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的报纸怎么分析

印度的报纸怎么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20 23:57:52

A. 印度现存历史最久的报纸是

第十六章 印 度
一、名词解释:1、《印度快报》:德里,1953年创刊。

2、《印度时报》:反映印度政府观点的英文对开日报 。1838年在孟买创刊,称《孟买时报》。每星期三、六出版。1850年改为日报。1861年5月与《旗帜报》、《电讯与信使报》合并,改用现名。原为英国贝内特·科莱曼有限公司经营,后被印度达尔米亚-贾殷财团收买。读者主要为知识分子、商人、官员。

3、《印度教徒报》:马德拉斯,1878年创刊。旗舰英文报纸,发行量47万份。

4、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英文简称PTI。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度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分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总社设在孟买,编辑部在新德里。辖有136个分社和30多名海外通讯员。在北京、纽约、伦敦、莫斯科、哈拉雷等城市派有常驻记者。

B. 世界上主要报纸的倾向,主要是对中国的倾向!

外国的媒体一般有新闻自主权(除朝鲜、古巴等少数极权国家和一些军人掌权的小国家),不大受政府的约束,他们办报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以便有更多的广告收入和卖报纸收入,通俗说就是赚钱。国外报纸通常没有明确对中国的倾向,他们主要是揣摩读者的心理。比如印度的报纸,一直报道中国负面事物,因为这样可避免触及印度人的自卑情绪。这几天新闻标题却又是“尊敬的温爷爷到印度来了”,其实主要是温总理带去了商业利益,比美国还多。对于国外媒体,所谓“反华”“亲华”只是中国人想当然的为别人贴的标签,人家最多只是“知华派(了解中国)”(中国人喜欢拉党结派,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所谓阶级论,所谓“爱憎分明”),但可惜人家奉行的却是“不存在反华和亲华,有读者看就是好报”,

C. 一份报纸是经过怎样的流程制作出来的(祥细说明呦)

一,策划、准备1、执行主编和各部门主编协商决定当期报纸的总规划,包括各部门的稿件、文章的初稿采编完成时间,报纸初稿排完的底线时间即给老师审阅的时间,以及报纸的大致发行时间和采编方针及要求;2、新闻部、评论部、文化部主编根据报纸的整体时间规划安排自己部门的采编征稿工作;3、所有记者编辑在每周的例会上交流自己发现的新闻点,新闻部三个报道组参考其他编辑记者的意见提议讨论和确定自己小组的报道选题(评论部和文化部可以从中发现适合自己部门征稿或做文化专题的选题或话题),大型报道可跨组和联合其他报社或媒体合作;4、新闻部三个报道组将自己的选题在例会上详细陈述,供所有编辑记者参考和讨论,各编辑记者为选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各报道组综合各方意见制定报道方案;5、评论部的征稿选题(讨论话题)和文化部的文化专题(选题)参照新闻部选题流程制定自己的采编、征稿、方案(必须在例会上向所有编辑记者陈述)。 二,采写、征稿1、 各报道组组长安排好小组记者的采访调查、写稿工作,并在组内记者之间多讨论,同时在每周的例会上向新闻部主编、执行主编以及全体编辑记者汇报工作进展;2、评论部的话题(选题)征稿宣传工作由评论部主编全面负责,评论部主编在部门内充分沟通讨论的前提下制作征稿公告(公告上请注明征稿的期数和工作室CI标志以及投稿方式等)。需要制作宣传板的时候,评论部编辑应和宣传部工作人员深入沟通,保证宣传板的质量;3、文化部主任编辑安排好“名家讲坛”以及文化专题的采写,部门内部记者编辑之间多沟通,并在每周的例会上向执行主编及全体编辑记者汇报工作进展; 三,编辑、校对、组稿1、因为报纸头版的版面有限,三个报道组采写的三篇报道只能上两篇,即毙掉其中一篇,同时通过此方式形成各组之间的竞争,提升报纸的整体质量。各组的报道最终是否发稿,采用全体编辑记者民主投票决定,投票人数必须过半);2、新闻部主编和编辑对投票决定的两篇报道与采写的报道组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认真负责的编辑稿件,并按时完成排版;3、评论部主编和编辑对征稿和其它言论类稿件以及专栏作家的稿件进行部门内部讨论之后确定稿件是否使用,然后根据需要对稿件进行编改、删节、校对、最终组稿(除专栏作家稿件外一般稿件字数一般控制在800字内600字上下,尽量删节作者的赘言。),并按时完成排版(注:编辑记者或评论员自己的文章必须交另外的编辑进行编发;所有的来稿必须做记录;不用的稿件应在自收稿后半月内向作者班级信箱或电子邮箱投发退稿信,确定使用的稿件也必须及时投递用稿通知);4、文化部情况参照评论部。 四,排版、再校对、编辑、审阅1、在报纸排版前由执行主编主持召开编前会议,保证无重大失误;2、部门主编安排好自己部门的排版工作;3、各部门主编必须在排好初版后及时将报纸送到执行主编手中做终审,同时安排好自己部门版面的文章再编辑和校对,并及时汇总做修改(执行主编发现重大问题必须立即组织召开全体编辑记者会议,尽快解决失误)。同时由美术总监对报纸版式进行把关;4、将报纸的初稿修改意见汇总并修改后的第二稿报纸送老师审阅;5、各部门编辑继续修改校对,参考老师意见做最后修改。 五,印刷、宣传、发行(包括宣传、首发式)1、 经老师审阅、修改结束后即印刷,执行主编注意安排人取报纸;2、 报纸正式发行前1-2天,先拿出300份做首发式,西区北区各150份。报纸的宣传和首发式由公共关系部负责与社团其他部门协调合作;3、 公共关系部安排好发行工作(挂靠学院的学生宿舍从大一到大四都发到;激扬每位编辑记者可以为自己班上同学都拿一份报纸;各学院大一、大二为主,兼顾大三,大四看实际情况;特别注意,报纸印出来后尽快送20份左右到挂靠学院学工组及指导老师;联系当期发表文章的作者,每位作者5份报纸);4、 公共关系部同时安排人将报纸送到各社团特别是各兄弟报社(5-10份/社团及报社,报社可以给10份做交流);5、 适当拿出部分报纸送到各学院学工组(10份/院)、校长办公室10份(先给指导老师说一声,指导老师给校长办公室打了电话后,送去)、行政楼各办公室包括校报。 六,读者见面会、总结1、每期报纸发行后的第二周举行读者见面会(各部门编辑邀请部分作者、读者参加,邀请兄弟报纸/社团一起交流),公共关系部全面负责;2、 各部门编辑记者一起对当期报纸及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D. 印度 有哪几家 发行量大 的报纸。请说一下报社名。

印度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E. 印度国家有哪些重要的报纸

发行量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印地语的报纸。
第一,Dainik Jagran (觉悟日报),发行量高达一千六百万
第二,Dainik Bhaskar (太阳日报),发行量达一千四百万
第三,印度斯坦报,发行量一千二百万。
英文报纸发行量比较大的是
《印度时报》和《印度斯坦时报》,都只有八九百万份的发行量
还有很多其他语言的报纸。

F. 世界十大知名报纸是

一、每日邮报(Daily Mail)

每日邮报(Daily Mail)是由每日邮报和普通信托所拥有的英国日报,它是英国第一份每天销售100万份的报纸。印刷版每日发行量约为154.8340万份。

九、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于1855年由Arthur B. Sleigh首次出版。报纸在2002年到2004年连续获得“年度专栏作家”称号。每日电讯报因其报道的“年度最佳新闻”而被评为2010年度“年度报纸”。每日电讯报,星期日电讯报及其网站总发行量约为100万份。

G. 请问新印度报纸和媒体怎么看中国

础队《人固故北ā罚℉instan Times)、《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这是两份英文日报,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报摊买这两份报纸的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人士和游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车车厢的人,而买土着语言报纸的似乎多是中下阶层的小店主之类,当然,更多的人不买也不看报纸他们更喜欢看有歌舞剧的电视。
印度媒体有新闻报道自由,我喜欢看他们吵吵嚷嚷纵论天下大事的热闹劲。难免,我会特别关注涉及中国的报道、评论,可有点惊讶的是报纸上对中国的看法如此负面涉及中国的环境污染、拆迁争议之类的新闻我倒觉得正常,毕竟这是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评论家对中国怀有的强烈戒备心理,比如,中国参与斯里兰卡的工程,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牵制印度,华为在印度出售电信设备也被怀疑有碍他们的军事安全,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人在南亚的每一个动作即使外人看来是商业性的都是针对印度的阴谋。
这些报纸上的发言者一点也不讳言他们最大的假想敌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前者似乎正越来越远地落后于印度,但后者则是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对中国过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来表达,让他们焦虑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两国发生的冲突,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伙伴关系,而现在则是经济发展方面和中国的比较。
我想怨恨的源头是1962年,在那次边界冲突中印度遭到挫败,但就对那片荒僻土地的战友而言他们现在并不吃亏。可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总是对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于怀,就像今天在中国不少愤青也对日本有仇视一样。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同样,印度和中国也不是。尽管在国家利益上有局部冲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业合作对双方的利益更有好处。比如,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更为亲密,经济合作也得到政府强力支持,但贸易额却还不到100亿美元,而在全球市场的自发作用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年度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各自给对方提供的就业机会、税收收入是巨大的。
对中印经济和发展模式的比较不仅仅是印度人喜欢说的话题,实际上《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这些有国际影响的媒体在过去几年做过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这些比较在印度引起的反响要比在中国强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里面提到的内容,比如印度在信息产业上的优势、印度的民主制度的优劣等等,他们的媒体也经常把孟买和上海做比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而言,我接触的媒体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对印度并不了解,也没有和印度比较的欲望,北京、上海人喜欢和伦敦、纽约、巴黎看齐,而不是和孟买、新德里拉关系。
在孟买海边的小餐馆我曾经和从班加罗尔来度假的塔鲁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位电子工程师并没有去过中国,但他说的话却深得我心,他说别太相信媒体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编辑的看法,因为他们需要树立一个敌人,他们就不断说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人们相信了,就真的以为有了敌人。
问题是,如果双方都真的以为对方就是敌人,那可就不妙了。
让我们无言,他喝了一口咖啡,这是英国人传入印度的饮料,而我喝马沙拉茶,茶源自中国,也由英国人在印度普及,不过当地人喜欢煮茶的时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类似巧克力奶茶,浓稠甜蜜。

H. 印度的官方报纸是什么官方新闻社是什么

印度的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2007年底,共有96种文字的报刊35595种,总发行量9900万份,居世界第2位。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度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播音。对外使用27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播,1976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年3,全国共有56视台,23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86.9%。

I. 用施拉姆的8个原则分析报纸,杂志,海报,广播,电视,互联网六种媒介

施拉姆八个原则
a媒介所刺激的感官;b反馈的机会;c速度的控制;d讯息代码;e增值的力量;f保存信息的力量;j克服弃取的力量;h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最 一
a b c d e f j h 好A好B般C差D
报纸 A B A A A B B C
杂志 B C B B A B B A
海报 A C C A A C D A
广播 B A/B D A D D D C
电视 A A/B D A D D A B
互联网 A A A B A A A A

a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报纸、广播、电视等等;面对面可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通过中介只是局部的联系
b 反馈的机会:
报纸:写信、短信、打电话,E-Mial等等;
c 速度的控制:报纸最弱
d 讯息代码:
报纸——文字 图片(标题设置 分栏 底纹 边框等等)
电视——语言 文字 图像(运动 光线 色彩 造型等等)
广播——语言 音乐
e 增殖的力量:
对于信息的复制的能力。
f 保存信息的力量
保持报纸能力较强
g 克服弃取的力量
放下报纸最容易 因特网最难
h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一份报纸很难分成几份针对不同对象的报纸(尽管一份报纸内分成了不同版面),报纸这方面能力较弱

通过上表,我们知道媒体在相互竞争中以及新型媒介冲击下,不得不扬长避短,以求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对于若干媒介的简单分析

1 报纸:
a 视觉媒体
b 传播手段:
版面要素 略
版面空间 略
报头 报眼 头版 头条 中缝 天地线 字体 字号 专栏 专页 专稿 画刊 标题 资料 广告等等
c 时效性差
d 保存性较强
累计阅读率:一份报纸被一个人反复阅读的次数多少;
传阅率:一份报纸被多少人阅读的次数的多少;
e 选择性强:时间 地点 顺序等等;
f 增殖能力较电子媒体弱;

2 网络与报纸的博弈
菲利普 - 迈尔《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西方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看与其观点相符,最先是晚报陷入颓势。

3 广播(线性媒体,对信息传递呈一条线)
a 听觉媒体
b 时效性强
c 保存性弱,选择性强
无法对信息进行选择,需要等待。理想模式“你点我播”强调的是与听众的“约会”意识。
d 影响面广。广播要求听众文化水平较低
e 受众易于参与(电话 短信)
f 没有受到因特网的冲击,反而借助网络的力量壮大自己。
收听手段多样化:收音机 MP3 MP4 手机等等
社会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如农民工、私家车车主等等意味听广播人群增多
广播是一种最不具有侵犯性特点,具有伴听功能,边听广播便做其他事情。

4 电视(线性媒体)
a 视听合一的媒体
b 适合再现形象、现场、过程(新闻的真实性凸现)
c 时效性强
d 保存性差、选择性差
e 不适合表现过于复杂的内容,表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人的心理活动,不适合做分析,解释和说理以及深度报道。信息的稍纵即逝大大压缩了受众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思考空间;
例:《新闻调查》电视试图证明自己有能力作深度报道,但不做主题性报道,只做有完整发展脉络的事件的再现报道。
它们所刺激的感官
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交流的。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进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这样,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虽然我们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给人的触觉上的乐趣)。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因此,面对面的交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传达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这一点看来是有道理的。能够同时同尽可能多的方面进行交流着来也是有利的。因此,视听媒介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上,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介要更为有利一些。
不过,尽管面对面的全身心交流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传播媒介在巧妙的制作与编排方面的长处。在看到同时向几种感官传达信息的优越性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种感官的长处--例如听电话(特别是在必须十分注意才能听得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阅读(特别是在文字艰深必须聚精会神的时候)。在看到同时向听觉和视觉器官发出信息的优越性时。也应该考虑到布罗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觉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的理论。换句话说,感觉器官通向大脑的路径是只有一条车道的公略,不论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只是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组成部分必须在短暂的存储系统中等候轮到它的时候,因此一个人决不可能从通向两种感觉器官的传播获得双倍于只通向一种感官传播的信息量。不仅如此,现在已经有材料证明,在听觉与视觉两种通道上传播的信息之间往往发生干扰,因而视听传播渠道非但远不能获得双倍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种感官的传播渠道那样有效。
人们有理由认为各种单感官的传播渠道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有力的材料证明,眼睛吸收信息比耳朵快,嗅觉有一种突出的本领,能够唤起同气味相联的往事。

反馈的机会
面对面的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向的交流是易于做到的。因此,人们就有连续不断的机会来评判自己发出的符号的效果,加以纠正、解释、补充并回答反对的意见。随着面对面交谈的人数的增加,主持者只能注意其中少数人,而他的谈话时间也就不得不分为若干细小的片断。如果再加上中介物,反馈就减弱了,这样,电话对反馈的速度虽然并无影响,但却限制了它的数量。这是因为。除非你用的是可视电话,否则它无法表达任何有可能通过视觉传送的信息。大众媒介这种中介物则对反馈的速度与数量两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众媒介的距离遥远与缺乏个人色彩也不利于反馈。如果大众传播机构认为反馈十分重要的话——例如在登载广告或者播出诸如《芝麻街》之类的(儿童)电视教育节目的时候——它们就事先把材料测试一下。请观众到录音间去当场观看,并作出安排以便迅速从课堂或市场上获得反应。

速度的控制
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提问,引导谈话的进程,并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进行朗读的人可以确定它的速度,他可以停下来思索某个问题,也可以在自己认为有必要和有好处的情况下把某一段重读一遍。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做,不过他们必须把收到的反馈性暗示作一番分析,求出其平均值,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满足班上同学的需要。然而,无线电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则没有这种控制权。当然他们可以把收音机,电视机关上。走出电影院,或者让思想开小差,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信息传来的速度,也无法在他们就其进行思索的时候使它停下来。电视广告之所以比报刊登载的广告更招人讨厌,而且印刷的读物之所以对于个人的研究更有帮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人们一向认为,由发送讯息的人进行控制,在打动人心上更为有效,但是在学习上由接受信息的人进行控制则更为有效。近二十年来研制的新的技术手段则对这两方面均有所助益——例如,人造卫星使得集中控制的信息能够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高的效率广为传播;与此同时,诸如录音设备和电脑化的教学方法之类的其他手段,由于为使用者提供了诸如控制教学速度之类的因素,也扩大了接受信息的个人的作用。问题在于如何把集中控制与散布信息在节约开支上的效果同个人的控制便于因人制宜的效果结合起来。

讯息代码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对于电视和有声电影来说,这个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对于无声电影、无线电,至少对于印刷品来说.比例就更要小一些。因此,文化这种无声的语言,以及手势、强调和身体动作的语言,在某些传送体系中比在另一些传送体系中更易于用代码表示。以印刷形式进行的传播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

是以字母为代码的,相形之下,在电视和电影中这个比例就很小,而在绘画、雕塑、音乐或舞蹈中,就几乎一点也没有。由此看来,印刷媒介易于做到抽象化,而视听媒介则易于做到具体化。

增殖的力量
面对面的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成倍地增殖。即使是有十万人参加的集会,就象尼赫鲁有时发表演说的那种集会,实际上也不能把面对面的交流增大无数倍,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必然只能朝单方向流动。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巨大的能力使单方向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且使它在许多地方都能收到。它们能克服距离和时间引起的问题。视听媒介还能超越发展中地区由于文盲而造成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考虑面对面的交流所具有的反馈效果的优点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增殖力量的优越性。

为了把这两方面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近年来对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给予了很大的注意;例如,农村广播座谈就是为此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在这类座谈会上,一小组一小组的人聚会在一起,收听并讨论专门为他们安排的广播节目,又如,把电视教学同课堂上面对面的有关活动结合起来的做法。在规模很大的集会上进行面对面的传播以及利用个人间的传播网络的效果也受到了重视。例如,当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运动会或政治性群众大会上的时候,集群效应本身就构成传播上有重大意义的因素,又如,在某一信息由人们奔走相告时,个人传播网络往往能起到惊人的效果。“甘地逝世了!”这个消息正是通过口头传遍印度的即是明证。另一方面,由网络传播的信息有可能易于受到歪曲——这是若于关于谣传的研究已经表明了的。

保存信息的力量
面对面的交流转瞬即逝。除非加以录制,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如此。因此,除非记忆力强,否则要想重温电影的情节或者把某个电视节目再欣赏一遍是困难的。印刷品则始终在保存事 实、思想和图片方面拥有极大的优越性。
这种优势肯定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晚近以来在电子储存和检索系统方面的发展正在引起变化。电话公司查号台的话务员要查找电话号码、图书管理员要查找书籍存放地点,店主要盘点库存,如果使用一种小小的荧光屏,就已经比使用号码本、一套卡片、甚或计算机的打印件要简便而且经济得多。中等收人的家庭现在可以买得起能够储存不论何种来源的视听信号并能随时使用的录像机或软盘式录音机,他们也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消遣品,包括电影和体育比赛的录像带。可以满有理由地预测,各电视网在收看率调查机构进行“普查”期间播放最叫座的影片以增加观众人数的做法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拥有自备录像带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有些广播界人士认为,这种趋势可以同大大改变了杂志面貌的专业刊物的崛起相比拟,他们还预言,当今的那些规模宏大的电视网,也将象当年的《星期六晚邮报》、《生活》杂志和《展望》杂志那样枯萎凋谢。播放专门节目的有线电视的巨大的潜力也是朝着这一方向的主要力量。
这是令人深感兴趣的预言,但是要剖析人们采取新的生活方式的规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如此,有一点看来是清楚的,那就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个人控制权的趋势将继续增强,而集中的形式将会改变。

克服弃取的力量
要改换一个电视频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对面的交流而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就难了。在上大课的时候打个盹要比在小组讨论会上容易一些。关上收音机也比下决心走出电影院要容易一点。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要跳过一条新闻或广告可能也比在听广播或者看电视的时候想躲开一条新闻或广告更容易些。不过,如果听众能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之下,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比通过媒介渠道更易于引起并集中注意力。但是,话说回来,这些条件并不是相等的。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把一件老掉牙的故事对你讲了三遍,哪怕是面对面讲的,你的注意力也还是有可能开小差,而当收音机里广播了一项有关暗杀总统的消息时,你的注意力很可能会牢牢地钉住它。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例如,天气预报、当天主要新闻、星期六橄榄球比赛成绩、关于商品和价格的公告、美国总统的政策演说——都能够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以远较个人口头相传更加有效的方式广为流传。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列支敦士登的首都在哪里?住在街那头的红头发姑娘叫什么名字?我想把我车上的火花塞换一下该怎么办?要解答这类问题,人们不是向懂行的人请教就是查阅手册之类的参考材料。如果人们在需要了解某种情况的时候竟然从电视上获得了这种情况,那才真是一件奇迹。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这类专门情况的最佳来源是懂行的人,可以保存以备不时之需的印刷材料次之,而电子媒介则效果最差。也许有朝一日电视录像带的价格之低、供应之充足会使我们有能力用它来储存信息而不必保存印刷材料,但是这个日子尚未到来。
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事实上,正如我们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大多数以说服、教育 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的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搞政治运动的人在利用一切媒介的同时还安排挨户登门拜访和群众集会。宣传计划生育、农业和卫生的组织不仅设立基层活动人员而且为他们提供一切能够获得的媒介。现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种有关媒介和个人之间交流的辅助职能的概念,有人把它称之为“两级传播”论。

阅读全文

与印度的报纸怎么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女排下一场pk哪个国家 浏览:549
印度自助餐有哪些 浏览:361
印尼排华新加坡台湾在做什么什么区别 浏览:343
英国入侵藏族英国人是怎么 浏览:100
英国配眼镜在哪里 浏览:962
意大利电台能在哪里听 浏览:142
来英国旅游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533
现在的英国人是什么种族 浏览:293
来中国做什么工作英语 浏览:150
在中国怎么快递到越南 浏览:538
印度和中国有哪些争端 浏览:721
美国人怎么对伊朗 浏览:127
今晚看中国好声音怎么样英文 浏览:690
印尼电多少钱一度 浏览:672
成都自驾越南河内多少公里 浏览:402
越南住宅用地多少钱一亩 浏览:412
伊朗与斯巴达签订了什么 浏览:184
为什么向意大利出口西红柿 浏览:432
中国商人怎么去阿富汗 浏览:851
英国潜艇为什么上浮 浏览: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