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婆罗洲和萨坦盆地的具体位置
婆罗洲婆罗洲(Borneo),也译作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 Island)是世界第三大岛。面积为743,330km2。人口907万(1980)。北部为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两州,两州之间为文莱。南部为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历史悠久,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渤泥”、“婆罗”等。山脉从内地向四外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缓,雨量丰沛,多分头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经济开发限于河流下游及海滨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铜、金等。农产有稻米、橡胶、胡椒、西谷、椰子等。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铜矿开采和伐木业重要。地理 婆罗洲岛位于东南亚,且处于岛屿东南亚的中心部分。 四面接触之海 婆罗洲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440km。 东北部是苏禄海(英文:Sulu Sea) , 东部有苏拉威西海(英文:Celebes Sea)及加锡海峡(英文:Makassar Strait)。 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 (英文:Karimata Strait)。 西部,北部是南中国海。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二十三日电雅加达消息:《印度尼西亚商报》近日报道,婆罗洲近年发现了五十二个新物种,再次证明婆罗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自二OO五年七月到二OO六年九月,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分管的婆罗洲总共二万二千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核心区,共发现三十种鱼类、两种树蛙、十六种姜科植物、三种树木和一种阔叶植物。其中身长仅八点八毫米的鱼,是世界上已知排名第二小的脊椎动物。此外,一种牙齿突出、能依靠腹部紧紧吸附岩石的鲶鱼、六种暹罗斗鱼等物种,也是前所未见的。新发现的姜科植物比迄今发现的整个姜科茴香砂仁属植物的数目还要多一倍。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四月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来,婆罗洲共发现了三百六十一个新物种,平均每个月至少新发现三个物种,且该地区尚有上千个物种还没得到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婆罗洲之心”项目国际协调员斯图尔特�1�1查普曼说:“这些发现再次证明了婆罗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随着农业开垦和种植经济作物,岛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当地生物急需保护。目前婆罗洲生活着十种灵长类动物、三百五十种鸟类、一百五十种爬行及两栖类动物以及一万五千种植物。这里还是红毛猩猩、马来熊、犀牛等濒危物种的家园。(临近的陆地岛屿 东北部为苏禄群岛; 东部是苏拉威西岛; 南部是爪哇岛; 西部是马来半岛; 北部为南沙群岛及纳土纳群岛。 婆罗洲岛内有东南亚第一高峰,处于沙巴州的京那峇鲁山(又名“中国寡妇山”,俗称神山),海拔4095.2m
‘贰’ 景谷盆地
一、前言
景谷盆地为迭置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中部之上的新近系断陷残留型盆地,盆地长轴近南北向,南北长18km,东西宽4~6.5km,面积88km2,地表海拔900~1100m。
景谷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22年西方学者勃郎曾在威远江至普洱一带对三叠系做过路线地质调查,同年CorwperReed也研究了景谷、思茅地区的六射珊瑚并作了报道。
至目前,景谷盆地已在东部断阶带探明大牛圈油田面积0.3km2,获Ⅰ类探明储量41×104t,可采储量12.4×104t,累计产油近1.3×104t。
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带,勘探程度较低,仅在1971~1972年由地矿部钻了6口井,3口井有油气显示,其中深1井获日产原油0.9t(油层厚0.9m)。
资源评价由中石化承担,掌握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和分布状况,获取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析资源在空间的分布特点;参加国家油气资源评价数据库和评价系统的建立,为今后油气资源的动态评价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技术支持;汇总和统计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分析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为盆地下步勘探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出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源量0.0132×108t、可采资源量0.0020×104t;评价盆地石油资源量的深度分布;评价盆地石油资源量的地理分布;对盆地进行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分析。
二、油气地质条件
(一)地质概况
1.评价单元
景谷盆地可划分为东部断阶、中部斜坡、南部高台阶及北部高台阶四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面积88km2,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根据资评实施方案中关于评价单元的划分原则将景谷盆地作为一个评价单元整体进行评价(图8-18-1)。
图8-18-1 景谷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2.构造框架
该盆地是新近纪早期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使本区基底断裂发生走向滑动,发生引张和沉降而形成的一个小型断陷盆地,其边缘为不断活动的基底断裂所限。盆地的发展演化、盆内的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主要受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系统所控制。盆地呈西断东超,箕状不对称构造格局,可划分为东部断阶、中部断凹、南部高台阶及北部高台阶四个二级构造单元。
盆地基底及周边为白垩系—古近系红色砂、泥岩,夹膏盐层。盆地盖层为新近系中新统至上新统地层,中新统自下而上分为三号沟组(N1s),回环组(N2h),全盆皆有分布;上新统大红猫村组仅分布于盆地西部。盆地最大埋深2430m。
3.沉积特征
景谷盆地中新世早期沉积相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沉积体系:扇和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河流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
(二)烃源岩
1.烃源岩展布
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三号沟组(N1s)深灰—褐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灰质岩、碳质页岩,为湖湾—浅湖相沉积,厚约200~500m,盆地深凹部位最厚可达千余米。
2.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三号沟组三段(N1s3)有机碳含量最高达4.66%,平均1.94%,氯仿沥青“A”平均0.1182%,总烃平均623.7ppm,相应热解烃总量(Sl+S2)平均高达9.36mgHC/g岩石,显示生烃潜力大(表8-18-1)。
表8-18-1 景谷盆地新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统计表
3.有机质类型
盆地烃源岩样品干酪根元素分析结果,其H/C原子比介于1.17%~1.45%,O/C原子比介于0.10%~0.13%,有机质类型在范氏图上主要位于混合型(尤其是ⅡA型)。岩石热解分析结果,也显示了样品均处于混合型(ⅡA—ⅡB)内。在纵向上,ⅡA型有机质主要发育于N1s2中上部(牛4井167.73~321.27m井段)即三号沟组沉积中晚期,这时,随景谷盆地湖水水域扩大低等水生生物增加,其原始有机质输入相应变好。而在三号沟组早中期,有更多陆植碎片输入是和其边缘沉积环境一致的。
4.有机质成熟度
据大牛圈油田钻井资料,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5.21℃/100m,属于高温度梯度,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0.4%~0.84%,岩石热解分析Tmax为430℃~446℃,表明盆地三号沟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已进入低熟—成熟演化阶段。
在纵向上,大约在300m以内,Ro≤0.4l%,Tmax<435℃,OEP>1.2,具明显未成熟特征;300~550m、Ro>0.5%~0.61%,Tmax>435℃,OEP<1.20,甾烷C29S/S+R约为0.30~0.40,进入低成熟阶段。在埋深约550m以下,Ro增至0.84%,Tmax高达446℃,OEP近于消失,甾烷C29S/S+R接近异构化终点(0.54),表明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层位上,大致可以认为,N1s3上部属未熟—低熟阶段,中—下部属低熟—成熟阶段,N1s2已进入成熟阶段。
(三)其他成藏条件
1.储层
盆地储集层主要分布在三号沟组(N1s)第二、第三段,主要为浅湖、湖相三角洲砂体,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中—细粒石英砂岩,次为粉—细粒含杂基石英砂岩。岩石胶结类型以泥质胶结为主,次为方解石和硅质胶结,颗粒接触方式主要为点接触式,岩石颗粒排列较疏松,压实作用较弱,有利于原生空隙的保存。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充填残余孔。储层孔隙度值在18.8%~34.3%,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6%,渗透率最大值为4047.3×10-3μm2,平均560×10-3μm2,属高孔、高渗型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2.保存条件
盆地内普遍分布的三号沟组四段及回环组泥岩厚几十米至300多米,是有利的区域性盖层。
3.成藏配套
盆地主要发育断块、断块—岩性及背斜圈闭,其中大牛圈油田位于东部断阶上,属于断块—岩性油藏,受近南北向及东西向两组断层控制,形成牛2、牛4、牛7三个“井”字型西倾单斜断块。
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三号沟组(N1s)暗色泥岩,已进入低熟—成熟阶段。储集层为三号沟组二、三段浅湖、湖相三角洲砂体,盖层为三号三段及回环组泥岩,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以侧向运移为主,运移距离短,以自生自储为主。
三、资源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
(一)方法体系
本轮评价远景资源量在二次资评的计算结果基础上适当调整参数而得出;地质资源量采用类比法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刻度区进行类比计算;可采资源量的计算首先通过类比法求取可采系数,然后将可采系数乘地质资源量得出可采资源量。
(二)主要参数的获取
1.类比刻度区的选取
景谷盆地和百色盆地都为南方新生界第三系断陷残留型盆地,两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和烃源岩演化史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本次评价中,景谷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采用类比法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刻度区进行类比计算。
2.类比相似系数
类比评价结果,景谷盆地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刻度区的相似系数为0.2192(表8-18-2)。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刻度区相比,景谷盆地在圈闭条件、油气源条件、盖层保存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差,导致其地质评价分值较低,相似系数亦较低。
3.可采系数的选取
根据全国资评项目办关于可采系数取值标准及计算方法的要求以及《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成果,景谷盆地属于南方古近系、新近系小型断陷残留型盆地,可采系数取低值15%。
表8-18-2 景谷盆地石油地质风险分析参数取值表
续表
四、资源评价结果
(一)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景谷盆地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刻度区的相似系数为0.2192,评价单元面积88km2。景谷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0132×108t,可采资源量为0.0020×108t(表8-18-3,图8-18-2)。
表8-18-3 景谷盆地资源量计算结果表
(二)油气资源分布
景谷盆地属于古近—新近系残留型盆地,烃源岩层位为新近系三号沟组,生储盖组合类型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两种类型。油气资源分布层系主要为新生界新近系(表8-18-4)。
图8-18-2 景谷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概率分布曲线图
表8-18-4 景谷盆地石油资源层系分布表
通过评价计算,全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0132×108t,石油技术及经济可采资源量为0.0020×108t,目前在东部断阶带获石油探明储量0.0041×108t。盆地油气资源深度分布范围小于2000m(表8-18-5)。
表8-18-5 景谷盆地石油资源深度分布表
景谷盆地地处云南西部,盆地内为低矮丘陵地貌,盆地油气地质资源自然地理特征为高原。盆地油气资源品质特征为常规油。
五、勘探建议
(一)资源潜力分析
景谷盆地面积小,烃源岩总体上仍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油源不足,且后期抬升遭受剥蚀,保存条件较差。目前的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盆地东部断阶带,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及南、北高台阶带钻探程度仍较低。目前仅在东部断阶带探明大牛圈油田,获探明储量41×104t。本轮评价计算的地质资源量为132×104t,资源丰度较低,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
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带,由于埋藏较深,烃源岩发育且已达成熟阶段,油源相对较为充沛。构造位置及沉积环境均有利于储层的发育,生、储、盖条件匹配关系较好,是下步勘探最为有利的地区。
(二)勘探方向和建议
继续加强盆地东部地区的勘探力度,在老油区外围进行滚动扩边勘探,扩大油气勘探成果。
在盆地深凹部位,积极寻找紧邻湖湾—半深湖、深湖相的扇三角洲及河流三角洲砂体和浊积砂体等,在进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加强岩性—地层圈闭的识别,选择有利圈闭目标进行勘探有望获得较好的发现。
推测盆地西侧发育有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砂体紧邻深凹主要烃源区,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和油气富集地带之一,在继续寻找东部油气资源时应大力在该区勘探以期获得景谷盆地找油新突破。
六、小结
采用类比法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石油刻度区进行类比,计算了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为0.0132×108t,石油可采资源量为0.0020×104t。计算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景谷盆地的勘探现状和油气资源潜力。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总体上盆地资源丰度较低,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盆地勘探潜力分析,提出了盆地勘探方向的建议。
‘叁’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西北为西准噶尔山系(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阿尔加提山),东北为阿尔泰山系(青格里底山-克拉美丽山),南面为天山山脉(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呈现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其面积13.4万km2,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 m,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的油、气、煤共生盆地,尤以侏罗纪煤系最为特征。
1.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及基底特征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见图1-2。其在古生代及其以前时期介于古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属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延部分中的准噶尔微板块之一部分;现代则属于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是由几个微型板块及其边缘活动带拼接而成,北为西伯利亚古板块,其间是乔先哈拉缝合线与它对接;南为塔里木古板块,其间有汗腾格里-康古尔塔格缝合线与其对接。可见,准噶尔盆地位于准噶尔地块的核心稳定区,是一个三面被古生代缝合线包围的由晚石炭世到第四纪发展起来的大陆板内盆地(陈哲夫等,1985)。
准噶尔盆地基底为准噶尔中央地块,目前对盆地是否存在着古老结晶基底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前震旦纪基底,是由前震旦纪的变质岩构成,如黄汲清、王鸿祯、吴庆福、王汉生、胡霭琴等(1993);另一种认为盆地基底为海西褶皱基底,在石炭纪之前属于洋盆,如李春昱、张良臣、陈哲夫及许靖华等(1990)。
航磁、地磁、重力、地震等区域物探资料均表明,盆地基底可能是前震旦系强磁性刚性块体;国家攻关三〇五项目Ⅳ1课题在东准噶尔小柳沟中、下奥陶统荒草坡群下部肉红色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中,用单粒锆石蒸发铅法获得1908 Ma的年龄结果,说明盆地确实存在着中—新元古代的大陆壳基底。再者,盆地东北缘双井子陆缘盆地具台型特征说明,盆地内中新元古界之下有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构成的盆地基底,其上发育有类似双井子地台的古生代盖层,是呈双层结构的地块。总之,近年来的研究反映出准噶尔盆地应具有双层结构基底:由前寒武系结晶岩系和由古生界浅变质岩系构成中、新生代盆地沉积的基底。
图1-2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
2.盆地构造基本格局
准噶尔盆地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盆地边缘地区变形强烈,以侧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冲断推覆变形为主,发育一系列与山系平行的压扭性断裂、褶皱和推覆体;而盆地中部广大地区则变形较弱,以继承性宽缓的坳陷和隆起变形为特色,断裂和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力学性质也有别于边界地区。
1)断裂体系:从力学性质上看,盆地内发育的断裂主要为压性、压扭性、张性和重力滑脱4种类型。断裂的延伸方向、形成时间、活动强度及规模等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压性断裂构成盆地主要断裂类型;压扭性断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和南缘;张性断裂呈东西或北东走向,主要发育于盆地腹部侏罗系;重力滑脱断裂则集中于盆地的南缘。从断裂方向上看,盆地西缘和东部地区断裂走向为北东和北北东;其他地区的构造线走向为北西和近东西向。盆地内主要发育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体系,其中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体系构成了盆地的基本断裂格架。
2)褶皱构造:受基底起伏的影响,盆地内隆坳格局的继承性和长期性发展控制着盖层的沉积特征,也使褶皱构造成为盆地内发育的局部圈闭构造的主要类型。从分布范围来看,褶皱构造的分布遍及整个盆地且与断裂伴生;从成因机制上看,有基岩生长背斜、推覆背斜、挤压背斜和压扭性背斜。
盆地周缘构造的发育特点表现为不尽相同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周缘的这种逆冲推覆作用是在造山后的陆壳上进行的,具A型俯冲的特点,是准噶尔盆地下部的拆离向周缘造山带俯冲产生的薄皮构造。西北缘和东北缘的冲断推覆作用,形成于二叠纪,印支运动期活动强烈,燕山运动早期亦有活动;南缘的推覆构造在二叠纪开始发育,燕山运动期初具雏形,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推覆,南缘东部为正冲断推覆,形成时间较西部稍早,南缘西部斜向冲断推覆、走滑作用和重力滑脱特征明显。模拟实验表明,推覆构造是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常表现为褶皱与逆断层相伴出现;推覆体的内部结构与作用力方式方向和岩石力学性质密切相关。对于盆地腹部广大地区来讲,构造变形特点和构造样式类型与盆缘地区相比迥然不同。
总之,准噶尔盆地内构造样式类型丰富多彩,成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样式类型多样,总体来看,盆地西北部发育“鱼鳞”状逆冲构造;东北部发育“鱼鳞”状逆冲构造和雁列状构造;东、西隆起区为南北走向近直线状的冲断褶皱构造;南缘西部为斜向“瓦拢”状逆冲推覆构造;南缘东部为正向“瓦拢”状逆冲推覆构造;广大中央地区以北西向隆坳格局为特征,并发育正断层和逆断层。
3.构造应力场特征
宋岩等(2000)根据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变形场特征,采用粘土材料对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再根据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分析以及构造样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可知:晚海西—印支运动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是三边挤压,西北缘的挤压力为北西—南东向,东北缘挤压力为北东向,南缘的挤压力为南北向。燕山运动期西北缘、东北缘和南缘的挤压力均为近南北向。喜马拉雅运动期来自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作用力变小,盆地南缘的挤压力十分强烈并伴有右行走滑作用。上述模拟结果再现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形成过程,进一步证明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是在周缘挤压和压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图1-3)。
4.构造单元划分与分区特征
准噶尔盆地形成之前,其中央地块就存在着地幔隆起区,并使上部地壳减薄,幔源上涌,致使准噶尔中央地块发生拉张裂陷,其上的中晚古生代盖层因而破裂解体,形成分布无序、由拉张断裂控制着边界的隆坳相间的三隆两坳构造格局(图1-4)。
晚海西期是准噶尔盆地坳隆构造格局形成、演化时期;印支—燕山运动为进一步叠加和改造(盆地东部改造作用较为显着);喜马拉雅运动重点作用于盆地南缘,对其他地区影响较轻。因此,前人以含油气构造理论为划分准则,考虑到油气勘探的需要,并使所划分的构造单元满足含油气区带评价的要求,自北向南划分出乌伦古坳陷、陆梁隆起、西部隆起、中央坳陷和东部隆起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0个二级构造带(图1-4)。
5.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二叠纪的裂陷阶段、三叠纪至渐新世末期的坳陷阶段和中新世至今的收缩-整体上隆阶段。相应地,其沉积演化经历了早二叠世前陆型海相-残留海相盆地、中晚二叠世前陆型陆相盆地、三叠纪—早第三纪震荡型陆相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前陆型陆相盆地四个阶段。盆地边缘造山带的多旋回活动,对盆地的演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是多次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
图1-3 准噶尔盆地受力方式方向示意图
图1-4 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区图
从煤层气地质角度分析,准噶尔聚煤盆地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煤前的盆地填平补齐阶段(C3—T)
盆地自中石炭世天山运动后形成雏形,石炭世至三叠纪堆积了前陆盆地的巨厚复理石、残留海相沉积、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红色磨拉石堆积的连续序列,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碰撞造山带演化的一个完整旋回。
此时盆地基底的稳定程度较差,盆内的坳陷区与隆起区受周边山区挤压影响,呈断块式升降,表现为先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分布范围不广,沉积厚度不等,起了填平凹陷的作用,惟在盆地东部基性较稳定,沉积层为连续的。到三叠纪时,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三叠纪晚期达到全盛时期,沉积范围波及全盆地,使盆地由原分散的坳陷,形成统一整体大盆地。当时盆地总貌是四周为山系围绕,古地形为“北高南低,北缓南陡”的箕状。湖区分布于南部,东、西、北三面水系流注入湖,以厚大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或三角洲沉积向盆中进积。统一的大盆地和配置有序的沉积环境,为聚煤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盆地聚煤阶段(J—J2)
盆地自天山运动强烈挤压形成雏形后,经历了晚期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挤压作用逐渐减弱,在三叠纪时仅盆缘受推覆挤压,影响范围有限。早侏罗世时,四周山系对盆地的挤压处于相对间歇期,盆地舒张弹性回沉,沉降作用相对明显,水体范围逐渐扩大,早侏罗世晚期达到最大程度,中侏罗世早期开始水退。在水进早期和水退早期,由于沉积环境有利,再加上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繁茂,有充足的成煤物质来源,在冲积扇缘洼地、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极易发生聚煤作用。形成盆地的早—中侏罗世聚煤期,其聚煤作用广泛而强烈,并以煤层层数多、煤层总厚度大、屡屡出现巨厚的单层煤层为特征。
第三阶段:聚煤后期盖层形成阶段(J3—N)
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开始抬升,沉积范围收缩,沉积了一套由细变粗的碎屑岩层,顶部为磨拉石建造。盆地西北部抬升幅度大,缺失上侏罗统;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亦遭部分剥蚀。南部仍为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了较厚的上侏罗统,当时气候已变为干旱,岩性是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泥砂岩互层夹凝灰岩。晚侏罗世晚期,盆地进一步抬升,大部分地区均受剥蚀而成准平原状态。白垩纪时盆地开始沉降,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沉降中心向北偏移至盆地中部一带,最大幅度达3000 m,沉积了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的杂色砂泥岩及红色砾岩。第三纪在白垩纪坳陷的基础上继续接受沉积,沉积面积缩小,沉降中心迁移至西南部安集海一带,最大沉降幅度达5000 m,仍以河湖相沉积为主。这一阶段,除早期抬升受剥蚀外,其余均为沉降接受沉积,累计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成为煤系地层的盖层,提供了较好的煤系埋深条件。
第四阶段:盆地的改造阶段(Q)
第四纪,因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盆地及其周边山区受到强烈挤压,盆边山区再度隆起上升,并向盆内推覆,产生一系列向盆内逆冲的推覆断裂,盆地南缘和西北缘最为明显。由于盆地基底是刚性块体,又有较厚的盖层,相对稳定性较强,在强烈挤压应力条件下,仅产生波状挠曲,形成总趋势向南倾的单斜。而盆地东部背景是陆缘盆地,盖层较薄,产生宽缓的褶皱,惟有盆地南部,一直是坳陷区,受盆地基底与南部山体推覆挤压,使中新生代地层产生线状褶皱,成排成带,并具雁行排列特征。上述盆地被改造变形,均为盖层的浅部,而较深的部分仍为箕状向斜。在此构造条件下,盆地于早更新世后受周边挤压更强烈而整体抬升,从而结束湖盆沉积历史,形成今日之景观。
综合前述,准噶尔聚煤盆地为中新生代大型坳陷盆地,并叠加于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之上,古老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强磁性刚性结晶地块。盆地是在相邻板块挤压条件下得以演化发展。在强烈挤压应力下,盆缘山体隆起,并向盆内推覆,产生边缘坳陷,为盆地充填提供了物源条件和堆积空间;在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期,盆地弹性回沉,坳陷范围不断扩张。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含煤建造;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红色建造,成为含煤建造的盖层。聚煤盆地就在挤压、松弛交替中演化发展。
‘肆’ 洞朗地区到底在哪里,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可以死盯印度“七寸”吗
很多人开始关注洞朗地区,是因为6·18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印军非法进入我国固有领土洞朗地区,那么洞朗地区在哪里,有何重要的战略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距离我国洞朗地区不远处就是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这是一条宽约仅仅20公里的狭长地带,连接着印度的东西部分,是印度的七寸之地。一方面,洞朗地区距离西里古里走廊很近,另外一方面洞朗地区对西里古里走廊呈俯视姿态,因此印度常担心将来的某一天我国会以洞朗地区为突破口,掐住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拦腰斩断。到那时,印度的东部地区将成为一块“飞地”,成为瓮中之鳖。所以说,洞朗地区是我国的战略要地,加强洞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明智的。2020年,洞朗地区第一个行政村庞达村落成,而第一批长住居民也已经乔迁新居。
‘伍’ 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间有什么盆地
陆地上的低洼地貌才叫“盆地”,海洋中的“盆地”叫“海盆”。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盆地即“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又各“非洲—南极海盆”。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位于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南极洲沿岸大陆坡、南安的列斯海岭(South Antilles)和凯尔盖朗海岭间。长约 6200 公里,宽 1500 公里。大部深 4000—5000 米,最深处 6787 米(在西部)。
‘陆’ 印度有没有盆地
没有,只有高原、平原
‘柒’ 盆地分布图片
中国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带与中、新生代盆地构成盆山格局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带与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 ;哀牢山造山带与东西两侧楚雄盆地与兰坪思茅盆地等
前陆盆地fore-land basin
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又称山前坳陷、前渊。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前陆盆地按其形成的构造位置可以分为两类:①周边前陆盆地,紧靠在大陆碰撞所产生的造山带外侧,在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沉积盆地。如中国天山北麓山前坳陷,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恒河盆地和阿尔卑斯山北麓磨拉石盆地。②弧后前陆盆地,发育在岩浆弧之后,常与B型俯冲有关,当断层片叠覆于陆壳上形成荷载时,区域性的均衡沉降产生前渊,聚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如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
前陆盆地的发育主要与冲断层带的活动有关,由于冲断带荷载使岩石圈挠曲,形成前陆沉降。因此前陆盆地演化主要与冲断带向克拉通方向推进有关。当盆地位于活动冲断带前方时,称为前缘盆地。随着冲断带的推进,盆地就位于冲断层的顶部,称为冲驮盆地。
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在早期与晚期不同,早期沉积物通常为海相细粒的浊流沉积,称为复理石盆地,后期沉积物主要为浅水或陆相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 ,称为磨拉石盆地。
从岩石学特征来看,前陆盆地的早期沉积中石英矿物丰富,而长石矿物较少,说明物源主要来自克拉通,后期沉积中含有较丰富的岩屑,说明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由于造山带逐步遭受剥蚀,在沉积的碎屑物中出现倒序现象,如年代较老的砾岩层,其源岩时代较新,而年代较新的砾岩层,其源岩时代较老。因此前陆盆地的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具有相关性。
请采纳。
‘捌’ 印度有什么着名盆地
印度主要以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盆地地形不常见,若说盆地是印度河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