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如何过洒红节
洒红节,也叫“胡里节”、“色彩节”,是印度传统节日,也是印度传统新年(新印度历新年于春分日)。在印度,尼泊尔,苏里南,圭亚那,特立尼达,英国,毛里求斯和斐济等地都是重要节日。最权威的说法是,洒红节源于印度的着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在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抛洒红粉,投掷水球。洒红节每年2、3月间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又称霍利节、荷丽节、胡里节。在印度,洒红节又是印历的新年。洒红节原是庆祝春天,与创造和复始的行动有关,代表春分和谷物丰收。在洒红节节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载歌载舞,尽情地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装扮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候,印度人为了表示喜庆和祝福,会向人们身上泼洒五颜六色的颜料。
B. 印度文化各方面都有哪些特色
印度文化为三方面内容即以宗教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以诗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为中心
印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世界学术界在研讨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宗教,宗教融于印度文化之中,无宗教就不成其为印度文化。
在学术界也有人称印度的某些文学作品为纯宗教文学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书》这部闻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为后代创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扬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伟大的民族英雄—圣雄甘地,在领导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巾,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也源于印度宗教思想的仁爱主义,他是从印度教的“坚持真理”、“戒杀”和“自制”的信条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圣雄甘地坚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主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始终认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他运用宗教学说鼓动人民参加反英运动。这种山宗教思想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独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现代戏剧,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不难发现—个规律,即大多以大田圆结尾。而从内容上分析都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 其中不时反映出仁爱互助的精神。实际上这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国内学术界也不乏有人认为印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中的六团圆结局是佛教从修养上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它不同于基督教仅劝导人们消极地等待死后灵魂升天的悲观主义,而是注重精学勤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际上,佛教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在与婆罗门教森严的种姓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婆罗门教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国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琐的理论和祭神仪式,婆罗门祭司被称为“人间之神”,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人间生活的指导者。他们是人上之人,为第一种姓,其余的则为第二、三、四种姓,种姓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纪,作为国王和武土的第二种姓刹帝利的力量不断强大,第三种姓吠舍也在商业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第四种姓的首陀罗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奴隶-贱民,他们都对婆罗门傲慢和不劳而获强烈不满,反对婆罗门维护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佛祖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强调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张四姓平等,取消种姓制度,佛教便由此兴盛起来。特别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导下,佛教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繁荣起来。无沦是在政治、哲学、文学,艺术、雕刻、音乐,舞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来的印度教(亦称作新婆罗门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佛教的宗旨。虽然它恢复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点,它已无法改变,只能保持现状或任其发展下去。佛教的哲学,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爱牺牲精神,因果关系,超脱苦修。乐于施舍,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须重视研究佛教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3.以诗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以诗代少,众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写出—部完整的属于全印度人民的历史书,目前印度最权威的历史书是《高级印度史》, 由R·C·与字达、H.C·赖乔杜里和卡利金尔·达塔合着。但是,从全面整体的观念来考这本书,也还不是属于全印度的历史书,况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传说和神话为依据的,有些地方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考证。那么,印度为何写不山一本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历史书呢?这与古印度人善于以诗代史有关,由于印度独特的气侯和地理环境,古印度人富于幻想,爱作诗,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天长臼久,致使后人分不消哪是诗哪是史了。印度最为着名的两人史诗《罗摩衍耶》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为此, 世界学术界称这两部文学巨着是印度的古代史书。经过学术界多年的考证,《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诗中描写的人与事都是那时代的人与事。例如,“诗中宣扬的道德教条,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罗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他持以为生的是农业, 而罗波那则代表没落奴隶主,他以吃内为生,进行游牧活动。从民族矛盾来看,罗摩皮肤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罗波那,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罗刹,实际上是一个婆罗门,他是外来雅利安人的代表。整个一部《罗摩衍耶》歌颂的是新兴地卞阶级,而通过一夫一妻制, 强调女子的贞节, 表现了作者对王位继承的纯洁性的关心”。《摩诃婆罗多》这部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把写古印度王国(相当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纷争的史实,那个时代正是印度次大陆上林立着为数众多的小王国,大小王国为了称雄一方,你征我战。所以,国内外学者都认为, 《摩诃婆罗多》不是一部单纯的史诗,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心活和思想面貌。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另外,诗中还有治国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部网络全书。
C. 印度人如何庆祝新年
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燃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另外在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轻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就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这个年轻人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
D. 印度人如何供奉伽内什
在印度有象神节来供奉伽内什。信徒们去寺庙膜拜象神伽内什,或请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节日结束时人们抬着象神一路游行,最后将象神沉入水中,意味着回归自然,然后节日宣告结束。因印度各地情况不同,象神节的起止日期略有差异,但通常都要持续10多天,今年的象神节普遍从9月11日开始,22日结束。
E. 印度古老祭神习俗将自己孩子进行“活埋”,究竟是何目的
印度古老祭神习俗将自己的孩子进行”活埋“,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女神,据说这两位女神能够驱除妖魔鬼怪。
麻醉过后,就是活埋的过程了,将孩子们全身都埋进土里面,这个时候孩子是非常痛苦的,然而那些观看的人,就像在看表演一样,内心毫无波澜,孩子的父母们居然还会觉得自豪。等祭司宣布结束的时候,就可以把孩子带回家清洗了。全程受苦的是孩子,而其他人就像在享受一般。这样残忍的活动原本是应该被禁止的,然而政府并没有着手去管这件事,反而还有一些政府的官员们也在其中观看,说明他们也是赞成这个活动的,实在是让人疑惑不解。
F. 印度人分为哪四个等级
印度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1、婆罗门
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2、刹帝利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3、吠舍
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4、首陀罗
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G. 印度人五个等级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的摩托可以坐十几个人,他们的火车可以拉几千人,他们对性的渴望无与伦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但其实印度人不是黄种人,而且他们也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比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还要森严。
印度人是属于什么人种?
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
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人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白种人。
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尼格利陀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原始澳大利亚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一部分进入印度。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
蒙古人种-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
印度人也分等级?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H. 印度人为什么要信奉牛呢
在印度,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超过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那种神圣的宗教感情确实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理解。印度虽然早已是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着莫大的影响力,以往的一些暴力冲突与宗教纷争不无关系。圣雄甘地曾说过:“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都来自牛。”而当神牛与世俗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围下,很难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据官方统计,新德里流荡的神牛大约有4万头。因为宪法禁止屠杀神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后,主人因为世俗的经济因素往往并不愿意为他们赡养天年,而是放之于野,任其自生自灭,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头。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牛崇拜并没有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但由于流浪牛能够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顾,同时不会受到伤害,因此也可以说是农民转嫁经济负担的一种传统方式,并不会导致良心遭谴。当然,也有一些家养奶牛被放到街头,只是在挤奶的时候才领回家创造经济价值,利用神牛崇拜占便宜的小人也为数不少。两大因素的驱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这种独特的景观。印度牛口约有2亿头,占世界总量的1/4,只要有极少数人采取前述两种方式,流浪牛的数量便会不断增长。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这个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实际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员指出的那样,从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们共捕获3万头流浪牛,但最终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头。
“保护牛是印度教送给全世界的礼物,只要印度教徒保护牛,印度教就将永远流传下去。”但究竟谁应该承担起保护神牛的责任,如果把这个责任全民化,那么,极少数人就存在着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方面,世俗的经济规则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据说,在此次活动中捕获的流浪牛,政府将进行拍卖,以拍卖所得资金来支付赏金。这些牛将被烙上特别的印记,如果再一次流落街头,牛主将被课以高额罚款。这也许是一种解决方式,用法律来保障宗教的神性,将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落实到个人。无论如何,让神牛流落街头的人不仅对宗教不恭,而且对法律不敬,那种占便宜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不过,为一头牛颐养天年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贫苦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国家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会比奖励捉牛者更像是治本的策略。神牛崇拜是一种美好的宗教感情,也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优良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伟大与道义进步,可以从对待动物态度上体现出来。保护牛,意味着保护那些无助的脆弱的生命。”印度去年的大选中执政党“意外”失利,很多分析家认为执政党是经济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而大选中获胜的国大党则组织了世俗联盟,强调平衡与和睦,代表更大阶层的利益。“印度经济改革之父”曼莫汉·辛格担任总理,推行“人性化”的改革方针,那么,面对着要么改变宗教信仰,要么改变世俗生活的两难处境,尊重传统和文化,用法律和经济杠杆来规范世俗生活,也许便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