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政治稳定么
以我们国家的标准来看一点也不稳定!
贫富差距、种姓制度、民族冲突、宗教问题是三哥内部的几个重要问题。。。
个人觉得种姓制度是根源,把人划分为369等完全跟生产力发展不搭。。。
至于贫富差距则是种姓制度的延伸了,而且在印度,穷人极有可能一辈子都是穷人,没有机会晚上爬,不仅仅是机遇,而且种姓的存在从一出生就把人定位在低种姓上,印度有句话叫“一亿公民十亿畜”描述的就是这种现状。
民族冲突,又有点文化冲突的感觉,各民族差异性大,对国家认同感不强,印度隔几年就有暴乱发生。。。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各个邦有10几种语言,咋说呢,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化,或者说没有一种语言占绝对的优势,国家凝聚力不强啊。。。
宗教问题更是头疼的问题,因为牵涉了穆斯林印度教锡克教,,一时半会也说不清。。。
B. 英国和印度的政治生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和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取得独立后就很快实现了相对稳定的西方式民主,这与新加坡和巴基斯坦这些亚洲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印度独立后,不仅建立了与英国相似的政体及国家权力架构,即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还建立了比较民主的选举制度,印度普选制度也基本完形;并且建立了稳定的和平的政权轮换制度。这些特点说明印度政体有明显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征,但是,同时印度又是一个具有东方威权统治特色的国度,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也发生了异化,印度政体也保留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部分。
独立后,印度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印度宪法于1949年11月通过并于1950年1月正式实施。宪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言论、集会、结社、居住、迁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2)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印度独立后,每五年进行一次大选,从1952年第一次大选以来至1999年10日共进行了十三次大选,从未中断,议会民主制度也未发生动摇。
(3)实行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印度政党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第十一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素有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美称。
(4)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权力架构。印度国会是印度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分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议员,由各邦议会和直辖区分别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议员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选民直接选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议员组成,任期五年,期满全部改选。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集体对人民院负责;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享有非常广泛的行政权。印度最高行政机关是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
但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又非纯粹的西方议会民主制,它具有某些东方威权体制的一些特征。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已经发生了异化,如:
(1)印度政党制度是多党并存,但是以国大党为轴心实行多党竞争,国大党在中央居于支配地位,是主宰着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发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属于专权的议会民主制,因为在印度,行政对议会负责,议会以民主为基础,下议院对立法和财政事务有最高控制权。这样行政与立法、下议院与上议院间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于议会修改宪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围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保障,无法制约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议会多数党或者可以说是掌握在多数党领袖手中,英·甘地执政14年独揽一切大权即是体现。印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一种“三权合一”的议会民主制体制。
(3)印度名义上实行普选制,但实际上却是半普选制。各次大选取胜的执政党和领袖均没有获得多数的选票,甚至有几次大选不过半数。而在人民院中又采取所谓的相对多数制,即各政党只要选民票数领先就可以在人民院占有优势的议席。印度虽然有百年以上的宪政发展历史,但由于印度社会贫穷,经济落后,选民投票的盲目性相当大。
(4)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划分为许多相互隔离的种姓集团。种姓作为一种利益集团,直接构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础:政党成为了种姓集团的代表,种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强。在村评议会、邦议会和国会选举中偶那个,属于同一种姓的人团结起来,力争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届。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政治民主与实质上是中世纪的落后的种姓制度密切结合构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为“种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因素,没有一个印度政党能逃脱种姓的影响。
当西方议会民主制移入到这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印度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同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发生激烈的冲撞,外来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变以适应印度社会的文化传统,这样就形成了西方议会民主政体加东方威权体制特征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对英国式议会民主制的异化过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则与印度固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
C. 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家
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家?
D. 印度的政治,军事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到底怎样
印度综合国力排名第十 中国与印度在基本国情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于两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国力上有一定的差异。从经济力上看,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差距并不大,1982年,中国与印度的人均GDP分别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为达到1269美元,已相当于印度(578美元/人)的两倍,可见两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好于印度,2002年,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印度只有0.6。从军事力上看,印度虽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总体上还是弱于中国,军事上更依赖于俄罗斯。在外交倡议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现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小于中国。在周边政策上,采取以势压人的政策,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摩擦,与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的周边政策相比,中国显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响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国。
在形成综合国力的资源上,印度与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在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缺乏。虽然中国在国力资源各方面整体上都好于印度,但在许多具体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在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维护上,印度许多方面好于中国,印度英语水平高,大学教育更与国际接轨,其商业人员因为懂英文的人比中国多,“走出去”的意识比中国更强。在IMD“教育系统满足竞争性经济的需要”调查上,中国得分为3.17,印度得分为6.2。在IMD“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否容易获得”调查上,中国得分为4.3,印度得分为7.58。在“人才外流”情况上,中国得分为3.51,印度得分为6.25。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 上,中国得分为5.04,印度得分为6.68,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质量上的优势。虽然印度的信息力绝对水平低于中国,但相对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还高于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报告》中,中国网络整备度指数(NRI)为0.17,排在全球104个经济体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国之前。另外,印度的企业创新方面好于中国,在软件等产业上的优势也不可忽视。
中国与印度在政府调控力相比,也各有优劣。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府绩效上优于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统、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教育上优于中国。总体说来,中国的政府调控力还是明显优于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种姓制度影响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建设和谐社会的风险大,而中国政府在建立和谐社会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优,社会凝聚力好于印度。
总的来说,印度与中国相比在综合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综合国力的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动态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的综合国力赶上中国是很困难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其周边政策目前也正在调整,在全球也开始执行更积极全面的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国力资源中许多方面也优于中国,如果其优势发挥得好,将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竞争对手。
E. 印度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方面优于我国
我认为没比较意义,虽然不排除某些人士钻什么牛角尖,阐述些什么理由。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判断政治制度的优劣要看三方面:一是这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二看它是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看人民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
这是很实在的东西,比空谈实在的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别国(包括印度)没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但印度相对于中国,实在没比较意义,你找个客观上说的过去的国家还可以,这……太为难。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太强调可适应性了。能简单说哪国“民主”了,这个国家就好,就是天堂了吗?举不出具有全面代表性的例子,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能解释问题,面对这个世界,马克思可以自信的说他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却无法取消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说过,指出规律,并不是要超越什么阶段,但这些规律能“减少分娩的痛苦”。
F. 印度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印度的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政体: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印度国大党。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曾长期执政,1969年和1978年两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组建新党,改用现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选举中两次成为议会中第一大党,在2014年人民院选举中遭受重挫,仅获得44个议席。
(2)印度人民党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称有350万党员。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势力和城镇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色彩。1996年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短暂执政。1998年至2004年两度执政。2014年再次赢得人民院选举,成为第一大党,在中央单独执政,该党成员纳伦德拉·莫迪出任总理。
(3)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简称印共(马)。1964年以孙达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为代表的一派从印度共产党分出后成立。党员81.4万(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曾在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2011年5月结束在该邦连续34年的执政地位。
(4)印度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India):于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党主席什·阿·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称。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被印共开除出党,该党再次分裂。
(5)泰卢固之乡党(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党。是印度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选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政党。
G. 印度的政治制度
古巴比伦;奴隶制度,世界第一部明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就是出自古巴比伦汉莫拉比之手。
古印度;古代印度的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很复杂,他的统治阶级是宗教,皇帝,最后才是官员和贵族!既有封建制度的特征也有奴隶制度的特征!
古埃及:既有封建专制,又有小范围的民主!高层法老民主的集权奴隶制社会!(我瞎说的!!)
古中国;我一直很不清楚古中国的定义!不知道他的起止时间,不过按照古埃及、古印度的时间推算应该是在公元前5000-4500年至公元0-500这个范围内,当时的中国是奴隶制度,但也出现过短暂的共和制!历史上车为什么共和我忘记了!对不起哈,初中的历史书上有,当你上的时候记得,是两个人共同执政!
H. 印度的政方与民众是不是越来越大矛盾和越来越背离人心
印度是极少数在工业化之前便实施民主政治的国家,被西方誉为“最大的民主国家”。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是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套制度的雏形早在19世纪中叶英王接管东印度公司以后就已经开始实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阶层对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赏。因此,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权的同时,印度的统治阶级也自然而然地承袭了它所建立的议会民主制度。新加坡前总统蒂凡那用钟打了个贴切的比喻:英国离开印度时,印度人把钟修理好,钟还是英国钟,却以印度的方式走动。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在议会民主制度下,印度各党派为了争取权力,目标直接指向议会的议席多少。印度政党之多可谓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今年的大选已有多达400多个大小政党报名角逐,参加投票的选民可能超过5亿。印度普选制下的社会动员迅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意识,拓宽了政治参与面,并使印度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大选中,印度民众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政治热情,选举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参加投票选民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60%。现在的5亿选民中,有3亿参加投票。民众普遍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不仅逐渐扩大了社会各个层面民主体制的建立,使各级选举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传统社会中特有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开放,这无疑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方向。议会民主制把各种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发生。在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的13次大选中,每一次选举都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和政府组成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主政体对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调节能力。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后印度曾出现过一个政局不稳的较长时期,但这种不稳定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不至于影响到国家重大政策的连续性,更不会出现中央政权垮台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较大弹性及调和能力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国和军不干政的传统。军队始终保持了对国家的效忠,这是保持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来看,尽管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演变,民主政治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这种制度建立了利害关系,都想通过这种制度分享一部分国家权力。民主政治一旦实行,除非它极大地损害了势力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否则很难取消。
I. 印度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国家性质呢
你好!
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
打字不易,采纳哦!
J. 比较中印政治制度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中国从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但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受到破坏,中国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实行议会民主, 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印度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议会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联邦院共244席,议员由各邦及中央直辖区立法院议员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联邦院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宪法规定副总统为法定的联邦院议长。人民院为国家主要立法机构,其主要职能为: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控制和调整联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名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另外2名议员由总统直接任命,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 印度政党及人民院选举 印度国民大会党 中国优势;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其实用不大专业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就是共一党执政。关于共,可能大家都会感到,它具有非常强大的组织和号召力。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并不发达的国家,可中国却能办很多世界上发达国家办不到的大事,比如奥运会,还比如应对汶川地震等,一句话就可以号令全国上下捐款数以多少十个亿的特殊党费,这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本没法办到的。
当然,仅仅是组织力强,还不足以反映我国特别是共的优势,更重要的一点,共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否定和创新的政党。我们经常都能看到共搞什么活动,比如先进性教育、三个代表等等,包括现在很火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这些观点的提出并不是共领导人的心血来潮,它是在继承以往的共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这说明共具有干大事的力量但印度没有。弊;主要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它反映了中国发展的长期性,同时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民主程度较低比印度也低。 同时印度的政治制度相对中国来说 印 度选举制度印度文官制度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党优势制与强人政治 相对较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