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大
印度尼西亚捕获一条长14.85米,重447公斤的巨蟒。到目前为止,这条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蟒蛇。
------------
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圭亚那等国的沼泽和河流中,生活着一种蛇,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叫水蟒。它们一般长达8-9米,最长有13米左右。
水蟒身体绿褐色,背面有两排黑色椭圆形的斑纹交错排列,腹部白色,有黑色的小斑点。它是水栖的巨型蛇类,主要在夜里捕食,捕食时会把头露出水面一点点,昂首等待着食物。雌水蟒一般长到5.5米左右才到性成熟。刚出生的幼蛇就有1米之长,这类蛇一般很难捕捉较大的个体。据报道,1956年,在哥伦比亚东部的奥里诺库河上游捕杀一条长达10。24米的大水蟒。水蟒也是要到已濒临灭绝的地步。
参考资料:http://img.tom.com/news/80272_0.jpg
② 有人说傣族泼水节来源于印度,有什么根据吗
泼水节是我国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泰国、缅甸等地的传统节日,跟过年一样隆重。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泼水节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傣族文化中的傣族泼水节。
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③ 古印度社会存在的禁忌有哪些
由于严格的种姓制度的隔离,古印度社会中存在许许多多禁忌,这些禁忌是包括婆罗门在内所有的人们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罗门所做的食品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罗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种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们认为水井会被其他种姓污染。如果首陀罗犯了禁,可能会被痛打或处死,而婆罗门犯了禁也不会好过。在《佛本生经》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青的婆罗门外出学习,他整整一天粮水未进,又累又饿。后来遇到了一个首陀罗,后者看到他饥饿的样子,由于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饥饿的婆罗门年轻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已饿得几乎连思考的气力都没有了,狼吞虎咽地把东西吃进了肚子里。吃完后,这个婆罗门才想起该问清楚施舍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罗如实相告。一时婆罗门青年只觉如睛天霹雳,他翻肠倒胃地把刚吃进去东西吐光,仍觉自己肮脏不堪,最后直到把鲜血也吐了出来。他悲不自禁,独自走进密林深处,不再见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伤地死去。
④ 91岁印度老头修行,78年没吃过一粒饭,如今生活得怎样
不过关于修行的理念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的,我们更加讲究是苦行天下,普度众生,而印度佛教更注重个人的修行。既然是修行便也有着法门,绝食便是印度佛教中修行的一种方式。
在印度的大山深处,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91岁的他虽然是两鬓皆白,但目光依旧矍铄,精神状态和皮肤的光滑度都要比他同龄的人好得多。不过他的身体略微显得有些瘦小和单薄,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已经有78年不吃不喝了。
当人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难相信这是真实的,但这似乎又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事实,早在好多年前就被媒体界大肆报道过。这位老人正是被人称为印度隐士的皮拉拉德·杰尼。
在大多数印度人看来,这位隐居在大山深处的印度隐士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是苦行僧的践行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即便是时光流逝,他也不为尘世的变幻所转移,用虔诚的心对待他虔诚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是一个种族观念非常严重的国家。皮拉拉德出生在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自然而然的他也不属于贵族阶层。当人们被生活压迫的无法喘息的时候,总是将未来与命运寄托到神明的身上。
皮拉拉德也是如此,在他13岁那年,耳濡目染在佛教环境中的他,迈出了修行的第一步,他决定用绝食的方式来顶礼膜拜他内心中的佛祖。如今我们并不知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只是通过媒体了解到。时至今日,他依旧不吃不喝,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排泄。
在密林深处的家里,媒体没有发现过一粒粮食,也没有找到储水的东西。在暗中的观察当中,没有发现他有进食和喝水的举动,但他却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现代的科学。而科学也表明人三天不喝水的话,身体会严重的缺水,甚至危及到生命,长时间不吃饭的话,同样也会让人处在死亡的边缘。
当媒体大肆报道皮拉拉德的故事的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是惊讶,然后是质疑,最后则是一个求证的过程,而整个过程也总是充满了议论的声音。
02被人质疑的神奇
当皮拉拉德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以后,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这其中不乏西方世界的科学家,也有印度本国的群众。于是他们开始关心起皮拉拉德的生活方式。
有一个解密的小队曾经在皮拉拉德生活的地方,暗中观察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在观察当中,他们没有发现皮拉拉德有任何饥饿或者是想要喝水的行为。近十天的观察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相信,不吃不喝的话,没有人能够坚持十天。
但解密小队还是怀疑皮拉拉德在用其他的方式来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有人说他把吃的和喝地藏在了宽大的衣袖当中,有人则觉的这完全是骗人的,只不过是巧妙的躲过了观察者的眼睛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皮拉拉德一定是比别人摄取的食物要少得多,但是他在91岁的年龄依旧精神矍铄。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用特殊的方式获得长寿的人,而这种方式,正是我们本地的道教中,让人能够延年益寿的辟谷之法。
03被误解的辟谷术
在道家的思想当中,除了无为以外的清心寡欲,还有让人延年益寿的武术和气功,而辟谷则是另外一种修炼的方式。但道家中的辟谷绝对不是所谓的不吃不喝。
辟谷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相关的史料记载当中,修道的人中有不少因为长期练习辟谷术而延年益寿的道家高人。北宋时期的名隐士陈抟就是其中的一位。
《隐逸传》中曾经记载了陈抟辟谷的故事,故事中说陈抟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不吃饭。这显然来说是不科学的,但后面的一句话却给我们揭晓了答案,那就是日饮白酒数杯。中国古代的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自然而来酒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的能量和营养成分。
人体所需的营养虽然大部分都是依靠食物来摄取的。酒虽然不像粮食一样,但依旧可以给人体提供营养,如果每天饮用数杯白酒的话,也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辟谷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来,是不食用五谷而已,绝不是所谓的不吃不喝。更早的文献所记载,学习辟谷术的人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下子就不吃饭。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辟谷期间如果饥饿难耐的话可以吃几颗枣摄取点营养,习惯以后可以每天食用一些中药材,通过中药来维持生命。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代餐嘛?
辟谷术中从来没有提到不喝水这一项,所以不喝水绝对是不现实的。
通过辟谷可以排除体内的一些毒素,不仅可以减肥,也可以减轻人体的负担,从一方面来说的话,的确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所以适当的少吃对人体确实有好处,但坚决不能把不吃不喝当做一种修行。
⑤ 印度野牛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
印度野牛为典型的热带种类。国内仅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腾冲至瑞丽的西部边境地带);国外主要见于印度、缅甸和东亚诸国。
多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低热河沿岸,远离人类住地。
印度野牛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印度野牛
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时,就会用鼻子哼气,整个群体立即奔逃离去。虽然躯体十分笨重,但在受惊逃跑时,却非常迅速。如果领先的几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离后会停顿下来,等待落后的个体跟上时再一起前进,表现了群体中团结互助的情感。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或仅有2~3只在一起同栖,所以多是“孤牛”,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炎热的白天则躲在密林深处进行反刍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叶等为食,特别喜食嫩竹和笋,也常常舔食盐碱。它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
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兽之间难免发生一场激烈的争雌格斗。在争斗中,双方以坚硬的角作为武器,互相剧烈撞击,并发出大声吼叫,其声音可以传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兽的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的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
⑥ 巫师存在于印度的什么地方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把,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东南亚古老居民。名称来源于西班牙文,意为小黑人。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身材矮小,男子平均身高1.50米,女子高1.42米;肤色褐黑,头发略带鬈曲。相传二三千年前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后受马来人排挤和同化,现仅存留于马来半岛泰、马边境的密林深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沼泽地带,菲律宾的吕宋、内格罗斯、巴拉望和棉兰老岛的偏僻山区,以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等地。包括塞芒人、库布人、阿埃塔人和安达曼人等支系。无统一语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语言或借用邻族语言,并受邻族文化影响。少数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多数保持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有巫师。多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会无阶级,也无首领。
⑦ 密林深处有个鬼,没长胳膊没长腿,头戴乌沙冒,脑袋上长个嘴,
哈哈,你从哪里弄来的啊,好像不全啊,是不是(
秘密森林一个鬼,没有胳膊 没有腿,白天走路头朝下,晚上睡觉枕大腿
)=============================================你的大鸡吧
⑧ 世界上最大的蛇在哪可以看到
近日,印度尼西亚一家小公园展出了一条非常罕见的蛇,身长14.85米,体重447公斤,这是近100年来人类所发现的最长最大的蛇,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长的蛇。 据英国媒体12月30日报道,这条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原始森林中被发现的,当地人将它捕获后卖给了公园,公园的管理人员将这条大蛇取名为“桂花”。虽然名字听起来比较温柔,但据说“桂花”的大口一旦张开非常吓人,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整整一个人。 印尼当地媒体报道说,印尼的国家科学研究所、农业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对这条蛇进行了检验,确认了其身长、体重以及品种。很多动物学家都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长的蛇。 据说,要制服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个壮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记录中所记载和公认的世界最长蛇是一条身上花纹呈网状的大蟒,身长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杀。 研究所的动物学家还透露说,此次发现的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蛇是东南亚的“土着蛇”,在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比较常见,但一般都没有这么长。
⑨ 印度野牛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黄牛、白肢野牛,产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南部。它以体躯巨大而着称,是现生牛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为2.5~3.3米,肩高1.65~2.2米,尾长0.7~1.05米,体重650~1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
插图号:00000118.jpg" />
印度野牛印度野牛的头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内的瞳孔为褐色,但透过反光,常呈现出蓝绿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额顶突出隆起,肩部隆起向后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渐下降。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角较小。体毛短而厚,毛色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成年雄兽近于黑色,雌兽呈乌褐色,幼崽则是淡褐色或赤褐色。尾巴很长,末端有一束长毛。印度野牛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它的四肢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似的,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产地更是被形象地称为“白袜子”。
插图号:00000119.jpg" />
印度野牛奔跑速度很快印度野牛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活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它以野草、嫩芽、嫩叶等为食,特别喜食嫩竹和笋,也常常舔食盐碱,通常在早晨和黄昏时活动觅食,白天则躲在密林深处进行反刍和休息。
印度野牛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每群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崽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型较大的雌兽为首领。印度野牛虽然躯体十分笨重,但在受惊逃跑时却非常迅速。成年雄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或仅有2~3只在一起同栖,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它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在自然界中,它的天敌只有凶猛的孟加拉虎,但它也不敢招惹体大力强的成年印度野牛,而只能伺机袭击幼崽。
⑩ 世界上真的有“地心人”吗
深邃无垠的广袤太空,光怪陆离的宇宙奇观,浪漫神奇的地外文明,这一切足以诱人仰目向天,思绪万千。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地表文明也令人叹服不已,为之折服。然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脚下这片土地的内部,人们又知道多少呢?地球内部是否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早在1946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就在《古代南美洲之谜》一书中断定,由史前文明人开辟建造的地下长廊首尾相接并有许多支岔,可纵贯欧、亚、美、非各个洲域,并进而得出地球内部曾经乃至现在仍存在“地下王国”的结论。威尔金斯的观点立足于世界各国考察的结果,尽管更多地只是一种假说和推断,但说得有根有据,富有诱惑力。真的存在地下文明吗?倘若真能解开这个“谜”,人类必将进入真正的“新世界”。
其实,人类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努力。1942年3月的一天,当时美国刚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在这非常时期,罗斯福总统却从刻不容缓的日程表中抽出宝贵时间,会见了刚刚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进行考古研究归来的戴维·拉姆夫妇。拉姆夫妇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发现了传说中守卫墨西哥地下隧道(又名“阿加尔塔”)的白皮肤的印第安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谓“阿加尔塔”?原来在1941年1月,罗斯福曾交给戴维·拉姆夫妇一项极其秘密和重要的使命:寻找“阿加尔塔”。“阿加尔塔”指的是地下世界。据传说,地下世界有无数洞穴、隧道和迂回曲折交错成网的地下长廊,那里埋藏着古代文明的秘密和无尽的宝藏。多少年来,这一充满诱惑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探险家展开了无数的探索和考察。拉姆夫妇领命以后,率领一支美国考察队前往墨西哥的恰帕斯丛林,寻找地下长廊的入口。1942年3月,拉姆夫妇向罗斯福汇报了他们的考察经历。据拉姆夫妇回忆,当他们横穿当地密林时,遇到了把守地下长廊入口的皮肤呈蓝白色的印第安人,并发现了秘密入口的线索。但是这些印第安人在密林中马上包围了考察队,严厉示意考察队立刻离开,不许再前进一步。拉姆随身带的印第安人向导随即上前与他们搭话,才知道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是印第安族的一个分支,叫拉坎顿人。拉坎顿人居住在密林中,与世隔绝,世世代代守护着密林深处的圣地,地下长廊的入口就在此处。它通向地底的远方,那里藏有珍宝。拉坎顿人遵守祖训,不准外人进入他们的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也已对美洲地下可能存在的黄金宝藏垂涎三尺,曾多次派考察队潜入美洲。在那里,德、美两国考察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其情节恰似好莱坞着名导演斯皮尔柏格执导的电影《夺宝奇兵》中再现的一幕幕。由于谁首先找到地下长廊,找到宝藏,谁就掌握了无尽的财源,借此可以对二战战局的发展施加有利的影响,因此,罗斯福派遣拉姆寻找“阿加尔塔”并非完全为了满足猎奇和探险心理,也有出于战争大局考虑的一面。
拉姆夫妇虽然声称自己的考察队发现了地下长廊的入口,但没能进入拉坎顿人守护的地下隧道。然而据说德国着名探险家兼作家冯·丹尼肯曾进入过拉坎顿人守护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极其惊讶地见到了宽阔笔直的通道和涂着釉面的墙壁,多处精致的岩石门洞和大门,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顶与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大厅,还有许多每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平均 1.8米至3.1米长、80厘米宽的通风井。隧道内还有无数奇异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都提到的“金书”。隧道内那种超越现代人类智慧的严密、宏大与神奇,使得这位以大胆想象着称的作家也瞠目结舌。他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大、最难破解的谜。丹尼肯拍下了几张有关隧道的照片,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只是说,他认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温钻头和电子射线的定向爆破以及人类现在还不具有的某些技术开凿成的。
二战结束后至今,对“阿加尔塔”的考察热持盛不衰,各种各样的新发现也越来越令人鼓舞。
1960年7月,秘鲁考察队在利马以东6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的地下曾发现一条地下长廊。该地下长廊长达1000公里,通向智利和哥伦比亚。但是为了保护隧道,等待将来人类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技术时再来开发,秘鲁政府封闭了这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并严加把守。此地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稍后,西班牙人安托尼·芬托斯在安第斯山脉靠近危地马拉的地方考察时,又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50公里的地下长廊。这个长廊有尖状的拱门,从地下一直通向墨西哥。1972年8月,英国考察队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叫山脉也找到了地下长廊,其走向是通向危地马拉。这一地下长廊与安托尼·芬托斯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地下长廊很可能是同一条。据英国考察队回忆,每当拂晓,就能听到从地下长廊发出的击鼓一样的音响,声震四方。1981年5月,着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爾尔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地下隧道还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遗迹,那么,下述一系列事实则更加离奇,似乎昭示着一个事实:即时至今日,地球内部仍存在着一些活动着的“地下王国”。
1973年3月,新娘美尔比特外出,在她途经亚历山大城哈札亚街的时候,前方地面突然裂开一个洞,只觉有种神秘的力量将她吸了进去。目击者立即用工具在洞口周围挖掘,却始终找不到美尔比特的影子。其后,又有6位娇美的女郎遭此厄运。这或许是“地下王国”某种神秘力量在作祟。
1994年,墨西哥城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该城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在地下污水渠中发现了3名“地鼠人”。3名“地鼠人”因偶然的地陷被压死,体立即被送往墨西哥大学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位墨西哥的人类学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后进入地下水道时,竟然与“地鼠人”迎面相遇。“地鼠人”显得十分惊慌,转身就跑,当博士追过去抓住其中一个时,“地鼠人”的身体却像鳗鱼一样滑溜,转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约只有3英尺高,但手脚四肢齐全。
197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3名学生于假日登上高达4318米的沙斯塔山顶。这是一座熄灭多年的死火山,出乎意料的是,3名学生看见火山口冒出一缕缕烟气,并出现亮光和大量的火星,还看见一些碟形飞行物飞进飞出。他们马上拿起望远镜,令人吃惊地看到了5个高个白人,他们披着长长的卷发,迅速走到火山口下面一块岩石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地下王国”的神秘人不仅出现在陆地,而且显迹于大海中。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一名水下摄影师声称在河底摄影时看到一个怪人。怪人的脸部像猴子并有鳃囊,两眼比人的双眼大,没有长睫毛,两条前肢长满了光亮的鳞片,脚掌像鸭蹼,并有5个爪子。
为何在美洲大陆会频频出现神奇“地下王国”的“影子”?如何看待这些奇怪的现象?对此,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解释。
有人认为,所谓“地下王国”纯属荒谬之谈。
但是,很多严肃的科学家根据地球裂口和熄灭的火山口多次发现“地心人”出没的事实,将这种现象与美洲存在的无数地下长廊联系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推测说:在环绕南北美洲、亚欧大陆,通过“地下长廊”穿陆过海、首尾相接的地方,确实存在着某些“地下王国”,美洲地下长廊正是某个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根据这种推测,不仅美洲大陆存在地下长廊,而且亚、欧、非三洲也都有地下长廊或“地下王国”。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得到佐证:
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士兵希伯在同侵缅日军的作战中与战友失散,被遗留在缅甸的森林中。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处被巨石隐蔽的洞口。希伯冒险进入洞内,竟然发现里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昼,俨然是一处庞大的地下城市。希伯正看得惊迷时,突然被抓住,一关就是4年,后来寻机拼命逃出。据他说,这个地下王国通向地面的隧道有7条, 分别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开有秘密出入口。
1968年1月,美国TG石油公司勘探队在土耳其西方大洞穴地下270米深的地方,发现地底深邃的岩盘隧道,洞内高约4~5米,洞壁洞顶光滑明亮,显然为人工磨成。洞内到处是蛛网似的横洞,俨然一个令人扑朔迷离的迷宫。
无独有偶,数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国贵州省安顺县龙宫附近一座半山腰的洞内,射出一束强光。光柱呈桶形,直径足有4米,扫过500米田野,径直射向对面山坡,照得四周村庄田野通亮,时间持续有数分钟之久。据当地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亦曾发生过这种奇景。 然而那个山洞当地人非常熟悉,洞内空无一物。那么强光源从何而来呢? 莫非地球内部真的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根据地理学家贝罗希诺夫1916年的报告,在阿尔泰山区也有一些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沙漠戈壁,并认为我国的敦煌可能是某个“地下王国”的入口。而关于地下王国的入口,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强磁场、沙斯塔山火山口以及百慕大三角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那些可能具有高度文明的“地下人”,正是通过这样的门户自由来往。
那么,美、亚、非、欧诸洲的地下长廊到底是谁的杰作呢?“地下王国”里的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地内而不回到阳光明媚的地面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地下王国”这样的神奇事件也逐渐能作出一定的解释。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这是亚特兰蒂斯人的杰作。在远古文明的后期,亚特兰蒂斯人知道来自天外的、地下的和他们中的核战争的灾难将毁灭他们的文明,于是便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长廊分别通向美、非两洲。灾难发生时,亚特兰蒂斯人经过长廊逃往非洲和美洲,也有一部分人就一直生活在长廊中。如此说来,美、非两洲的古代建筑即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产物,而这些建筑的神秘性似乎亦可由此得到解释。
但是,逃到地下长廊里的人为什么要一直生活在地内?1972年的一天,法国一家工厂的工程师在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矿区发现一个早已停止运转的核反应堆。据测定,该矿的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核反应堆的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那么核反应堆是谁建造的呢?人们推测,是当时的地球人建造的,可是,当时的地球人又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的地球人类是在100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的,而核反应堆又运转了50万年,因此,上一代地球人至少是在150万年前出现的。他们并非因自然灾变而毁灭,而是由于核战争而毁灭的。少数核战争的发动者(例如亚特兰蒂斯人)由于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而幸免于难,但由于地球环境(核战争)的作用以及长期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他们逐渐变成了嗜热动物,终于成为只能靠地内高温生存的地内人。大致说来,这些地内人已拥有20亿年的文明史。
1982年,海洋学家贝罗斯在深达2500米,温度高达摄氏300度以上,具有极强压力的地下水中,发现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这些生物被送到温度100度处便死掉了。由此人们推测,地下王国里的地内人和一些海底生物之所以嗜热,是由于硅取代炭造成的。由于不能适应地面的生活,这些地心人只能深居简出地生活在地底之下。
上述说法给“地下王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了使这种解释进一步合理化,地质学家以及地球物理专家也提出相应的事实。他们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兆吨的百万倍, 假如地球内部某些部分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于此,而这些空的部分正是“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于是,由地下长廊而引出的“地下王国”说又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所有这些争论的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废墟下的文明印度河文明消亡之谜
神奇的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不留下一丝痕迹。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为人所知。有人认为它毁于核爆炸。
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曾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不少成就还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历史。相传,很早的时候,欧洲就有一个传说,说存在一条地下长廊“阿加尔塔”,里面贮藏着大量黄金。希特勒上台后得知这一“秘密”,立即派人四处搜集有关“阿加尔塔”的情报。奉命前往亚洲的考察队找到了一本梵文书,里面提及古代有一种“众神之车”的交通工具,可以在地道中悬空穿行。希特勒认为有这样的“车”在地下长廊中探宝会更容易,于是令人研究仿制,结果却在“众神之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VI”、“ VII”型火箭,并将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古印度文明之奇。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古文明却在突然之间消失了,没有留下痕迹,令人匪夷所思。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那吉发现了古印度文明的遗迹——“死亡之丘”摩亨约·达罗,从此撩开了古印度文明神秘面纱的一角。
摩亨约·达罗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新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从遗址发掘看,它非常繁荣,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两个城区布局合理,显然经过细致的规划。上城是政治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有了望楼和高墙,有宏伟的议事厅,有能容纳上百人的大浴室。浴池水面80多平方米,底部还有防止漏水的沥青,旁边建有附属设施,使进水和排水都极为方便。下城则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城里街道笔直宽阔,一个个街区整齐划一。有趣的是,为了不影响行人视线,所有转角处的建筑物墙角都呈圆形。街道上还有照明系统。街道之下,还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水沟上铺着石板盖。所有建筑物的临街面都不开窗户,以避免灰尘和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