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弥陀佛古印度语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其中的“阿弥陀”,在印度的梵文中,是:无量光的意思,佛是称号。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如果按照印度梵文的声音来发音,
大体是:呐么 阿弥达爬 布达呀。
顺祝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Ⅱ 佛是什么 学佛有什么用
摘自《觉海慈航》
佛教是专门研究解除苦恼的办法的。等到烦恼断尽了,心里无挂无碍,无忧无虑,这算真自由哩。
由此可见,佛教的道理不但不和现在的学说违反,并且更彻底了一些。如果人人都照着佛的说法去做,你想,世间还会有刀兵盗贼的劫难吗?况且,这不过是顶浅的道理,随便拿来给你说说罢了,至于高深的理论,任你说多少年都说不完的,真是无穷无尽的呢。
问:这么说来,想要逃避灾祸和各种苦难,最好是学佛了,是不是?
答:是的。不过学佛的好处,却不是仅仅可以避免灾难,学佛的人所希望的最终目的是,将来也能成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
问:真的吗?请问成了佛,有什么好处呢?
答:你要知道作为一尊佛的好处,应先明白众生的不好处。且就我们人类来说吧。我们一生下来,就和苦恼订了合同,亲爱的偏不到头,仇怨的偏缠搅不休,还有天然的灾害,意外的祸患,任你有钱有势,灾祸还是跟在后面。即使那些可以摆脱得了,却没有不病不老,更不能不死。这都是因惑造业,因业受苦的自然规律。(关于惑、业、苦,后面再详说),佛是已经觉行圆满,了脱生死,进入涅盘,可以不受以上所说的种种苦难。这便是成佛的好处。佛看到我们受苦,象在火坑里一般,特地教我们许多成佛的方法,使我们脱离这个火坑,改造这个火坑。
问:既然这个世界是个火坑,学佛又很费工夫,我们还不如直截了当弄点毒药把自己药死。这样,不是一了百了,立刻跳出火坑了吗?
答: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个世界虽然是火坑,只要我们大家肯发心学佛,是可以用我们的力量把它变成乐园的,这是佛教的积极精神。如果用寻死的办法,死后真的一切都完了,那倒未尝不可。应该知道,死后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以后还须要转生的。照佛经来说,自杀是有大罪的,再转生时,所得的报应将为更苦,那不是跳到火坑更深的地方去了吗?所以自杀的人往往长期沉沦鬼道非常痛苦!
问:人死了后,灵魂再去转生,这事是真的吗?
答:怎么不真。自古以来,正史上记载死后转生和借尸还魂的事,不知有多少呢。就是现在,也时常有这类的事情发生。你以为都是哄人的吗?
问:自然不全是哄人的。但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答:你听说过六道轮回吗?我来说给你听听。一般人所说的灵魂,在佛学上叫作神识。人的肉身死了,他的神识是永远不死的。那神识凭着他生前行为的善恶,或者升天,或者再转生做人,或者作阿修罗,或者变畜生,或者变饿鬼,或者入地狱。这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就叫做六道。等到这一道受报完了,再转入另一道去。这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来回轮转,永远没有停止的一天。
问:关于因果轮回的道理,我还是不大明白,可以请你详细的再说一说吗?
答:因果轮回的道理很是明显,只因我们被妄心所迷,我执所缚,本有的智慧被尘俗中名利等念头蒙蔽了,所以,虽日常一举一动无不落在因果轮回之中,但自己一些也不觉得。
“因”就是事情的起因,无因决不能成事。“果”就是事情的结果,无论什么事,不做则已,做了总免不了要结果的。果之随因,如影之随形。如人想除掉本身的影子,于事于理也是不可能的。
因果概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首先说说现在的因果。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说:一、如人叩钟即刻就可以发音;二、如人播种,春种秋收;三、如人有不良嗜好或者畏难苟安,日后就要冻饿而死。这三个层次,虽然得果的早晚不同,但是完全属于现因现果。
其次是过去世的因果。譬如生在富人和贫人家里的孩子,其享受是不同的。那些初生的小孩,在今生本没有造什么因,似乎不应有这样差别的遭遇。不知这全是前世各人已经造下不同的因,所以今生一得到不同的果哩。
再说未来世的因果。譬如甲乙两人多年前都造了善恶不同的因,但总是看不到他们得各别应得的果。要知今生纵然得不到,来生一定逃不了的。(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看其现在因。”这说明因果的关系是错误不了的,消灭不了的。
至于轮回问题,佛曾告诉我们“四有轮转”的道理,就是死有、中有、生有和本有。
一、我们现在所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合成的身体,就是前世烦恼以及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所感的结果。当前世临终最后刹那时叫做“死有”。
二、从死有之后,到今世托生母胎之前,这中间所有的有情身体,叫做“中有”。这中有身,如五六岁小儿相似,眼目耳鼻和其他诸根都具备的,是极微细的净色组织成的。我们肉眼不能看到,只有天眼才能见到它的形量。关于住在中有位中的时间问题,据法救论师说:“时间长短没有一定。倘若碰不到可生的机缘,中有可以长存,直到因缘和合,中有就去投生到人或畜,或其他各道中去。”(一般说来,中有存在时间至多七七四十九日)。
三、中有托生的原因,是由于颠倒心。男子缘其母而起爱欲,女子缘其父而起爱欲。依着这二种颠倒心,中有才结生于母胎,其给生的最初一念,叫做“生有”。
四、从结生以后,住胎出胎,直到一期寿命完尽,叫做“本有”,从这本有再起烦恼业因,招得未来的结果。这样,又从“本有”转到“死有”,“死有”转到“中有”,“中有”转到“生有”,依次相续,轮转不息,比如辘轳,循环轮转,没有停止的时候。
心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的掌权者。由于心里一时迷惑,不明真理,不知因果,于是随意去造恶业,必然产生恶(苦)果,得了恶果,心里更烦恼,更糊涂,从而又去造恶业,又受苦果。这样,惑业苦将轮转不断。这就是生死、死生永不停息的缘故。我们要断轮回,出三界,必须在起心动念处着手。如能发菩提心,专精一念,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所造的是佛因,将来一定结成佛果。因为所转的念头不落人天福报或贪狠害人的轮转中去,将来一定可以超出轮回的。这道理不是很明显的吗?
问:这六道里面,哪几道是好的?
答:比较起来说,天道最享福,寿也最长。人道是也享福也受罪的。再往下说,一道不如一道,饿鬼和地狱两道所受的罪,那就不堪设想了。
问:那么,我们最好想法子生到天上去享快乐。不知可有方法吗?
答:方法虽有,不过我们却不应该希望生在天上。因为上面说过,无论在哪一道里,等到报应完了,就要转到其他的道里去。那么,生到天上,就算做了玉皇大帝,等到天福享尽了,也非死不可,死后仍旧可能到畜生或其他道里去受罪,佛经里是有许多事实说明的。可见,只要落到六道里去,就没有一处是安身之地的。要想享受永久的安乐,非想法子跳出轮回不可。
问:怎样才可以跳出轮回呢?
答:我不是已经说过,只有学佛了吗。
问:我们凭着良心多行善事,不能跳出轮回吗?
答:那不行。行善的人将来能生到天道或人道享受好的报应,上面我也已经说过。可是这些享受是不长久的。要长久,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要脱离六道轮回,非学佛不可,单凭行善是不够的。
问:常听人说:人的生死是玉皇大帝和阎王掌管着的。既然说,学佛就可以脱离轮回,难道佛也管得着这些事吗?
答:不是这么说的。你的生死,不但玉皇大帝和阎王管不着,就是佛也管不着,只有你自己能掌管着的。
问:我不愿意死,怎么早晚要死呢?我愿意上天堂,怎么往往入地狱呢?你说生死全是自己管着的话,我真不明白了。
答:这也没有什么不容易明白的。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难了解了。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因,所得的报应就是果。比方说,你今生的行为合乎人的道理,那么你来生就还是个人;你今生行为和天道相似,那么来生就能升天;其他各道都是这样。这就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都是自然而然毫无足怪的事。你种的是豆,神不能教它变一株瓜。同样的道理,你种的是人的因,神自然不能强把你变成畜生,这是很显然的。再说得简明一点,就是作善的得福,作恶的得祸。作善作恶当然由你自己作主。那么,生死福祸还不是你自己掌管着吗?
问:有些好人往往遭着不幸的事,作恶的人倒反运气很好,你说的因果报应怎么讲得通呢?
答:比方种树,种子刚下到土里立时就能结果吗?比方借钱给人家,哪有才交到他的手立刻就来还呢?佛教讲的因果报应是包括前生、今生、来生三世来说的。有的前生造的因今生才结果,有的今生造的因,当生就结果,有的今生造的因,隔几生几十生或几千万生以后才结果。这就和果树的结果有早晚一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怎么会讲不通呢?
问:阎王、判官、城隍、土地究竟有没有呢?
答:有是有的,不过他们和世间的法官一样,只能照着法律办事。你不犯法,他们怎么也管不着你的。
问:要不要供养他们?
答: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在轮回之中,但他们造了善业,有福德,我们应向他们表示敬意,但不必象佛菩萨那样供养他们。
问:玉皇大天尊呢?
答:玉皇也在轮回之中,但他是护法天神,我们也应当对他表示敬意。
Ⅲ 佛是什么
佛是印度语佛陀耶的译音,是觉者的意思,觉悟了宇宙真理的人。我们人人都可以作佛,人人本来就应该是佛,只是被贪嗔痴三毒所障,不见自己的本性。然而佛陀就是了达本性清净的觉者。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导师。更是所有一些众生包括天上的神的导师。这就是佛。
Ⅳ 佛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您好,funan1069为您服务,佛是印度语,本身中国汉语是没有这个字的,由于汉传佛教传入我国,佛是印度话的音译,因为翻译学上叫尊重不翻,我尊重你,就按照你本身的拼音发音直接译过来,所以佛在印度语言中,叫做智慧觉悟。也就是说佛是一个智慧和觉悟的大圣者,单人旁表示人,右边那个弗字表示的是不要的意思,所以佛就是不要人,什么叫不要人呢,就是断除人的执着妄想,断除人的贪嗔痴,断除一切不清净的恶思想,所以简单的说,佛就是觉悟了的大智慧者,不但觉悟了自己,还自己去教化他人觉悟。所以佛是伟大的,佛教也是很正的宗教,试想没有任何企业能做到几千年不衰退吧,而佛教就传承了那么多年,所以我们拜佛不要去求什么保佑,拜佛就是拜自己的清净心,让自己有出离心,放下执着和烦恼,就能清心自在。
Ⅳ 佛是什么
1)‘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印度话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目二种极其尊敬的称呼。它含有自己觉悟、令别人也觉悟、及时时刻刻对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确而彻底的觉悟等三个意义,凡是这三点都能做得圆满的,便尊称他为‘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成为‘佛陀’2)一般所称的‘佛陀’,如果没有特别标明是指那尊佛的话,通常都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因为虽然宇宙的其他世界里的佛很多,在我们这世界上成佛的也不少,但在我们目前所知的历史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有展现成佛的外在形相,并且把他自己成佛的经验教给大众,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尊他为佛教的教主。其他后来依这经验而修持成佛的人,为了尊重教主的缘故,虽然事实上内在的境界已经成佛了,但在外在的形相上就不表现为佛的形相,而仍旧是一般人的形相。所以一般所称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释迦牟尼佛3)真正的佛,是一种充遍于宇宙中的智慧、悲愿与能力,他恒常以非意识所能感知的光明之相存在,没有生灭、增减,也没有动静,却能够随缘如幻地化现出种种境相。我们一般所称的佛,有形相、有名字的佛,都只是他依其大悲力而如幻所化现的形相之一而已。
(4)事实上,在成佛之后的实际境界里,根本没有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佛和众生,都只是我们自己的妄见罢了。众生因为不能觉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妄见有种种世界、种种境相、种种众生,事实上这些都是虚幻的。诸佛为了让众生觉醒,所以化现如幻的佛身,进入众生的妄识中,如幻地教导众生成佛的方法,令众生如幻而觉。既觉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众生、所谓的佛,都只是迷时的错觉。
Ⅵ 印度佛字怎么写
又作万字、万字、卍卍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刹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六、大般若经卷三八一等,均记载佛之胸前、手足、腰间等处有卍字。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梵Amara^vati^ )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数个卍字。 卍之形,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标志。除印度外,波斯、希腊均有此类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电光、火、流水等之象征。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时,古印度人认为此一符号乃存于梵天、毗湿笯(梵Vis!n!u )吉栗瑟拏(梵Kr!s!n!a )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视之为吉祥、清净、圆满之标相。在佛教,卍字为佛及十地菩萨胸前之吉祥相,其后渐成为代表佛教之标志。 卍字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表示功德圆满之意。另于宋高僧传卷三则谓,卍字译为‘万’并非取其意译,而系准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时不入经传,至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然‘卍’本为一种记号,而非一字。历来之所以联读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习惯使然,最主要者则因自梵文译成汉文时之讹误。盖梵语laks!n!a,音译作洛刹曩,为‘相’之义;另一梵语aks!ara,音译作恶刹罗,为‘字’之义。或因洛刹曩、恶刹罗两音相近,遂将其字义混同。准此而言,则卍字、万字应作卍相、万相,始符其梵语本义。 相当于‘卍’字之梵语不只一字,以新华严经为例,全经之卍字共有十七处,皆读为‘万’,然以梵本对勘之,则其原语共有四种:(一)s/ri^vatsa,音译作室利靺蹉,意译作吉祥臆、吉祥犊。新华严经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下):‘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s/ri^vatsa,系指毛发等旋转重叠如海云之相。(二)nandy-a^varta,音译作难提迦物多,意译为喜旋。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六上):‘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nandy-a^varta,系指佛发右旋之相。(三)svastika,音译作塞缚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译为有乐。新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四中):‘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其中,‘卍’字之原语即为 svastika,含有‘有乐’之义,意指毛发右旋,自成纹样,令见者咸得欣悦之相。(四)pu^rn!aghat!a,音译作本囊伽咤,意译为增长。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八中):‘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其中,‘卍’之原语即为 pu^rn!aghat!a,为‘满瓶’之义,意指佛之头部或指节等处圆满隆起之相。由是可知,上举四相之中,除 pu^rn!aghat!a之外,其余三者皆与毛发有关,然三者之语义亦略有差异,惟诸经论所译一概皆作‘卍’字,实与梵本语义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别,于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卍表示。于佛教,现存于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为‘卍’,该塔系阿育王时代之建筑物,为纪念佛陀昔时于此入定而建者。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卍,棒教徒则用卍。我国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义与高丽大藏经皆主张卍,日本大正藏亦准之而采用卍,然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卍。卍字产生左右旋之纷歧,主要系由于‘立场’之差异。盖经中多处有‘右旋’之说,且佛眉间白毫亦宛转右旋,又如礼敬佛菩萨时亦需右绕而行,故‘右旋’一词已成定说,惟究竟以‘卍’为右旋,抑或以‘卍’为右旋,则是争论之关键。若以卍字置于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场观望卍字,右旋则成卍;然若以卍字本身之 立场而言,则卍乃符右旋之方向。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Ⅶ 僧人常说的“南无阿弥陀佛”如何读,作何解释
nā mó ē mí tuó fó 这是印度梵语的音译。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
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
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Ⅷ 阿弥陀佛 怎么翻译啊! 这个词能翻译吗》
南无阿弥陀佛”。总体讲是礼敬、归命于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摩”,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回复
菩提路上 11:59:58
阿弥陀佛”时梵文Amitabha(印度语)的音译。大乘教中佛名,
回复
菩提路上 12:00:12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说,
回复
菩提路上 12:00:40
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为国王,得闻佛法,即发无上正觉之心,誓救众生拔离勤苦生死轮回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前,所发48殊胜大愿,早已悉皆圆满成就,
回复
菩提路上 12:01:44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
回复
菩提路上 12:02:09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福慧增长,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之苦
回复
菩提路上 12:03:32
以上部分节选自夏莲居老居士的《净修捷要》
回复
菩提路上 12:04:18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往生。有了信与愿,那么临终只要有十念或者一念,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反过来,如果没有信愿,简单的持名是没有意义的,“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总之,信愿行,作为往生净土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相互支持。其中,信为根本,无信则愿行无由成立;愿是直接动力,行是手段。只有具足三资粮,才能真正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达到不退。
回复
菩提路上 12:05:05
没有信和愿,不管怎样念佛功夫,都不会往生。*******
回复
菩提路上 12:05:29
你发起求生净土的大愿,你就具足无量的功德,你就消无量的业障
菩提路上 1:57:36
回复
菩提路上 12:05:43
一子成佛九族生天
回复
菩提路上 12:07:20
观无量寿经》上说:“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回复
菩提路上 12:08:01
阿弥陀佛因地时为法藏比丘发愿“我成佛时,极乐众生都能凭其弘愿化为不同身份,善巧方便教化十方众生。令其起信,修行佛法,往生净土,此愿若不实现,我不愿成佛”法藏成佛于今十劫,证明往生极乐后确能回轮回度众。
回复
善导大师讲‘如来(释迦牟尼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海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说弥陀本愿。所以,这是如来的正说,如来真传,诸佛真传之宝,希有难逢
,我们不要在轮回了,我们要在今世就解脱六道的束缚。
您若是相信、发愿、念佛念经回向,就得往生。阿弥陀佛。这就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让我们罪恶凡夫也能解脱轮回。
Ⅸ 于晓非:“佛”是梵文的音译么
是的,印度语,佛是:佛陀耶!,,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觉悟,无上正等正觉!
Ⅹ 什么是佛
【佛】
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