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门弄斧是什么意思
班门弄斧
词 目 班门弄斧
发 音 bān mén nòng fǔ
释 义 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着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 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义词 布鼓雷门、贻笑大方
反义词 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灯 谜 木匠修教室;老师傅面前显本领
示 例 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同他乱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英文:show off one's skill or knowledge before an expert
2. 福至心灵,所求不虚什么意思
福至心灵所求不虚是什么意思?是必须心灵才求不要求虚妄无望的
3. 印度飞饼怎么在手上飞
用手腕的力量转
4. 印度飞饼需手巧猜一个动物
牛,只有辛勤的牛可以做到
5. 印度飞饼需手巧,
“印度飞饼”是享誉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调和好的面粉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它具有美味可口、浓郁香酥的特点。有10多个品种。制作飞饼的厨师在餐厅现场表演制作,潇洒大方,技术精炼,会为您的用餐增添无限情趣。飞饼(又名印度薄饼),是印度的特色风味美食,其制法用料讲究,特别适合广东人的口味。色、香、味俱全。
6. “心灵还需眼睛亮,手巧更要目光长”的横批是什么
“心灵还需眼睛亮,手巧更要目光长”这个对联已隐含“心灵手巧”、“目标远大”之意,要把远大的志向通过精湛的技艺来实现那就是“知行合一”了。
所以,这个对联的横批是:知行合一
7. 印度飞饼为什么要叫印度飞饼
印度飞饼发源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是当地土着马来人十分喜爱的传统美食。后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辗转流传至印度,在印度它的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加入了西餐所特有的元素,因而渐渐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它因印度而成名,所以被人们称作印度飞饼,后来的人们渐渐淡忘了它的起源地,传入我国后,因其独特的异域风味,精美制作工艺,极具表演性的制作方法,赢得很多人偏爱。
“印度飞饼”是享誉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调和好的面粉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它具有美味可口、浓郁香酥的特点。有10多个品种。制作飞饼的厨师在餐厅现场表演制作,潇洒大方,技术精炼,会为您的用餐增添无限情趣。飞饼(又名印度薄饼),是印度的特色风味美食,其制法用料讲究,特别适合广东人的口味。色、香、味俱全。
8. 请问做印度飞饼面,需要的是高筋面粉,还是中筋面粉,或者低筋面粉!求高人解答!
肯定是高面筋阿,低面筋太过柔软,我上次弄的时候就弄不起来,浪费了,做出来那么一点点 口感也会强差人意的,建议高面筋哦,望采纳~~
9. 送什么给别人好
虽然女生很爱面子,昂贵的东西当然会让她们格外惊喜,但感情如果只能用钱来衡量就不是感情了,男生送女朋友生日礼物也有很多选择,不需要单纯讲究价格,更重要的是心意,女孩子比较欣赏男生心细的一面。
男孩不会编制什么需要手巧的东西,但要学会了解自己的女朋友喜欢什么,一般爱打扮的女孩比较喜欢首饰类的,买个银的花不了多少钱,要学会挑选她喜欢的类型,给她惊喜。或者买个手提包,让她天天带在身边,或者买个别致的手表。如果她喜欢动物,干脆送她一只宠物,她对你的爱会很清楚的表现在她对这个小动物的身上。
10. 心灵手巧 需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能学习
1、孩子在玩中学更快乐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看爸爸妈妈包饺子,自己在一旁拿块面团捏小人的经历。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面塑正好让孩子们在玩玩捏捏中,发展动手能力,变得更加“心灵手巧”,同时收获快乐。
孩子们眼中的面一直是白色的,而面塑这项艺术赐予了面各种好看的颜色,并且可以随便玩。多彩的颜色,各式的形状,经过一阵思考和“鼓捣”,不一会儿,手中的小鸡、小兔、猪八戒、孙悟空就逐渐成型了……
在一边玩一边思考的过程中,孩子动作的力度、协调性、灵活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对形状的把握和造型能力得到提升。看着一件件作品从自己手中诞生,同时也让孩子更加自信
2、作品不要纠结“像不像”
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很多家长常拿孩子的作品和老师的示范作品进行比较,在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是个“四不像”之后,有的家长还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要知道,儿童面塑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艺术家为目的,而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孩子通过面塑活动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可以说每件作品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一味地用“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要用相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从而失去了面塑活动过程中原有的思考、创造。
面塑是一种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让您的孩子来感受面的奇妙,体会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造型艺术带来的快乐吧!
3、老师的作用很关键
第一次拿到彩色面团时,孩子们总是格外兴奋,马上就要开始动手制作,但往往是乱捏一气、虎头蛇尾。一块面团要想成为一件作品,必须要经过搓、压、揉、贴、穿、捏等基本技法。所以学习初期,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
比如我要教他们捏一只彩色的蜗牛,孩子们首先会想“蜗牛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还会问:“蜗牛的壳那么复杂,怎么捏呀?”学龄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不是很强,因此,我会手把手地教学,一次次地示范,直到孩子们能掌握面塑的基本方法。
之后,我不再一步一步地带着孩子创作,而是引导他们从身边的水果蔬菜、花鸟鱼虫、卡通动物等开始,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逐渐领悟面塑造型艺术的特性,在脑海里对作品形成初步认知,然后选择已掌握的制作方法来进行创作,从而不断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