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印度自然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上的什么河与什么河流域
古印度自然环境较好、农业发达地区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恒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
B. 印度拥有怎样的自然环境
共同点:1,人口众多。2,发展中国家。3,文明源远流长。4,近代都是被帝国主义侵略。5,都是黄种人。 不同点:1,位置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 2,社会构成不同。印度存在种姓制度,
C. 印度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D. 印度的自然环境遭人为破坏比较少,比中国的好的多吗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饮水污染有关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损失7300多万个工作日.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印度商业能源中,有60%来自灰分很大的低质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化学、机械等工业很少有排污设备,导致这些地区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除了生态环境污染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从独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35~40%缩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减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万公顷土地受损,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万公顷土地受损,地表土损失达60亿吨.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如果有人硬要说印度的环境比中国好,首先就没有可比性。因为什么?监测条件天壤之别,同样的数据在中国有两三百个站点公布,甚至连一些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未闻其名的城市也都有空气监测数据。偌大的印度空气监测站甚至比法国都少,印度空气之殇由此就可见一斑了。很可悲,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持续性的空气污染监测机构和数据网都成问题。没有数据的监测老百姓当然也就很难去监督政府,印度的环境恶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E. 自然环境等于位置优势为何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实际上非常恶劣
自然环境跟地理位置完全是两个概念,不可以等同的。地理位置指的是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地方,而自然环境指的是这个国家中的所有自然因素总和,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资源、天气等,所以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过地理位置倒是可以影响自然环境。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为什么印度地理位置恶劣吧。
其三,印度本身地理位置已经非常受压了,虽然国土面积达到298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但这样的体量绝对称不上世界大国,因为窘迫的国土面积除了无法提供大国崛起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布置工业和国防所需要的巨大空间,更使得印度无法毗邻更多的政治板块。虽然印度认为印度洋属于自己,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十分关注海洋和天空的m国。
因此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实十分劣势,虽然它的自然环境还算优势,但当代已经不是农耕社会了。大家觉得呢?
F. 印度半岛的自然条件
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以南,除马尔代夫群岛和斯里兰卡岛南部接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冬夏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关系。根据季风的进退,一年之中可分凉、热、雨三季。12~2月,从大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带来晴朗、干燥、凉爽的天气,为凉季。在凉季里气温日较差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气旋雨,半岛东岸也有较多的降水。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温迅速增高,气候炎热干燥,称为热季。德干高原中部气温达到35℃,塔尔沙漠的绝对最高温度曾达50℃以上,有时出现沙暴。6~9月,由于南亚地区的持续高温,在印度西北部产生热低压,强烈地吸引着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来的西南季风,从而使西南季风的势力进一步加强。西南季风经过辽阔温暖的热带海洋,饱含水汽,给南亚大部分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于雨季。雨季来临的时间,半岛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风的晚来早退是南亚雨量变率大的一个主要原因。10~11月为雨季末期,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北部一带的气压也逐渐增高,这样海陆间的气压梯度也逐渐变弱,因此西南季风开始退缩,降水随之减少,很快转入凉季。
热带季风林占有广大面积,其分布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和阿萨姆地区以及斯里兰卡岛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区;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树木为了减少热季的蒸发,形成干季落叶;德干高原内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其周围,雨量很少,为荒漠和半荒漠,仅生长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 东北部有大的煤、铁产地,重工业中心;另有锰、金、云母等矿藏。农产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经济作物和种植园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上,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
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西北部约占高原面1/3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战的雅利安人集团已经征服温迪亚山脉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领土,而温迪亚山脉则像一道屏障,将半岛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与北方恒河及印度河流域隔离开。雅利安人的语言从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种非印欧语言,统称达罗毗荼语,其中每一种都拥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南方也试图对迄今名之为“雅利安”的压迫或影响进行抵制,但实际上南方与“雅利安”北方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及其他许多文化领域的双向密切交流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印度文化中无疑存在南北差别,但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体名称。我们只能推测吠陀时代的南方是什么样子。伟大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说,南方及锡兰栖息着曾经与吠陀英雄战斗过的野兽和恶魔,这样说是为了维持对被他们征服的北方人的轻蔑性描述。但是,虽然也可能发生过战斗和袭击,得到大山屏蔽的遥远南方,除温迪亚山脉东西两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扰外,其余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在公元前6世纪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语的人从海上侵入并定居,不久后或可能稍早,也遭到过印度南部达罗毗荼人侵略。
印度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
旧石器时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他们逐食物之源而迁徙,一般居无定所。后来,他们学会用火烧烤食物,并用动物皮毛和树叶遮蔽躯体。他们也开始驯服野狗。大约在距今12000~8000年这一期间,印度先民开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制作陶罐,同时学习缝纫衣服。考古学家们在印度各地,特别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精致的石制工具。这一事实说明,印度先民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印度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显然是一片乐土。除了夏季炎热之外,印度的自然环境是十分优越的。由于自远古时代起就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印度对不同地区的人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非洲、大洋洲和欧亚大陆,先后有不同的种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现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这些种族的混血后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种依然相当复杂。因此,印度历来有人种博物馆之称,也有人类学的天堂之说。西方一些大学的人类学专业,即以印度作为学生进行实习和研究的基地。 印度教徒相信万物皆有灵魂,死后,其灵魂转移到新的躯体。现今,这种观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为许多种昆虫或者动物。因此,奶牛、山羊、小虫和昆虫都必须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为何在供给肉类的动物中受到独一无二的特别尊崇还是一个谜团。
印度教无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庙宇中,其木制的庙宇不是聚会的场所,而是信仰的声明。教义饱含日常生活和获得永生的行为规则,也逐渐强调生命的轮回。这一观念在为现状的悲惨祈福的同时,也给信徒灌输了某种希望。对生活贫困、地位卑微的信徒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慰藉,即:一个人如果行善,死后就能得到回报,其灵魂可以进入一个可敬可佩的人的身体;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灵魂在返回尘世的过程中,可能进入一个较小的动物体中。
G. 印度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印度洋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亚洲、非洲和、南极洲和大洋洲的大陆所包围。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是东南部从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向南,沿东经146°1′线至南极大陆。由此,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是两大洋的分界处。然而,巴斯海峡究竟是划归为太平洋还是印度洋,学者的意见不一。
此外,印度洋东北部的分界线也较难划定。有一些学者认为,它经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再由阿迪岛经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爪哇岛的南部,越巽他海峡至苏门答腊岛;但有的学者认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应属太平洋,不应划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有的主张以新加坡为界,有的主张以佩德罗角向东北延伸划界,将马六甲海峡划入太平洋。由此可见,印度洋要东北部的分界线较难划定,而且还较为复杂。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于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为9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濒临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边缘海;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湾;其中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峡。
印度洋在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所以称为印度洋。
在古时候,印度洋称为“厄立特里亚海”。这个名称最早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着《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在希腊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印度洋”这个名称出现的相当晚一些。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有一位地理学家叫彭波尼乌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这个名称。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在这里,“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因此,这个名字就逐渐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成为通用的称呼。
印度洋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线较为曲折,而且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着较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着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因而称被为热带海洋。
第四,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在印度洋上,属海较少。主要内海有红海和波斯湾;边缘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东北部的安达曼海,东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湾有西北部的亚丁湾和阿曼湾,东北部的孟加拉湾,澳大利亚北面的卡奔塔利亚湾、南面的大澳大利亚湾。此外,南极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属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线除了北部比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岛屿的。大岛有马达加斯加岛、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岛,还有塞席尔群岛;火山岛有科摩罗群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凯尔盖朗群岛;珊瑚岛有马尔地夫群岛。大陆边缘地带包括大陆棚和大陆坡。大陆棚一般比较狭窄,大陆棚较宽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大澳大利亚湾,最宽处在澳大利亚至新几内亚岛之间约965公里。大陆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约在10°~30°间,一般坡度都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处,有面积宽广的水下冲积扇,被水下峡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岛弧带,是从缅甸直到澳大利亚延伸达5150公里。印度洋的岛弧带可分为两列平行的岛链:内弧属火山岛,有大、小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帝汶岛等);外弧为非火山岛,有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在印度洋的岛弧外缘,其中爪哇海沟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点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东,有马达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亚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罗泽海盆。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万~22500万年前)南半球贡德瓦纳古陆解体的。正在此时,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发生了漂移现象,进而形成了现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H. 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河流特点主要气候类型以及特点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印度地形北部最高,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中部地势低,以恒河平原为主;南部地势比较高,是德干高原。
印度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降水量丰富,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印度的河流主要是恒河,受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河流没有结冰期。
I. 印度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印度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自然条件。印度的北方为喜马拉雅山脉所阻隔;西面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与西方的交通要道,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要道进入印度的。印度的南半部是三角形的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南部的德干高原有森林和矿产,多沼泽草原。沿海平原区气候宜人。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发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和石窟;第四时期是公元6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还有专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寺庙。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
J. 自然环境等于位置优势为何说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恶劣
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位置优势,如果单从自然环境来讲,印度绝对是得天独厚的存在。印度国土面积在世界排行第七,降水量丰厚,而且种植面积也不少,养活大量的人口根本没有问题。不过从位置上来看,印度就处于劣势。从地图上来看,印度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印度现在的地理位置很明显处于劣势,明面上是占有印度洋,实际上是处处提心吊胆。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印度的发展都是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