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尼姑的老大叫什么为什么和尚的老大叫方丈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佛学大辞典》中载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师太是称呼就和你名字一样.只是对人的敬称.也叫师傅和和尚的大师一样了解/
2. 少林寺历届住持的法号
少林寺历届主持法号大全:
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2.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
3.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
4.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5. 福裕: 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
6. 慧光: 长卢人,俗姓杨。
7. 洪遵: 相州人,俗姓时。
8. 慧安: 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9. 报恩: 黎阳人,俗姓刘。
10. 教亨: 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
11. 同光: 山西人。
12. 法玩: 山西人,俗姓张。
13. 文才: 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
14. 邵元: 号古源,俗姓源
15. 了改: 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
16. 文载: 不详
17. 悟须: 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
18. 正道: 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
19. 海宽: 不详
20. 恒林: 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
21. 行正: 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
22. 释永信: 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颖上人,自号皖颖上人。
拓展资料:
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 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2. 道教全真派语。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 称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东都之 净因禅院 。” 清孔 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道教十方丛林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佛教借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3. “住持、方丈”这些名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住持】
(术语)安住于世而保持法也。圆觉经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毗婆沙论曰:“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净土论曰:“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又】(杂名)一寺之主僧名住持,此由禅门起。敕修清规住持章曰:“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居,或依律等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尊宿住持曰:“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
【方丈】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其他名称有和尚,僧伽,比丘
4. 解读:方丈,住持,和尚,长老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身份不一样:方丈,住持是佛教僧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佛教传入中国后直到唐代,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在佛教中,“长老”“者,指德长年老之谓。和尚是僧人的统称。
二、信众的遵从程度不一样:信众对方丈、住持、长老的遵从度要远大于对一般僧人的遵从度。
三、涵盖对象不一样:和尚涵盖所有的僧人,长老可以是德长年老的僧人,也包含住持和方丈。即住持和方丈可以是被称为长老,但长老不一定是住持和方丈。
(4)印度佛教方丈叫什么扩展阅读
一、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二、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5. 寺庙和尚分几个等级
寺庙和尚等级划分如下:
1、住持:因他在寺院住的地方叫方丈,因此又叫方丈。这是职务,职称叫和尚、大和尚、堂头和尚、长老。
2、座元:是个对外职称,又叫第一座。由本寺住持的师兄弟或法兄弟担任,但他们往往不住在本寺院。
3、首座:是个职务,职称也可以叫“和尚”,他是住持的接班人。
4、西堂:是个对外职称,乃是其它寺院退隐住持或长老在我寺长期居住而得的荣誉尊称,因本寺住持住东院,他住西院故名。
5、后堂:是个职称,由寺院的年高腊长的老和尚担任,引导大家的修学,起模范作用。
6、堂主:既是职务又是职称,由本寺的真修实证的大德担任,负责带领大家的修学或寺院核心领导、管理。有些“堂主”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堂主,比如念佛堂的“堂主”就是念佛堂的香灯。
7、都监:是个职务,是寺院戒律监察机构的主管,负责监督、检察各部门(班首、执事)的工作,他的职称往往是堂主级别的,也有后堂级别的。有的寺院住持或首座亲自兼任都监职务。
8、监院:是个职务,负责处理寺院日常事务,由于各寺院的行政体制不同,所以他职责范围有大小,对管委会、咨议委负责(或对住持直接负责的),其他执事以他为首。本来按他的职务是八大执事之一,但是职称往往是堂主级别。
9、维那:是个职务,负责寺院佛教仪式法则和一部分纪纲司法,职称原则上是堂主级别。
10、知客:是个职务,负责寺院外交、应接和一部分内务,他的职称或书记或堂主不等。客堂是个办公的综合机构,知客、纠察等同时在里面办公,不是纠察是副知客或比知客职务职称低。
11、纠察:又叫僧值,负责寺院监督、纠正僧人行为举止,现在往往又兼管治安消防工作。职称书记或烧香。
12、书记:既是职务又是职称,负责寺院文化、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职称书记或烧香。
13、典座:职务,负责寺院集体生活以及相关方面的工作。职称是烧香级别。
14、衣钵:职务,住持(当家)办公室的秘书长。职称是烧香级别。
15、方丈助理:职务,协助方丈处理寺事务或交办的任务。职称是书记级别。
16、寮元:是个职务,负责住宿方面的工作。职称是烧香级别。
(5)印度佛教方丈叫什么扩展阅读: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
住持是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是“当家”职务的另一种称呼,能乘此职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们所说的他是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
如娘娘庙的大当家某某道长就是娘娘庙的住持,还有二当家,三当家。但住持职位,目前还还未听过称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道教全真派也设有住持一职,在道观或道院中掌管大小事务,佛教和道教的住持是寺院和道观的当家、负责人。汉传佛教名词。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名词。
6. 寺庙中的最高领导为什么要叫方丈,方丈什么意思
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住持: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其实方丈、住持的区别可以简单回答如下:
(1)方丈一般是接受传法的和尚 ,有法卷可证明其传承,住持则可以不必;
(2)有方丈的丛林必须制度健全,人员、规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有住持的寺院则未必;
(3)方丈往往具有一定影响力,如现在的方丈需要经省佛教协会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则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