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登月遇到挫折了,印度人是否都有自大的通病
由于印度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而且喜欢误导民众,因此,在印度,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比中国强很多。还有一些印度专家预计,中国经济将很快陷入低谷。这让印度人变得盲目自大。许多印度人民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而不自知。
Ⅱ 印度人的祖先是欧洲人,为何会比我们落后
如果说论祖先来的话,那么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当年非洲的一个女人的后裔。在一场大灭绝中,只有这个女人的孩子活了下来,演变成了如今的地球上的人类。
追溯祖先,并不能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它只能代表了往日的辉煌,并不能代表如今的灿烂。而且当年的欧洲人,并不先进,可以说跟我们来相比,他们就是渣渣。
科技之类的东西都不用提,就单单提手工艺这些东西,他们脱了鞋都赶不上,能甩他们几条街。当时的欧洲,就连卫生意识都没有,还经常都是从窗户那直接往外面倒粪水。因此欧洲经常发生瘟疫,还有一些流行病之类的。
而且就单单印度人来说,他们落后是活该,每一个不知道勤奋的民族都应该落后。去仔细观察一下印度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见过那么懒的,也没有见过那么不卫生的。一个盖房子可以盖三代人还没有盖好的名族,又怎么会先进。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看一下,在中国的五六线城市看一下,再去印度的二三线城市看一下,高下立判,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又怎么能比较。
建议网上查一下印度人的生活,然后看一下恒河是什么样子,就知道原因了。
Ⅲ 印度人在中国,看看一些在华的印度人如何评
了解印度人看中国就去虎视探秘和狐视天下这两个平台,很多印度人评论中国的文章。
Ⅳ 学习印度人如何争鸣
”印度人爱说话,爱争鸣,按阿玛蒂亚 森的说法,长篇大论并非印度人的新习惯,而是有悠久历史的老传统。古代梵语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总被人用来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提并论,但就其长度而言,仅《摩诃婆罗多》就是后两者合在一起的 7倍。由此可见,喜好争鸣和惯于争鸣,在印度有着厚重的历史传统。 争鸣的传统塑造了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质,阿玛蒂亚?森用一双慧眼,发现并证明公众争鸣与印度民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作为印度的民主,虽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但它既不能被西方所遮蔽或者垄断,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民主就是让公众讲道理”,仅从争鸣而言,但凡一个民族有擅于争鸣的传统,这个传统都有可能孕育民主。 希腊和罗马的公众议事遗产当然久负盛名,但印度的公众审议(也可译为慎议、协商)也不遑多让,就连矢志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一群耆那教哲学家后,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任凭教诲。阿玛蒂亚 森本意不在于炫耀他的祖国的光荣历史,而是试图说明,民主以及争鸣的传统,不仅西方人喜欢,东方人也喜欢,它不能被打上西方的标签,然后垄断其专利权。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君阿育王,他通过弑兄而得到王位。并发动了残酷的征服羯陵伽国的战争,建立起古代印度的最大帝国。但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带给他沉重的精神负担,终于他幡然醒悟,决定改变国策,奉行“正法”,于是皈依了佛教。当时的印度,教派之争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阿育王虽然信奉佛教,但并没有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国人,而是矢志确保公众议事能够在没有敌意和暴力的情况下进行,并以诏书的形式,为各教派的争鸣定下规矩。比如,他要求“言谈有节,不得于不当场合溢美自家教派或贬低其他教派,即令在恰当场合,言辞亦当适度,每一方均应充分尊重其他教派”。阿育王的“规矩”,不是压制言论表达,而是鼓励言论正常表达。他的这项议事规则,不仅比19世纪的“罗伯寺议事规程”要早,而且更能体现出民主精神。 阿育王捍卫公众议事之举在后来的印度历史上一直产生回响。两千多年后的印度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就倡导并支持不同信仰的人之间进行对话。作为一位穆斯林统治者,他诚恳邀请各派宗教学者到他的宫廷,倾听他们的说教。他还将不同教派的领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辩论和研究各种宗教和社会问题,以辨明同异,消除误解,进而摆脱宗教矛盾,求得社会和谐。 印度人喜好争鸣,就意味着存在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正如葛维钧先生所言,多元社会存在的长远意义,即在于保证了通向近现代世俗主义政体的道路可以畅通,允许表达不同诉求,乃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的基础。
Ⅳ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每一个邦都是一个小“国家”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印度比较有凝聚力,而不象莫卧儿帝国后
莫卧儿是外来政权,本来就不是印度人,就跟中国的满清统治时期一样,你是外族,没人为你卖命。
Ⅵ 如何概括印度人的出现
印度次大陆(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面积略大于半个美国,人口近乎美国的三倍。印度不仅面积广大,人口稠密,而且还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其历史极其复杂。印度人操五、六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种——黑人,黄人和白人——且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与非洲俾格米人有种族关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类之一,现已在印度消失,但在东部的安达曼群岛仍可发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部和西北部浅肤色的地中海人,他们是约3500年以前入侵该地区的印度—雅利安人的后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广的是着名的达罗毗荼人,但由于这一称呼适用于所有达罗毗荼语系的人,所以它不再用来特指某一种族。另一类型的人,因其与广布在东南亚各地、东及澳大利亚的原始民族有种族关系,被称为澳大利亚人种,他们可能比达罗毗荼人更古老。蒙古人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边境地区。在西部沿海地区可发现阿尔卑斯山区的类型,有的还稍有日耳曼人特征(眼睛呈灰色或蓝色)。因此通常把印度土着称为“有色人种”或“棕色人种”的提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他们肤色各异,但显然白种人早已存在,特别是在印度北部地区。即使是现在,也可在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看到一些身材高大型的地中海白种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已与含有阿尔卑斯山型、澳大利亚人种、蒙古人种和矮黑人特点的民族非常接近。多少世纪以来,尽管有历史上种姓制度的无情隔离,印度仍是一个人类的熔炉。
Ⅶ “圣雄甘地”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受泰戈尔赞誉的“圣雄”(具有伟大灵魂的人),印度民众心目中的“自由灯塔”——甘地无疑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印度是一个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国家,绝大多数印度人无论在情感还是思维模式上都充满着宗教观念。
作为一名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宽容、坚忍、真诚的宗教思想深刻影响着甘地一生所执着追寻的“真理”道路。
甘地所坚守的“真理”正是坚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邪恶,以“仁爱”作为人生信条;推行“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以印度教的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联系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现实理想,唤起印度民众在“坚持真理”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参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能够在印度取得成功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和甘地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作为近代世界最早跨入资本主义文明的国家,英国的民主政治较为完善,在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中逐渐引进西方式民主政体的因素,推行言论自由、保障基本权利、扩大立法会议、吸纳印度人参与政府管理。
甘地虽曾多次入狱,但都受到英国当局的文明对待,在监狱中并未受牢狱之苦和思想改造,仍然享受着基本权利。
作为具备现代民主意识、有宽容之心、有法律观念的国家,英国对印度的民主统治方式才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备了成功的可能[5]。
“一影弱躯,一袭布衣”,甘地以苦行僧式的方式,广泛接触印度民众,身先士卒;他不求名利,一生执着于为国家民族争取独立和自由。
甘地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印度民众的追随,成千上万的印度民众支持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义无反顾地追随甘地走上争取实现印度自治的道路。
历史人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有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考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主张,准确评析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正是立足于印度国情(英国宽容的殖民统治与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借助宗教的传统与印度追求民族独立的渴望,唤起民族凝聚力争取印度自治,追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道路。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Ⅷ 印度的民族主义主要借助什么达成凝聚力
1、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原因
历史上,有许多外来民族陆续进入次大陆,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古代印度基本上处于小国林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了印度
大部分地区,使孔雀王朝达到鼎盛,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相对的统一。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二次相
对统一。而印度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是由英国人于19世纪后半完成的。综观印度历史发展大势,分分合合,分多于合,合中有分。经历了印度教的帝国,也经
历了穆斯林的统治和英国的统治,历次民族整合奠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玄奘早在1000多年前就说过:在印度,肤色有黑有白,他们都是印度人;小国林
立,土邦众多,它们都属于“五印度”。也就是说,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人们由地缘关系树立起一个共同观念:他们都是印度人。
2、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文化原因
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原因,因为凝聚力说到底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文化的无形链接。因此,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民族凝聚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印度文化,尤其要了解印度的主流文化,以及与主流文化密切相关的主流价值观等问题。
(1) 主流文化的亲和作用
印度文化最基本的两大特征是它的多元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从总体上说是宗教文化,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而在印度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
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时期,在穆斯林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教信徒始终占多数。宗教信仰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而印度教信仰是大多数
印度人之间存在亲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起源于原始崇拜和原始巫术,大约到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发展演变为吠陀教,此后又逐渐发展为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
教。150年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
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总之,印度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
印度教的庞杂正表现出它的接纳和包容能力。因此,在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够与之并存,并受到它的影响。望采纳!!!!
Ⅸ 关于印度人的问题,真正懂的请进。。。
当然,对印度人不能一概而论,印度人口巨大,财富分配不均,所以有穷人也是自然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其经济情况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印度有钱人的生活也是你无法想象的呀,尊重并认可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是相处所必需的,当然,在中国也要入乡随俗嘛,某些习惯和观念可以慢慢改的。再说他才22岁就远赴中国大陆经商,说明还是有一定资本的,在国内至少能算个中产吧,一般普通印度人哪里有钱出国啊。说不定还是个印度某富二代来中国体验生活,自主创业也说不定啊。
再说您连他老家是哪个国家都不知道就猜测他是印度人,这就有点牵强了吧,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人都长差不多,怎么就能把对印度人的成见强加于人呢?您还是先问清他国籍再想办法和他相处吧。
Ⅹ 美国网友热议:印度人和中国人有何不同,谁更成功
外国网友在美国论坛上发帖: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他们谁更成功?谁更优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并非一个文明!我认为古印度和现在的印度并没有传承关系!古印度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湮灭!现在的印度是英国人用武力强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杂乱、糟糕透顶!如果没有英国殖民,现在的印度会像欧洲那样,由有很多国家组成,虽然文化相近,却也争吵不休。争吵和斗争,贯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赏印度人的一点是:“自信!没来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