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如何自己做印度蒲团坐垫

如何自己做印度蒲团坐垫

发布时间:2022-06-13 08:49:06

㈠ 打坐用什么蒲团最好

打坐未必一定要用蒲团,可以自己铺设一个,一样能坐得很舒服。向我是用一张带靠背的大椅子,宽度够盘腿坐就行,上面铺上硬度适中的软被(可用可用家里淘汰的薄被子、小袄、靠垫什么的),自己坐一下感受舒适度,初学静坐,可在薄被子下竖排平放两本废弃的旧书,大点的,两本刚好盖住椅子的一多半,垫在屁股底下,减轻腰部压力。以后盘久了,随意能坐的地方,垫上软垫就可以打坐,不需刻意买蒲团。

㈡ 烦恼烦恼

概述
梵语Klesa的意译。据《大智度论》卷七解释:“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众生),故名烦恼。”经上关于“烦恼”的分类、解说很多,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最主要的烦恼,即贪、嗔、痴“三毒”。南朝梁·宝志《大乘赞》认为:“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后因以泛指忧愁苦闷,心绪不宁。如《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一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又如闻一多《红烛·时间底教训》诗:“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关于佛教
烦恼的内涵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烦恼的分类
根据佛教,我们所谓的世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身心,一类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么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心识)。眼睛所看的是颜色、光等。耳所听的是声音;鼻所嗅的是气味;舌所尝的是味道;身体所碰触的是触觉,如软的、硬的、滑的、粗的、轻的、重的、冷的、暖的,还有痛、痒等。意所思维的是各种各样的现象。
修学佛教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去除这些。如果一种方法不能断除烦恼,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导!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财、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对象、求升学、求保佑、求平安……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那么我们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佛陀是教导我们断除烦恼,包括断除有所求的心。
或许有些人会这样说:“我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为什么要修行呢?你们佛教说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苦,但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还年轻,没必要把自己想象得很老;我还健康,没必要无病装病;死亡对我来说也还很遥远,所以我认为没必要学佛。即使想学,也等我老的时候再打算。”
是的,生老病死苦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实没有很深刻的体验。然而,生老病死苦是现实人生的现象,它们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并不是从结果着手,而是从因下手。如果“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就好像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身心健康,花天酒地、暴食暴饮、生活紊乱,等到身罹绝症时才临渴掘井已经太迟了。一个社会不推广卫生保健,只知道建造医院、诊所;一个国家不提倡民风、道德,只知道设立警察、监狱,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同样的,人生是现实,苦是结果,而导致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才是元兇。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要脱离诸苦,唯有从烦恼下手。断除烦恼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只要一个人有病,就有治病的必要。只要一个人有烦恼,就有修行的必要。
佛教的下手之处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他就没必要学佛,也没必要修行。佛教对他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我身体很健康的话,就无须看医生,无须吃药。但是,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充满了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想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什么是贪?贪就是指想得到东西,心黏着对象。
什么是嗔?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从愤怒、凶狠、残酷,到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什么是痴?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和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眼睛看到好看的、美丽的东西,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就生起。
当一个人见到不喜欢的东西,听到难听的声音,闻到很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或者天气酷热难耐的时候,就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象是不好的、是坏的,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心理就是嗔。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总之,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傲慢、虚荣等,都是属于贪。发脾气、烦躁、妒忌、焦虑、憎恨等,都属于嗔;麻木、愚蠢、无知、恍惚等,属于痴。所有的烦恼都可归类为贪、嗔、痴。
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这叫做痴。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见到好的就想得到,见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烦恼就这样产生了。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比如一个人暴怒到要杀人或者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别人的财物,去抢劫;打架,骂人、骗人、搬弄是非;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打压别人;沉迷于追求异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赌。心里的烦恼已经显露在身体的行为、语言上,称为违犯性烦恼。这种烦恼是最粗的烦恼,已经在燃烧人的身心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感到很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和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止息方法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么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烦恼
佛门云:烦恼轻、智慧长。断了分别、执着的样子是:烦恼轻、智慧长。最明显的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为了断烦恼;烦恼没有了,清净心就会现前,根本智就现前。戒能断烦恼,定能断烦恼,慧能转烦恼为菩提。赞叹比毁谤伤害人还要厉害,毁谤会叫人生烦恼,赞叹同样也叫人生烦恼。大家对他一赞叹,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统统生起来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进,只有往后退。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修一心不乱;功夫就是在伏烦恼、断烦恼、开智慧。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我们在境界里面,才起一念分别执着,那就叫迷,那就叫做无明。无明继续不断往下发展,那就变成见思烦恼,那就得造业受报。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净土容易成就,在于“带业往生”,不需要断见思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带业往生。 烦恼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贪嗔痴慢。见思烦恼通常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见惑,一类是思惑。见惑包括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包括悭贪、嗔恚、愚痴、傲慢、对于圣教的怀疑。对于圣教的怀疑,就是对于佛法所讲的理论方法怀疑;对圣教怀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里面的一个。佛不迷,他就没有烦恼,他不迷,他就没有轮回。烦恼是因,轮回是果。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你心里烦恼变现出来的。这个人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六道轮回。
烦恼的来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没有做好,所以烦恼;也可能是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导致脑子好乱,自然烦恼就来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点唠叨,东说西说,有些说的比较难听,又不能顶嘴,不知道怎么办而烦恼;也可能因为长期处于逆境,情绪得不到即时排解,会习惯性地对于一些小的事情发牢骚;有些也与个人的性格因素相关。
乐观、开朗、积极、进取、沉稳、平静、宽容等等,相当于情商高、性格好。如果我们内心经常感到焦躁不安、积郁不欢、疑神疑鬼、情绪失控、行动混乱,或者自私、虚荣、患得患失、勾心斗角、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等,心理就不健康,也即是说,负面的情绪和不好的心态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长大后,烦恼很多怎么办?长大以后就不能回到童年了。心里面有烦恼说明你成长了,再也不是儿童时代无忧无虑了。每个人都有烦恼,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把烦恼当作动力,去解决他战胜它,你就会进一大步了。当烦恼来了,你可以做感兴趣的事,如旅游、逛街、聊天,听音乐,释放压力。或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地喊叫。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烦恼,振作精神。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运动,有时间就去运动,打打篮球,踢足球。在运动中让大脑放松。什么都不想,等头脑冷静后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㈢ 古代车子上的垫子是用什么做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10

㈣ 旧床垫可以变废为宝,有哪些妙招

床垫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一个床垫动辄几千高则上万。正常来说,床垫是用了几年之后就需要更换,就如同牙刷或者毛巾一样。因为床垫当中积累了大量的螨虫和垃圾,如果不及时更换,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大多数人都会把废弃的床垫直接扔掉,其实旧床垫也可以变废为宝,比方说我们可以把旧床垫改造成懒人沙发,榻榻米、宠物用品等等

三、宠物用品

如果家里有小宠物的,不妨直接用床垫给宠物制作一个小窝,要知道宠物的小窝可不便宜,动辄就要好几百元。如果自己亲手制作的话,就能小小的节约一笔。而且亲自给宠物做小窝也非常有爱心,能够增加和宠物之间的感情。

床垫直接丢比较麻烦,需要丢到专门的地方,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回收处理。所以还不如干脆废物利用,一方面解决了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节约。

㈤ 蒲团坐垫颜色

米白色或者棕色。

如果想选的坐垫较简单,较便宜、较轻便,比较适合放在餐桌座椅、沙发上、汽车里的蒲草坐垫,那么就选较薄的、编织比较细致、带布边的坐垫。

如果要选择在地板上或者地毯上的坐垫,最好选择稍厚实一点的坐垫,挑选时要注意挑选颜色一致的,因为浦草有一定的色差。

如果放在飘窗或榻榻米上的坐垫,最好选择外部是蒲草编织的,里面有填充物的坐垫,也就是有一定厚度的坐垫。

在挑选蒲草坐垫时,要注意看清蒲草所用的材质,注意市面上有一部分坐垫是用玉米外皮编织的,也很好看,但没有蒲草凉爽。

蒲草坐垫的形状大小有许多种规格,在挑选时,要考虑好摆放在自己家的具体位置,选择适合的尺寸和形状。这款单层坐垫也适合以上场合使用。

蒲草坐垫还有比较厚的圆柱形的,可以选择适当的厚度,既可以当做凳子来坐,也可以当坐垫来用,平时放在家中当家具很使用的。

㈥ 怎样用旧毛线编织蒲团坐垫

蒲团坐垫的现频教程。

㈦ 北京哪里有修改旧毛衣的地方

玛奴拉改衣店。
很规范手艺也很好。有很多连锁。而且都是在家乐福的附属区域里里开设的店铺。
您周围有家乐福么?去看看,在家乐福里一般都有这个店。
据我所知,崇文区富贵园的家乐福,还有中关村的家乐福,还有天通苑的家乐福。双井的家乐福里都有~~~
如果有可以机织的店子可以改的话 我愿意等到他不忙的时候帮忙改我不着急穿我可以自己把线拆了 自己把线弄平整了拿过去因为是旧线 效果肯定不如新的好只要织的款式好 不掉洞洞什么的 我都能接受我的衣服是自己妈妈用棒针织的 中粗的线 因太大 没穿
使馆区那边日坛商务楼里面有个改衣的,可以改这个.
还有朝阳门丰联广场地下一层也有一家
好像世贸天阶也有一家,但是具体地址我不知道
胡同里小裁缝店较便宜,但质量不咋样,复兴商业城补的还行,算是平价,你可以试试。
旧衬衫的用途:旧衬衫改成围裙 先将衬衫的口袋拆下来备用;然后在衬衫背面画出围裙的形状;接着裁下领子、袖子及多余部分,并将衬衫前扣处裁掉形成斜角;将边缘往里折进1厘米用缝纫机扎一下;然后缝上口袋,在前面领口处和后面接口处穿上绳即可。旧裤子的用途:把旧裤子剪成门垫 把裤子沿裤线剪开,这样就有四片布了,要是觉得薄,中间可以垫上夹层,然后缝合。将其放在门口,我们进门时在上面踩踩,鞋底就干净了。
旧的棉质衣服用途:做成抹布 将棉质衣服按需要的大小剪成若干片,如果觉得薄,可将几片缝在一起。
旧的套头衣服:改成收纳袋 剪掉袖子和领子,只留一个口,把其余开口的地方都缝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口袋,可以放袜子、手套等小物件。
旧的夹克衫:当成棉被收纳袋 将被子左右折进去,叠成三层(厚的用夹克,薄的用衬衫);从一头卷起来,要卷紧,再把衣服穿在被子上,将扣子系好;最后将两只袖子系在一起(往壁橱里塞的时候还可以抓住袖子)。这样被子放在壁橱里就不会落灰了而且还省了一些地方。
旧高领子:剪下来当发带 高领毛衣的领子剪下来,可以做洗脸时束住头发的发带。 旧衣服的长袖:袖子剪下来可以当套袖 这个基本不用怎么改,把衣袖从袖口往上,剪下套袖的长度,在两头缝上松紧带即可。
颜色鲜艳的旧衣服:拼成宝宝的围兜 宝宝吃饭时总是会顺着嘴滴下来,刚换的衣服马上就脏了,都是油,还不好洗。我们可以用小块的布给宝宝多做几个围兜,随用随洗,既卫生又美观。形状可以做月牙形的或方形的,月牙形的在两头缝两根带子,系在宝宝的脖子上;方形的可以在四个角上缝四根带子,两根系在脖子上,两根从宝宝的腋下系在身后,这样就不会歪了。
旧长裤的用途:剪开叠成门垫 把裤子沿裤线剪开,这样就有四片布了,要是觉得薄,中间可以垫上夹层,然后缝合。将其放在门口,我们进门时在上面踩踩,鞋底就干净了。
其它剩下的碎布的用途:做给孩子玩的沙包、毽子、拖布 孩子们都喜欢玩沙包,我们可以根据盒子的样子做个沙包,里面放上米或沙子,掷到身上也不疼。
另外,短布条可以扎成毽子,长布条可以做拖把。

㈧ 新手骑行不知道应该配怎样的骑行坐垫, 帮忙推荐下

挑选座垫很重要的一步是,选一个适合你身体以及骑行风格的款式。通常来说,骑行时身体伸展的幅度越大,骑行速度越快,所需的座垫就越窄。反之亦然,身体坐得越直,骑得越慢,座垫就越要宽。原理是,身体越伸展,放在座垫的重量就越少;身体越坐直,座垫的受重就越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竞赛用的座垫都薄得可怜,而公共单车上的那些就跟蒲团似的。

现时厂家的导购越来越实用,许多都有自家的系统,有效助你缩窄选择范围。常见的方法有:判断你所属的骑手类型(即你身体的灵活性和你的骑行姿势),或fitting系统(测量你坐骨距离),去配对最合你身的座垫。

一个好座垫支撑的应该是坐骨,而不是整个臀部。坐骨与座垫的接触点是关键,座垫要给予这两点足够的支持。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座垫都有不同的宽度可选,就是为不同的人体尺寸而备的。有些品牌甚至会提供多达3种宽度供骑手选择。座垫鼻也会承担一部分重量。哦,对了,别误会大屁股的坐骨会更宽,不是的。

市场上的座垫款式大概就这几种:扁平的,圆的,镂空的,窄的,宽的。透过自己的骑行风格可以筛选掉一部分。太宽的座垫容易磨损皮肤,太窄的则如坐针毯。

采用最少填充物的薄座垫通常适合激进骑手,就是那些整个人像趴在车把上的骑手。因为这样的骑行姿势意味着座垫承受的重量其实很少。

而对于旅行骑行的骑手来说,宽座垫才是王道。首先,旅行骑行不会有那么激进的骑行姿势。其次,通常旅行骑行都要骑好几天,每天骑很久,所以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首选是皮质座垫,除了舒适,真皮还特耐用,通常能比合成泡沫塑料的长命好几年。

对于采用直立骑姿的休闲骑来说,重量会集中在座垫,因此带大量填充物的宽座垫是更理想选择。

究竟是公路、铁三、旅行、通勤,还是山地?用于这些运动的座垫各自拥有不同的外形和填充物分量。所以确定好运动类型后,离适合你的座垫也不远了。某些座垫款式会得到特定一种类型的骑手的偏爱,而某些座垫会得到特定一个地区的骑手的偏爱。例如Charge Spoon。只要你在日不落帝国,不管你骑的是公路、旅游还是山地,它都能把你的小屁屁照顾得妥妥帖帖。
材质,座垫轨以及座垫壳
座垫有分贵贱。入门级用的是塑料主体加钢轨,炒鸡高大上用的是全碳纤。花的钱越多,得到的座垫就越轻。所以称车党通常都是节俭的好孩纸。体重在200g以内的都属于轻量级。

但如果更看重的是舒适,那就不要选碳纤轨,因为中空钛金轨的柔韧性更高,更能吸收从车架传递到座杆的震动。许多专业车手用的都是这种,而不是更高级的款式。

座垫的底基可加入额外的活动空间,允许座垫在冲击下稍微顺应变形。有些厂家会在关键位置采取穿孔设计或用不同材质,令泡沫能透过小孔延展或底基在可控范围内变形。

至于表层,有些座垫用的是像Lorica的合成皮革,有些用的是如假包换的真皮,还有其它许多不同的材质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些厂家会用孔眼设计和Kevlar防磨损。铁三座垫的座垫鼻上常见防滑材料,防止骑手前后滑动。现在公路座垫也开始用这种材料,例如Prologo的CPC座垫就是。

真皮座垫用的是一片式真皮,绷紧在金属框架外,像吊床那样悬空。在长途骑行中能提供足够的弹性,从而令坐在上面的骑手舒适自在。真皮维护起来比较费事。它怕水,所以通常它出现在配置挡泥板的车上。Brooks是这一块最响当当的名字,不过市场上做真皮坐垫的不止它一家。Spa Cycles就是另一家质量和性价比并存的,虽然可能比Brooks的更需要照料,不过也不会差得太远。
内垫和镂空
几乎所有坐垫都会采用泡沫内垫,但厚度和密度就可能非常不同。激进的款式用的垫会薄点,休闲的会厚点。如果你追求速度或者距离,太丰富的垫未必有好处,因为垫会移位,刺痛或磨损你的胯部和周围皮肤。

结实的座垫总给予人一种不够舒适的感觉,然而其实当 惯后,对于高速骑行来说,结实的座垫要比软座垫舒服多了。因为高速骑行时,你的身体会前倾,臀部只是触碰到座垫,而不是坐在上面,所以无需太多填充物。有些厂家会巧妙地采用啫喱衬垫,这是另一常见的提升舒适感的设计。

1997年,一份由Irwin Goldstein医生进行的研究称骑行会引起男性勃起障碍,导致永久繁殖障碍(哈,吓坏电脑前的男同胞了)。放心,这是子无虚有的,不过许多不知道真相的观众就开始担心了,于是乎,中空座垫应运而生。98年,闪电推出他们第一款Body Geometry(身体几何)座垫,其中空设计据说有助血液流通,减少由此引起的麻痹感。其实闪电并不是第一个有这个想法的,早在1903年,第一个中空座垫就诞生了。而92年,Georgena Terry更是做出了女装现代版。不过这设计真的有那么神奇?

首先,究竟血液不流通或者下体麻痹是否会导致男性勃起障碍或者女性性欲减退是还没有定论的。就算是中空座垫的粉丝也认同其实有更简单的解决方法:马上站起来,这样麻痹感就会自然消失。就算血液不流通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也是取决于座垫高度。也就是说,中空不中空,区别微乎

㈨ 如何判定一只自行车坐垫是否适合自己

自行车的坐垫是自行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一个好的坐垫可以给人非常好的骑乘感觉,如果不适,则对于骑乘也有很大的影响。
挑选座垫很重要的一步是,选一个适合自己身体以及骑行风格的款式。通常来说,骑行时身体伸展的幅度越大,骑行速度越快,所需的座垫就越窄。反之亦然,身体坐得越直,骑得越慢,座垫就越要宽。原理是,身体越伸展,放在座垫的重量就越少;身体越坐直,座垫的受重就越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竞赛用的座垫都薄得可怜,而公共单车上的那些就跟蒲团似的。
另外,男士和女士的坐垫也是不同的。许多品牌都推出特别为女性生理特征设计的座垫。其实很多女骑手用男装座垫也能用得很潇洒,跟女骑手适合骑男装车的道理一样。女性的坐骨宽度更宽,所以宽座垫通常都合适。不过目前女性专用座垫的选择还是很少。
总而言之,在购买之前,应该先试一次,只有先试好了,才能知道这个坐垫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㈩ 寺庙打坐的坐垫填充物是什么

历史上寺院打坐用的蒲团,都是指以蒲草编织而成之圆形扁平坐具。现代人做的打坐垫子有各种各样,有的用布包棉花,有的用布包海绵……有很多种。

阅读全文

与如何自己做印度蒲团坐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越南找房间怎么找 浏览:753
市面上说的印尼紫檀是什么木材 浏览:819
意大利住哪个区最好 浏览:131
越南速溶咖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吗 浏览:132
越南买一只猪要多少钱 浏览:444
去意大利能学到什么 浏览:264
为什么意大利足球没落 浏览:644
古中国分多少个国 浏览:43
有哪些胶水厂商在越南有工厂 浏览:952
美国为什么不救意大利 浏览:179
中国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浏览: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浏览:413
一般去意大利都代购什么 浏览:861
意大利刹车片品牌有哪些 浏览:164
意大利ac怎么发音 浏览:868
越南咖啡怎么冲水 浏览:754
小印度是哪个城市 浏览:113
印度为什么停止购买战斗机 浏览:280
如何办理中国移动英国卡 浏览:236
英国斯诺克纯手工杆多少钱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