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种姓制度”究竟是项怎样的制度
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与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同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的印度有一项制度叫做“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在印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印度社会中,它起到了一个举轻若重的作用,维护着印度数千年的社会等级秩序,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由此可见,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残害之深!虽然在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并且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贰’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是印度比较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将印度社会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和一个等级之外的人群。
婆罗门,第一等级,主要是僧侣贵族,垄断宗教特权。
刹帝利,第二等级,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古代时垄断政治特权;
吠舍,第三等级,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主要经商和务农以及打猎。种姓制度发展到后期,大量穷困破产的吠舍沦为首陀罗。
首陀罗,第四等级,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一开始是作为前三个等级的战俘、奴仆存在的。
贱民,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都属于雅利安人,原本游牧在东南欧和中亚,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是征服者。这三个等级属于一个集团,内部可以相互通婚。从印度的历史来看,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属于合力压迫首陀罗和贱民的。婆罗门、刹帝利属于贵族,吠舍则属于自由民和“正式国民”。而首陀罗最初属于奴隶和仆从部落,后来基本囊括农民渔民和低贱劳动者,贱民则连首陀罗也不如。所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来说是前三等压制后面的首陀罗和贱民。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叁’ 印度种姓制度已存在几千年,为何低种姓至今都不想改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是陈胜和吴广揭竿起义时发出的震撼之问。前209年,秦朝正派了很多的农民去戍守渔阳,但是当时由于他们在路途中经历了一场大雨,耽误了行程,很多的人都担心自己会被问罪。于是陈胜和吴广就趁机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贫穷与贵贱根本不是生来就注定的。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低种姓的人不联合起来一起反抗种姓制度呢?其实归根结底,种姓制度的强大就在于它不仅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它还给人们灌输了一种鄙视链思想。第三等级的人是不屑于和第四等级的人为伍的,而第四等级的人又不屑于和第五等级的人为伍。甚至低种姓的内部还会存在着鄙视与被鄙视的关系。所以印度永远都不可能发生像陈胜吴广联合劳苦大众起义的事情。
‘肆’ 难以改变的印度种姓制度是什么
在印度,从古代就一直流传着一种非常严格的种姓制度,等级差别也非常明显。假如两个属于不同种族的人结了婚,那么这对夫妇以及后代将会被逐出原种姓,改成其他的姓,成为杂种种姓。杂种种姓的人被称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其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他们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
由于不可接触种姓的出现,印度原本就不平等的社会更加不平等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种姓制只是保证了婆罗门的尊严和特权,而且是以牺牲别的种姓的利益来做到这一点的,地位越低的种姓受的损害越大。而且从社会结构看,印度社会中婆罗门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那些人数众多的低等种姓为什么不反抗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好像还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还不是最糟的,时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做违规的事情而落到更让人不可接触的地步。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似乎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结论。从历史上看,由于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印度在这一时期不存在强大的王权,但同时印度又不存在强大的平民阶层,或者说是不存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平民阶层,这样就只有由第三个阶层——既不属于当权阶层,又不属于被统辖阶层的婆罗门,借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众人之上。
但实际上,印度在很早就出现了阶级分化,奴隶这个词在吠陀经典中就已得到应用,但是种姓制的血缘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阶级特征。它所严格规定的婚姻规则使血缘纽带得到维系,而关于职业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种姓意识而不是阶级意识。即便是不可接触的杂种人群,由于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原种姓的血液,所以他们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体系,这样,印度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扩展了。
种姓制度的扩展造成了各个集团的隔离,从而大大冲淡了隐蔽在隔离后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比如首陀罗在4大种姓划分开时,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奴隶,然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种姓处于比他们还低得多的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罗种姓对自己地位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印度的阶级意识和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另外,印度次大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印度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不用花费太多的努力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加上宗教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蔑视,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婆罗门甚至刹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和谐。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和、宽容以及忍耐的特点也使种姓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
还有,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即便存在不满的情绪,各种姓成员更习惯从自身修行的角度从内部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不满的途径,而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奴隶和农民,把对现实的不满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改变。印度人们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会触动种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婆罗门集团至高无上的地位也难免会受到冲击,婆罗门教的神圣地位也会动摇,不过种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进入了低潮而已。
‘伍’ 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与修正。 首先应当明白的是,现在南亚次大陆上两个主要的人种。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二种有显着的不同,达罗毗荼人和黑人(尼格罗)相似,而雅利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白种人。 公元前十六世纪(这个时间不确定),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当时雅利安人信奉吠陀。也是后来发展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前身。而当地土着也就是达罗毗荼人,作为被征服者自然也被归入了这一宗教体系。 所以在最初之时,最简单的划分称之为瓦尔纳制,这个词本身就是颜色的意思。达罗毗荼初被称为达萨,这个词本身是奴隶、被征服者的意思。随着雅利安人统治的稳定和婆罗门教的发展,这一类达萨被归为奴隶。这便是后来种姓制度中贱民的源头,不可触碰者,经典上认为他们是不洁的。 瓦尔纳制度本身就有根据出身,根据原始宗教的简单划分。后来逐渐发展称为贾提制,也就是根据职业来划分的。也就大致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宽泛的看,婆罗门是宗教祭司,对经典有解释权和传授权;刹帝利是国家(政权)持有人,包括君王,军人,地主等等;吠舍就是商贾等等;首陀罗是农人等等。 但这个分类其实远远不具体。因为每个种姓下有大量的亚种姓划分,而种姓与种姓之间的通婚,联系,甚至不同的行为都受到严格规定。摩奴法典中对种姓之间的关系有大量规定。 但是这个里面也不是简单的人分三六九等的关系,更多的可以把婆罗门、刹帝利和部分吠舍种姓三类看做共同的营生。因为宗教,政权和财富(吠舍商人)互相作用紧密。 而种姓之间的分隔也不是不可越过,婆罗门可以修改族谱。奴隶王朝的国王也就是这么做的,最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刹帝利种姓。 西方语境下的caste其实并不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合适的表述,这个更多的偏向于社会内的严格划分。而种姓制度由于与宗教和职业相连,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联系,并不纯粹是一种社会等级的划分。 随着历史的进程,穆斯林入侵印度,包括奴隶王朝的建立都对种姓制度有了冲击。可是这个框架却是相对稳定的存在,印度教很让人诧异的一点就是他的包容性。最后这些新的冲击都被其消化为种姓制度的一部分。不同种姓之间到今日为止都会有较为明显的分别,只是由于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歧视在努力被消除。
‘陆’ 印度的种姓制度还存在吗,不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阶级吗
1、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国家立法废除了,但是在印度实际的情况却是种姓制度仍然大量存在,并且在农村和底层平民中,由种姓制度构建的社会等级结构仍然非常牢固,婆罗门、刹帝利属于高种姓,尤其是婆罗门,当婆罗门的人破产之后仍然不会变成穷人,他们可以在寺庙领取供奉,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除四大种姓之外还有第五种姓:就是贱民,法律之前成为不可接触者,就是印度最底层的贫民,过着最低贱、最贫穷的生活,甚至不能从事很多普通的职业,例如仆人和死机或者保安等等最底层的工作往往是吠舍、首陀罗等低种姓的人才能从事,贱民的生活恶劣程度远远超过现代社会的我们想象。
2、政府虽然名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维持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所有政府的人员基本都出身于这个结构当中,所以可以想见政府对待低种姓和贱民的态度,从2008年的一次洪水泛滥的救灾就可以看出,因为受灾地区是贱民的保留地就是聚集区,各地方政府根本不管不问,导致大量贱民和低种姓人员死亡,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议会、行政、国务院中的高层人员70%是由高种姓的人来担任,印度虽然实现了保留法,将一部分位置留给了低种姓和贱民,但是实际上的低种姓和贱民都是和高种姓的人结婚的人才能担任
3、可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有阶级?如果你想在印度本地从低种姓变成高种姓那是不可能的,种姓制度代表了血统,当地的户籍管理非常严格,根本不准你更改姓名,还有就是很多中国人看不出印度人的区别,但实际上高种姓的人在当地是可以通过外貌直接分别出来的,毕竟祖先是雅利安人嘛,所以没有人会想着改变种姓,除非你重新投胎,否则做不到。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通过当地的教育然后出国留学,或者直接移民去国外,这样的话即便是贱民出国之后肯定和其他国家普通公民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喽,但是记住一点不要回国,低种姓还好一点可以做点小生意,贱民会被所有人歧视且不受欢迎,你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印度的对外移民,范围最广,人数最多。
‘柒’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3]
满意请采纳。
‘捌’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制定的,为什么不冒充高种姓
在印度“贱民”和高种姓的人差别是非常大的,根本不是想冒充就能冒充的。
‘玖’ 一个人的种姓能改吗
一般来说种姓是不能改的,除非你转世投胎。
但有种情况,可以刻意让后代逐步向高种姓过渡。不同种姓之间严禁通婚,但有个漏洞,就是高等种姓男子可以纳低等种姓的女子为妾,这样低等种姓的女子生的孩子虽然还是低等种姓,但种姓地位会相对提高一级。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此操作,大约花上四代人的时间,就可以让一个低等种姓的人的后代变成高一等种姓,速度很快哈。
‘拾’ 印度怎么区分“种姓制度”低种姓真的不能冒充高种姓吗
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区别明显,这也导致低种姓的人冒充高种姓几乎不可能!印度法律上虽然消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印度社会种姓阶层对立依然根深蒂固,在印度高低种姓很容易分清楚!
印度需要变成真正的强国,如果不彻底改变种族等级制度,不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那就基本上不可能真正地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凭现在印度还保留这些东西,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超级大国,想要变强内部的因素其实非常重要,统一团结才会变成强大的存在,不然始终是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