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粮食储备多少吨

印度粮食储备多少吨

发布时间:2022-07-27 11:48:41

Ⅰ 印度人忍饥挨饿,为何还要向我国大量出口大米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十分稠密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像袁隆平这样的水稻专家,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受到了广泛的爱戴和赞誉,可见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相比之下,我国就显得理智多了,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是由于地形复杂,可用的耕地却不多,目前我国除了大力发展农业之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主要进口大豆和水稻等等,毕竟要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Ⅱ 中国,印度,美国的粮食年产量各是多少

我特别奇怪印度人口和我们差不多,印度每年还出口粮食,就二亿多顿够吃吗哈哈哈

Ⅲ 中印两国的耕地和粮产量各是多少

我国和印度是亚洲比邻的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土地资源和粮食市场均为两国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中有许多共同的困难。对两国有关农业及粮食市场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对发现问题,相互借鉴,会有一定帮助或启发。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328.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0.5亿。人口密度为319人/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国土可利用率远高于我国,印度耕地约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5%,而我国耕地仅占国土的13.54%。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30039亿公顷,2001年已降至1.27亿公顷,而且其中常用耕地为1.05826亿公顷,临时性耕地为0.21256亿公顷。由于两国均为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和耕地资源统计困难,要做到十分精确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国国土面积虽然远大于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基本与印度相同。那么由于我国人口多于印度,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就明显小于印度。我国人均耕地为0.1公顷,印度为0.15公顷。中印两国均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乡村人口为7.6851亿,占人口总数的59.4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我国2003年农村在册人口为9.3751亿,占人口总数的72.55%。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上学、务工,或开办乡镇企业,脱离了农业生产,这部分人生活状况已基本城镇化了。国家统计局的乡村人口数据,就是考虑到这一基本事实,在乡村人口数中,减去了长期脱离农业生产的这部分人,因此,乡村实际人口数远低于在册人口。即使如此,我国农村人口也高于印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02年的数据,印度农村人口为5.5328亿,占人口总量的52.7%。按国家统计局的较低数据,我国农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亿。农村人口多于印度,而耕地面积基本持平,可见,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窘境要甚于印度。

印度谷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少的年份有0.9亿多公顷,多的时候也不过1亿多公顷,几十年来变化不大。而我国近几十年来谷物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国贫困人口远少于印度,印度贫困人口为3.2亿,而我国仅为3000多万。但据我国专家介绍,我国有很大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边缘,在农产品生产可以增收时,他们就处于贫困线之上,当市场情况不利于农产品生产增收时,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贫困线之下。加上这部分处于边缘的人口,我国的数字就高达7000万人以上。

我国GDP远高于印度,2003年为1.4082万亿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万亿美元,我国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国为1089.9美元,印度为531.6美元,印度只相当于我国的1/2。

二、粮食产量

中印两国粮食产量十分悬殊,据国家统计局及其引用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即使是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比较低时也相当于印度的近两倍。我国为4.307亿吨,印度为2.49亿吨。当然,我国人口也多于印度,产量多一些是应当的。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是在耕地面积与印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生产了如此高数量的粮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农业的生产技术高于印度,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印度产量低,说明其生产力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我国产量高,继续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产量难度就相对较大。

分品种看,2003年我国稻谷产量为1.6066亿吨,印度为1.3351亿吨。我国小麦产量为0.8648亿吨,印度为0.6932亿吨。我国玉米产量为1.1583亿吨,印度为0.147亿吨。我国大豆产量为0.1539亿吨,印度为0.068亿吨。两国稻谷和小麦的差距并不大,考虑到中国人口较多,生产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较大的是玉米产量,我国相当于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产量,我国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我国高于印度。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上升较快,1980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长,人均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为9.02%。2003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减少。同期印度为237.7公斤,也略有减少。总体看,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连续4年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而印度从未达到过300公斤。

分析上述数字,中印两国粮食供应量的巨大差异给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认为,粮食的消费基本是一个常量,有一定刚性,过快增加或过快减少都是不现实的。如果说中印两国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费有一定差距,还可以理解,但差距达100公斤是难以理解的。那么是否印度人除粮食外还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给办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粮食外的主要食物应包括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2003年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只有牛奶产量印度是我国的两倍多。有资料显示,印度是养牛大国,2003年印度牛存栏数高达2.261亿头,奶牛占有相当大比例,所以牛奶产量高,但牛肉产量仅为150万吨左右。我国牛肉产量达到630.4万吨。由于我国猪肉产量是世界第一,家禽养殖数量也十分巨大,而猪和家禽所用饲料以粮食为主。所以我国饲养业消耗了大量粮食。而印度以养牛业为主,牛的饲料用粮食较少,所以印度粮食消费量比中国少得多。

三、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

就2003年的情况看,中国大米出口量为234.4万吨,同期印度出口了280万吨。中国出口小麦181.33万吨,印度出口了500万吨。中国出口玉米1639万吨,印度几乎没有出口。中国进口大豆2047万吨,印度没有进口。中国粮食净出口为7.73万吨,而印度净出口780万吨。进入2004年中国由于粮食市场价格原因,出口进一步减少,进口进一步扩大,粮食净进口量达到1930万吨。而印度尽管大米库存减少了10%,仍将出口250万吨;小麦库存有690万吨降至550万吨,仍将保持100万吨出口量。预计2004年度印度粮食净出口为350万吨。

四、几点结论

1.就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潜力来讲,中印两国各有所长。印度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目前较低,提高的潜力很大。由于库存和财政压力,印度目前并不急于提高粮食总产水平,而是在保证国内消费的情况下,争取扩大出口。对此,国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印度畜牧业发展受到粮食供给的制约,偏重于消耗粮食少的产业。而我国由于粮食供应充足,继续发展畜牧业,继续扩大粮食转化的规模,仍有很大潜力和市场。

2.印度在相对较低的粮食供给能力和较低的粮食库存水平下,仍能大规模出口粮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独特性。

3.就贫困人口问题来看,印度虽然多于我国,但我国农村人口比印度多2.16亿人,说明我国工业化进程面临的困难并不比印度小。而且由于我国可利用耕地较少,人均耕地较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决不应有丝毫动摇。

4.印度上世纪60年代前还是一个粮食极度短缺的国家,有饥荒之国之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发展,农业取得较大成功,由粮食短缺变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来说,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国也走过了类似的经历。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快速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当然,我国在发展中主要应瞄准世界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在发展中尽量起点高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印度这样与我国有许多共同之处、可比之处的国家发展情况加强研究与借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较其实还只是初步的,许多问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Ⅳ 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是中国吗

2020年可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了,疫情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两百多个国家有肺炎患者,多个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所以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谈谈全球粮食产量排名前八的国家,我们中国是排第一的,且能够自给自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下文小编就来告诉大家!

5、巴西1.17亿吨

巴西人均粮食产量为568千克,是一个很容易被低估的农业大国。巴西是世界上农业潜力最大的国家,巴西的农业生产主要是根据国际粮食市场,有需求就会扩大生产,由于巴西的农业生产会破坏热带雨林,还是希望不要过多的开垦种植。

6、印尼 1.09亿吨

印尼位于热带,土地多为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全国半数土地集中分布在爪哇岛上。粮食种植主要为水稻,一年可以三熟,所以印尼虽然人口众多,但依然能够自给自足,印尼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14千克

7、阿根廷 7600万吨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四片黑土地之一(另外三块是中国东北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乌克兰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阿根廷人口稀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阿根廷的农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每年粮食出口收益约为420亿美元

8、法国 6500万吨

法国西欧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约占西欧粮食生产的三分之一,农业是法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法国东南高,西北低,巴黎盆地是主要的农业区,法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高,法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为小麦和玉米,人均粮食产量为961千克。法国畜牧业发达,西南部盛产葡萄,是世界上葡萄酒产量最大的国家。

Ⅳ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次什么样的革命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时间中,印度农业所发生的一场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农业技术革命,从而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这场技术革命的显着特点,是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为主要目标;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实施农田灌溉、正确使用化学肥料、鼓励采用农业机械、及时防治病虫杂草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增加农业信贷、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村电气化为主要经济投人;以国家的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为基本保障体系。
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务,如强化在水利、能源、种籽、化肥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刺激并保持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配套公共政策,如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由国营粮食公司进行收购和储存。从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2103万吨,增幅达67.28%。从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并一直保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尽管净出口额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由于政府掌握的储备粮达到2360万吨,虽然当年因粮食配售和赈灾用去了2200万吨储备粮,但在补进收购的粮食后,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万吨储备粮。1991年初,印度储备粮再次回升到1910万吨。
所谓“绿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这场绿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种为开始标志的。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总的看来,“绿色革命”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产良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粮食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印度于1963年从墨西哥引进小麦高产良种,1965年从菲律宾引进稻谷高产良种,自196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此后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80年代初,小麦的良种推广率已超过70%,稻谷也超过40%,再结合其他措施,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成为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灌溉面积显着扩大。1950年全国总灌溉面积为2085万公顷,到1989年增至430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积中,“绿色革命”开展前的16年占25%,而此后的23年却占了75%。灌溉面积的扩大对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3)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绿色革命”后,印度从国外引进设备,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厂,化肥总产量(按有效成份计)由1966年的35万吨激增至1990年的860万吨,24年内增幅达23.5倍。此外,每年还要进口一部分。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化肥,政府对价格实行了补贴。于是全国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顷耕地平均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则达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长的。
(4)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进展。平均每1万公顷耕地分摊的农用拖拉机在1951年仅0.7台,1966年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达到55.0台。其他农业机械和农用电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述各项成果最终归结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见,“绿色革命”以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的确加快了。应该看到,在50年代农业生产原有基数低,又带有恢复性质,增产相对较易。而70~80年代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较高,再加上农业中常见的“肥力递减”或“报酬递减”的现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发展确属不易。还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革命”前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后则转为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增产途径。通过“绿色革命”,印度小麦、稻谷的合计人均产量由1962~1966年间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间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购的商品粮则有更大的增长。

希望能够帮到您!

Ⅵ 粮食是人类的必需品,各国粮食的单产为多少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耕地面积,世界上最多的粮食33542017年生产了6.179亿吨,加上其他油料作物,总计超过6.6亿吨。当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年进口总量超过1亿吨,其中绝大多数是大豆。美国的粮食产量约为4.4亿吨,在全球排名第二,加上大豆等油料作物超过5.5亿吨。印度的粮食产量是全球第三大约3.136亿吨。另外,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年产量超过1亿吨,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大豆。美国每年的粮食产量约为4.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加上大豆的产物,粮食的年产量将超过约5.5亿吨。

印度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年产量达3.136亿吨。美国是世界价格的粮食出口监,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监。实际上,印度人口也已经接近13.5亿,但中国的13.95亿人口紧随其后,印度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与中国相差这么大?其中形成的现车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饮食结构不同。印度的很多居民主要以素食为主,印度绝大多数人口每天只吃两餐,这为印度省下了很多粮食,在粮食供需方面没有中国那么大。

Ⅶ 印度的经济怎么样

印度的国家经济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至1996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2%。九·五计划(1997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计划,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继续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由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印经济增长率达到5.6%,较上年提高了1.6%。

国内生产总值(2001/2002年度):209400亿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1/2002年度):5.6%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卢比
年均通货膨胀率(2001/2002年度):4.3%
(资料来源:印度中央统计署2003年1月公布数据)

【工 业】 2001/2002年度,工矿业比上年度增长2.7%,产值3368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4%,是过去10年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其中制造业2.4%,电力工业2.7%,矿业1.1%,初级、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的增长都较上年有大幅减少。近年来,印度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铁矿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气(亿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钢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亿平方米) 236 402 n.a.
发电量(亿度) 4807 4996 5153
汽车(万辆) 87.5 79.7 83.4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n.a.暂无统计)

【农 业】 2001/2002年度农业及相关产业增长率5.7%,产值30205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由于全年降水的时间和地区分配均匀,粮食产量增长6.3%,为2.12亿吨。粮食储备目前已达5000万吨。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72%。全国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2001/2002年度牛奶产量约为8460万吨,人均每天226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

近些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粮食总产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麦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万包)* 1160 970 1010
黄麻(万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为170公斤。
** 每包黄麻为180公斤。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服 务 业】 80年代以来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1993-2000年,印服务业实现了7.1%-10.5%的高速增长。2001/02年度,服务业比上年增长6.5%,总产值为61630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8%。从业人数1994年为1261.8万人,其中85.2%为政府机关和国营部门职工。印度软件制造与服务业近几年来以年均超过5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2001/02年度软件总产值 98.6亿美元,其中出口78亿美元。政府计划到2008/2009年度,印软件产值将达到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

【旅 游 业】 政府已将旅游业作为社会效益良好的创汇产业列入发展重点,该产业已成为全国第六大出口创汇部门。1999年各类旅馆1229家。近年来,外国旅游者人数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受9·11事件影响,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国游客量下降了10.2%,人数242.3万,收入下降8.1%,为29.1亿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纳兰达、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铁路是最大的国营部门,亦为主要运输手段,总长度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铁路部门实行单独预算,每年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起提交议会讨论通过。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已承担了全国货运量的60%,为世界最大的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2001/2002年度铁路线总长6.31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57万公里,约占铁路总长的25%;2001/2002年度客运量4930亿人公里,货运量为3332亿吨公里,铁路运输总收入3783.7亿卢比,比上年增长8..5%。
公路:2001/02年度总长约330万公里,其中国家级路5.8万公里。1999/2000年度登记的各种机动车辆约4839万辆,其中客车55.9万辆,货车268.1万辆,公路运输总收入为3393.3亿卢比。目前,公路承担着全国80%的客运量和60%的货运量,全国日平均客运量逾6000万人次。
水运:印有港口共约200个,其中12个大港口和184个中小港口。内陆可航行河道总长约1.4万公里,实际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运公司,其中19家承担远洋运输业务,49家承担近海运输业务,其余两兼。到2002年3月,印全国水运总能力为3.44亿吨,2001/2002年度印水运货运总量为2.88亿吨。印还在十·五计划中将主要港口的总货运量提高到4.7亿吨。孟买为全国最大港口,海运的1/5和集装箱运输的1/2经过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
空运: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营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数量为3998.3万,货运量为85.4万吨。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国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个国际机场;国内机场92个。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地方债务累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庞大的赤字已成为经济中主要的不稳定因素。2001/2002年度政府财政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解决赤字问题,印政府提交了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案,目标是到2006年将中央政府赤字削减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并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债务规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总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总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财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经济概览)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汇储备(包括黄金储备和特别提款权)为704亿美元。到2001年9月,外债为996.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其中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从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对外贸易】 近年来,由于进口增加、出口不振,贸易赤字日益严重,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进口额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额 37542 44894 44915
差 额 -17841 -14370 -12703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经济概览)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长0.8%,进口下降0.2%,贸易逆差与非贸易盈余基本相抵,经常账户大体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战略,计划以下列部门为重点将年出口总额增加到800亿美元:工程、机电、电子、纺织、宝石和首饰、化工、农业、皮革和鞋类。该年度印主要进口商品为:珍珠、宝石、电子产品、金银、化工产品、石油及其制品、燃料、资本货物、化肥、钢铁、造纸原料、纸张等。主要出口商品为:珠宝制品、棉纱及棉织品、化工制品、机械及五金制品、石油制品、皮革及其制品、农业及相关半成品、海产品、铁矿砂及矿产品等。主要进出口方向是欧盟(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英国)、北美地区(加拿大、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日本。

【外国资本】 印度从1991年起实行积极吸引外资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达639亿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国投资52.8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9亿美元。到2002年10月,对印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美、日、英、德、荷兰、韩、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资多的行业是能源、通讯、电子设备、运输业、服务业、化工、旅馆和旅游、纺织业等。

【外国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01/2002年度获贷款及捐赠总额为2509.5亿卢比,约为5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援1755.9亿卢比,约为36亿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况如下(单位:亿卢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36.78 720.85 803.70
国际开发协会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亚洲开发银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国 41.00 38.60 41.20
英 国 204.10 47.40 194.40
美 国 7.45 8.11 12.20
荷 兰 13.37 7.03 33.2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概览)

【人民生活】 2001/2002年度印度人均收入为378美元。据印度官方公布资料,1999/2000年度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为2.6亿,占印总人口的26.1%,其中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人数1.93亿。印度历届政府将消除贫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十·五计划中制定了减少贫困人口的目标,2007年要将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2亿,占总人口的19.3%。1999/2000年度印度失业率为7.32%。2000/01年度,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5.2%。到2000年,全国有各类诊疗所和医院4.3万家,登记行医人员50.39万人,登记护士73.7万人。2000年,人口预期寿命为65岁,人口出生率25.8‰,死亡率8.5‰。

Ⅷ 什么是印度的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实现粮食自给的农业

新战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在粮食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开始实施一项旨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农业新战略——“绿色革命”。

印度独立后实施的土地改革、合作耕种和乡村发展计划在提高农业生产方面收效不大。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间(1956~1966年)实行的重工轻农战略,引起了经济失调。工业生产增长一倍,而农业生产只增长14%,且很不稳定,受气候条件的严重影响,每隔两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国家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西方报刊因此把印度讥讽为“讨饭篮”。农业减产和粮荒引起的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迫使印度政府开始考虑调整经济和重新制订农业发展战略。

1965年9月,农业部提出了一个农业发展方案。这个方案题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战略和计划》,声称这是印度政府发展农业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是世界银行、美国援外机构和福特基金会的专家们所提意见的综合,其主要内容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以优良品种为主的各种配套的农业技术和投入,选择一些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设施的地区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新战略还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并通过国营粮食公司安排收购和贮存。这个新战略由于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为核心,因而被人们称为“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在印度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印度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过20多年(1967~1991年)的发展,在绿色革命的发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北方邦西部,无论是农业生产率、现代农业投入的使用,还是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全印度,绿色革命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农业生产率明显提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过渡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它包括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内容。开展绿色革命后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明显提高。粮食作物每公顷产量由1965~1966年度的760公斤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380公斤。经济作物中,棉花和马铃薯的单产也分别由122公斤和8400公斤提高到224公斤和16000公斤。从单产的增长速度看,全部农业作物单产年平均增长率从绿色革命前的1.3%提高到绿色革命后的1.9%。其中粮食作物由1.4%提高到2.4%,经济作物由0.9%提高到1.6%。绿色革命后印度农业产量增长的2/3以上都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的。

基本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绿色革命的显着成就之一就是结束了6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国内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粮食产量由1964~1965年度的8936万吨增至1970~1971年度的1.08亿吨和1990~1991年度的1.76亿吨。受气候的影响,粮食产量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粮食进口量从60年代年均570万吨减至70年代的年均170万吨。1977年以后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停止了大规模进口粮食,个别年份甚至还有少量净出口。20多年来印度始终保有2000万吨左右的粮食储备,对消除饥荒和稳定粮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农业技术运用有较大突破。绿色革命中,印度政府一方面利用价格机制、补贴政策刺激农户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农用工业、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事业。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种现代农业投入迅速增加。1971~1991年,高产品种作物种植面积由1540万公顷扩大到6390万公顷,灌溉面积由3800万公顷扩大到7100万公顷,化肥消费量由226万吨增至1250万吨,农药消费量由6000吨增至8.4万吨。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显着提高。拖拉机数量由1961年的3.1万台增至1991年的130万台,同期柴油机由23万台增至470万台,电动水泵由20万台增至850万台,每1000公顷播种面积耗电量由5.5度提高到196.7度。

农业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过渡。这种高成本、高产出的农业经济一方面为农户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农户必须为市场生产并出售剩余产品以偿还贷款和购买新的农业投入,这就大大加强了农业与其他产业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绿色革命的主要地区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北方邦西部已成为印度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66年以来,它们提供了政府粮食收购量的3/4以上。这三个地区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大批拥有较多土地的富裕农户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雇用农业工人,采用新技术进行商品生产。一些退休文官、退役军人和城市工商企业家也向农业投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里,农业经营已不再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而成了有利可图的企业。

绿色革命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优良品种推广程度不同,旱地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两极分化等。

阅读全文

与印度粮食储备多少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补办长期护照要多久 浏览:873
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什么 浏览:122
意大利语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23
法国意大利哪个给的时间长 浏览:963
中国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浏览:497
北京意大利餐厅哪里最好 浏览:754
1965年印尼华人大屠中国做了什么 浏览:809
英国羊怎么防盗 浏览:984
在line上为什么找不到印尼 浏览:338
意大利和法国哪个更加艺术 浏览:352
中国最大的卧佛是哪里 浏览:404
1965年印尼对中国做什么 浏览:764
伊朗现在怎么收款 浏览:1002
越南语ba是什么意思 浏览:464
越南女性怎么上户口本 浏览:176
伊朗文字世界文明怎么说 浏览:974
伊朗为什么越来越强大 浏览:247
印尼鱼鹰有什么用 浏览:500
印尼苹果12手机多少钱 浏览:506
美国退出伊朗有什么影响 浏览: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