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教如何加入

印度教如何加入

发布时间:2022-06-15 23:27:13

A. 如何才能加入巴哈伊教

巴哈伊信仰没有入教程序,没有洗礼,没有仪式,也没有教名或需更改姓名。巴哈伊信仰也没有入教资格审查制度,它完全信赖个人的决定。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

(1)印度教如何加入扩展阅读

教义

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耶稣、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亚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100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

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了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B.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情况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人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传统服饰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大金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 。近年来,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2]

C. 天国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里面,因为有轮回的缘故,天界的概念不是很凸出并只是暂时的,要到下一个重生之后才可入,对于信奉印度教的信徒,热望的是永久的国度称为Moksha。Moksha 被视为生死轮回的灵魂解脱,是一种个人的基本神性本性的重新确立,而这种确立可能包括与神的融合或神的加入。进入天国或地狱是由死亡之神阎罗王和他的因果会计师 Chitragupta 决定的。Chitragupta 纪录一个人一生的好与坏行为。这里阎罗王和 Chitragupta 都是至高上帝 Ishwara(神)的下属,也在他的指导下工作。进入天界与否只依从人在前世的行为,而不受宗教信仰而约束。因为人的好行为,在天界便会享受成果。天界的统治者是因陀罗,而生活在这个国土也包括了同众多的天使。

D. 怎么样才能成为佛教弟子

吓死人了上面的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回答得声嘶力竭。
做佛弟子需要皈依,是为了让你有个程序化的修行过程,也就是有师父指导你,如果你自学佛教书籍很深入,那么不去寺庙皈依,自己在佛像前皈依,那也是一样的。不是说你拿了那个皈依证就OK了,很多出了家的都照样照业,有什么用?
我皈依的时候,就是跑去庙里,听法师讲了三皈依弟子必须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就拿了个本子,就OK了。我也没有常去庙里听经,嫌麻烦,自己看书,看论。自己修自己的。
至于拜师,你皈依的时候,是要拜个法师做老师的。但是呢,我根本不知道我的上师是哪个,我搞完仪式就回家了。不过我对净空法师还是很信服的,经常看他的论、视频。你如果没法找好老师,网络上搜索净空法师就好了。他的书和视频很多。我感觉很好的。他的净土理论,非常高妙。
再推荐几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现代往生见闻录》《中阴身自救法》
妹妹,相信偶,看完这几本,你会大有感觉滴。

E. 有关印度宗教的介绍…在线等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伊斯兰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锡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庆祝之机,吸收了500万“贱民”加入佛教。但现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佛教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F. 印度教传入中国始于什么时期

始于东汉,但没有传播开。真正进入中国,并有人信奉,是在隋唐时期。
印度教修士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婆罗门。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伴随着许多佛门高僧相继来中国布道,一些婆罗门教士来到中国,但被认为是“外道”,没有传播开。
到隋唐时,许多婆罗门又来到中国并开始传教(其实这个过程始终没有中断过),史书和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婆罗门和婆罗门教的内容,证明此时印度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只不过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太大,而婆罗门教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形成整体规模,没有在中国站住脚跟,后来也算是无疾而终了。但也应该视作它在隋以前传入过中国。

G. 去印度加入印度教可以整个婆罗门种姓吗

你白日梦做多了,印度是印度人主导的国家,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你一个外来人想加入印度国籍整个高种姓,白日梦做多了
别把国内的社会经验套国外,还想靠钱贿赂歪果仁过好日子,脑残想法
印度这种国家爱上他的外国人一辈子都不想回本国,厌恶印度的一辈子都不想回印度
想做印度人,天天喝脏兮兮飘着死尸的“恒河水”,为了印度教信仰天天在肮脏的恒河与人类动物死尸一起游泳,吃不论什么食材都做成“糊糊”的印度菜
你去吧,不拦你,印度世界强奸之都欢迎你!印度强奸犯男女通吃,无论老幼美丑一概不放过

H. 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兴起的佛教在印度是如何消亡的

印度教和佛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二、佛度

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恝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性和贱民参加。另外,还容许教团中包括过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或在家二众。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这被称为根三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总是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概括为“十论”,即二世有无?一切有无?中阴(轮回的主体)有无?顿悟或渐悟?罗汉是否有退?随眠(烦恼)与心是否相应?未受根业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数?在无人我(灵魂)等。对于这些问题各个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认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应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与佛果位相同,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种”(地、水、风、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长、短、大、小、方、圆等形象和青、黄、赤、白等显色以及其他感官对象),心法有八十九种,并作了详细的分析。上座部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前者流传于雪山即喜马拉雅山麓,后者流传于克什米尔地区。说一切有部后来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继又分出化地部、经量部等共十一部,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三藏中的论藏,也就是着重对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在1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统治时,曾举行大规模的结集,编纂了《大毗婆沙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庞大的论书,主张“法有我无”、“三世实有”和“法体恒有”;经量部约成立于3世纪末,是最晚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主张“过去未来无本,现在实有”。佛陀以蕴、处、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区别实有和假有。说一切有部主张蕴、处、界都是实有。经量部则主张蕴、处是假有,界是实有,这意思是说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观的存在形式(蕴)以及人们的认识器官和对象(处)都是一种虚假或唯名的实在,它们不过是人们认识中的感觉材料,只有人们的认识的根源(界)才是真实的存在(实有)。大众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别提倡“一心相续说”和“心性本净说”。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伽行派(有宗)发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要领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着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合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知当时对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极为盛行。8~9世纪间商羯罗创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爷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前一个时期的显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逐渐融合起来作为密教的世界观而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轮经》、《时轮经》等。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爷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迄13世纪初,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

现状 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很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观,并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在那烂陀、浦那、贝纳勒斯等地创设了一些研究机构,并在很多着名大学设佛学系或巴利语系;出版了大量书刊。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先后有几百万“贱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了佛教的政党——共和党。后来,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满共和党的政治路线另组了困豹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印度的佛教组织(摩诃菩提会、佛教神智会、圣弥勒教会等),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广泛地开展了国际活动,经常召开国际佛教学术讨论会、座谈会等。根据1980年的统计,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虽然人数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宫静于众)

I. 如何了解印度教

印度教脱胎于婆罗门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由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在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上与佛教基本一致。印度教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在哲学上,印度教是以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梵(宇宙精神)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印度教认为物质、个人灵魂是存在的,但从真相上看却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不可思议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就是人类的无明,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的真相。人的本我是不死的灵魂,借住在凡人肉体,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J. 印度教的起源是什么和阿雅人入侵印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和伊斯兰化以前的古波斯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印度教可能源头主要有以下两个:
1,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帕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是印度次大陆已知的城市文化。
2,印度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时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中亚一带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和印度河流域土着居民宗教信仰的混合物,它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在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过程中,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内容而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实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并在种姓分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繁琐的玄学体系和祭祀仪式。

和阿雅人入侵印度的关系:
婆罗门教是游牧的雅利安人在次大陆征战、定居后,游牧信仰与达罗毗荼人的农耕信仰融合产生的,围绕婆罗门祭祀阶层为中心的信仰,所以叫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经历佛教、耆那教兴起后的冲击而衰落,经过改革,形成了我们今天谓之“印度教”的宗教体系。印度教非某个单一宗教,而是一种次大陆各种宗教的总称。更有甚者,把佛教、耆那教甚至南亚伊斯兰教都看作印度教体系。但通常地,印度教还是被视作那种源自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体系,不同于伊斯兰教、锡克教,尽管它们之间有大量的交融。
和伊斯兰化以前的古波斯文明的关系:
至于与伊斯兰化前的古波斯的关系,似乎可以理解为,雅利安人从中亚今天差不多乌兹别克斯坦的地方逐渐迁徙,有些留在了伊朗,有些继续进入了次大陆。而波斯跟次大陆的文明交往是很深的,阿契梅尼德王朝对次大陆影响就很深。

阅读全文

与印度教如何加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什么泡面好吃 浏览:564
为什么伊朗拒绝美国会谈 浏览:608
意大利面怎么做才好吃最简单的 浏览:680
在哪里兑换印尼盾 浏览:311
伊朗内陆机票怎么买 浏览:575
伊朗哪个国家最好玩 浏览:307
疫情有什么国家帮助中国 浏览:778
印尼小胖子来自哪里 浏览:295
印尼币1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57
中国第一条超级公路在哪里 浏览:234
中国姓李的演员有哪些 浏览:807
中国一流哲学家有哪些 浏览:988
怎么炒黑胡椒意大利面 浏览:811
为什么印尼的快餐有脚臭味 浏览:834
意大利古代建筑有哪些 浏览:255
印度首富对严重疫情帮助多少钱 浏览:182
骑马怎么下中国战场 浏览:94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浏览:477
意大利知名女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376
印尼什么手串最好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