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Ⅱ 印度是怎样发展的
印度的发展是一种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工业现代化,特别是重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是谈不上会强大的。首先在没有大型农业机器装备的条件下就无法提高农业商品生产效率,粮食等农副产品供应不充足,那么多人吃什么?也即农业基础不牢。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得在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已不在话下的情况下,由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挤劳动力而引发的第三产业发达和人数增加,才是符合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规律的正常发展。但对于象新加坡那样的小国和台湾、香港等的小地方来说,通过发展某一产业或行业是可以的,但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这样的的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当然,对于印度那种的私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各个资本家的私有资本必竟是有限的,很难办大事,又没有国有大企业来做基础设施那样的赔本买卖,资本市场又不发达,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的力度又软弱无力,资本家又不服天朝管地各行其事地只能办小事,因此,其只能从做小买卖的第三产业开始积累。
而中国如果没有毛时代的集中大钱办大事的发展重工业,并对农业、轻工业等的现代化机器装备全面武装所引发的跨越式发展,现在中国的发展程度不会比印度强多少。
Ⅲ 印度有轻工业吗怎么样
如果是牛皮和猪皮,绝对不可能来自印度。
曾经长期做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相当发达。至今加尔各答是着名的轻纺城。事实上,印度工业实力长期超过中国。因为印度没有直接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基础设施保存完好。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中国的轻工业如病毒一样疯狂发展。在印度,人民对西方的民主很崇拜。印度也自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雇主是不得随便对待工人,无偿加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人理解的所谓“怠工现象”很普遍。印度人情愿做乞丐也不会做低工资的收剥削者。(印度不歧视乞丐,认为是一种修行,类似理解为苦行。)中国的轻工业并不值得骄傲,它是中国特色旗帜下,人民的血泪路。是先富起来的人欠广大人民的血债。
Ⅳ 印度工业特点是什么
印度工业特点是:
1、印度的工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独立以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1950~1965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8%,1966~1980年,降为4.2%。虽然发展速度不算快,但却比较稳定。
2、印度的工业的发展不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多种基础工业在内的40多个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原子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过去,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是工业的主体,现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
3、印度的工业品的自给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来还能向国外输出一些轻、重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工业技术。印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匮乏,运输紧张,资金和先进技术等对外依赖严重,人均工业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等等。
4、印度工业的地区布局在独立以后有很大变化。过去(1948年)以孟买为中心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计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
5、孟买—浦那区,长期以棉纺织业占绝对优势,孟买是靠周围广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发展起来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机械、化工两大部门在国内地位也很突出。
Ⅳ 印度为什么不发展工业
我个人认为,无论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需要配套能跟上,比喻电力、交通、人力资源、政府经济政策。印度政府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所以至今这些条件还有很多依然不具备,比喻交通,听说印度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电力跟不上(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就有生小孩停电的场景)。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印度有人力,但是服务于人力的配套没有跟上,比喻衣食住行。制造业也需要强大的外资企业注入,印度改革开放比我们晚,因自身的种种原因导致外资企业在硬度投入较少,甚至连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都不如,印度不像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大量的外资企业注入。
印度在服务业和IT软件产业上发展要比我们好很多,号称世界的办公室,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占印度GDP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他们国民经济中自然就忽视了工业。当然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肯定是不行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很容易出问题。
而且我个人认为印度人比中国人懒惰而且没有中国人头脑灵活。
印度这几年经济增长要比我们快,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与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不断扩充军备,霸占我藏南地区,虎视眈眈我阿克塞钦地区,严重威胁我西部地区,千万不要小看印度。
Ⅵ 重工业和轻工业是什么来的
重工业就是生产生产用品的
比如做机床
轻工业就是生产日用品
比如生产脸盆
Ⅶ 印尼坐拥3亿人口、3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为何它还是个三流国家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周边还有300万公里海洋,这样一个国家,海产资源丰富,可是为什么还是一个三流国家呢?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三点则是印度制度上不适应
我们知道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男女不平等概念,他们认为男人的社会地位大于女子,女子就应该照顾孩子,甚至有的还要出去打工养活一家人,这种情况在城市还比较轻,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矛盾阶级化,自然会成为印度落后的导火索。久而久之,很多男人都不出去当劳动力,劳动力稀缺,就业也更困难。
Ⅷ 印度如此贫瘠却有大笔军费购置武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印度人口众多,大部分人们从事农业或者旅游业,印度的年轻人从事IT工作使经济得到发展。加上政府推行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给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
还要另一方面的原因印度高等教育发达,凭借信息技术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成为技术支持的中心。虽然印度制造业比起中国来依旧十分落后,但是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在服务业上,凭借政策和先天优势,印度已经远远领先于依旧满足制造基地地位的中国。
Ⅸ 印度的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工业文化农业
位于印度洋的北部亚洲的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为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于夏季.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 29 7 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
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在社会条件方面,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981 年
总人口68,863 万,劳动力资源充足。印度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还在历史的早期,印度的农业就较发达,精美
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棉布、毛织品、颜料、香料等远销欧洲等地。
冶炼技术也比较高,在文化艺术和雕刻建筑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纪以后,由于遭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封建
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印度却成为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独立以后,印度
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全世界来看,
印度经济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其增长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长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 年时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业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独立后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农业由51%降到33%,但是总的说来印度
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的农业,独立后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单位耕地
面积上的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拥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几乎年
年进口粮食的印度,最近已连续几年基本自给,茶叶、油脂、糖、香料等农
产品的出口也比过去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如果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
然条件,则其农业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较低的。(1)生
产技术落后。目前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为手工劳动,挽牛是是主要动力。
在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22.7%,而其化肥消费量
仅占16%,拖拉机数量则不到11%,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指数高而复种指数低。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7%,超
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抛荒休闲。
以印度丰富的水热资源论,农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长,但迄今大部分耕地仅
为春种和秋种两种,夏种比例低,总的复种指数较低。(3)单产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叶外,其它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棉花仅为世界平
均单产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产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
之一。印度虽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但因营养缺乏,体质退化,生产性
能低。印度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黄麻、
红麻等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茶、稻谷、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单
产不高,故其总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
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印度的工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独立以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1950~1965 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8%,1966~
1980 年,降为4.2%。虽然发展速度不算快,但却比较稳定。工业的发展不
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多种基础
工业在内的40 多个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原子能、电子、航空
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过去,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是工业的
主体,现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业品的自给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来还能向国外输出一些轻、重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工
业技术。印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匮乏,运输紧张,资金和先进技
术等对外依赖严重,人均工业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等等。
印度工业的地区布局在独立以后有很大变化。过去(1948 年)以孟买为
中心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达巴德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计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如今这三个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从而使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业区:(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区,以麻纺织和机械工业最为
重要,其它轻工业规模也较大。(2)孟买—浦那区,长期以棉纺织业占绝对
优势,孟买是靠周围广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发展起来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机械、化工两大部门在国内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达
巴德—巴罗达区,以棉纺织业为主,其它轻重工业部门也有一定基础。(4)
乔塔那格浦尔高原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煤、钢产量均占印度全国
的四分之三,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马
德拉斯—班加罗尔—科因巴托尔区,过去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独立后新
兴部门发展很快。班加罗尔现为全国第三大工业城市,机械工业比重之大在
国内居首位;马德拉斯近年汽车、冶金、化工等部门发展较快;科因巴托尔
是全国第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除以上工业集中区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业城市还有坎普尔、德里、海德拉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