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安达曼群岛的人长什么样

印度安达曼群岛的人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27 00:26:18

1. 安达曼群岛人居环境怎样,居住人口多少

安达曼群岛,是孟加拉湾与缅甸海之间、十度海峡之北的一组岛屿,属印度。北隔普雷帕里斯海峡与大陆相距约220公里。南隔十度海峡遥接尼科巴群岛,行政区划上与尼科巴群岛共同组成印度中央直辖区,共有204个岛屿,以北、中、南小安达曼岛为主,有些岛屿无常住人口。面积6,461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为中安达曼岛。统称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面积6461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为中安达曼岛。安达曼群岛常住居民主要是克伦人、孟加拉人和矮黑人。人口314084人。
安达曼群岛属热带海洋气候,全年湿热,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

2. 安达曼岛人怎么样

《安达曼岛人》(The Andaman Islanders,1922)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61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 Radcliffe-Brown)所作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志(ethnography)作品,与同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一同构成了英式社会人类学的经典着作。在这本书中,布朗通过对位于孟加拉湾内的安达曼群岛原住民的考察,展现了他被后世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 全书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提供了对于安达曼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 、宗教及巫术信仰、神话与传说的一份“厚描”(thick description),这种描述相对来说是客观的,往往对以往的民族志作者(如“马恩先生”)进行有所甄别的引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描述基于一位精通安达曼语言的研究者(即布朗本人)对于安达曼社会的亲历式深入调查。而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布朗则为之前记述的仪式、神话与传说给出了自己的较为融贯的解释(interpretation)。这里的“解释”意味着,布朗的工作不仅仅是要探明安达曼人社会生活的诸“事实”,更重要的是赋予这些事实以“意义”。因此,最后两章才是全书的“重头戏”,前面四章可以看做是一个铺垫。如今的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不存在任何完全脱离“意义”的“事实”;布朗在前四章的记述,从结构组织、顺序编制、详略安排、真理标准等方面看,都与“马恩先生”的有所不同——这两个人虽然都可说是以严肃的态度在记述“事实”,但其纲领的差异却造成了他们对“事实”之叙事的差异。 从人类学史的角度看,布朗写作此书的时代正是人文社会学科集体摆脱19世纪泛滥的实证主义和进化论的时代。人类学的“鼻祖”们,要么是醉心于“不带偏见地搜集事实材料”的民族志学家,要么是拥有一个先验的文化进化论 框架、往往强行将零星的田野调查“事实”塞入其中的“摇椅人类学家”(泰勒、摩尔根、一定程度上还有弗雷泽),这两类人的共同缺陷是,由于缺乏对于文化现象的“语境式”研究,因而要么错失意义,要么误解意义(在先验框架中,有时人们不得不误解意义)。 在哲学领域,同时代问世的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27)意味着整体论的视角开始占据主流。虽然拉德克利夫-布朗可以说只是隐约地把握到了这一股潮流,至少在名义上仍然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实证主义框架之内(他声称要去寻找“真正的事实”),但其工作对于人类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领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开始进行解释工作时,他就声明: 民族学者可以获得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印象(其中每一种印象又都是琐碎、模糊的),而他对有关民族的研究可以得到这些诸多印象的引导。民族学者观察得越好,对有关民族的心理特点的总体印象就越精确。这种总体印象无法进行分析,因而就无法记录下来、传达他人,但在对原始社会的信仰和习俗进行解释时,其所起的作用却可能最大。(第174页) 从这一段引文中不难看出,布朗之所以支持一种整体论的、语境式的研究视角,是和他自己的亲历式的实证研究信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在民族的“心理特点”(这个词被布朗用来指称文化)之中,有许多东西属于“默会层面”,这显然是那些“摇椅人类学家”在其基于文本的研究之中无法接触到的;而这些默会层面恰恰就是民族志书写的“语境”。布朗尖锐地批判了以往那种收集零星的现象进行谱系“编织”的工作方式: 要想对两个不同社会的两种明显相似的习俗进行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推断,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两种习俗的确相似;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又必须了解每一种习俗在其所属民族的思想中所具有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比较法,不是将一个社会的某个孤立的习俗与另一个社会的整个制度、习俗和信仰体系进行比较。总之,我们需要比较的不是制度,而是社会的体系或社会的类型。(第174页) 在这里,布朗可说是克服了文化比较研究之中的自然态度,即根据文化表象的相似性来进行“归纳”的倾向。经典的实证主义认为,单个的经验观察事实是最为基础的,这种自然态度导致的后果就是,往往将事实从其意义语境之中孤立出来。从这一点看来,布朗实在可说是“怀着实证精神的非实证主义”。 以这样一种纲领去研究安达曼人,布朗得出了大量有创见的结论。例如: 任何情感的仪式性(即集体性)表达,既维持了它在个人思想中的必要强度,又使得它能够世代相传。(第176页) 他并不急于将这些结论推而广之,而是严格地将其限定在一种文化之中进行解释。布朗认为,安达曼文化自身是一个整体,单独考察其中任何孤立的环节都是没有意义的;但他同时又(有些奇怪地)坚持,这个文化整体独立于其它文化,尤其是独立于其形成的历史。下面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他的反历史态度: 所谓习俗的解释,并不是去找出其由来(或起源),而是找出其含义。(第173页) 为什么布朗如此自觉地反对历时性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深受历时性的进化论的影响,相应地也有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弊端,布朗此举是为了矫枉过正;第二,在日常态度下,一种规则的起源往往冒充对其意义的解释(例如说习俗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祖宗定下了它”),从而使人们与真正的解释失之交臂。形象地说,假如布朗之前的人类学是一部传奇小说,跨度宏大而细节不甚精确,那么布朗试图做出的民族志就是一张照片——他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研究做出了限制,目的则是追求准确性和意义的连贯性。这种照片式的研究进路,受到了后来学者的不少批评,但我们仍然应当承认,没有这个阶段,人们就不会对民族志叙事的时空尺度方面有如此自觉的意识。 在以上前提下,布朗的“功能主义”就很好理解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原始社会的每一种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就像活体的每一个器官,在这个有机体的整体生活中都起到某种特定的作用一样。(第173页) 换言之,功能主义的核心在于,解释习俗和信仰这样的文化现象的意义,就等同于去寻找它们在社会组织之中的功能。例如安达曼人的舞蹈“允许个人虚荣心在舞蹈中得到尽情的表达,从而保证了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价值有赖于自己与伙伴之间的融洽”(第191页),又如成年礼“将青春期的小伙子或小姑娘置于一个异常的位置,仿佛是处于社会之外,通过这种手段使之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意味着什么”(第208页) 。简单地说,对舞蹈的解释就是它促进了社会融洽,对成年礼的解释就是它有助于青年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里都存在一个“为了……”(for)结构。 在时空高度受限的情况下,这种对于功能的强调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就好像在医学中,一旦基本的医疗模式变成对单个病人的单次诊断,就只能够关注诸如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问题。此外,流行于英美世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对此也有影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就是诉诸结果、效用。不得不说,布朗及其功能主义态度是相当朴素的,仍然采取着柏拉图以降的“将社会类比为人”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社会之中多个自主的主体所展现出的丰富维度,就好像诸社会组织(如家庭、宗族)仅仅是被动的社会机械而已,而社会中的人却成了脸谱化的、无个性的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功能主义的解释方式,由于历时性维度的缺失,而无法解决文化现象的发生问题。诚然,布朗说清楚了安达曼人舞蹈的作用,或者说后果;但他从没有解释,为什么恰恰出现了这样一种舞蹈?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另一种?要解决发生问题,要理解文化现象“是其所是”的条件,就必须转向文化的历史和谱系,并且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大范围的横向比较——这恰恰是布朗的前辈们有所涉及、而他自己却激进地放弃了的领域。 此外,布朗的功能主义还有着一个远远称不上坚实的根基,那就是当时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之中向来存在着一种自我与他者的“精神分裂”,即整个学科的对象都是研究者眼中的人类“心灵”,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地位不等,尤其是研究者自身的心灵性质往往作为一些未经考察的前设而存在于研究结论之中。在整本书中,布朗不停地援引当时的心理学成果,但又往往浅尝辄止(多半是因为他在这方面并不内行),这些心理学命题自身的不坚实性和不彻底性(往往用一个名字,如“皮革马利翁效应”,来指称某种心理现象,此后便不再研究)无疑会撼动布朗的文化解释的基础。 说完了“功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结构”。我认为,布朗工作方法之中的这个成分,虽然远没有像功能主义那样被他自觉地坚持,意义却更为深远;人类学之中甚至专门有一个重要的流派“结构主义”(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大体上说,结构主义在布朗这里意味着,文化之中有一些并列或对立的要素,这些要素分别代表着社会生活之中的一些同样并列或对立的领域。例如在解释神话传说时,布朗就涉及到了活人与死人(精灵)世界的对立、白天与黑夜的对立、森林与海洋的对立、方向相反的盛行风及其“主管神”之间的对立。这一系列框架,为读者理解安达曼人的整个习俗和信仰体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就像不理解阴阳就不能理解中华文明,不理解善恶就不能理解基督教一样。布朗与列维-斯特劳斯之工作的这种相似性,也许来源于他们共同的理论先驱——涂尔干(或许还有莫斯);不同的是,列维-斯特劳斯成熟形式的结构主义更为关注文化之间的横向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有一个“附录”是关于安达曼人的技术的,但在其中仅仅有一些纯粹客观的描述,而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我认为其原因并不是布朗不能够用功能主义来处理这个论题(那种“人类为了做某事而发明了某工具”的说法屡见不鲜),而是因为,在技术这个涉及到人在面对世界时的具身性(embodiment)的领域,布朗所依赖的心理学将面临它最大的困难。 此外,布朗在具体的行文中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一提的创见,例如神话之中为何普遍存在着逻辑矛盾(第294页)、相对于形式主义伦理学而提出一种“质料伦理学”的可能(第298页)、传说之所以多半涉及那些没有实际效用却又不能逃避的动植物,就是为了进行“意义弥补”(第289页)等。在这之中,我认为对当代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在以下这段话中: 新成年者本人并非仅受恐惧情感的控制,尽管其心中的情感状态是建立在恐惧本能的基础上。他将要做的对他本人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但与此同时,只要好好遵守应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就可以彻底消除那种危险。就这样,他体验到的,是对自己所行仪式的重要性和庄严性的一种强烈感受。(第209页) 这里布朗的观点是:要使人服从传统,就要①强调或者建构出一种危险,继而②告诫人们要避免危险就只能够服从传统。这个形式上以功能主义的句式写下的、有关“原始社会”观点,却可以说恰恰是整个现代性的根源:首先为自己创造危险(“险恶的自然”、心怀叵测的“邻人”、威力无穷的技术、骇人听闻的疾病),然后利用对于这种危险的恐惧来使人们“就范”于技术的摆置(自然科学、道德“科学”、弥补或抑制性技术、医疗保健)。一个学化学的学生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必然会学习一大堆安全条例,伴随着讲解的是对以往发生的惨烈事故的展示,学生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就学会了如履薄冰地做实验。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被告知,如果不服从命令,就会为整个团队带来灾难(训练者因此总是为了个人的错误而惩罚集体,来强化这种印象);如果和平时期不“刻苦训练”,战时就死无葬身之地。在人类头顶上悬挂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正是人类自己。 由此也可以看出布朗这本民族志作品的永恒魅力:人类学通过考察“异文化”,恰恰提供了对于我们自身的返观(retrospect)。布朗的工作方法难免有所缺陷,然而他在《安达曼岛人》之中所展现出的研究视域,所揭示出的深刻论题,却永远等待着人们去孜孜求索。 主要参考书目 [1] 拉德克利夫-布朗(A. Radcliffe-Brown):《安达曼岛人》,梁粤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穆尔(J. Moore):《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3] 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高增杰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 安达曼岛土着人

安达曼群岛土着居民堪称世界最矮小人种。另有人类学家认为,非洲布什曼族、美洲迪格尔印第安人、火地岛人为最矮小人种。该地土着居民平均身高不足四英尺,许多正常成年人远未达到此高度

4. 安达曼群岛人来自哪里

在孟加拉湾东海上的安达曼群岛,居住着一个古老奇特、与外界隔绝的神秘民族,目前他们的人数只有500人左右,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个民族的人面部阔,鼻梁直,皮肤颜色像煤炭一样黑,或呈稍带微红的菜色,头发黑短而略弯曲。他们身材较矮小,成年男子一般身高为1.4米,最高者不超过1.6米,成年女子的身材更矮小。从人种学方面来考察,关于这个民族的起源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一,目前尚难加定论。

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民族起源于史前时期,是远古内格里托人的后裔;有些学者不同意上述论断,他们认为,这个民族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罗格人种(尼罗格是人种学上的名称,意思是黑色人种)。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民族与居住在非洲刚果和安哥拉密林中的俾格米人是同类人种,同属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但若真是俾格米人种,那么在远古时代,他们是怎样从非常遥远的非洲来到亚洲的呢?这是令考古学家和人种学家们迷惑不解的问题。并且以上种种看法是否真实可靠?至今也难以肯定,还有待于考古学家和人种学家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这个民族目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氏族制阶段,有些学者把他们称为“石器时代的残存者”。无论男女老少,几乎全是赤身裸体,双足无履,只有一部分成年人才在肚脐眼下三四寸处束一块极狭长的兽皮以遮羞,或把树叶串起来系在腰围,有些成年的妇女下身着草裙(全用野草编织成的)。他们主要使用木棍和石器工具,石器的加工除了用打击或琢削的方法之外,还有压削、磨光、钻孔等等方法,能制造出精确适用的具有锋利刃口的石器和骨器工具,器形多样,精巧美观。

除了骨器和骨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同时还有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所谓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就是用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例如在木棒上装上石制的矛头,在木柄上镶嵌石斧等。他们使用的弓箭,箭头也是细小的石器。弓箭和各种复合工具、复合武器的制造和广泛使用,这是他们技术发展中的重要进步。他们在热带丛林中和海上进行狩猎,并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他们狩猎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和长矛,狩猎的方法多种多样。他们具有高超的射击和刺杀本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是他们社会的基本细胞。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在氏族内部,除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之外,所有生产资料都为集体所有,生产和消费都建立在严格的集体原则上。全体成员的集会(氏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重要的事都由氏族议事会讨论决定。以男子为中心,血统关系按父系计算。氏族的首领由年长的男子担任,受到高度尊敬。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的义务,在同一氏族内的成员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全氏族人要帮助复仇。每人在氏族有自己的名称,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墓地。部落之间有比较明确的领域,并且以统一的方言和宗教观念相联系,每个部落都有部落的酋长。各氏族首领组成部落议事会,一切重要的问题由部落议事会决定。

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是神秘而又可怕的,对一些自然现象如打雷、闪电、刮风、下雨等等,都无法解释、不可理解,他们觉得自然界中似乎到处都有威力无穷、不可捉摸的精灵在发挥作用。于是,日月星辰、山石河海等等都成了他们崇拜的对象。他们不理解梦境和死亡,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由某种神秘的东西——灵魂所引起的,灵魂可以与肉体分离而独立地游荡,于是他们便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他们以为某种动物或植物对他们具有特别的善意,于是他们往往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亲族或祖先来加以崇拜,这种崇拜就是腾图崇拜,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相结合,就形成了把代表自然力量的神看作具有图腾形式的宗教观念。

5. 安达曼群岛的人种血统

居民主要是克伦人、孟加拉人和矮黑人。人口314,084人。
历史学家认为,2000多年前这些黑人曾在东南亚诸海岛上辗转生活,但是现如今绝大多数岛屿上还有一万多黑人,可目前大约只有500人左右了。他们是现在居住在地球上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的残存者。由于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因此无论他们的身体形态还是他们的文化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他们嚼草根,吃野果,不会耕作,和他们长相酷似的狗是他们惟一的饲养动物。原始型的方箭是他们使用的武器,捕鱼时用四个齿的鱼叉,射猎野猪时用临时捆绑的箭杆。有时候,他们还从失事的船只上弄些铁下来,做成箭头,小刀和锛子。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安达曼群岛的存在。公元9世纪阿拉伯旅行者和13世纪马可·波罗都曾谈到安达曼群岛。当时马可·波罗称“安达曼”为“安加曼尼”。15世纪又有人叫它“金岛”。1789年9月,布莱尔大尉受孟加拉政府的指令在安达曼群岛东南湾的南安达曼岛上建立犯人流放地。这个流放地当时叫作康沃利斯港。两年后,孟加拉政府反流放地连同它的名字“康沃利斯”港的名字转到安达曼群岛的东北部。1844年,“布里顿”号和“鲁民蒙德”号两艘军舰在群岛附近失事,土着居民以为是向他们进攻,就将船上人员全部杀死,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为了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英国决定占领群岛。在1855年,他们制定了一项殖民地和囚犯流放地计划。但由于1857年的印度兵变,这项计划被打乱了。为了惩罚兵变中的俘虏,英国1858年初又在布莱尔港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流放地。1942年3月,日军侵占了安达曼。1945年10月,印度将其收回。随着孟加拉、缅甸和英属圭亚那的移民涌入,群岛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渐渐地繁荣和发达起来。

6. 安达曼人的介绍

安达曼人1(Andamanese)为南亚少数民族,居住在安达曼群岛,分为大安达曼族、翁格族、雅拉哇族、森体内尔族四大民族。四个民族部落人数极少,都只有百来人,甚至只有20多个人,均属非洲黑人的后裔,和分布在马来西亚的塞芒人、菲律宾的阿艾塔人同属于一种情况。大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2,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分支,由头人管辖。保留母系制残余。人口逐渐稀少。

7. 安达曼群岛人为什么可怕

原因如下: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非常异于我们的认知。安达曼人由于住地遥远,极端排外。他们平均高度不到1.20米,一般男子的身高也不超过1.5米。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全都不习惯穿衣服。而是赤裸着身体。他们的脸长得比较大,鼻子直直的,头发黑而且长不长,皮肤像漆一样黑。

《诸蕃志》“海上杂国”条,称“晏陀蛮国,自蓝无里去细兰国,如风不顺,飘至一所,地名晏陀蛮,海中有一大屿,内有两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无人烟,其大山周围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舣岸。山内无寸铁,皆以砗磲蚌壳磨铦为刃。”

简介:

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是孟加拉湾与缅甸海之间、十度海峡之北的一组岛屿,长期以来,人们把北安达曼群岛、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统称为大安达曼群岛。其它还有兰德法耳岛、韦斯特岛、小安达曼岛等主要岛屿。

安达曼群岛、十度海峡和尼科巴群岛统称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是印度的海外领地。

8. 安达曼群岛土着居民特征

在孟加拉湾内名为安达曼群岛(Andamans)的岛链,特别引起
人类学家们的注意。人类学家们在岛上发现了很少居民,他们是些粗野的类似儿童的蒙昧人。这些蒙昧人身材很小(男人低于五英尺),他们的皮肤是黑的,头发鬈曲;其断面非常扁平;头发的状态由于他们有给自己剃头的习惯,读者可用想象去补充。但是,在这些方面和非洲黑人相似的同时,他们跟非洲黑人也有不同,颅骨不窄,又宽又圆。嘴唇不那么肥厚,鼻子不那么宽,下颚不像非洲黑人那样有力地突出。解剖学家们认为——这种意见已被弗劳尔的颅骨研究所证实——安达曼岛上居民可能是某种极早的人类部族的残余,或许是原始黑人类型的最优秀的代表,这一类型后来在传布到世界广大地区的情况下,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9. 安达曼群岛现存的安达曼人,他们的舞蹈有什么特点

安达曼人是处在早期石器时代的现存民族。比如亚洲的安达曼人舞蹈,他们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原始风貌,了解他们的舞蹈,有助于我们得知早期人类舞蹈的状况。安达曼人舞蹈仍然是对类人猿环舞的直接继承,只不过比类人猿舞蹈更进化了一步,它不仅动作复杂,而且队形变化也变得复杂了。动作可以随情所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舞者边歌边舞,抒发自己的性情。

10. 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

南亚印度少数民族。居住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人数极少。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即黑色人种)尼格利陀类型(尼格利陀人)。使用安达曼语 ,语言系属未定。无文字。信鬼神和巫术,惧怕树林、海洋、疾病和祖先“鬼魂”。安达曼人原分10个部落,每个部落占有一定的区域。部落之下分为若干地方集团,由头人管辖。保留母系制残余。集团内的事务由年长的男人和女人处理。无法律。对危害他人生命财产者,由受害者本人或联合亲友进行报复。靠采集、渔猎为生。所用工具极为原始。能制造粗陶器、独木舟,会用竹篾、藤条、蔓草编织篮子。不懂驯养牲畜。实行一夫一妻制。没有表示各种亲戚关系的称谓,通常直呼名字。一般无衣着,男女都剃发,喜欢全身刺青,佩戴用骨、贝、木竹以及树叶、藤蔓制成的腰带、臂箍、手镯和项链。
孟加拉湾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的原住民,属于尼格利陀(Negrito)人种,马来西亚的塞芒人(Semang)和菲律宾的俾格米人(Pygmy)也属该种族。安达曼人已经摆脱了部落习惯,接受了现代印度的生活方式,统称为大安达曼的三个大岛的居民更是这样。但在南安达曼、拉特兰(Rutland)及小安达曼等较小岛屿上的贾拉瓦人(Jarawa)和昂格人(Onge)等部落中,传统的文化仍然存在。说安达曼语的约有1000人。直到19世纪中叶,安达曼人由于住地遥远,极端排外,屠杀一切外人,在物质或文化上都没有重大变化。残留的部落现仍不识耕种,仅靠打猎和采集为生。是唯一不知取火方法的民族。

阅读全文

与印度安达曼群岛的人长什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多少对列车 浏览:206
中国最漂亮山是什么山 浏览:412
意大利面怎么做造型 浏览:532
出差印尼买些什么 浏览:897
韩国在中国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812
意大利哪个国家确诊人数最多 浏览:986
中国被割了多少地 浏览:973
意大利进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浏览:490
印尼的天空在哪里 浏览:62
伊朗拐点是什么意思 浏览:523
意大利拉瓦洗车机哪里生产的 浏览:259
印尼虎内蒙怎么引起 浏览:555
伊朗闪电战斗机用什么发动机 浏览:108
英国贸易银元价格如何 浏览:133
伊朗国旗为什么是红色 浏览:860
英国补办长期护照要多久 浏览:877
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什么 浏览:126
意大利语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27
法国意大利哪个给的时间长 浏览:967
中国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