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几个部分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带或半岛部分,被称为德干,完全属热带范围。北部或大陆部分,亦呈三角形,与墨西哥和美国纬度相当,气温包括热带的酷热和北部高山的严寒。德干北部是个半山区,森林茂密,是一些原始山区部落的栖息地,他们的祖先是由于较开化社会的扩张而被挤入荒蛮之地的。被称为西高止山的山区沿西海岸展开,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个缓坡高原。印度北半部被称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部从低矮的文迪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面积约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河和恒河这些大水系流经。这些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或以外地区,有雪水和冰川提供水源。印度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均发源于西藏,取相反方向绕山而流,然后向南进入印度,将高原生土带到平原沉积下来。水流平缓的恒河比印度河较少泛滥,最能造福人类。作为“母亲河”,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人的圣河。无怪乎它的中央谷地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里土地肥沃,砾石全无。恒河口周围是一片可怕的丛林,一片沙漠将印度河下游谷地与恒河及其支流分隔开;然而从整体上看,印度河—恒河地区仍是大自然的慷慨赐赠。印度文明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中心就座落在这里。
‘贰’ 介绍一下印度的行政区划
印度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28个邦(Pradesh)和7个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请参见表下说明。邦下设县,中央直辖区下设立区。 请使用时自己注意,印度的县级地方政府的数量可能有个别增加。(by keating)
邦和中央直辖区名 COK 种族分布 Cp2001 面积(km�0�5) 首府 县区数
查谟和克什米尔* Jammu & Kashmīr 01 克什米尔族/伊斯兰教 10,069,917 101,387 斯利那加 Srinagar 14
旁遮普 Punjub 02 旁遮普族/锡克教 24,289,296 50,36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7
昌迪加尔 Chandīgarh▲ 03 印度斯坦族 900,914 114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
喜马偕尔邦 Himāchal Pradesh 04 印度斯坦族 6,077,248 55,673 西姆拉 Simla 12
北安查尔 Uttaranchal 05 印度斯坦族 8,479,562 51,125 德拉敦 Dehra Dun 13
哈里亚纳 Haryāna 06 印度斯坦族 21,082,989 44,21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9
德里 Delhi▲ 07 印度斯坦族 13,782,976 1,483 德里 Delhi 1
拉贾斯坦 Rājasthān 08 印度斯坦族 56,473,122 342,239 斋浦尔 Jaipur 32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09 印度斯坦族 166,052,859 243,286 勒克瑙 Lucknow 70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23 印度斯坦族 60,385,118 308,252 博帕尔 Bhopal 45
查蒂斯加尔 Chhatisgarh 22 印度斯坦族 20,795,956 135,194 赖布尔 Raipur 16
比哈尔 Bihār 10 印度斯坦族 82,878,796 99,200 巴特那 Patna 37
贾坎德 Jharkhand 20 印度斯坦族 26,909,428 74,677 兰契 Ranchi 18
锡金 Sikkim 11 尼泊尔族/喇嘛教 540,493 7,096 甘托克 Gangtok 4
阿鲁那恰尔邦* Arunāchal Pradesh 12 珞巴族等 1,091,117 83,743 伊塔那噶 Itanagar 13
那加兰 Nāgāland 13 那加族 1,988,636 16,579 科希马 Kohima 8
曼尼普尔 Manipur 14 曼尼普尔族 2,388,634 22,327 因帕尔 Imphal 9
米佐拉姆 Mizorām 15 米佐族/基督教 891,058 21,081 艾藻尔 Aizawl 8
特里普拉 Tripura 16 孟加拉族移民 3,191,168 10,486 阿加尔塔拉 Agartala 4
梅加拉亚 Meghālaya 17 伽罗族、卡西族 2,306,069 22,429 西隆 Shillong 7
阿萨姆 Assam 18 阿萨姆族 26,638,407 78,438 迪斯布尔 Dispur 23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19 孟加拉族 80,221,171 88,752 加尔各答 Kolkata 18
奥里萨 Orissa 21 奥里萨族 36,706,920 155,707 布巴内斯瓦尔 Bhubaneswar 30
古吉拉特 Gujarāt 24 古吉拉特族 50,596,992 196,024 甘地讷格尔 Gandhinagar 25
达曼和第乌 Damān & Diu▲ 25 古吉拉特族 158,059 112 达曼 Daman 2
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
Dādra & Nagar Haveli▲ 26 古吉拉特族 220,451 491 锡尔瓦萨 Silvassa 1
马哈拉施特拉 Mahārāshtra 27 马拉地族 96,752,247 307,690 孟买 Mum 35
果阿 Goa 28 马拉地族/天主教 1,343,998 3,702 帕那吉 Panaji 2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29 泰卢固族 75,727,541 275,068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3
卡纳塔克 Karnātaka 30 坎拿达族 52,733,958 191,791 班加罗尔 Bangalore 27
拉克沙群岛 Lakshadweep▲ 31 马拉雅拉姆族 60,595 32 卡瓦拉蒂 Kavaratti 1
喀拉拉 Kerala 32 马拉雅拉姆族 31,838,619 38,863 特里凡得琅 Thiruvananthapuram 14
泰米尔纳德 Tamil Nā 33 泰米尔族 62,110,839 130,058 金奈 Chennai 30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34 泰米尔族 973,829 492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4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35 诸原始南岛民族 356,265 8,249 布莱尔港 Port Blair 2
印度 India 1,027,015,247 3,165,596 新德里 New Delhi 585
* 请使用时注意:
上表中的面积数据为印度实际控制区域的面积。印度方面宣布其领土面积为3,287,263平方公里,这包括我、巴、印三方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全部,以及我、印争议的“阿鲁那恰尔邦”大部(即门隅、洛隅和下察隅等地区 )。
以我国所持“东侧我国让,西侧印度让”的主张,估计未来边界确定后的结果。西侧,印度可能会放弃对克什米尔我属部分(即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要求,也即保持上表中“查谟和克什米尔 邦”面积数据,而不是现在印度宣称的222,236平方公里(这是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包括印、巴、我三方控制区域)。东侧,可能在印度向我方转让靠近不丹的村镇(如达旺)后,我方放弃对其他地方的主权要求。若不然,耗着吧。
历史沿革:
1950-01-01: Cooch比哈尔邦并入西孟加拉省
1950-01-24: 联合省更名为北方省
1950-01-26: 宪法生效,印度行政区被分为9个A类省,8个B类省,10个C类省和2个D类直辖区;
东旁遮普省更名为旁遮普省(印);大拉贾斯坦直辖区改为拉贾斯坦省
1950-05-02: Chandernagore 由法国属地改归印度
1950-12-05: 锡金成了印度的保护国
1951: 阿萨姆省的德旺吉里周围地区通过协议归不丹
1953-10-07: 旁遮普省的首府迁至新城市昌迪加尔
1953-10-01: 安得拉省设立,从马德拉斯省分离,定为A类省,安得拉邦使用泰卢固语。
1954: 比拉斯普尔省并入喜马偕尔省
1954-10-02: Chandernagore并入西孟加拉省
1956: 海得拉巴省首府从Kurnool迁往海得拉巴
1956-05-28: 法国割让本地治里给印度,成为中央直辖区
1956-09-01: 特里普拉省的地位改为直辖区
1956-11-01: 地方重组法案生效,废除了ABC三类省的区别。根据语言和文化等因素,旧27省重组为14邦和若干中央直辖区。
1957-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中央直辖区从阿萨姆邦分离
1960-05-01: 孟买邦划分为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又有资料显示说1964年)。
1961-08-11: 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并入印度并设立中央直辖区。它是原葡萄牙殖民地,1954年7月独立。
1961-12-19: 葡属印度并入印度形成果阿-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
1963-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 中央直辖地区更为那加兰邦(又有资料说1962年单独设立那加兰邦)
1966-11-01: 旁遮普邦分为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部分区域并入喜马偕尔邦。昌迪加尔以前是该邦的首府,分裂后两邦的首府都在昌迪加尔。旁遮普邦锡克教徒众,哈里亚纳邦印度教徒众。
1968-08: 马德拉斯邦更名为泰米尔纳德邦。
1970: 古吉拉特邦首府从艾哈迈达巴德迁往甘地讷加尔。
1971-01-25: 喜马偕尔邦中央直辖区改为喜马偕尔邦。
1972-01-21: 阿萨姆邦析设阿鲁那恰尔邦中央直辖区(1954设东北边境事务局,我国宣布主权)、梅加拉亚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
阿萨姆邦首府从西隆迁往迪斯布尔,西隆为梅加拉亚邦首府。
曼尼普尔中央直辖区和特里普拉中央直辖区分别改为同名邦。(一说特里普拉邦1969年设立)
1972-12-17: 在印巴西姆拉谈判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定之后,双方一致同意把"停火线"改名为"控制线"。
1973-11-01: 迈索尔邦改为卡纳塔克邦。
拉克戴弗-米尼科伊-阿明迪维群岛中央直辖区更名为拉克沙中央直辖区。
1975-04-26: 强并锡金保护国为锡金邦。
1985-07-24: 通过旁遮普协定,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将最终并入旁遮普邦。但至今没有实施,尚在争论中。
1986-07: 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改为米佐拉姆邦。
1987-02-20: “阿鲁那恰尔邦中央直辖区”改为“阿鲁那恰尔邦”(其中大部分为我国宣布主权的门隅,珞隅,下察隅地区)。
1987-05-30: 果阿-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分为果阿邦和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
1996: 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更名为金奈;
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的拼写由Bombay改为Mum(可能系语种变化)。
在此之前,喜马偕尔邦首府西姆拉和咯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的拼写也已经变更。
1999-07-20: 西孟加拉邦议会决定将邦名更为孟加拉邦,但这只有经印度议会同意才能实施。
2000-11-01: 查蒂斯加尔邦新设,由中央邦东部的的16个县组成。
2000-11-09: 北安查尔邦新设,由北方邦13个县组成。
2000-11-15: 贾坎德邦新设,由比哈尔邦南部18县组成。
2001-01-01: 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拼写由 Calcutta 改为 Kolkata(怀疑也是语种变化)
(by keating)
主要城市:印度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如下表。CC普查城市人口,AC普查都市区人口,资料来源:www.citypopulation.de,按照人口序位。
Rank 城市名 所属邦(区) CC2001 AC2001
1 孟买 Mum 马哈拉施特拉邦 11,914,398 16,368,084
2 德里 Dilli 德里中央直辖区 9,817,439 12,791,458
3 加尔各答 Kolkata 孟加拉邦 4,580,544 13,216,546
4 班加罗尔 Bengalūru 卡纳塔克邦 4,292,223 5,686,844
5 金奈 Chennai 泰米尔纳德邦 4,216,268 6,424,624
6 艾哈迈达巴德 Ahmadābād 古吉拉特邦 3,515,361 4,519,278
7 海得拉巴 Haidarābād 安得拉邦 3,449,878 5,533,640
8 浦那 Pune 马哈拉施特拉邦 2,540,069 3,755,525
9 坎普尔 Kānpur 北方邦 2,532,138 2,690,486
10 苏拉特 Sūrat 古吉拉特邦 2,433,787 2,811,466
11 斋浦尔 Jaipur 拉贾斯坦邦 2,324,319 2,324,319
12 勒克瑙 Lakhnau 北方邦 2,207,340 2,266,933
13 那格浦尔 Nāgpur 马哈拉施特拉邦 2,051,320 2,122,965
14 印多尔 Indore 中央邦 1,597,441 1,639,044
15 博帕尔 Bhopāl 中央邦 1,433,875 1,454,830
16 卢迪亚纳 Ludhiāna 旁遮普邦 1,395,053 1,395,053
17 巴特那 Patna 比哈尔邦 1,376,950 1,707,429
18 巴罗达 Vadodara 古吉拉特邦 1,306,035 1,492,398
19 塔那 Thāna 马哈拉施特拉邦 1,261,517 孟买
20 阿格拉 āgra 北方邦 1,259,979 1,321,410
21 卡延 Kalyān 马哈拉施特拉邦 1,193,266 孟买
22 瓦拉纳西 Vārānasi 北方邦 1,100,748 1,211,749
23 纳西克 Nāshik 马哈拉施特拉邦 1,076,967 1,152,048
24 密鲁特 Meerut 北方邦 1,074,229 1,167,399
25 费尔达巴德 Farīdābād 哈里亚纳邦 1,054,981 1,054,981
26 豪拉 Hāora 孟加拉邦 1,008,704 加尔各答
27 Pimpri-Chinchwad 马哈拉施特拉邦 1,006,417 浦那
安拉阿巴德 Allahābād 北方邦 990,298 1,049,579
阿姆利则 Amritsar 旁遮普邦 975,695 1,011,327
维沙卡帕特南 Visākhpatnam 安得拉邦 969,608 1,329,472
加兹阿巴德 Ghāziābād 北方邦 968,521 968,521
拉杰果德 Rājkot 古吉拉特邦 966,642 1,002,160
贾巴尔普尔 Jabalpur 中央邦 951,469 1,117,200
哥印拜陀 Coimbatore 泰米尔纳德邦 923,085 1,446,034
马杜赖 Marai 泰米尔纳德邦 922,913 1,194,665
斯利那加 Srīnagar 查谟和克什米尔邦 894,940 971,357
维杰亚瓦达 Vijayawāda 安得拉邦 825,436 1,011,152
由于印度的城市数量多人口庞大,在各邦的分页面中,我们列出2001年普查时人口满10万的城市。
‘叁’ 印度三大地形区
印度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印度的国土形状犹如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全国大致可分为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中部恒河平原区,南部德干高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及东,西海域岛屿区五大部分。
印度的河流,以恒河、布拉马普德拉河与印度河为最大。
恒河为印度的第一大河,它有圣河之称,全长3000公里。它的上源出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山水南注,形成无数支流。恒河与布拉马普德拉河在下游相汇,构成一个三角洲。恒河流域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它的养育下,成长了无数商业名城和宗教圣地。
布拉马普德拉河的上游,是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麓,绕过喜马拉雅山而流入印度,水势汹涌,航行不便。
印度河虽然也是源远流长,但所经过的地方多为干燥区域,且中间有一部分是沙漠地带,因此支流很少,而且河水含沙量较大,犹如从前我国的黄河,易淤易决。
据有关学者研究,南部德干高原,在古代原是一个陆块,后来被无数断层分割为很多彼此隔绝的陆块,犹如我国的西北地形。高原由西向东倾斜,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河流最后都注入东部孟加拉湾。河流大多为自然河流,雨水为其天然水源,雨季来临,雨量增多,河流泛滥成灾,而在干旱季节,则河水于涸,缺乏灌溉和航运的便利。
‘肆’ 印度在哪个时区
印度位于东5.5区,与北京时间(东8区)差2.5个小时。
印度标准时间 (Indian Standard Time - IST)是在印度全国使用的标准时间,即UTC+5:30。
印度的标准时间以通过安拉阿巴德(北方邦城市)东边的东经82.5度做为基准,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相差刚好5时30分。
‘伍’ 印度有几个州或区组成各个区的区号是多少
印度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28个邦(Pradesh)和7个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请参见表下说明。邦下设县,中央直辖区下设立区。 请使用时自己注意,印度的县级地方政府的数量可能有个别增加。(by keating)
邦和中央直辖区名 COK 种族分布 Cp2001 面积(km²) 首府 县区数
查谟和克什米尔* Jammu & Kashmīr 01 克什米尔族/伊斯兰教 10,069,917 101,387 斯利那加 Srinagar 14
旁遮普 Punjub 02 旁遮普族/锡克教 24,289,296 50,36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7
昌迪加尔 Chandīgarh▲ 03 印度斯坦族 900,914 114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
喜马偕尔邦 Himāchal Pradesh 04 印度斯坦族 6,077,248 55,673 西姆拉 Simla 12
北安查尔 Uttaranchal 05 印度斯坦族 8,479,562 51,125 德拉敦 Dehra Dun 13
哈里亚纳 Haryāna 06 印度斯坦族 21,082,989 44,21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9
德里 Delhi▲ 07 印度斯坦族 13,782,976 1,483 德里 Delhi 1
拉贾斯坦 Rājasthān 08 印度斯坦族 56,473,122 342,239 斋浦尔 Jaipur 32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09 印度斯坦族 166,052,859 243,286 勒克瑙 Lucknow 70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23 印度斯坦族 60,385,118 308,252 博帕尔 Bhopal 45
查蒂斯加尔 Chhatisgarh 22 印度斯坦族 20,795,956 135,194 赖布尔 Raipur 16
比哈尔 Bihār 10 印度斯坦族 82,878,796 99,200 巴特那 Patna 37
贾坎德 Jharkhand 20 印度斯坦族 26,909,428 74,677 兰契 Ranchi 18
锡金 Sikkim 11 尼泊尔族/喇嘛教 540,493 7,096 甘托克 Gangtok 4
阿鲁那恰尔邦* Arunāchal Pradesh 12 珞巴族等 1,091,117 83,743 伊塔那噶 Itanagar 13
那加兰 Nāgāland 13 那加族 1,988,636 16,579 科希马 Kohima 8
曼尼普尔 Manipur 14 曼尼普尔族 2,388,634 22,327 因帕尔 Imphal 9
米佐拉姆 Mizorām 15 米佐族/基督教 891,058 21,081 艾藻尔 Aizawl 8
特里普拉 Tripura 16 孟加拉族移民 3,191,168 10,486 阿加尔塔拉 Agartala 4
梅加拉亚 Meghālaya 17 伽罗族、卡西族 2,306,069 22,429 西隆 Shillong 7
阿萨姆 Assam 18 阿萨姆族 26,638,407 78,438 迪斯布尔 Dispur 23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19 孟加拉族 80,221,171 88,752 加尔各答 Kolkata 18
奥里萨 Orissa 21 奥里萨族 36,706,920 155,707 布巴内斯瓦尔 Bhubaneswar 30
古吉拉特 Gujarāt 24 古吉拉特族 50,596,992 196,024 甘地讷格尔 Gandhinagar 25
达曼和第乌 Damān & Diu▲ 25 古吉拉特族 158,059 112 达曼 Daman 2
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
Dādra & Nagar Haveli▲ 26 古吉拉特族 220,451 491 锡尔瓦萨 Silvassa 1
马哈拉施特拉 Mahārāshtra 27 马拉地族 96,752,247 307,690 孟买 Mum 35
果阿 Goa 28 马拉地族/天主教 1,343,998 3,702 帕那吉 Panaji 2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29 泰卢固族 75,727,541 275,068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3
卡纳塔克 Karnātaka 30 坎拿达族 52,733,958 191,791 班加罗尔 Bangalore 27
拉克沙群岛 Lakshadweep▲ 31 马拉雅拉姆族 60,595 32 卡瓦拉蒂 Kavaratti 1
喀拉拉 Kerala 32 马拉雅拉姆族 31,838,619 38,863 特里凡得琅 Thiruvananthapuram 14
泰米尔纳德 Tamil Nā 33 泰米尔族 62,110,839 130,058 金奈 Chennai 30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34 泰米尔族 973,829 492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4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35 诸原始南岛民族 356,265 8,249 布莱尔港 Port Blair 2
印度 India 1,027,015,247 3,165,596 新德里 New Delhi 585
* 请使用时注意:
上表中的面积数据为印度实际控制区域的面积。印度方面宣布其领土面积为3,287,263平方公里,这包括我、巴、印三方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全部,以及我、印争议的“阿鲁那恰尔邦”大部(即门隅、洛隅和下察隅等地区 )。
以我国所持“东侧我国让,西侧印度让”的主张,估计未来边界确定后的结果。西侧,印度可能会放弃对克什米尔我属部分(即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要求,也即保持上表中“查谟和克什米尔 邦”面积数据,而不是现在印度宣称的222,236平方公里(这是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包括印、巴、我三方控制区域)。东侧,可能在印度向我方转让靠近不丹的村镇(如达旺)后,我方放弃对其他地方的主权要求。若不然,耗着吧。
历史沿革:
1950-01-01: Cooch比哈尔邦并入西孟加拉省
1950-01-24: 联合省更名为北方省
1950-01-26: 宪法生效,印度行政区被分为9个A类省,8个B类省,10个C类省和2个D类直辖区;
东旁遮普省更名为旁遮普省(印);大拉贾斯坦直辖区改为拉贾斯坦省
1950-05-02: Chandernagore 由法国属地改归印度
1950-12-05: 锡金成了印度的保护国
1951: 阿萨姆省的德旺吉里周围地区通过协议归不丹
1953-10-07: 旁遮普省的首府迁至新城市昌迪加尔
1953-10-01: 安得拉省设立,从马德拉斯省分离,定为A类省,安得拉邦使用泰卢固语。
1954: 比拉斯普尔省并入喜马偕尔省
1954-10-02: Chandernagore并入西孟加拉省
1956: 海得拉巴省首府从Kurnool迁往海得拉巴
1956-05-28: 法国割让本地治里给印度,成为中央直辖区
1956-09-01: 特里普拉省的地位改为直辖区
1956-11-01: 地方重组法案生效,废除了ABC三类省的区别。根据语言和文化等因素,旧27省重组为14邦和若干中央直辖区。
1957-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中央直辖区从阿萨姆邦分离
1960-05-01: 孟买邦划分为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又有资料显示说1964年)。
1961-08-11: 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并入印度并设立中央直辖区。它是原葡萄牙殖民地,1954年7月独立。
1961-12-19: 葡属印度并入印度形成果阿-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
1963-12-01: 那加丘陵-Tuensang 中央直辖地区更为那加兰邦(又有资料说1962年单独设立那加兰邦)
1966-11-01: 旁遮普邦分为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部分区域并入喜马偕尔邦。昌迪加尔以前是该邦的首府,分裂后两邦的首府都在昌迪加尔。旁遮普邦锡克教徒众,哈里亚纳邦印度教徒众。
1968-08: 马德拉斯邦更名为泰米尔纳德邦。
1970: 古吉拉特邦首府从艾哈迈达巴德迁往甘地讷加尔。
1971-01-25: 喜马偕尔邦中央直辖区改为喜马偕尔邦。
1972-01-21: 阿萨姆邦析设阿鲁那恰尔邦中央直辖区(1954设东北边境事务局,我国宣布主权)、梅加拉亚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
阿萨姆邦首府从西隆迁往迪斯布尔,西隆为梅加拉亚邦首府。
曼尼普尔中央直辖区和特里普拉中央直辖区分别改为同名邦。(一说特里普拉邦1969年设立)
1972-12-17: 在印巴西姆拉谈判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定之后,双方一致同意把"停火线"改名为"控制线"。
1973-11-01: 迈索尔邦改为卡纳塔克邦。
拉克戴弗-米尼科伊-阿明迪维群岛中央直辖区更名为拉克沙中央直辖区。
1975-04-26: 强并锡金保护国为锡金邦。
1985-07-24: 通过旁遮普协定,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将最终并入旁遮普邦。但至今没有实施,尚在争论中。
1986-07: 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改为米佐拉姆邦。
1987-02-20: “阿鲁那恰尔邦中央直辖区”改为“阿鲁那恰尔邦”(其中大部分为我国宣布主权的门隅,珞隅,下察隅地区)。
1987-05-30: 果阿-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分为果阿邦和达曼-第乌中央直辖区。
1996: 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更名为金奈;
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的拼写由Bombay改为Mum(可能系语种变化)。
在此之前,喜马偕尔邦首府西姆拉和咯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的拼写也已经变更。
1999-07-20: 西孟加拉邦议会决定将邦名更为孟加拉邦,但这只有经印度议会同意才能实施。
2000-11-01: 查蒂斯加尔邦新设,由中央邦东部的的16个县组成。
2000-11-09: 北安查尔邦新设,由北方邦13个县组成。
2000-11-15: 贾坎德邦新设,由比哈尔邦南部18县组成。
2001-01-01: 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拼写由 Calcutta 改为 Kolkata(怀疑也是语种变化)
(by keating)
主要城市:印度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如下表。CC普查城市人口,AC普查都市区人口,资料来源:www.citypopulation.de,按照人口序位。
Rank 城市名 所属邦(区) CC2001 AC2001
1 孟买 Mum 马哈拉施特拉邦 11,914,398 16,368,084
2 德里 Dilli 德里中央直辖区 9,817,439 12,791,458
3 加尔各答 Kolkata 孟加拉邦 4,580,544 13,216,546
4 班加罗尔 Bengalūru 卡纳塔克邦 4,292,223 5,686,844
5 金奈 Chennai 泰米尔纳德邦 4,216,268 6,424,624
6 艾哈迈达巴德 Ahmadābād 古吉拉特邦 3,515,361 4,519,278
7 海得拉巴 Haidarābād 安得拉邦 3,449,878 5,533,640
8 浦那 Pune 马哈拉施特拉邦 2,540,069 3,755,525
9 坎普尔 Kānpur 北方邦 2,532,138 2,690,486
10 苏拉特 Sūrat 古吉拉特邦 2,433,787 2,811,466
11 斋浦尔 Jaipur 拉贾斯坦邦 2,324,319 2,324,319
12 勒克瑙 Lakhnau 北方邦 2,207,340 2,266,933
13 那格浦尔 Nāgpur 马哈拉施特拉邦 2,051,320 2,122,965
14 印多尔 Indore 中央邦 1,597,441 1,639,044
15 博帕尔 Bhopāl 中央邦 1,433,875 1,454,830
16 卢迪亚纳 Ludhiāna 旁遮普邦 1,395,053 1,395,053
17 巴特那 Patna 比哈尔邦 1,376,950 1,707,429
18 巴罗达 Vadodara 古吉拉特邦 1,306,035 1,492,398
19 塔那 Thāna 马哈拉施特拉邦 1,261,517 孟买
20 阿格拉 āgra 北方邦 1,259,979 1,321,410
21 卡延 Kalyān 马哈拉施特拉邦 1,193,266 孟买
22 瓦拉纳西 Vārānasi 北方邦 1,100,748 1,211,749
23 纳西克 Nāshik 马哈拉施特拉邦 1,076,967 1,152,048
24 密鲁特 Meerut 北方邦 1,074,229 1,167,399
25 费尔达巴德 Farīdābād 哈里亚纳邦 1,054,981 1,054,981
26 豪拉 Hāora 孟加拉邦 1,008,704 加尔各答
27 Pimpri-Chinchwad 马哈拉施特拉邦 1,006,417 浦那
安拉阿巴德 Allahābād 北方邦 990,298 1,049,579
阿姆利则 Amritsar 旁遮普邦 975,695 1,011,327
维沙卡帕特南 Visākhpatnam 安得拉邦 969,608 1,329,472
加兹阿巴德 Ghāziābād 北方邦 968,521 968,521
拉杰果德 Rājkot 古吉拉特邦 966,642 1,002,160
贾巴尔普尔 Jabalpur 中央邦 951,469 1,117,200
哥印拜陀 Coimbatore 泰米尔纳德邦 923,085 1,446,034
马杜赖 Marai 泰米尔纳德邦 922,913 1,194,665
斯利那加 Srīnagar 查谟和克什米尔邦 894,940 971,357
维杰亚瓦达 Vijayawāda 安得拉邦 825,436 1,011,152
由于印度的城市数量多人口庞大,在各邦的分页面中,我们列出2001年普查时人口满10万的城市。
‘陆’ 印度行政区划的行政区划详表
资料来源:行政区划网
编码 邦和中央直辖区名 种族分布 Cp2001 面积(km²) 首府 县区数
01 德里 Delhi▲ 印度斯坦族-首都 13,782,976 1,483 德里 Delhi 1
查谟和克什米尔* Jammu & Kashmīr 克什米尔族/伊斯兰教 10,069,917 101,387 斯利那加 Srinagar 14
旁遮普 Punjub 旁遮普族/锡克教 24,289,296 50,36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7
喜马偕尔邦 Himāchal Pradesh 印度斯坦族 6,077,248 55,673 西姆拉 Simla 12
乌塔拉坎德邦 Uttarakhand 印度斯坦族帕哈里 8,479,562 51,125 德拉敦 Dehra Dun 13
哈里亚纳 Haryāna 印度斯坦族 21,082,989 44,212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9
拉贾斯坦 Rājasthān 印度斯坦族 56,473,122 342,239 斋浦尔 Jaipur 32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印度斯坦族 166,052,859 243,286 勒克瑙 Lucknow 70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印度斯坦族 60,385,118 308,252 博帕尔 Bhopal 45
查蒂斯加尔 Chhatisgarh 印度斯坦族 20,795,956 135,194 赖布尔 Raipur 16
比哈尔 Bihār 印度斯坦族 82,878,796 99,200 巴特那 Patna 37
贾坎德 Jharkhand 印度斯坦族 26,909,428 74,677 兰契 Ranchi 18
锡金 Sikkim 尼泊尔族/喇嘛教 540,493 7,096 甘托克 Gangtok 4
41 阿萨姆 Assam 阿萨姆族 26,638,407 78,438 迪斯布尔 Dispur 23
42 曼尼普尔 Manipur 曼尼普尔族 2,388,634 22,327 因帕尔 Imphal 9
43 特里普拉 Tripura 孟加拉族移民 3,191,168 10,486 阿加尔塔拉 Agartala 4
44 那加兰 Nāgāland 那加族 1,988,636 16,579 科希马 Kohima 8
45 梅加拉亚 Meghālaya 伽罗族、卡西族 2,306,069 22,429 西隆 Shillong 7
46 米佐拉姆 Mizorām 米佐族/基督教 891,058 21,081 艾藻尔 Aizawl 8
西孟加拉邦 West Bengal 孟加拉族 80,221,171 88,752 加尔各答 Kolkata 18
奥里萨 Orissa 奥里萨族 36,706,920 155,707 布巴内斯瓦尔 Bhubaneswar 30
古吉拉特 Gujarāt 古吉拉特族 50,596,992 196,024 甘地讷格尔 Gandhinagar 25
马哈拉施特拉 Mahārāshtra 马拉地族 96,752,247 307,690 孟买 Mum 35
果阿 Goa 马拉地族/天主教 1,343,998 3,702 帕那吉 Panaji 2
61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泰卢固族 75,727,541 275,068 海得拉巴 Hyderabad 23
62 卡纳塔克 Karnātaka 坎拿达族 52,733,958 191,791 班加罗尔 Bangalore 27
63 喀拉拉 Kerala 马拉雅拉姆族 31,838,619 38,863 特里凡得琅Thiruvananthapuram 14
64 泰米尔纳德 Tamil Nā 泰米尔族 62,110,839 130,058 金奈 Chennai 30
92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p>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诸原始南岛民族 356,265 8,249 布莱尔港 Port Blair 2
93 拉克沙群岛 Lakshadweep▲ 马拉雅拉姆族 60,595 32 卡瓦拉蒂 Kavaratti 1
94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泰米尔族-前法属 973,829 492 本地治里 Pondicherry 4
95 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p>Dādra & Nagar Haveli▲ 古吉拉特族-前葡属 220,451 491 锡尔瓦萨 Silvassa 1
96 达曼和第乌 Damān & Diu▲ 古吉拉特族-前葡属 158,059 112 达曼 Daman 2
97 昌迪加尔 Chandīgarh▲ 印度斯坦族 900,914 114 昌迪加尔 Chandigarh 1
印度 India 1,027,015,247 3,165,596 新德里 New Delhi 585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
Dādra & Nagar Haveli▲
‘柒’ 南印度和北印度怎么划分的
中国习惯划分南方和北方,印度也习惯分为南印度(南方地区)和北印度(北方地区)。
大体上以中央邦的温德亚山为界,划分南北方:马哈拉施特拉邦、奥里萨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和中央邦的南部以及果阿等七个中央直辖区属于印度南方,大城市有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马德拉斯(金奈);温德亚山以北的各地是印度北方,大城市有新德里和德里、加尔各答、艾哈迈达巴德、坎普尔。
讷尔默达河——默哈讷迪河一线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7)印度分哪个区扩展阅读:
1、北印度主要是主体民族,印地斯坦族聚居地区,南印度则主要是少数民族。印度人起源于一南一北两个不同的祖先群体,其中北方祖先群体的基因与今天中东、中亚和欧洲人的基因相近,而南方祖先群体的基因比较独特,与南亚大陆以外其他任何人群的基因都不相近。
2、印度南部为德干高原,但更靠近海洋,为热带沙漠气候。而印度北部多平,,地表径流较大,,大陆性气候更为明显。
3、北印度:宗教信仰主要以印度教为主,饮食以面食(面饼)为主,语言主要为印地语;越往北上,人越白,越高大。
南印度:以佛教为主,饮食主要为米饭,南印更多地使用英语,包括日常的当人的交流。在印度信伊斯兰教的人比较多,佛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的人普遍比较黑,因为阳光强烈,而且身材比较矮小。
‘捌’ 印度分成了哪三个国家
老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退出后,老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印度在1971年赢得了第三次印巴战争,但也付出了落入苏联手中的政治代价。印度在1975年吞并了锡金王国,并将前王国建立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
行政区划
印度一级行政区包括28个州(省)、6个联邦领地和1个国家首都区。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民选政府,而联邦领土和国家首都地区则由联合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员管理。此外,尽管印度在南极洲没有自己的土地,但它在南极洲也有两个科学基地:Dakshin Gangotri和maitri。
印度首都是新德里,总人口1675.3万(2011年)。德里位于印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畔。它是一个中部地区,包括新德里、旧德里和农村地区。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46.3平方公里)。它是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铁路和航空枢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印度
‘玖’ 印度地形结构大致划分为哪三大地理区域
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 ,南部是德干高原高原。
其中,印度河、恒河,这两条河都在中部平原。
科技之都班加罗尔在德干高原中部。
德干高原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的部分, 还有少量河岸平原。形成巨大城市,如: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