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出现“神秘热病”,这种病有何症状
目前全球的疫情问题仍然是备受关注的,当疫情席卷全球时,让大家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现在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刚刚从疫情的恐慌中走出来,印度这又传来了坏消息,印度出现了一种“神秘热病”,消息一出,难免让大家又多了一份担忧。
在此提醒大家,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的不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以免被感染,同时要注意居家通风,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B. 印度登革热疫情持续肆虐一地两周内超900人感染,这种疫情比新冠厉害吗
印度登革热疫情持续肆虐一地两周内超900人感染,这种疫情比新冠厉害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这两年,在这两年也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以及重大的事故。比如说,我们国家以及全球爆发的疫情,疫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不仅给多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带来很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C. 登革热是怎样的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病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症状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着,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检查
血常规检查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血清学检查 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D. 登革热疫情在印度巴辛达地区迅速蔓延,登革热该如何治疗呢
登革热前没有有效的医疗手段,如果不幸得了登革热,要补充营养打维生素,多吃维生素和葡萄糖,并且辅助以退烧药。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进行痊愈,不过登革热病不是绝症,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完善,如果不幸感染登革热,是可以痊愈的。而且这种病多发于热带,非常常见,所以说即使得了登革热也不要害怕,但是最好是预防大于治疗。
3、如何防治:
那么我们要如何防止登革热呢?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们只要防止蚊虫叮咬就可以了。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接触那些在积水比较多的地方,因为蚊子会在积水比较多的地方产卵。另外在夏天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去不卫生的地方,也不要去湿热的地方,在这个疫情肆虐的环境里,我们还是多在家呆着吧。
E. 印度800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为何印度此地出现不明病毒源
一.印度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印度800多人感染不明原因怪病,该怪病爆发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官方还正在调查中
印度新冠疫情形势是全球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确诊病例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位。由于检测水平较为低下,所以印度的真实感染数据或许要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可谓是祸不单行,印度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印度的安得拉邦又有超过800人感染了一种怪病,患者会出现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且这种怪病已经造成了1人死亡。
据《印度时报》报道,从12月5日起,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埃卢鲁市及周边地区突发不明原因疾病,大部分患者症状包括恶心、痉挛、意识丧失,部分人或有口吐泡沫,或有眼睛灼热等,自12月5日起已有848例,12月7日前有332人出院。所有患者经过新CT和PCR核酸检测呈阴性,患者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且该不明疾病未出现人与人之间传播,根据对患者血液、脑脊液的分析结果和大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尚无法确定疾病原因,印度官方怀疑是重金属、磷有机化合物、农药污染了水导致。
F. 印度登革热疫情持续肆虐,原因是什么
印度登革热疫情持续肆虐,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事情,就比如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地区的疫情肆虐,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对于这些现象也非常的不喜欢。因为疫情的到来也让我们的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出门,只能闷在家里面。
G. 新冠尚未平息,印度又现“神秘热病”,致人死亡的几率有多大
印度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平息时,印度又再次传来了坏消息,印度又出现了神秘的热病,至少有68人死亡,而且患者多为儿童,这样的坏消息一传出,又让大家心里的恐慌加重了。
现在全国疫情都处于一个未平息的状态,有些国家的疫情还很严峻,大家对防护疫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刻不能放松,平时要注意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也要积极的配合相关工作人员的防御工作,尽量的避免疫情的蔓延。如果发现身体有不适症状,如感冒发烧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平时应加强营养,提高个人免疫力。
H. 印度尼西亚的登革热是什么传染病
登革热 又称骨痛病,蚊子病 它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人目前在东帝汶跟印尼接壤,我刚刚得过登革热,用的是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青蒿琥酯片和一种退烧药治疗的,青蒿琥酯片第一天一次二片,一天二次,第二天一次一片,一天二次。退烧药一次二片,一天三次,五天后痊愈。治疗的药还有很多,还有就是各个地方的登革热也有一些区别,不过都得马上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I. 印度首都现6年来最严重登革热疫情,登革热病毒是由于什么引发的
登革热病毒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感染者一般会出现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和皮疹现象。根据周一发布的公民报告,本季度德里的登革热病例数已超过 5270 例,是该国首都自 2015 年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感染病例。过去一周,该市记录了近 2570 例新媒介传播疾病病例,根据有关媒介传播疾病的报告,截至13日,今年共记录了5277例登革热病例。
媒介传播疾病病例通常在 7 月至 11 月之间严重,但该病情可能会持续到 12 月中旬。根据公民报告,截至 13 日,德里还报告了 166 例疟疾和 89 例基孔肯雅热。疟疾、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伴随着高烧,因此,医生认为人们可能会怀疑他们感染了 COVID-19。在登革热病例激增的情况下,三个公民团体都加强了雾化和喷洒消毒行动。
J. 登革热病毒机理是什么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什么原因引起登革热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着,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需要做哪些检查
血常规检查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血清学检查 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不易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二、对症治疗
(一)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mg3次/日。
(二)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有脱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应及时静脉输液,但应高度警惕输液反应致使病情加重,及导致脑膜脑炎型病例发生。
(三)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大出血病例,应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应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代血浆,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五)脑型病例应及时选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