯尔曼)还注意到,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不仅具有这种历史的联系,而且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法律规范中所包含着的仪式、传统、权利和普遍性等要素可能起源于宗教中的相应因素。还有的学者提出,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执行机制也有相似之处。法律规范的执行必须通过法律解释的机制,随着法律解释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法学家阶层,在古罗马还出现了《学说汇纂》这样的解释罗马法的专门着作。宗教规范的执行也是如此。(4)法律与宗教的分离,政教分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多都实行政教分离的制度,反对宗教干预国家事务,并把这一点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宗教规范是由宗教团体制定的,只对其成员有拘束力,它是社会团体规范的一种;而法律规范则是由国家颁布的,对所有人,无论是教徒、还是非教徒,无论是信奉何种宗教,都有拘束力。宗教失去了如中世纪那样对整个社会——包括对法律——的统治地位,但作为一种传统或习惯法,仍然在某些社会生活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如在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把宗教的结婚仪式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5)古代中国宗教的地位同宗教法律体系——无论是伊斯兰教法、印度教法,还是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始终没有形成与皇权相对抗、甚至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的力量。古代中国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本身就是上天在尘世的代言人。换句话说,在宗教法律体系,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中,宗教权力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而在古代中国,二者的关系则是内在的。宗教是为皇权辩护的工具。这一方面使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以封建皇权为中心的统一格局,另一方面又使皇权成为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权力。

Ⅶ 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优于我国

我认为没比较意义,虽然不排除某些人士钻什么牛角尖,阐述些什么理由。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判断政治制度的优劣要看三方面:一是这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二看它是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看人民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

这是很实在的东西,比空谈实在的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别国(包括印度)没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但印度相对于中国,实在没比较意义,你找个客观上说的过去的国家还可以,这……太为难。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太强调可适应性了。能简单说哪国“民主”了,这个国家就好,就是天堂了吗?举不出具有全面代表性的例子,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释问题,面对这个世界,马克思可以自信的说他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却无法取消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说过,指出规律,并不是要超越什么阶段,但这些规律能“减少分娩的痛苦”。

Ⅷ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发源地之

一,宗教氛围很浓。基本在印

度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教派

以及信仰。印度人每天起来第

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祈祷。当你

的朋友问你有什么信仰。假如

你回答没有,他们会非常惊叹

与差异。在印度有着大大小小

许许多多的教堂。

印度人口的80%左右信奉印度

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

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3.32%

;锡克教徒,占2 .99%;佛教徒,

占0.77%;耆那教徒,占0.41%,

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

信仰者约占0.43% 印度教的人

口占了8忆左右。印度教也叫

婆罗门教印度教内有各种各样

的印度神。每一个神都也有一

个故事。

伊斯兰教在印度地位位于第

二。伊斯兰教来源于阿拉伯世

界,与印度教在教义、法律、

习俗上有较大的差异。印度教

是多神教,而伊斯兰教是一神

论,相信世界末日。锡克教产

生于1469年,试图把印度教和

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宗教,其

教义、教规、以及穿戴与众不

同,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

强调现实,反对多神论。锡克

人男子英俊健壮,头裹长巾,

胡子很长。在从前也经常因为

教派,教徒产生分歧有许多教

派之间的屠杀。

基督教在4世纪传人印度的影

响极小。6世纪时,在印度马拉

巴尔地区已有数百基督教徒。

但该教在印度获得较大发展是

在近代。西方文化传人印度的

一个重要方式是传教活动。不

少西方传教士是随欧洲人在印

度贸易活动的扩大和发展来到

印度的。印度还有许多宗教例

如佛教。许多中国学生来印度

求学。印度的历史,与发展都

与这些宗教密不可分。宗教也

是印度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Ⅸ 为什么说了解印度要先了解印度的宗教

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他们所有的信仰和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靠宗教来制定的。

Ⅹ 印度有哪些法律

(1) 印度宗教众多,影响到印度法律的结构、体系异常复杂; (2) 宗教与法律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宗教在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3) 公开宣扬社会的不平等,将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种群制度; (4) 汇合法律、伦理道德和哲学为一体,法典实质是三者的混合物,是道德、生活和法律的箴言大全; (5) 各种法典不是由国王或其他具有立法性质的机关通过一定程序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宗教界的着名人士或婆罗门教的僧侣贵族按社会需要和阶级利益而进行编纂的。

阅读全文

与印度法律和宗教哪个更权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人是怎么做生意的 浏览:463
意大利图片验证码怎么输入 浏览:473
印度有哪些药品是正品 浏览:184
印尼开斋节都干什么 浏览:458
拜登为什么打伊朗 浏览:34
英国死亡人员有多少 浏览:386
印尼生肖烟多少钱一包 浏览:382
10万伊朗币多少钱 浏览:902
在印度说元气周期爆棚是什么意思 浏览:205
意大利妹子教你怎么学习中文 浏览:400
越南留学生签证怎么办理 浏览:736
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的哪个小镇 浏览:517
在越南投资有什么优惠 浏览:877
印度人做鸡心怎么做 浏览:490
如何做英国的饼 浏览:317
越南约会吃什么 浏览:148
印度收视率为什么那么高 浏览:462
伊朗的波斯人信什么教 浏览:884
印尼怎么打入中国移动 浏览:927
印尼大叶紫檀多少钱一克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