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什么
种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不同种姓在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严格区分.古代印度法律坚决维护这一制度,对印度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 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两种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体制,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的瓦尔那,原指不同人种和社会集团,后来逐渐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印度瓦尔那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国家形成之后,划分更趋严格.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可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来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发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以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婆罗门教】 到后期吠陀时代出现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皆属梵天所创,而且只有梵天是实,其他一切皆为虚幻.婆罗门开始以1种统辖万有的梵天神性说,包揽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罗门教义提高到垄断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把解释、宣传这一教义的婆罗门祭司僧侣,崇奉为人间的最高等级.此外,婆罗门教还利用原始的万物有灵和灵魂转移说,创造出一套灵魂投胎转世的“业力轮回”论,认为人在死后投胎,也就是所谓轮回,是由生前造业好坏决定的,为善者得报,来世富贵,为恶者得报,来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罗门教强调尊法行善,要人民安于现状,忍受一切苦难.婆罗门教视《吠陀》为圣书,只有婆罗门祭司僧侣才能阅读了解,再加上琐烦的宗教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婆罗门教就成为1种异常神秘的宗教,对后来印度历史有深刻的影响.
实质:
是维护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统治,是极其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重要特征。它被蒙上一层神圣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创造出四个种姓的人。一二等级种姓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三四等级种姓要向国家纳税,想神庙上贡,供养一二等级种姓。不同等级的人不许通婚,不追窜某职业。种姓制度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俗地位。
Ⅱ 古印度种姓的制度本质是什么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
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
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
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古印度的宗教同种姓制度联在一起的,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
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
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
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
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
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
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
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
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
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
界之祖婆罗赫曼(一说为普鲁沙,他们可能为一个人)以口,双手,双腿,
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
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
Ⅲ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我觉得是固化阶层以维持统治,处于什么种姓则从事何种工作,可以参考明初朱元璋的职业分配制度,限制阶层流动(但明朝仍然有科举可以流动)。
现代印度尽管在法律层面废除了种姓,但在世俗势力里仍然根深蒂固,尽管达利特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和国家政策倾斜(政治正确)获得上升通道,但因为世俗势力的存在,并不能获得和能力相对应的待遇,从而造成不少有能力的人群外流,个人感觉如果种姓制度如果不能彻底废除,印度的发展会收到很大影响,甚至会碰到天花板。
Ⅳ 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1,在印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体制。印度佛教信仰活佛的存在,是佛教的原始形态。而中国佛教又称汉传佛教,又称禅宗。不信奉活佛的存在,认为修行高的人死后可能成佛,而生前万万不能。
藏区离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历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马拉雅山到藏区,特别是12世纪到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印度以后,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马拉雅山以后,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带到藏区来了,所以藏传佛教它的特色是它从小乘开始,小乘的基础到大乘,就是你们现在讲的汉传佛教的显宗,今后进入实修的密法,就像小学、中学、大学,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来,所以你的课程永远像大学一样,你进来之前,就把你的课程全部排完了。
Ⅳ 佛教和印度教同源于印度,两者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
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Ⅵ 为何说本质上四分五裂的印度,不会二次解体
印度这个国家这些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看待这个国家了。现在的印度综合国力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在前几名,虽然没有跻身大国行列,但是气势上已经起来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好。
印度的发展模式和中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非常的相似。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印度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比较发达,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
Ⅶ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快回答
种姓制度实质是阶级压迫制度!~~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它对印度的社会影响非常之深远,在印度历史上无论统一还是战乱,整个都遵守这这样的种姓制度,而对国家的概念并无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古代印度很多时候都是松散式的类似于联邦的政治结构。
汗,初三什么作业本啊==
Ⅷ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即性质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
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8)印度的本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它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Ⅸ 古印度和印度有什么区别
1、本质的不同
古印度是印度大陆曾经最早文明发源时期,印度很长一段时间代表的是印度次大陆的地理名词,现代印度国家就是指1947年独立的一个叫印度的国家,他们之间有很深的联系,却又有本质的不同。
2、统治者的不同
古印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期发源于印度河的文明,而后扩展到恒河流域,形成了恒河文明,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来自于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并成功成为了统治者,把古印度原住民贬为奴隶,为了固化统治者和奴隶关系,就形成了等级严森的种姓制度。古印度时期正式结束。
现代的印度则脱胎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后来由甘地、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于1947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而来,继承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大部分资产,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叫印度的现代国家,并确立了英语为官方语言。
3、人种的不同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而后的漫长的历史中,陆陆续续又来了和雅利安一样的侵略者,而且是一波接着一波来,这其中有波斯人、马其顿人、大夏人、塞种人、月氏人、匈奴人、穆斯林游牧民族、蒙古人等,而且都和雅利安人一样来到印度地区就站稳了脚跟,成为了统治者。
由于几千年来,印度多个势力博弈,从属于原古印度文明地区根本没有真正统一过,分裂成大大小小邦国,偶尔出现几个强大的国家,如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但都没有真正统一过印度,最牛的时候也只是做这一地区的宗主国。
Ⅹ 印度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你首先要明白,印度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国家,而根本不是一个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印度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没有完成土地革命的主要国家。它的大部分土地仍然掌握在地主手中,大部分农民和地主有着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不仅没有经济自由,而且没有人身自由。从中央到地方,大部分的政治,经济,土地,人口资源被部族和门阀所掌控。
由于根本没有土地,因此高速公路修不成并不是因为保护农民,而是为了保护地主。因为国家政治早已被封建集团瓜分,因此主要的政治家普遍世袭,政党普遍为家族党,部族党。因为人民是附属于封建部族和门阀的,选举实际上只是封建集团之间的博弈,和普鲁士七选侯本质上没有区别。
印度实质上是一个民主包装下的封建国家。
种姓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是封建农奴制度的一种表现。只要印度的封建本质不被改变,就不可能打破这种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