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印度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古印度的建筑是石窟。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石窟艺术,其中最着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
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佛殿和僧房两种,内有大量的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据说唐玄奘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1)印度着名的塔是什么塔扩展阅读: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位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陆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欧罗巴人种)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⑵ 印度新德里顾特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塔,为何能屹立千年不倒
印度新德里顾特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砖塔,应该是建筑奇迹。
⑶ 印度德里的库特卜塔只是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表达一种震慑力吗
库特卜塔(也叫胜利塔)
库特卜塔约建于1199年,原本是德里最后一个印 度 教统 治 者乔汉为他的王 后建造的纪念物,兼有眺望游览功能。
1199 年德 里的穆 斯 林 统 治者库特卜将其改建为伊 斯 兰 风格,成为附近库瓦特·乌尔·伊 斯 兰 清真 寺的一部分,成为中 亚 穆 斯 林 成功入 侵 占 领 印 度后为了庆祝 胜 利而建成的纪 念 碑。
⑷ 印度的着名建筑有哪些
印度的着名建筑有:
1、泰姬陵: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印度孟加拉湾附近的科纳拉克,离加尔各达400公里。神庙由13世纪的羯陵伽国王那罗辛诃·提婆建造,是婆罗门教的圣地之一。太阳神神庙表现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形象。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6匹马拉着战车。
⑸ 印度的那三个塔叫什么
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位于鹿野苑,4世纪左右芨多王朝时 为阿育王所建,
库塔布塔(Qutab Minar)位于新德里南部,是印最高的塔,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大涅盘塔(Maha Nirvana Stupa)用于纪念佛陀涅盘
⑹ 印度早期佛塔建筑的典型范例是哪个塔
阿育王时期另一种重要建筑是佛塔。传说这位虔诚信佛的皇帝曾“敕建八万四千塔”,用以分散保存佛舍利。此数虽然未必确切,但阿育王时代造塔成风是历史事实。在古印度所有的佛教建筑中,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塔建筑的典型范例。塔的直径约37米,高约24米。大塔中心半球形覆钵,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即阿育王时代,桑奇大塔的建造和完善前后跨越4个世纪,历时近300年。在孔雀王朝之后的巽伽王朝时期,在大塔覆钵土墩外面垒砌砖石,涂以灰泥,顶上添建一方平台和三层伞盖,底部构筑沙石台基、双重扶梯、右绕甬道和围栏,始具现今规模。安达罗王朝时代,又在大塔围栏四方陆续建成四座沙石塔门。桑奇大塔对后来的佛塔建筑产生深远影响。如今,桑奇大塔以它佛教圣地的地位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凭吊佛教古迹的众多游客。
⑺ 印度的顾特卜塔介绍
顾特卜塔距新德里15公里,是印度最着名、最高的古塔。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遭受入侵的“屈辱血泪史”。但是,外来者在摧毁被占领者原有文化的同时,又有意或不得已将后者一些东西据为己用;后者呢,也会在反抗或无力反抗中,最终把外来东西转变为自身组成部分。
顾特卜塔属于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建于德里苏丹国(公元1206年至1526年)时期,向世人证明当时的穆斯林统治者已用铁血手腕完胜印度教,使佛教彻底颠沛流落他乡,并使北印度大部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
此塔是宣礼塔,也是胜利塔,对印度教信徒和伊斯兰信徒都有独特意义。
在顾特卜塔四周转悠,人们会不由自主抬头仰视,赞叹塔身雄伟、精致、高耸入云;而细读相关历史,得知此塔及其清真寺是在毁掉20多座印度教神庙基础上所建,又不禁使人几声叹息。
留存至今的古代辉煌,大多经历过腥风血雨,或属于非人道行为杰作,宗教遗址更是如此。这种情况在世界许多地方屡见不鲜,如西班牙人曾横扫南美,相当彻底地用教堂取代了当地各种神庙,从而统一了信仰,一劳永逸。
古代印度战争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当时历史转折点,也深深影响着当今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印度目前有超过1.6亿穆斯林,尽管其社会地位在法律上与印度教徒无异,实际情况如何?外人所见怕只是管中窥豹。当初,伊斯兰教未能彻底消灭印度教,今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们仍是谁也改变不了谁,还得继续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然隔三差五仍闹出不和平之事。
顾特卜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会因其壮观产生产生敬仰;对印度人而言,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已至少在表面上敬仰顾特卜塔之类的伊斯兰教圣地,然而,要真心实意将异教圣地视同自身信仰绝非易事,那需要无限包容和宽恕之心、以及超越宗教的真正国民意识。
⑻ 浮屠塔是什么意思
“浮屠”“浮图”,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
“浮屠”本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释迦牟尼。后来大概因“屠”字令人联想到“屠宰”等意思不太好的词语,所以渐渐被音近的“佛陀”取代。而“七级浮屠”的“浮屠”,梵语是buddhastupa,音译后的略称也是“浮屠”。
所以“浮屠”既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也是一种纪念、礼拜用的建筑物。塔起源于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最初的塔形状像坟墓,在方的平台上砌筑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种形状的塔尖。这样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语的译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坟墓。
和浮屠塔有关的人物:
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还被佛教视为宝物和法器。在佛教人物中常有体现。
1、浮屠观音
浮屠观音为中国民间人士所创造。中国佛教徒多将浮屠视为佛塔。因观音手持佛塔,故而名称浮屠观音。明代版画集《慈容五十三现》和《观音三十二相》中均有浮屠观音。其造像特征是:观音立于莲华之上,右手持九级浮屠佛塔,左手作施无畏印。
佛塔汉译"堵波",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是为了埋藏佛之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佛发、佛指、佛齿,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佛塔又称功德聚。
2、托塔李天王
《西游记》将毗沙门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托塔李天王"。在民间,浮屠还被视为施福护财。因此,此尊观音法相在民间深受崇拜。
3、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手中持的宝物就是浮屠宝塔。《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萨皤罗罚曳"梵语,此乃观音菩萨示现毗沙门天王降魔相,天王手持浮屠 宝塔,意保护修持者,护持、接引十方诸佛,可使一切魔障望风远避、使一切恶煞闻其声音,悉皆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