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来自于印度,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不信佛教
因为佛教已经被印度教二级化了。
印度这个地方很神奇,在过去的 4500 年里边,一共产生过 1600 多种宗教。到现在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拥有信徒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现在大概有十三亿左右的人数。他们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过程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庙里边,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这是毗湿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庙里边都参拜,都去触摸。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并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迅速传遍整个东南亚,同时也传到了中国。但在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占领印度,焚烧经书,杀害僧侣,宣扬伊斯兰教义,从此佛法在印度断灭。
(1)为什么在印度佛教扩展阅读:
印度有 25 个世界文化遗产,遍布在印度整个国家,但是它分几个区域。一部分我们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几个区域,一个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这么几个世界遗产。另外,还有它原来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儿有人类历史上最美丽的建筑,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诞生地、发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兴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圣地中的圣地,我们管那儿叫菩提伽耶,那是释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树的位置还在,而且那旁边有一座大佛塔,那个大佛塔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考古学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圣地。比如说石窟,中国的石窟是从印度学习过来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现在为止一共是 13 座。
网络-佛教
② 为什么佛教诞生于印度
这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从古印度恒河文化说起,可以从佛教历史说起,都会长篇大论。但是简短的说,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宝僧团而开始的。其背景是因为当时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阶级是四种姓,人们地位极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并且婆罗门教是当时印度最具影响的宗教,其主导大梵论,类似后来的基督教义。并且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和习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还有很多各种新型教团诞生,他们的教义都是偏绝对唯心或者绝对维物理论,学说不尽统一和达到绝对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义非常极端,比如享乐主义和断灭主义。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统一一个真正绝对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树下所感悟的宇宙实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学二元一神造论。所以是当时印度的思想以及国情和宗教团体造成的佛教诞生。释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于幼年时代出游而感世间之无常疾苦之等级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从而萌生修道的思想,并且给予实现,经过六年之久的苦修终成正果。在历史上这样的圣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稣,老子。他们无论诞生在哪里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义解救苍生,阐述行上哲学最高的真谛。从神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古印度是因为因地中的修行圆满和古印有所其因缘所以在净饭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这样说,是当时的那个地方的人们都有善根福德,适合佛所教化。现在的汉传佛教即是与我们中国有莫大的因缘所以才在中国发扬光大。当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据多年的了解来进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确答案,仅供您提出问题中给出的分析。
③ 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
先来解释一下印度,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其实,这种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全面的!佛教起源于印度也兴盛于印度,至今印度都保留着许多得佛教遗迹,其中就有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来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众宗教,教徒只要800万人左右,印度人口远远超过缅甸泰国,但是佛教教徒却小于两国,甚至都少于日本。
印度教区别于佛教的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种姓制度和世袭的职业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罗门阶层比起相对出世的佛教,不仅不需要民众的布施即可自给自足,这是佛教在教义上失去对民众的吸引力后,印度教能够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④ 佛教为什么诞生于印度而不是中国
1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为什么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出世的意念。
2 你看儒家、道家,这在中国可以说学术思想顶尖的,他们所讲的顶多讲到天,并没有超越世间这个观念,佛要降生到中国来,他没有法子说这个佛法,他说要超越三界,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这个想法,还不想超越三界,那他来没有用处。
3 但是,印度那边不一样,印度在当时,他们的学术思想比我们发达,他们的研究比我们深刻,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在印度一些宗教里面,他们能够看到饿鬼道、地狱道,能够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他们提出了涅盘,他们有追求涅盘这个欲望,但是达不到。
4 所以佛就降生在印度,帮助他们突破这个境界,超越六道,帮助他们成就。那一个地区根性成熟的众生多了,佛就应身来了,所以佛应化在印度,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这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
⑤ 印度产生佛教,为什么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呢
位于我们邻国的印度,是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因此到现在为止,当地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文化,其中信教就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印度产生佛教,为什么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其实另有故事!
3:宣传方式不同
为什么印度的佛教会没落呢?其实和它的宣扬方法有关,在过去,印度的佛教虽然很出名,不过它却是十分低调的,不为出名而出名,而是为了信教而信教,大部分信仰佛教的和尚们都是安安分分的待在寺庙中念经普度众生。而印度教,除了念经之外,还经常到处向人们宣扬,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久而久之,通过宣扬的印度教就更多人知道,而默默无名的佛教则更少人知道,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就更少了。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故事,好好念经普度众生,反而不被人知道!
⑥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没落
佛教在印度没落,大体上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个相近的例子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的保持着佛教的最初形态.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问题上,比较坚决地贯彻了释迦牟尼佛的意图.僧侣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会负担.那么,僧侣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都实现涅磐,我们不得而知,但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根据社会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逐渐递减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时人口零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领袖自释迦牟尼佛逝世后,后继无人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而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着述流传下来.口耳相传就造成了在流传和理解上的歧义.佛教后期宗派极多,有学者统计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数却不多.特别重要的是,当时缺乏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缺乏领军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实际上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是他引入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对<论语的编写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可惜佛教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军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上面所说的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没落的主要原因.
⑦ 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消亡了呢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它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在公元8、9世纪后逐渐衰微,13世纪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续了1500余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消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社会原因。公元5世纪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势力的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各小国间兵戎相见,崇尚武力。这样,非暴力的理论对他们来说便不再适应了。神权没有王权的支持,自然得不到发展,从而走向衰落。二、内部原因。佛教僧团在经历了严守戒律、过清贫生活后,到大乘佛教时期,随着教义上的某些改变,也由于世俗贵族、商人的支持,寺院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不少僧众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发展到密教后,更从禁欲走向纵欲,这样自然不会为一般群众所拥护。同时,再加上婆罗门教的冲击,于是佛教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三、外部原因。由于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他们对佛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僧众离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终于消亡了。
⑧ 为什么佛教会产生在印度又为什么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于菩提树下跏趺而坐,日夜参悟,终得正道。其后遂传其所悟,于世说法四十九年,在其八十岁的时候,终入涅槃。
国内印度文化研究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其《印度史》中总结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佛门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僧侣放弃苦行,贪图安逸。僧团自身的腐化使得民众敬而远之。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对商人及低种姓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一些繁琐的仪式,同时呼吁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顿时消失。
三、为吸引信众,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诸多教义与传说,最后却因佛教与印度教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伽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⑨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为什么却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灭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罗门教,而古婆罗门教发源于古代游牧部落时期,逐渐形成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其中,以婆罗门至上为代表的种姓制度将祭祀阶层婆罗门放在了最高地位,这是因为古代神权高于王权,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前后,王权早已越过神权统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军事贵族急需打破种姓平衡,加上早已进入农耕时代的印度已经不欢迎祭祀万能的信条,因为大量的杀伤牲畜破坏生产,于是沙门主义思想就产生了,它们反对杀生,众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释迦摩尼创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驮摩那创立的耆那教,在佛教传播中受到摩揭陀国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传播到了摩揭陀国的各个地区,可惜摩揭陀国在阿育王死后就分裂了,之后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国王,影响力一直不够普及,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收缩到了几个大型寺庙周边,越来越程式化,和繁琐化,离普通群众越来越远,而古婆罗门教的信众本来就遍及普通大众之间,虽被佛教覆盖了一部分,但大多数并没有改变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纪出现了商羯罗大师,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罗门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又再一次将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怀抱,而佛教同时发展不断吸收古婆罗门教因素,从部派佛教转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间信仰,将大乘佛教再次转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烂陀寺,欧丹达布梨寺,超戒寺等几个寺庙周围,当莫卧儿王朝由北至南打过来的时候,佛教与印度教结成了短暂的联盟-时轮教,与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据点里很快就被军队所占据,最后一个寺庙-超戒寺被焚毁,意味着印度佛教的灭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间流传,在抗争中幸存了下来,现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达 赖 集团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带来的藏族信教人员,另一个是印度宪法之父安培德卡尔领导的反对种姓制度的贱民运动,因为多年尝试失败,安培德卡尔愤然带领贱民改信众生平等的佛教来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几百万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几次,才会有现代的一点佛教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