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法十四载,回国时已是八十老翁,历史上比唐僧早200多年的西天取经人是谁
比唐僧早200年去西天取经的人是法显,他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和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一开始是从长安开始出发的,经过了西域到天竺一共游历了有20多个国家,收集了很多梵文经典,经历了14年,才回到故国。
不过他回去的时候没有走陆路。而是走的水路,从狮子国开始坐船,换乘了好几次打算在广州登陆的,但是遇到了暴风雨,被迫登陆以后开始走的陆地。
2. 西行取经第一人比唐僧早二百多年,也曾途径凶险的流沙河,看看是何许人也
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
《佛国记》记录,法显取经途中,类似流沙河这样恶劣的地方不下于五六百处,可见西行取经之艰难困苦之一斑。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3. 比唐三藏还早经的人是谁
东晋高僧法显大师。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折,父母为保住这个儿子,便把3岁的法显送到寺中做小沙弥。法显20岁时受大戒后,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
法显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或是释义不清,于是便萌生了远赴天竺求取经书、“令戒律流通汉地”的念头。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不顾65岁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鄯善)、乌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
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法显等人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农历八月,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归国。一路上,艰险濒濒,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5年,游历30余国,带回大量梵本佛经。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着手翻译佛经。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袛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显取经、译经之功不仅得到佛教界的敬重,也赢得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着《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公元422年,法显大师圆寂于荆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
4. 比唐玄奘还早200年,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是谁,最终是何结局
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是昙无竭,他比玄奘还要早了好多年,昙无竭不仅时间比玄奘早了206年,而且路程也要比玄奘的路程要长远,因为他是从关外出发的,他一路化险为夷,最后顺利回国,回国后,他就在江南一带弘扬佛教文化,一直都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佛教文化的弘扬做贡献。
昙无竭后来把他在西天寻求到的梵文《观世音受记经》翻译成汉文后,这本书广泛地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在《大藏经》中,为世人所传诵。
5. 比玄奘早两百多年的取经人:法显有多厉害
说到取经,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人户——唐僧,唐玄奘。但其实在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大师是法显,他比唐玄奘还早了两百多年取经,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经法的大师,只是知道他的人甚少。
后来,法显在达摩羯陀国首都巴弗连城的高僧的帮助下,寻得了他梦寐以求的佛法。他边学梵语边抄写经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佛经中的知识,并将它们都带了回来。这一行,途径三十余国,历时十三年。
6. 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中国人是谁其着作是什么
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中国人是东晋高僧法显,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
法显的着作《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书中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等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法显比唐三蔵早去印度多少年扩展阅读:
《法显传》对印度的影响:
1、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外国的一些着作,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
2、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认为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
7. 为什么西游记主角是唐僧,而不是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法显
话说唐僧被困女儿国,脱身不得,悟空、八戒偷着乐,只有沙僧干着急。
猪博士八戒就对沙僧小鲜肉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啊!如果咱师傅不是唐玄奘,而是第一个西天取经的法显和尚,就没这档子事了!
看过我的《一带一路上的历史之谜》的,大概对法显有印象吧。
他名气比唐僧小多了――那是现在;要搁《西游记》出版之前,名气可能不会小于唐玄奘。
玄奘是很多和尚的偶像,法显是唐僧的偶像――至少是之一。
法显去印度取经,比唐僧早了200多年,货真价实的“西天取经第一人”。
唐僧后来红得发紫,很大因素是因为有了《西游记》。
《西游记》是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故事,改编、夸大而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吴承恩,没有选择第一个西天取经的和尚法显,却选了唐玄奘呢?
原因之一,是年龄问题。
吴承恩喜欢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细节,掺入小说中。
比如唐僧历史上确有其人,唐朝有个去印度取经的和尚叫悟空,等等。
为了让故事和人物对上号,他不得不考虑年龄问题。
玄奘开始西天取经的时候,还是“中鲜肉”一枚,年仅29岁。
新鲜又略带成熟的年纪,容易被女儿国国王、蜘蛛精这样的熟妇所勾引。
法显呢?开始取经的时候,已经65岁了。
那是东晋啊先生,人均寿命估计也就三四十岁。可他居然这个年纪出发,万里迢迢,前往印度。
一去13年。走的时候,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然而居然活着回来了,最终圆寂于荆州,享年86岁。
让女儿国国王喜欢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那画面会不会惨不忍睹??
其二,是唐僧成就更大。
很年轻的时候,唐玄奘就被称为“三藏法师”。
对佛教的律、经、论都很精通,才能有此称号。
法显的年代,佛教典籍不全,尤其是戒律缺失,这也是他西天取经的原因之一。
资料不全、条件有限,他想取得大的成就,要比唐僧困难得多。
其三,唐僧地位更高。
他偷渡出境,西天取经,去的时候极其狼狈。
回来的时候,却荣耀无比,唐太宗亲自接见。
法显出去的时候平平常常,回来的时候却很狼狈。
他带了10个徒弟,途中病死、冻死了3个,中途返回了6个,唯一一个陪他抵达印度的徒弟,又决定永久居留印度,不回国了。
所以他出去的时候,是11人;回国的时候,只身一人,而且大船还迷失方向,本来去广州,不知什么鬼,靠岸的时候居然到了青岛。
也没有看到皇帝接见法显的资料。
法显回国时,已经是东晋末年,政局动荡,南北政权对峙,估计皇帝也没心思接见一个和尚了。
能受到皇帝接见,是莫大的荣耀,地位也会大大提高。
吴承恩很看重这一点。
其四,唐僧情商很高,善于处理团队事务,写作时更容易发挥。
举个例子:唐僧取经,属于偷渡,回国的时候,担心政府秋后算账,怎么办?
他很有办法。给朝廷写了一封信,不提自己的艰难困苦,而把这次西行成功,归因于唐太宗的英明领导;把这次西行的意义,宣扬成众藩咸服,展示大唐国威。
唐太宗看了,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对唐僧的偷渡行为十分满意,大加褒奖。
偷渡这茬儿,谁还敢提?
所以唐僧其实是很有手段的。
最后一点在于,法显生于乱世,唐僧生于盛世。
法显生活在东晋末年,随后是混乱的南北朝。
战争频仍,政局动荡,老百姓以活命为第一要务,他的故事,不太容易形成民间故事流传。
唐僧生逢贞观之治,身后是近百年的辉煌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种环境下,底层百姓有了文化需求,他的事迹,也就容易形成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传播。
这样一来,吴承恩选择唐僧做主角,也就很正常啦。
8. 比唐玄奘更早前往西域的中国人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法显家中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进佛寺度为沙弥,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才识过人,世人观之莫不佩服。
佛教本源自印度,两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由于印度佛经基本上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从印度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至中原后,与传入时的印度佛教产生了差异。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65岁高龄的法显慨叹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法戒律残缺,“欲令戒律流通汉地”,遂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线亲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律
9. 东晋西天取经第一人:几经波折,比玄奘取经还要早!这位法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也对西游记中玄奘去西天取取经的故事很熟悉。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比唐僧早200多年,还有一个人去西天取经,他当时已经60多岁了,他就是东晋的高僧法显大师。而且他当时还留下了着名的游记,《佛国记》。
但是有一点儿是他在途中肯定是没有任何妖魔鬼怪的,但是也没有仙人帮忙,相比西游记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他经历的也不只是九九八十一难的,但是苦中作乐,游学归来的大师。他还写出了着名的游记,这也是让很多后人景仰的。曾经和他一起去游学的,一共有11个人,但是最后回来的只有他一个人。
10. 法显是什么时候去的印度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陆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里他苦心修行,到处整理佛经,然后准备登船由海上回国。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来时只剩他一人了。
义熙五年(409年)十月下旬,由今孟加拉国出发,在海上漂泊14天,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见到了一位中国商人,就一起东渡回国。船在海上漂泊13天,来到一个小岛,退潮后水手们修补好船继续航行。他们白天靠太阳、夜间靠星斗辨别方向,遇到阴雨天就随风漂流,不知所向。经过90天海上漂泊,才到达今苏门答腊岛南部。法显在那里逗留5个月,又跟广东商人东渡回国。海上遇到狂风巨浪,一切东西都扔光了,法显却死死抱住佛像、佛经不放。经过海上千辛万苦70天的折腾,才于义熙八年(412年)漂流到山东崂山登陆。有人算了一下,法显在海上先后航行了5000余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