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公元前623年印度是什么王朝

公元前623年印度是什么王朝

发布时间:2022-07-26 10:03:43

㈠ 印度历史上有哪些朝代及历史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4000年前曾经独立发明过一种文字,摩亨殊达鲁文字(Mahenjodaro),印度是世界三大国际宗教之一佛教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印度始终没有完全统一过,是英国入侵才统一了印度。印度人又不重视记录历史,研究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古代希腊、罗马、中国和穆斯林国家的文献,近代印度历史则要依靠英语文献。印度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其中大概分为以下各时期:

史前印度
公元前2300年以前

印度河文明时期
公元前2300—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吠陀 时期

梨俱吠陀时期 Rigvedas(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
后期吠陀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
摩揭陀帝国

哈尔扬卡王朝 Haryanka(约公元前545- )
难陀王朝 Nanda( —约公元前324年)
孔雀王朝 Maurya(约公元前324—约公元前187)
巽伽王朝 Sunga(约公元前187—约公元前75)
甘华王朝 Kanva(约公元前75—约公元前30)
笈多帝国
Gupta(约公元320-约570)

普西亚布蒂王朝
Pushyabhuti(约400-约647)

拉其普特时期
Rajput(公元7世纪-12世纪)

朱罗王朝
சோழர் குலம்(846年-1279年)
遮娄其王朝
Chalukya (543年-1156年)

伽色尼王朝
Ghaznavids([[967]年]-1185年)

德里苏丹

奴隶王朝(1206年-1290年)
卡尔吉王朝 Khalji(1290-1320)
图格鲁克王朝 Tughluq(1320-1413)
萨依德王朝 Sayyid(1414-1451)
洛提王朝 Lodis(1451-1526)
莫卧儿帝国
1526年-1857年

英属印度
1857年-1947年

印度共和国
(1947-

㈡ 印度王朝顺序一览表及君主印度历史王朝顺序表

说到印度很多人或许会想到什么呢?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但是问题不大的,小编想到的就是阿三,恒河水治百病,但是其实这些也都比较片面了,真正的印度也还是有很长的历史的,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印度王朝吧,看看印度这一块神奇的土地到底有着什么的过去,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概念,它是一个地理概念,历史上在印度一个地理概念内建立的王朝,有的时候没有全部涵盖今天印度国家的所有领土,有的大大超越了今天印度的范围。
1、孔雀王朝
(出身刹帝利贵族的青年旃陀罗笈多建立,时间是大约公元前324年公元约前185年),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地区,期间佛教发展迅速,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最为着名,为中国人普遍知晓。

9、莫卧儿王朝
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蒙古人的帝国帖木儿帝国崩溃后,皇室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第五代国王沙杰汗为其宠妃修建了享誉世界的泰姬陵。

㈢ 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领土。中国汉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着《大唐西域记》中开始称它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时人们已经会制造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的时代,这时已经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列国并存的时代。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虽然为时较短,但希腊文化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321年,印度赶走马其顿侵略者,建立了着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时期,国势最为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断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纪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领土的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

㈣ 古代印度历史的列表

古印度历史简述

多种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统一的文明进程

自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发现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学者们讲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从吠陀时代开始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192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上游发现了哈拉巴遗址,1924年,他们又在下游发现了摩亨佐·达罗遗址。经科学测定,这是一些处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远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传来的消息震动了当时全世界的学术界,因为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不仅令人吃惊,而且使人们发现,吠陀文明简直是一个黑暗的大倒退时代。

文明的规模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遗址,两城周长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卫城和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其居民数各自约有35.000人。两城相距644公里,形成两个中心,这显然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都城。以后,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发现类似的大大小小的遗址数百处,其分布范围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要大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被人们彻底遗忘的时代。如果说苏美尔文明还能从神话传说中找到影子的话,那么,印度河文明则连个神话传说的影子也没有。好在考古学家发现了它,使这些在地下长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也使我们能够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况。

文明的特点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铜制的不仅有匕首、箭镞、矛头等武器,也有镰刀、锯子、斧、凿、鱼钩等生产工具。农业是当时的重要生产部门,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豆类、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种稻。此外还有椰枣、果树、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乡。居民也从事畜牧业,驯养的动物有牛、猪、狗、驴等。家禽和鱼类也食用。

手工业比较发达。除青铜器外,也掌握了对金、银、铅、锡等金属加工技术,且热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较高水平,尤其是还会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较高水平,如纺锤和纺轮在话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染缸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掌握了纺织品的染色技术。陶器的坯由陶轮制成,再由陶窑烧制。陶窑设计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烧到顶层。陶制品也有一些饰以图画精品。此外,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项链、戒指、手镯、臂镯、足镯、耳环等首饰,既有金银制品,也有象牙和宝石制品。印章是其特产,章上刻有文字和图案,文字约有四、五百个符号,这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但这些文字现在还没有释读通。

商业也很活跃。遗址中发现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东西,如印章在两河流域也有发现,同样,两河流域的圆形印章和金属制品在这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与两河流域有商业贸易往来。学者们认为,这种远程贸易是由海路进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图案。此外,遗址中还有石制的称锤,并有二进法和十进法,这说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这个网址继续看,有七页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㈤ 印度历史上有哪些王朝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见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萨罗、跋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 。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着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1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中世纪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至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的同化过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多种有神论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信奉毗湿奴神者为毗湿奴教派,统称印度教。印度教寺院为培养婆罗门种姓子弟的最高学府。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区域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梵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在中世纪仍没有灭绝。在民间开始流行区域性的语言文字。区域语言相传至今,成为现代按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

㈥ 古印度共建立了多少个王朝,分别是谁在几时建立的,在几时后又为何被替代,古印度和古中国那个发达些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着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
(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外族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
(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 吉祥天
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策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
(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着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㈦ 古代印度有哪几个时期

古代印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有考古发掘的摩亨佐·达罗等古城;第二时期是公元前2000~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第三时期为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孔雀帝国,这个时期是佛教兴盛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石建寺庙和石窟;第四时期是公元6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重新取代了佛教,后来转化为印度教,还有专修苦行的耆那教,形成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寺庙。公元11~12世纪,伊斯兰教徒先行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王朝。到公元15世纪末,印度的建筑伊斯兰化了。

印度婆罗门斯瓦拉庙

㈧ 印度总共有几个王朝

共经历了五个王朝。分别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苏丹王朝、莫卧尔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着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护王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帝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

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年~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据华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罗笈多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高原东部。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时期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年)发生经济危机。嚈哒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灭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

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着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亚突厥人建立,统治中亚南部、伊朗高原东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兰王朝,又称“哥疾宁王朝”,“伽兹尼王朝”。

极盛时期为中亚帝国,占据着伊朗大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

中亚萨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隶(专指宫廷近侍奴隶和禁卫军奴隶)出身的将领阿勒普特勤占领加兹尼,其子萨布克蒂金建立加兹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译鹤悉那、哥疾宁、加兹尼,今阿富汗东南部的加兹尼)而得名。但名义上仍承认萨曼王朝的宗主权,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萨曼王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个地方。不过地方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对中央威权构成威胁,同时一些边远、偏僻地区由各个藩属、附属国、游牧部落头人等代理统治。

4、德里苏丹王朝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

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

5、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波斯语: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乌尔都语: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

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帖木儿帝国崩溃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和葡萄牙殖民帝国等殖民帝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胜利,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

㈨ 印度历史王朝顺序是什么

印度历史王朝经过了三次:首先孔雀王朝,它的时间是公元前324年到前188年,创建的人员是旃陀罗笈多。

其次是笈多帝国,它的时间是320年到500年,这个是属于印度人创建规模很大的帝国。

然后是莫卧儿帝国,它的时间是1526年到1857年,就在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的女子,被评为是印度女皇的称号,然后成立了英属印度,导致莫卧儿王朝发生了灭亡的现象。

印度的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㈩ 想了解印度的孔雀王朝,帮个忙,谢谢!

孔雀王朝

古代印度摩揭陀国最着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造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间,南亚次大陆除极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图之内。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王朝的建立 在难陀王朝统治末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北印度政局十分动荡,到处发生人民起义。出身低贱的旃陀罗笈多乘机崛起,推翻难陀王朝,自立为王,赶走马其顿驻军,统一北印度,于公元前323 年建立孔雀王朝。公元前 305年,塞琉古王国入侵印度,战败求和,把大体想当于今阿富□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印度。约公元前297年,旃陀罗笈多去世,其子频头娑罗继位。20余年后频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在阿育王时期,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经济的发展 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很大提高。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农产品种类增多,农业占有显着优势。纺织、金属加工和造船等手工业都有发展。城市贸易同农村没有联系。印度同中国、两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较活跃的贸易关系。
行政司法 国王是最高权威。下有第一大臣和王子辅佐朝政。另外还有财政大臣和总税务官。设有大臣会议,以供咨询。边远重要地区设总督统治。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从中央到地方设有各级官吏。全国共分 4个省(或5个省)。省下设区。地方官吏任期5年。村社是国家的基层单位。村社头人管理村社的行政事务,并负责税收。城市设一最高长官,负责全面事务,下设 6个 5人小组,分管工艺、外事、征税、商品销售等业务。
司法系统分为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官负责最高法院。地方法院按行政区划分,共为 4级。最低一级的法院由村社行政人员和长老组成。
奴隶制特点和税收 孔雀王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特点是普遍存在着家庭奴隶制,似乎并没有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只是在村社、矿山和行会中使用奴隶。最普通的奴隶称之为达萨-布尔塔卡。
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税,小部分来自国内外贸易税。土地为国王所有,多数学者认为国王是土地的唯一主人。少数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私人土地所有制。土地税一般是收获物的1/6,有时高达1/4,或低至1/8。在城市中,还征收出生税和死亡税等。国家控制着部分地区的灌溉系统;多数灌溉系统则由农村公社控制。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灌溉系统。
军队 孔雀王朝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还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国家有60万步兵,3万骑兵、9000只战象。军队共分 5个部门-船队、后勤、步兵、骑兵、战车和战象。总司令掌管军事事务。
王朝的衰微 孔雀王朝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这个靠武力统一起来的国家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阿育王死后,帝国逐渐分裂,其势力仅及恒河部分地区。约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至此,孔雀王朝灭,巽伽王朝兴。

============================
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撒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由于他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说“孔雀”一词来源于其梵语发音(Maurya)与旃陀罗笈多的母亲的名字发音相近。 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逹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阿育王就是这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 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除印度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定佛教为国教,到处派遗传教师放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约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阅读全文

与公元前623年印度是什么王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人寿财险金融公司怎么样 浏览: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浏览:976
蝗虫是怎么被印度人消灭的 浏览:922
枪火意大利2手机版在哪里下 浏览:704
中国四个选择是指什么 浏览:777
中国国产动画有多少 浏览:215
中国和新加坡时差是多少 浏览:960
不会越南语英文怎么自由行 浏览:190
欧若为印度多少 浏览:791
意大利的润滑油在哪里 浏览:610
英国如何买国内药 浏览:667
印度联邦实力如何 浏览:131
英国王室延续多久 浏览:270
越南为什么人口增长过快 浏览:47
印尼什么插座标 浏览:967
百香果们为什么要去意大利 浏览:528
中国有多少对列车 浏览:208
中国最漂亮山是什么山 浏览:414
意大利面怎么做造型 浏览:535
出差印尼买些什么 浏览: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