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印度饥荒的原因
国土面积小 人口多 政治因素导致
⑵ 苏联和印度都实施计划经济为什么苏联这么强大。而印度却越来越穷
首先,苏联建国以前的沙俄就已经是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 虽然沙俄没有成为工业大国,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工业发展的底子给苏联的。苏联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28年以来实行全国工业化的“五年计划”国家以工业生产力为发展中心。加上苏联国内资源丰富,靠近乌拉尔山工业地区的地方是东欧主要的煤矿,铁矿和石油生产地之一。反观印度自十八世纪以来虽然经理过一些工业发展,但是当时印度仍然是处于封建卧莫儿皇朝统治,国策主要是以巩固皇权为主,和以抗衡西方国家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差别。而且印度常年忍受国内饥荒,因为宗教和阶级反抗而爆发的民族内乱和英国侵略者的入侵而导致的常年战争使得印度的工业化落后和得不到稳定发展。
在二战爆发后,苏联迅速采取全面军工化措施。在打败德国的同时也在其广袤的领土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系统。战后迅速地转化这些军工企业成为主要民用工业。而且SODS1663说得对, 苏联的工业是集中在重工业, 以钢铁和武器生产进而带动民用工业。 苏联人在战争中学到的效率和力求上游的精神很快让苏联逐步完成了工业化里程。反观印度则长期被英国殖民者占领,国内工业的生产资源主要都供应给英国的工业企业。同时印度还要花钱买用自己的资源制造的英国工业产品。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才逐渐停止了英国对印度的剥削。 所以印度在起步上和后期发展上都已经大大落后于苏联了。
⑶ 印度为什么没发生饥荒
印度粮食单产高
⑷ 印度首都成群饥民追赶食品车,当前印度是有多缺粮
是因为印度的难民越来越多了,再加上印度本就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种族姓氏。可能是因为疫情在印度的影响,很多居民已经忍饥挨饿了。在印度首都,许多饥民成群结队地追逐着运粮车,但一些富人仍然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这表明印度的贫富差距确实很大。
有很多穷人连病床都没有而且这些穷人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疫情的重要性,说明政府根本不管他们死活。在疫情爆发时,印度富豪包机直飞英国,此行费用达77万,但很多平民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印度政府从未向普通居民宣传疫情的危害,以至于这些贫困居民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们只会去恒河祈祷,认为疫情是对他们的惩罚,而恒河能帮他们洗刷身上的罪恶。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疗资源等各方面都面临着食品行业的瘫痪。
⑸ 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无节制的发展下去,未来发生灾难、饥荒怎么办
印度确实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也比较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于是,有许多人就开始质疑,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没有节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在以后会不会出现灾难或者饥荒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吧。
最后,也有网友指出,发生饥荒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与人口数量的多少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一般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关。所以也不必把印度入口与发生饥荒这两者扯上关系,没有必要。
当然,上面是当前网友的一些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你赞成哪一种看法呢?
⑹ 19世纪上半期印度饥荒连连手工业急剧衰弱的原因
这个我想,与英国入侵是有关系的,英国人入侵印度,使当时的印度从富强走向贫瘠,孟加拉国库被洗劫一空,成千上万的金银财宝都被掠夺,人民吃不上饭,整个印度被英国统治着,能不急剧衰弱么?你觉得我说的可对?
⑺ 印度首都成群饥民追赶食品车,是什么原因让印度如此缺食品
1、印度地区的长期干旱让粮食的产量下降。
从2020年到今年为止,印度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处于长期干旱,原本粮食的产量本来就不多,现在产量又要下降,加上印度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导致了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东西可吃,所以就看到了印度首都成群的居民在追赶时停车。
总体来说是以上几个方面让现在印度缺粮食,当然也有其他的方面,比如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印度的粮食生长环境对待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如果遇到冰雹或者极端天气很容易减少粮食的产量。
其次是政策是否合理,印度的国家领导人是否对粮食制定了相关的治理规范和标准?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种得起粮食,吃得起饭。
⑻ 印度真的有媒体上报道的那么落后吗
我觉得印度真的和媒体上报道的,差不多印度这个国家真的是比较落后。
第三就是印度这个国家它种族意识比较重,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印度国家这个国家,他们歧视女性,女性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很不被尊重的,印度的法律也不够完善,所以这个国家不管从经济还是文化都非常的落后。
⑼ 印度即将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底红利还是陷阱
对于印度来说,根据相关的专家预则,可能在2030年就要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1人口大国,那么对于印度来说,如此庞大的人口对于经济发展到底是红利还是陷阱呢?
1、人口数量多,容易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印度企业转型升级
羯门国家在实行业化的过程当中,我"则于劳动的充分运用也使我门国家能够在最近几十年当中快速实现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印度来说它虽然整体的国上面积不大,但是拥有着14亿的人,而且它的整本的人口增长率还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谱长速度,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和度的产业升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不论是先进的制造业还是传的手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都是需要有人的支持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劳动力,那么先进的厂商不会把工厂设置在印度。
⑽ 日本,印度粮食自供不足的社会原因
印度:粮食大国、饥饿大国
“印度用占世界2.4%的国土面积养活全球1/6的人口。”这是国际媒体提到印度粮食生产状况时常用的数据。在粮食安全上有过惨痛教训的印度,严格来说应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中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计算18亿亩合120万平方公里。印度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1/3,却拥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与恒河两大河流冲积平原,给人口超过13.5亿的印度带来肥沃的土地。印度历史上就是农业大国,但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47年独立,印度发生过5次大饥荒。从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生3次较大饥荒,官方统计饿死300余万人。
粮食安全问题是历届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并通过“绿色革命”等举措提高粮食产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国实现粮食自给。现在,印度日常农产品价格保持低水平,粮食略有盈余出口,这与独立前后粮食长期短缺、依靠进口形成强烈对比。为保证农民的权益,刺激生产积极性,印度政府还长期实行粮食收购价保护。在维护社会公平和选举因素推动下,印度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出台《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在有粮食出口的印度,国民饥饿状况却在加剧。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去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印度仍是拥有最多“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国家。报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印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增长3.8个百分点。印度在“2020年全球饥饿指数”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类。英国《对话》杂志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粮食生产大国印度还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情况敲响警钟,提醒各经济体必须重新配置自己的粮食体系”。
日韩紧盯粮食出口国风吹草动
在日本,关于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日本粮食自给率1965年为73%,之后就直线下降,现在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且前景严峻。为改变现状,日本也有乡村振兴的蓝图。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指导方针——“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核心是到203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闻》2019年曾刊发题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处于十分危险状况”的社论,提到日本小麦自给率只有12%,政府必须要有危机感,要推进智能农业,以弥补无法集中农业用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农户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不足。
受疫情影响,俄罗斯、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去年一度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或准备针对谷物出口商征收特别税,这让地少人多的日本更为不安。日本农协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样,如果粮食出口国都‘国产国消’,对日本来说会意味着什么?与生产工业产品不同,日本的农畜产品不可能马上扩大生产。”来自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佐藤康博不无担忧地说:“我有过这样的危机感——食品安全保障是关系到国民生命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备。”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井聪今年1月在《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新闻》上撰文说,农业用地只占日本国土的13.5%,从“食品安全保障”的观点出发,必须将提高“粮食自给率”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目标。此前,《日本产经新闻》曾援引农协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提高食品自给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摇旗呐喊,在地方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那里还没有产生广泛共鸣。”
据报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将汇总有关“在后疫情时代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种信息,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东京大学铃木宣弘研究室给出的一组数据是:“把种子因素考虑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给率为8%,把饲料因素考虑其中,牛肉自给率为11%、猪肉6%、鸡肉12%,而这些数字2035年将降至3%、2%、1%、2%。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日本将无法应对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禁令。”不过,据《读卖新闻》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麦,且日本还有国家储备、大米自给自足。但日本主流媒体还是呼吁,政府必须与商社等民间企业合作,努力稳定粮食供应。据了解,日本很多综合贸易公司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投资农业生产,专门生产面向日本出口的农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过国产实现大米自给自足的作物,不过,据《环球时报》驻日记者观察,一些种植水稻的日本农民却面临收入难以保障的现实情况。秋田县汤泽市是日本着名的大米品种“秋田小町”的产区,在当地劳作近40年的稻农石成寿告诉记者,他同时还种植饲料用稻谷和樱桃,因为“只靠种植水稻无法生存下去,要从事复合农业”。
韩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突出
上世纪60年代,韩国谷物综合自给率曾高达90%,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韩国人肉类消费增加,以及产业化、都市化提高让耕地越来越少,韩国粮食自给率也出现持续下滑现象。目前,韩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4公顷,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09年至2019年韩国政府在粮食领域投入13.52万亿韩元进行扶持,如补贴农民种植水稻以外的农作物、通过援助培训和农资方式培育粮食作物共同经营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并不理想。韩国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5.8%,与2009年的56.2%相比大为降低。受天灾和国际粮食价格影响,韩国2020年出现粮食产量过去52年来最低和价格史上最高的现象。
韩国粮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购买,因此,粮食出口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剧韩国的危机意识。据《韩民族新闻》报道,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去年5月曾进行过“应对粮食危机特别演练”,核心内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韩国农场主下达“进口粮食命令”。目前,共有69个韩国法人在俄罗斯、柬埔寨、中国、越南、印尼等地经营农场,“进口粮食命令”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想方设法将粮食运往韩国。但一些韩国专家还是认为,韩国的粮食安全已亮起红灯,为此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粮食生产率。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其粮食消费量的90%需要进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资发展都市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