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火箭坠毁是什么时间

印度火箭坠毁是什么时间

发布时间:2022-06-14 14:34:54

A. 印度一箭104星是破世界航天纪录了吗

是的,它打破了俄罗斯在2014年一枚火箭将37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记录。

B. 印度登月器差2公里到月球,却失联了,发生了什么

综合媒体报道,9月7日引起多个国家关注的印度“维克拉姆”登月器在距月球表面仅2公里左右时失去联系。登月器很可能撞上了月球表面。

行星协会的编辑杰森·戴维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些屏幕显示,航天器的水平速度约为48米/秒(107英里/小时),垂直速度约为60米/秒(134英里/小时)。”与洛法低频射电望远镜合作的天文学家塞斯巴萨(cees bassa)上周五在监测飞船下落时,情况似乎突然恶化,后来他在twitter上说,数据显示着陆器“坠毁”。在刹车减速阶段之后,航天器的多普勒曲线显示出一些振荡,然后,在20:20:01协调世界时,信号消失了。

如果飞船真的坠毁了,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坠落到月球表面,火箭是否爆炸,或者是否有其他具体后果。

C. 一箭十星的意义

一、按运行轨道分
为低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军用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
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军用卫星等等。运行轨道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携带INSAT卫星在半空解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曾表示,任务失败的原因是助推器从箭体分离时出现故障;并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员会,调查事故细节,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还要求对所有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事件二:
印度国产火箭“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发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携带的GSAT-4通信卫星也一同坠毁。耗资0.74亿美元的试飞以失败告终,沉重打击了快速发展的印度航天计划。
全国产GSLV首次发射失利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希南称,本次试飞主要目的是验证印度建造的低温第三级段,是印度航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尤其对该国发射自己的卫星和研发载人航天器而言。
当地时间16时27分,这枚火箭长50米的火箭从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上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ISRO说发射后前5分钟,火箭运行正常。发射后大约5分钟,GSLV第二级分离,随后低温级段点火。
低温级段按照箭载计算机的规划点火,指标显示低温发动机点火了。不过,最后等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才能确认。地面人员观察到火箭翻滚,意味着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台控制发动机(小型低温发动机)没有点火,没有发挥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级燃烧时间为12分钟,这两台控制装置发动机应该在这期间提供小型动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踪曲线显示,火箭在官员宣布第三级点火之后数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发射控制中心称,火箭大约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现问题时的速度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随后几分钟,发射控制人员丢失失控火箭的跟踪数据,因为火箭已经坠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气层。最后的跟踪显示火箭处于印度东海岸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据地面66千米(41英里)处。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载通讯卫星的运载火箭2010年12月25日发射后不久失控并偏离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员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术人员说,这次发射失败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遭遇的“巨大挫折”。
这枚火箭为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F06型,当地时间下午4时04分在位于印度东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原定飞行19分钟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拉达克里希南说,火箭“发射45秒后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员向第一级发动机发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发射失败
按照他的说法,火箭第一级在发射后50秒内表现正常,随后出现故障。发射后63秒,地面控制人员发出自毁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残骸坠入孟加拉湾。 这枚火箭原定20日发射,由于技术人员发现火箭发动机存在故障而推迟发射。
火箭搭载一颗GSAT-5P型卫星,用于通信服务和气象监测。这颗卫星质量为2310千克,设计运行寿命13年。卫星装备36个信息接受和转发装置,原计划升空后替代1999年发射的INSAT-2E型通讯卫星。
空间研究组织设立的故障分析委员会初步认定,发射失败与4台捆绑式液态燃料发动机相关。火箭发射0.2秒后,1台发动机失灵,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飞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发射后大约50秒,火箭飞行速度达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导致高度误差较大,气动载荷超过设计极限,因而无法正常飞行。
故障分析委员会利用模拟飞行、分析数据、核对等手段展开校准试验并得出结论:故障发动机中推进燃料调节器在密闭状态下流量系数明显偏高。这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疏忽所致,检查和验收试验等工序未发现这一安全隐患。
这是印度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连续第二次发射失败。 这次发射就是,在预定时间内按照预定角度将卫星一颗颗发射出去,特别是最后8颗卫星,间隔时间只有几秒,如果稍有差错,便会发生卫星碰撞。
有专家称,从技术上说,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贝克和努恩设计的大型高精度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首批12台设置在环绕地球的±35°纬度带内。 这种照相机采用焦距50厘米﹑口径也是50厘米的特殊设计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见施密特望远镜)﹐改正镜由三片透镜组成﹐视场5°×30°。
焦面是半径50厘米的近似球面。采用宽约56毫米的长感光胶卷﹐藉6~7公斤拉力变形后伏贴在胶片支承板上。机架为三轴式装置﹐以大圆弧逼近卫星视轨迹最高点近傍±30°弧段﹐进行跟踪﹐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间连续调节。对于角速度为每秒1°的卫星﹐当跟踪误差为±1%时﹐可拍摄到星等为11等的暗卫星。照相机以固定方式工作时﹐可拍摄到6等的卫星。
它有一扇圆筒状断口快门﹐围绕着焦面高精度地旋转﹐在恒星或卫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测量标志的断口﹐每转一周截出两个断口﹐另一扇“蛤壳”状总快门同心地紧围在断口快门之外。
蛤壳每启闭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间﹐星像拖痕被断口快门截出5个断口。
曝光时间有0.2﹑0.4﹑0.8﹑1.6﹑3.2秒五种。在形成第三个断口的中央时刻﹐子钟度盘(分﹑秒﹑0.01秒盘)和100周圆扫描阴极射线管的记时亮点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记时精度达1毫秒﹐位置精度达2。
当照相机以固定式拍摄低速卫星时﹐由于曝光时间较长﹐恒星像明显地拖长﹐降低了测量精度。贝克-努恩照相机改进型的设计﹐是将原来的垂直轴斜置成极轴﹐照相机绕极轴恒速运转﹐使恒星成为点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V2=11.2km/s,它是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而不再绕地球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卫星能脱离太阳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空间的最小发射速度
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
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
它是为了适应卫星发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发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轨道上,需要两颗以上卫星,彼此相隔一定距离,互相配合地进行一种探测,那就需要采取“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
印度运载火箭的研制道路崎岖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内阁成立了空间部,负责发展和协调空间研究工作。
印度于1963年开始进行航天试验时,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国提供
1967年,印度开始从苏联引进试制气象火箭和高空探测火箭的设备,三年后与其签订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由苏向印提供M-100号气象火箭、发射装置、雷达站、遥测站等设备。
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从顿巴发射场发射了百余枚火箭。印度还和法国进行空间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厂。可以说,美、苏、法为印度实现太空梦都曾助过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制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将重约35千克的小型卫星“罗希尼”号射向太空,当50年代~60年代,两国关系密切。
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美关系严重受挫。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2000年,印度积极拓展同美国关系。 2001年,印度继续巩固印美关系发展的势头。2002年,印积极推动同美国关系,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上了世界上能独立发射卫星的“老六”。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
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序号 地区 发射次数 失败数 成功率 1 俄罗斯 1262 49 96.1% 2 美国 513 35 93.1% 3 欧盟 164 11 93.3% 4 中国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鲜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韩国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
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
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
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
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
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
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进剂有:1、液氢(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很高,多用于航天飞机及运载火箭末级,价格昂贵、不易储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中型火箭,价格适中、较易储存。
3、RP-1高精炼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火箭第一级,价格适中、不易储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卫星,容易自燃、价格相对便宜、腐蚀性极强。 如今,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发射各类卫星30多颗。
连续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多星”的发射,说明印度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一难度较大的技术。
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可以为导弹多弹头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而多弹头技术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好办法。 一枚导弹如果装载多枚弹头,它就可以同时攻击敌方不同的目标,并能有效躲过敌方对导弹的拦截,使敌方顾此失彼、防不胜防。
运载火箭技术与弹道导弹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这对热衷于搞导弹试验、急切地想发展“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说来,世界上的运载火箭往往由弹道导弹改进而成,是在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箭多星”技术也是由弹道导弹的多弹头技术直接移植过来的。
2003年6月30日,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分属于6个国家的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轰鸣”号火箭就是在SS-19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而SS-19洲际弹道导弹是一种分导式多弹头导弹。
显然,在导弹有效载荷不变的前提下,众多的子弹头变成了一个个令导弹防御系统防不胜防的“小精灵”,成为对付导弹防御系统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关研究也证明,当弹头数为5~15个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并不等于就掌握了多弹头技术。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并不代表着多弹头技术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弹头技术的前奏曲。对于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很好地映射了潜在的多弹头技术的应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弹头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发射卫星只要打入太空轨道即实现目标,而导弹设置多个弹头的目的在于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存在导弹弹头再入段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实际命中精度。
可以说,印度已经解决了多弹头技术中的部分问题,但要完全掌握多弹头技术,印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接连成功发射“一箭多星”,说明印度已具备初步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如今,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组织)。
纵观印度的火箭发射、“一箭多星”发展历程及其“登月”计划,其航天发展是较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经掌握了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并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研发体系,在火箭和卫星的制造,卫星发射、跟踪、制导及控制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
显然,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纯粹的太空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伟的目标是占据太空战略制高点,不落在其他强国后面。因为,印度已强烈地意识到,在当今世界,制太空权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全新领域,能否占据制高点,将成为衡量一国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国之安危。
前两次发射都在发展中,第一次发射在2001年4月18日,并非完全成功其发射卫星为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一号;第二次发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发射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二号;在2004年9月20日发射EDUSAT通讯卫星之实用飞行;第四次发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点38分,印度军方在印中央邦萨提什达万航太中心发射一枚“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F02”,携带着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 星四号C型通讯卫星。距离地面约70公里处出现箭体倾斜、连续翻转、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湾。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 第四次发射使用俄罗斯低温液态末端节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机构预测下次发射将使用先进的低温引擎。
但此次印度发射的卫星多为“迷你型”,发射这些卫星的难度系数明显小于发射那些体积庞大的卫星。因此,这次发射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印度的空间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也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
除技术上的突破外,印度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和管理机构。
印度的空间研究组织是其国家空间部下属的一个组织,以前研究的课题比较繁杂,现在主要集中于遥测、气象和通信等卫星的研发,以及火箭和自产卫星的发射能力两个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
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首个绕月探测器按计划将于今年发射。

D. 怎么理解不可小觑的印度

虽然印度有着几亿贫困人口,但其火箭航天技术却早已超过了曾是其宗主国的英国。早在印度成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几百年以前,火箭就从其邻国中国传入了这个国家。1792年,入侵的欧洲人在塞林加巴坦战役中与印度火箭遭遇,当时印度人向英军发射了大量火箭。印度的作战火箭主体是绑有导向竹竿的铁管,射程超过1000米。

最初的经验

1963年11月21日,印度首次获得了关于火箭的实际经验。当时美国宇航局从印度境内发射了一枚美国制造的奈克—阿帕奇小型高空火箭。有趣的是,箭首仪器舱是用自行车驮运到发射地点的。

在随后的12年里,竞相对印度施加影响的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从印度的顿巴赤道火箭发射场先后发射了350多枚地球物理研究火箭。印度基于在这期间学到的经验建成了自己的航天科技中心,并开始自行研制火箭。印度设计和研制的第一枚火箭是“罗西尼”号固体燃料火箭,它使用火药发动机,直径为75毫米。1967年11月20日,该火箭携带1千克重的科研仪器发射升空,高度达9000米。然后印度人又研制了RH—100、RH—125、RH—300火箭。1974年研制了RH—560火箭。

在随后的1975年4月19日,印度在前苏联的帮助下终于“迈入太空”:印度第一颗卫星“阿里亚巴塔”号在前苏联卡普斯京亚尔航天发射场由前苏联“宇宙3”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而在此前的2年时间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经开始研制自己的轻型火箭。 起步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名大学生的印度前任总统阿布杜勒·卡拉姆在美国学习期间接触了 “侦察兵”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设计技术资料。“侦察兵”实际上是印度首枚太空火箭SLV—3的原型。在40年后,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妄言印度早期所有的火箭—航天技术装备都是仿造美国的产品。

1979年8月10日,印度在斯里哈里科塔岛靶场进行了SLV—3火箭的首次发射。飞行指挥者是阿布杜勒·卡拉姆。但这次发射因控制活门堵塞,致使火箭最终坠毁在孟加拉湾,以失败告终。

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进行了第二次飞行,将“罗西尼”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该卫星重35千克,为向金字塔形过渡的八棱柱形。但印度并未止步于这颗“争气星”,1981年5月30日又发射了第三枚火箭SLV—3—D1。火箭前三级工作正常,但第四级分离不彻底,因而携带电视摄像机的38千克重的RSD1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9天后停止工作,后以失败而告终。

1983年4月17日,第四次发射取得成功,将41.5千克的第三颗“罗西尼”卫星RSD2卫星顺利送入轨道。这颗卫星随后向地面传回了地球图像。

SLV—3火箭和最初几颗卫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印度航天事业初创阶段的结束,此后进入了下一阶段——太空的实际利用阶段。

稳步前进

新阶段印度火箭航天活动的特点是将航天活动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一时期研制的ASLV新型五级运载火箭包括经过改进的SLV—3的核心部分(中段)和2台捆绑式固体燃料起飞加速器(以SLV—3的第一级为基础)。在1987年、1988年2次发射失败后,于1992年成功地将150千克的SROSSC卫星送入轨道。 随后印度又研制了四级运载火箭P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它重295吨,可将重近4吨的载荷送入低轨道或将800千克的载荷送入地球静止轨道的转移轨道。PSLV火箭于1993年9月20日进行了首次发射。该型火箭主要用于向大倾角(极地)低轨道发射卫星,这种轨道特别适于地球遥感、气象、导航卫星。

印度后来又在PSLV的基础上研制了功率最大、最先进的GSLV运载火箭,它发射重量大约400吨,能将约2.5吨重的载荷送入地球转移轨道,将5吨重的载荷送入低轨道。

GSLV的主体是继承于PSLV运载火箭的中央固体燃料级,其周围环绕着4个捆绑式液体加速器,而后者则采用“维卡斯”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按许可证生产的“阿里安”火箭上的“北欧海盗”发动机。第二级也用了该型发动机。但该火箭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最后一级即第三级采用了液氧和液氢燃料,如此一来,则能为火箭提供强大的能量。

印度研制的GSLV运载火箭

现在,印度已经不再习惯于依赖外国,决定独立掌握低温发动机技术。

1998年,印度国产氧氢发动机进行了首次试验。

2007年1月,完全配套的低温级进行了试验。就在此前不久,美国宇航局局长麦克尔·格里芬正式访问了印度韦克拉姆·萨拉巴伊航天中心。他在印度国产低温发动机旁边站立了整整10分钟,而13年前正是美国人阻止印度从俄罗斯获得这一技术。

在成功地进行测试之后,2007年底,GSLV MkⅡ火箭做好了发射装备。印度工程师克服了大量的技术问题,研制出丝毫不逊于俄罗斯原型的发动机,而且印度火箭低温级的重量比俄罗斯12КРБ火箭的低温级轻100千克。

但制造火箭不是最终目的,火箭的任务是将各种卫星送入轨道。印度是世界上能独立生产和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此外,印度还能发射地球遥感和地图测绘卫星。印度2007年的计划是制造并发射重2180千克的Gsat—4技术演示卫星,用于试验GANGAN空间导航系统。

此外,印度还将航天技术装备直接用于解决保健和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印度2007年1月发射的INSAT—2C卫星将为300个农村远程教育中心提供服务,未来计划在印度全境建成10000个这样的远程教育中心。青年们在这些远程教育中心可进行10个月的学习,然后在萨贾巴姆大学实习。学业结束时大学将向实习人员颁发正式文凭。除了电视电话会议视频设备,还将为乡村配备电视医疗设备,护士可通过这些设备向专家咨询。

印度在航天技术领域所取得非凡成就的另一个证明是:2006年,印度赢得了为欧洲制造和发射通信卫星的合同。

载人航天计划

现在,我们正成为印度航天发展第三阶段的见证者。该阶段始于2006年10月17日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向政府总理提交了关于将印度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可能性的报告。根据该报告,在有充分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印度计划在2014年~2015年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如果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宏伟计划能够顺利实现,印度人就可能于2020年登上月球。印度计划独立完成这两项任务。印度总理总体上批准了科学家们的宏伟计划。2006年11月7日印度科技界在班加罗尔召开会议前夕,宣布了本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万·奈尔称,印度最优秀的科研组织将参与该项目。根据预先估算,印度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投资20亿~30亿美元,而登月计划所需资金还要更多。

E. 2009年当地时间9月23日,在印度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一枚PSLV-C14型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携带七颗卫星发射

A、火箭发射时,喷出的高速气流对火箭的作用力与火箭对气流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故A错误;
B、发射初期,火箭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火箭处于超重状态,故B正确;
C、高温高压燃气从火箭尾部喷出时对火箭的作用力与火箭对燃气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错误;
D、发射的七颗卫星进入轨道正常运转后,万有引力全部用来充当向心力,故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D正确;
故选:BD.

F.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的GSLV发射失败事件回顾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携带INSAT卫星在半空解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曾表示,任务失败的原因是助推器从箭体分离时出现故障;并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员会,调查事故细节,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还要求对所有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事件二:
印度国产火箭“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发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携带的GSAT-4通信卫星也一同坠毁。耗资0.74亿美元的试飞以失败告终,沉重打击了快速发展的印度航天计划。
全国产GSLV首次发射失利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希南称,本次试飞主要目的是验证印度建造的低温第三级段,是印度航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尤其对该国发射自己的卫星和研发载人航天器而言。
当地时间16时27分,这枚火箭长50米的火箭从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上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ISRO说发射后前5分钟,火箭运行正常。发射后大约5分钟,GSLV第二级分离,随后低温级段点火。
低温级段按照箭载计算机的规划点火,指标显示低温发动机点火了。不过,最后等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才能确认。地面人员观察到火箭翻滚,意味着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台控制发动机(小型低温发动机)没有点火,没有发挥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级燃烧时间为12分钟,这两台控制装置发动机应该在这期间提供小型动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踪曲线显示,火箭在官员宣布第三级点火之后数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发射控制中心称,火箭大约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现问题时的速度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随后几分钟,发射控制人员丢失失控火箭的跟踪数据,因为火箭已经坠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气层。最后的跟踪显示火箭处于印度东海岸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据地面66千米(41英里)处。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载通讯卫星的运载火箭2010年12月25日发射后不久失控并偏离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员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术人员说,这次发射失败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遭遇的“巨大挫折”。
这枚火箭为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F06型,当地时间下午4时04分在位于印度东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原定飞行19分钟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拉达克里希南说,火箭“发射45秒后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员向第一级发动机发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按照他的说法,火箭第一级在发射后50秒内表现正常,随后出现故障。发射后63秒,地面控制人员发出自毁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残骸坠入孟加拉湾。 这枚火箭原定20日发射,由于技术人员发现火箭发动机存在故障而推迟发射。
火箭搭载一颗GSAT-5P型卫星,用于通信服务和气象监测。这颗卫星质量为2310千克,设计运行寿命13年。卫星装备36个信息接受和转发装置,原计划升空后替代1999年发射的INSAT-2E型通讯卫星。
空间研究组织设立的故障分析委员会初步认定,发射失败与4台捆绑式液态燃料发动机相关。火箭发射0.2秒后,1台发动机失灵,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飞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发射后大约50秒,火箭飞行速度达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导致高度误差较大,气动载荷超过设计极限,因而无法正常飞行。
故障分析委员会利用模拟飞行、分析数据、核对等手段展开校准试验并得出结论:故障发动机中推进燃料调节器在密闭状态下流量系数明显偏高。这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疏忽所致,检查和验收试验等工序未发现这一安全隐患。
这是印度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连续第二次发射失败。

G. 世界航天大事记的所有事件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4.12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3.6.16 “东方六号”飞船将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1965.3.18 前苏联航天员烈昂诺夫乘“上升二号”飞船升空实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7.16 三名美国航天员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前往月球。

1969.7.21 格林尼治时间3时15分,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降落,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

1971.4.19 前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1975.7.17 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与前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81.4.12 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4.7.25 前苏联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走出“礼炮七号”空间站,从而成为世界第一个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5.4.29 王赣俊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成为第一位华裔航天员。

1986.1.28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86.2.20 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第一个舱发射成功。

1994.1.08 俄罗斯航天员波力亚利在“和平号”空间站创造了太空连续飞行439天的纪录。

1996.3.22 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在“和平号”空间站创造了太空连续飞行188天的女子世界纪录。

1999.7.13 柯林斯成为美国航天史上第一位女指令长。

1999.11.20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2001.1.10 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02.3.25 中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2003年2月1日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成为载人航天史上又一重大悲剧。

2003年6月2日 欧洲空间局成功发射火星快车探测器。12月25日,探测器上的猎兔犬2号着陆,开始对火星进行考察。

2003年9月27日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斯马特1号发射升空。于2005年1月进入绕月轨道飞行,开始探月活动。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发射神州五号飞船,载航天员杨利伟到太空飞行21小时后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

2004年8月3日 美国发射信使号探测器,开始飞赴水星考察。

2004年10月14日 俄罗斯发射载3名航天员的联盟TMA-5号飞船,其中由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和俄罗斯航天员沙利波夫组成的第10宇航组到国际空间站居留了192天。

2005年1月12日 美国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同年7月4日释放撞击器准备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试图揭开地球以及太阳系起源之谜。

2005年4月15日 俄罗斯联盟TMA-6号飞船载3人升空,其中由俄罗斯航天员克里卡廖夫和美国航天员菲利普斯组成的第11长期考察组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了179天,于10月11日返回地面。克里卡廖夫创造了太空累积飞行803天的最新纪录。

2005年7月26日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复航。这次复航载7名航天员,于8月9日安全返回。表明了经过改进后航天飞机仍能继续飞行。

2005年10月12日 中国载2名航天员的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在太空遨游5天后返回地面,标志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迈进了新的重要的一步。

2006年7月4日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载7名航天员顺利升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完成了为期13天的太空飞行任务。

2007年8月4日 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2007年8月7日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顺利升空。

2009年3月美国空军准备新太空系统的密集发射期。

2009年6月欧空局和英国政府推进“空天飞机”概念研发 。

2009年7月欧洲整合天基安全与防务。

拓展资料:

航天(Spaceflight),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又称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

航天活动包括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部分。航天技术是指为航天活动提供技术手段和保障条件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是指利用航天技术及其开发的空间资源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各种应用技术的总称。

空间资源系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可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环境、能源与物质资源,入空间高远位置、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微重力环境、太阳能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物质资源等。

中国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H. 印度飞行员降落时按错按钮,50发火箭瞬间射向己方机场,后来怎样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现在网上能看到很多搞笑图片,让我们对印度充满了好奇,莫非这个国家真的这样,是个全民开挂的国家?印度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排第四,不过这是军事排行榜上的数据,实际上印度的武器装备大多数来自于进口,鲜少有他们自己创造的。

更让人无语的是,三天之后印度飞行员们互相推诿责任,没有人承认自己的错误,但追究根本原因,还是这些飞行员没有接受严格的审查和训练,还有军方工程师的改装不合理造成的。

I. 印度发射卫星火箭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

印度火箭的制造工艺不过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当地时间25日16时05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从安得拉邦的斯里赫里戈达发射场发射这颗卫星,但执行发射任务的GSLV-F06型运载火箭在升空后不久突然爆炸。新华社/路透

12月25日,当世界沉浸在圣诞节的欢愉中时,印度人的心情却极为沉重。承载着印度航天大国梦的GSLV大推力火箭再次出师不利,在升空45秒后出现故障,火箭连同上面搭载的重达2.3吨的国产通讯卫星GSAT-5P轰然爆炸,化为碎片。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数以亿计的印度电视观众,亲眼目睹了这灰色的一幕。

GSLV是印度在引进俄罗斯等国装备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一种具有地球同步运载能力的大推力火箭。然而自2001年初次发射以来,这种火箭迄今只有两次完全成功地实现了发射任务。有关分析认为,印度火箭的制造工艺不过硬,是造成火箭爆炸的主要原因。

过度依赖外国技术装备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一位官员透露,印度专家对GSAT-5P通信卫星发射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认为,此次发射的GSLV-F06型运载火箭升空后不久,由于火箭上的一个硬件出现问题,导致火箭飞行控制系统出现故障,随后418吨重的运载火箭出现了轨道偏离等失控现象。地面控制中心发现后,随即下达了火箭自毁指令,目的是使火箭和卫星的碎片能够落入孟加拉湾海域。

自从2001年4月以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总共发射了7次GSLV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但其中只有2003年5月和2004年9月的两次发射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其他几次或者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或者火箭发射后不久即失去控制导致发射失败。从前六次的发射经验来看,有几次发射失败问题都出在印度自制的低温燃料发动机上。

GSLV是一种传统设计型的三级火箭。第一级是重139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二级是常温液体火箭燃料段;第三级是携带15.2吨液氢液氧的低温燃料发动机。该型火箭的低温燃料助推段,部分采用了俄罗斯的技术,部分是印度的自主技术。一些印度研究人员认为,此次发射失败的GSLV-F06型运载火箭,采用的是俄罗斯的低温燃料助推段,故障很可能就出在这里,反映出印度对外国技术装备的过分依赖。

研究人员认为,一枚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包括几十万个零部件,使用大批各种材质的部件,每一个部件的质量都直接关系到火箭发射的成功。就拿GSLV火箭的三级分离系统来说,每一个系统如果发生微小的差错,就会给整个火箭带来毁灭性灾难。此外,印度火箭为了加大推力,以便达到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必须使用温度在摄氏零下250度以下的液态氢和液态氧低温燃料。然而,这两种燃料从生产、运输、加注直到发射,对于火箭的材料和质量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印度火箭发射失败,显露出了其基础制造业系统的薄弱环节。

制造业薄弱是最大短板

印度火箭发动机制造上的缺憾,同该国制造业整体薄弱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直都是印度迈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块短板。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崛起,走的是一条依靠研发、引进来实现自有品牌的道路。因为印度在设计思想、与西方接轨的财会体制等方面具有优势,该国近十几年来在服务业、软件产业等方面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其制造业却一直没有较大提升,硬件产品的制造显得十分薄弱。

目前,印度整个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7%,主要表现在,印度的大部分产品质地粗糙,不够精良。以电子产品为例,目前印度市场上的电子产品,大部分是西方以及日本和韩国的品牌,印度的本土制造在设计上并不落伍,产品质量也还说的过去,但在制造上却总是显得不够精致,因而价格也就低于进口产品。

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印度市场上的手机,不论是国际知名品牌还是印度自创品牌,其内部零件大部分来自中国,离开中国组件,印度本国手机根本无法上市。印度大城市最新建成的几个航站楼和地铁系统,也都是大批引进中国产品和技术服务。以至于一些印度人士在媒体上惊呼,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将在未来的现代化竞争中彻底输给中国。

印度的军工制造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远程导弹等尖端技术领域,印度曾提出多个庞大计划,但鉴于经验和技术方面的欠缺,让自己吃了不少苦头。

以印度引以为傲的“烈火”导弹为例,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其射程,印度在“烈火-2”的基础上提出了“烈火-3”甚至是“烈火-5”等更为先进的型号。但就在本月初,“烈火-2”改进型导弹的试射失败,再次暴露出印度“烈火”家族技术不稳定的弊病。更有甚者,印度海军还曾直接将陆军的“大地”弹道导弹竖立在老式护卫舰的直升机甲板上充当远程威慑手段,这种“赶鸭子上架”的行为令外国同行大跌眼镜。

目标与现实存在脱节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工艺水平不足外,印度航天的研发基础与宏大的战略目标存在“脱节”,也是造成火箭发射屡屡失败的一个原因。

为了振奋民族信心,印度政府制定了庞大的航天计划。1975年,印度依靠前苏联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80年,印度首个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SLV-3成功地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卫星和火箭发射任务,于2008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首颗探月卫星“月船一号”。在此基础之上,印度宣布要在本世纪20年内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

然而,与宏大的航天计划相对应的是,印度航天业的基础设施较差,经费也紧紧巴巴。为了在节约经费上另辟蹊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正在积极研制新型火箭发动机。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的“艾瓦塔”火箭发动机,在重量和燃料需要量上都不同于美国传统的火箭,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太空探测。

但是一些航天业界专家认为,太空探索计划是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开展的一项工程,有关的工艺技术和技术创新都已经过各国几代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印度航天专家不可能离开现有的理论实现技术创新。此外,据曾经考察过印度航天研发基地的一些西方专家指出,印度航天专家在理论科学和数学上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并不能掩盖印度航天工业研发基础薄弱的事实。印度火箭发射所需要的许多关键部件,目前还都依赖进口,特别是在低温火箭发动机及其相关技术上,印度仍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就火箭发射这样的高端产业而言,一个国家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链接:

印度人惊叹中国“手工活”

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印度人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更多地展现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创造力。例如,印度是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古老宗教的发源地,同时在古代哲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研究印度宗教的外国学者,穷其一生都无法完全弄明白印度极为庞杂的神话传说体系,而印度人复杂深奥的逻辑思维方式更是令外国同行自叹弗如。

然而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没有流传下来精美的古代工艺品,或者令人叹为观止的手工器物。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印度现代制造业“先天不足”的一个例证。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经常能在该国市场上看到一些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古朴隽永的特色,但在做工上却显得韵味有余,精美不足。记者有时会从中国带来一些苏绣和漆画送给印度友人,其精美绝伦的做工常常会令收到礼物的印度人拍案叫绝,惊呼这样精致的东西印度人绝对做不出来。虽然不乏溢美之词,但也些许透露出中印两国工匠“动手”能力的差异。

阅读全文

与印度火箭坠毁是什么时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女性哪个地方多 浏览:335
伊朗高铁怎么样 浏览:944
去越南买流量怎么买 浏览:761
印尼号码加什么 浏览:266
中国维族人口有多少 浏览:949
印尼巴士怎么弄上面的字 浏览:462
英国的熊猫怎么画 浏览:506
英国音箱怎么使用 浏览:737
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是哪个人 浏览:862
伊朗周围有什么海峡 浏览:211
印度种族多少个 浏览:422
印尼MSP公司怎么样 浏览:598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是指哪些 浏览:280
伊朗使用什么社交软件 浏览:304
为什么说意大利是爱情国 浏览:334
寄印尼什么快递最好 浏览:351
印度的药价多少钱一盒 浏览:370
阜新县在越南哪里 浏览:949
英国首相鲍里斯住哪里 浏览:854
印度无电人口多少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