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印度人是如何区分高低种姓的呢
种姓制度即血统论,就是一生下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改变你的社会阶层。1947年印度法律正式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它在生活中却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后一点,就是看你从事的工作,因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的人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通过高学历得到体面的工作。
印度奇葩的制度其实非常的多,但是最为可悲的人那里的人民并不会为了自由反抗,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就觉得在中国生活实在是非常幸福了。
2. 梵化:在印度,低种姓的人用这方法,可以晋升成高种姓吗
虽然印度现在已经是一个民主制的国家,但是传承千年的种姓制度依然残留在印度人民的心中。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让无数的印度人民一辈子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在这个制度中,有一个方法,能让低种姓的人晋升成高种姓。不是用钱买。
第三步,改名,搬家。一般相同的种姓都会聚集在一起,然后这个地区就会被打上种姓的标签。只要一说出自哪里,别人就知道你是什么级别的人了。搬到高种姓人生活的地区时,要伪装自己的身份,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时间久了,种姓就变了。
底层的印度人民其实都知道这种方法,但是依然不愿意做出改变。有的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最可怕,但是看到印度底层的人民觉得,有信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吧?
不过,印度许多低种姓的人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尝试这种方式,实行难度大不说,在这些低种姓人的观念里,只要这辈子受的苦难多了,下辈子就能投胎到高种姓家族了。
3. 印度怎么区分“种姓制度”低种姓真的不能冒充高种姓吗
印度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区别明显,这也导致低种姓的人冒充高种姓几乎不可能!印度法律上虽然消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印度社会种姓阶层对立依然根深蒂固,在印度高低种姓很容易分清楚!
印度需要变成真正的强国,如果不彻底改变种族等级制度,不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那就基本上不可能真正地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凭现在印度还保留这些东西,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超级大国,想要变强内部的因素其实非常重要,统一团结才会变成强大的存在,不然始终是一盘散沙。
4. 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历史老师告诉你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大种姓,由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此制度与古代其他国家地区等级制度不同(最最无耻)的是人一旦出生,你的种姓(等级)不能因为财富和官爵的变化而变化。俗话说就是出生就定死了。
今天虽然早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它的残余依旧根深蒂固影响着印度。
5.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 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1、看语言: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低种姓和贱民们是不会说英语的。英语是印度高种姓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印度当地是一种能体现高种姓身份的荣耀。
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永远都不可能融入会英语的圈子中的,所以会英语也可以被我们视作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方法。
2、看肤色:
一般情况下肤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种姓,而那些棕色皮肤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种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种姓娶低种姓是一种习惯,但是高种姓嫁给低种姓却是种罪恶。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和低种姓的男子之间,如果是印度高种姓的男子想娶低种姓的男子的话,是可以被接受的。
(5)印度怎么由低种姓混到高种姓扩展阅读: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1]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参考资料:网络-种姓制度
6. 梵化:在印度,低种姓的人使用这招,就可以晋升成高种姓呢
虽然印度现在已经是一个民主制的国家,但是传承千年的种姓制度依然残留在印度人民的心中。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让无数的印度人民一辈子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在这个制度中,有一个方法,能让低种姓的人晋升成高种姓。不是用钱买。
底层的印度人民其实都知道这种方法,但是依然不愿意做出改变。有的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最可怕,但是看到印度底层的人民觉得,有信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吧?
不过,印度许多低种姓的人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尝试这种方式,实行难度大不说,在这些低种姓人的观念里,只要这辈子受的苦难多了,下辈子就能投胎到高种姓家族了。
7. 在印度,低种姓人为什么要冒充高种姓,有多难
这并不仅仅是假设,印度影星阿米尔汗有一个叫《真相调查》的访谈节目,有一期就谈过这个问题。其女嘉宾是个首陀罗,虽然是贱民,但他通过努力已经读完博士,并且在德里的大学里成为了教授。
但回归到普通社会里,仍然逃不过等级的束缚。同事们看不起她,连吃饭都不会和他坐一张桌子。她和她的妈妈在德里租房子,房东在她不在的时候使唤她妈妈打扫院子,这不并不是她妈妈的工作,但是因为房东是高种姓,她的妈妈是贱民,她妈妈不得不照做。
这就是现实。
而且像这种逆袭成为教授的低种姓人,太少太少,印度是精英教育,基础教育很落后,他们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总之,在印度,即使是现代社会,等级差距依然存在。
8. 印度国内还存在高低种姓之分,种姓又不是写在脸上的,他们是如何区分的
一、皮肤颜色来区分
可以看印度人的肤色,如果印度人的皮肤是白色,基本上这一类人就是高种姓人,如果说皮肤的颜色是黑不溜秋的,那就是低种姓,这个判定方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大概3000多年以前,这里的人为了区分地位的高低,通过肤色来判定种姓高低,本身雅利安人就是白种人,所以肯定规定白色皮肤是高种姓。
虽然现在很多人也知道这样做对于低种姓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区分方法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废除的。
9. 在印度地区,低种姓的人为什么不能冒充高种姓的人
虽然印度在建国之初制定宪法公开禁止种姓制度,但是至今为止,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还是十分严重的,这种等级思想已经在印度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并且印度低种姓的人不能冒充高种姓的人,追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3.印度低种姓和高种姓接受的文化程度不一样。
高种姓接受的都是高等教育,很多高种姓的子女都会出国留学,而低种姓由于生活所迫,很多低种姓的子女都辍学在家,早早的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所以从他们的谈吐和气质就能看出来他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10.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可以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种姓的区分和辨别纷繁复杂,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难以说清。我们要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和社会地位,只能多了解种姓制度的常识和趣闻,然后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例如,仅凭经济状况无法判断种姓;据一项调查表明,印度55%的婆罗门经济状况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印度总的贫困人口比例仅为40%;可能是他们自恃种姓较高、有一定特权,导致其好吃懒做造成的。
以下将从家族姓氏、服装饰品、肤色相貌方面,介绍一些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高低的依据。但要说明的是,这些依据仅作参考,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有参考价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个种姓阶层。
一、家族姓氏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早期婆罗门所着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