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他们是怎么区分和知道自己与别人属于哪个种姓的
婆罗门 神职人员
刹帝利 贵族之人
吠舍 普通民众
首陀罗 奴隶、俘虏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着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影响:首先,造成社会结构刚性,劳动力结构僵化。且阻碍劳动力身体素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次,种姓制度与村社制度一起,构成了印度社会两大不可动摇的支柱,使得印度在几千年的时间中统治者换了很多,却从未动改变过印度的社会,使印度社会处于一种帕累托次优的状态。
第三,不利于民族团结,也是印度屡次被外族入侵征服的原因之一。
敬请采纳!谢谢
❷ 如何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
想通过名字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是很难的。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还有就是根据名字的含义,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识来判断。
因为很多种姓都是来自于职业,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比如“Shukla”,取纯洁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罗门种姓。还有“Trivedi”这种大白话一样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罗门种姓。那些以“清洁工”、“搬运工”、“洗衣工”为名的,明显就是首陀罗种姓。
不过,印度种姓有数千种,高种姓里还有大量的副种姓。不同民族的种姓还不一样。
印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比哈尔人、奥里亚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桑塔尔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其中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印度人---“贱民”。在古代备受歧视,从事最低贱的工作,被称为“不可触摸者”。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允许学习宗教经文,不允许进入寺庙,不许进入商店等公共场合,不能在公用的饮水处喝水,不能和其他人并肩行走等。
生活习惯上,贱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个喜爱佩带首饰的民族,但贱民妇女不允许佩带首饰。
近年来,改姓(以隐藏种姓身份)或者姓氏和种姓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有时候当事人不说的话,光看姓名会造成判断错误,能一眼看出来的也许只有印度本地人或者在印度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人了。
❸ 怎样才能看出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在印度,怎样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看完发现好简单!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大约已经存在了3000年,这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大致分为四种,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此之外还有一种贱民,是等级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纳入种姓制度之内。
还可以从饮食方面,高种姓素食者多,而低种姓人群肉多些。高贵的婆罗门也不会大吃大喝,饮食倾向清淡和新鲜,喜欢吃时令蔬果和粮食,相反的是,一些达利特家庭,餐食中菜量少口味重。另外,在印度酗酒人中,低种姓人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穷人喝酒,富人喝茶哪国都一样)
各种姓在历史上都有约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现代印度,高尚社区和贫民窟虽说并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再说一下印度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婆罗门在印度人数非常少,但是地位高贵,他们很少从事世俗行业,一般都是宗教领袖和学者,所以这些人我们很少可以见到。我们经常见到的种姓大多是印度的第二种姓刹帝利和第三种姓吠舍,刹帝利在印度几乎垄断了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高薪职业,如果你在印度见到一名医生,那么他百分之九十会是刹帝利。
❹ 在印度,如何辩别一个人的种性
有关于印度的问题欢迎来网络印度吧:)
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是自千年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为了显示自己尊贵种族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虽然已从宪法中废除,但种姓制度在印度仍然盛行,,,基本上和不熟悉的印度人谈种姓是不礼貌的,对方会很敏感,但也有一些高种姓即使你没提到这个话题,他也会骄傲的主动告诉你“我的家族属于婆罗门”,或者“我的姓氏属于刹帝利”,,,,发展到现在印度的每个种姓又划分为N多个亚种姓,目前印度共有4000多亚种姓。
印度的种姓不仅是等级的标志,它影响到印度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种姓内部婚配,一般人们只会在同种姓中寻找配偶,一些严格的教徒甚至在必须要求对方是相同亚种姓,印度男人可以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人为妻(称为顺婚,是男性特权),而女人却不能嫁给比自己低种姓的男人(这是逆婚),这种情况将有有辱家族门风的大事,此女将被开除出自己的种姓,她的孩子也将会沦为贱民,为人欺辱。
除了内部婚配,印度教徒还必须从事自己种姓所规定的职业,而不能自由求职,不能从事比自己种姓低,或者高的职业,也许你会说这职业和种姓有什么关系,谁能看出来呢?其实不然,在印度教内部有些严格的规定,比如一个人经营一个小工艺品店铺,那他十有8,9是吠舍种姓,种姓和姓名也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个人的姓氏是“古普塔”那他200%是吠舍,如果一个人是寺庙的祭祀,那绝对是婆罗门跑不了!当然也有家庭破败的婆罗门从事低等的工作比如厨师,因为婆罗门做的饭菜所有种姓都可以吃,而低种姓做的饭,高种姓是绝对不能吃的,也有发迹的低种姓受了教育踏上仕途的,但毕竟是极少数。。。。
下面讲,我们作为外国人如何简单的识别印度教徒的种姓:)
虽然现在印度的种姓繁多,但终归有几个大的等级:
第一等级:最高贵的婆罗门:掌管精神世界的神职人员。
第二等级:刹帝利: 掌管世俗权利的国王和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 从事农业,牧业,手工艺,商业的公民。
以上三大种姓是印度教的高种姓,可以学习经书,获得精神上的重生,所以也叫“重生种姓”。
!识别方法:这三大印度教高种姓的男性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佩带“圣线”,在高种姓男孩出生后要进行佩带“圣线”的仪式,“圣线”由3股拧成,婆罗门男孩佩带棉线,刹帝利男孩佩带亚麻线,而吠舍男孩佩带毛线,作为高种姓的标志,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种姓位置了,如果有线圈说明他出身高种姓,然后只要辨别一下线圈的质地,他所属的种姓大的等级就明了了。。。。如果没有圣线,说明他可能来自低种姓或贱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西西,是不是很简单呢。。。。。。。。。印度人服装多是短袖或把袖子挽起来,所以很一目了然的哦 :)~~~~~~~~~~~
接着说,在这3大高种姓之下,就是印度教低种姓,其实种姓制度并不复杂,只有一个低种姓大类,那就是奴隶种姓“首陀罗”在现在的印度他们大都从事苦力等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车夫,工地工人,搬重东西的脚夫,,,,,,,,虽然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也有区分,比如有扫低的种姓,洗衣服的种姓等,这从他们的姓名上已经标注的很清楚,而且扫地的种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种姓不能打扫厕所,打扫厕所的种姓是最低贱的,所以从事最低贱的劳动,,,,,,,,他们是没有资格佩带圣线的,也没有资格学习经书,如果他们敢朗诵经文要被割掉舌头的,但是他们还不是印度社会中最生活最痛苦的人,,,,,,,,,,,,,,,
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印度人---“贱民”!
他们是最痛苦的人,从事着最肮脏低贱的工作,他们也被称为“不可触摸者”,如果哪个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贱民会被认为受了“污染”,要请祭祀做法式来消除,贱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允许学习宗教经文,不允许进入寺庙,不许进入商店等公共场合,不能在公用的饮水处喝水,不能和其他人并肩行走,甚至如果他们的影子碰到别人都是不允许的,自古贱民经常因为无意中冒犯其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烧死,无人来管,他们不被允许融入印度社会,一般都是居住在单独的偏僻村落。。。。。。。。。。。。。。。。。。。。。是生活习惯上,贱民也有禁忌,比如印度是个喜爱佩带首饰的民族,但贱民妇女不允许佩带首饰,,,贱民男人下雨天不许打伞,不能穿鞋。。。。。当然印度几千万贱民也在进行抗争,历史上曾有一位贱民出身的总统,但毕竟是特例。。。。。。。
HOHO,再说说别的宗教,比如印度的穆斯林,,,另人心驰神往的最着名建筑泰姬陵就是个伊斯兰建筑,在印度穆斯林聚居的城市,男人戴着白色的小帽,女人黑纱裹身遮面,绿色和新月形是伊斯兰的标志,不过印度的伊斯兰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印度1亿穆斯林中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因为不堪忍受高种姓欺压的低种姓和贱民改宗的,,(印度历史上有多次类似的低种姓不堪忍受压迫转而改信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事情),,,,,,所以印度的穆斯林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保留着印度教的种姓,,,,也算是个特色吧。。。呵呵
最后说两句锡克族,锡克人应该算是印度人中特点最明显,最好辨认的民族了,他们的聚居地旁遮普是印度最富庶的邦之一,但凡此地出身的人,无论什么民族,无比自豪满满,走到哪里都要告诉别人他是旁遮普人,一句“我来自旁遮普”比“我来自新德里或孟买,还要拽~~~~~~~~~这还是因为锡克人的勤劳,旁遮普是当年印度政府“绿色农业”政策推行的最好的邦,曾经创造以不到2%的人口,提供印度50%口粮的奇迹,因为锡克人鄙视乞丐,认为不劳而获是社会毒瘤,所以印度庞大的乞丐大军中绝对不会有锡克人,,,,
锡克人是最骁勇善战的民族,历史上在旁遮普地区创建了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是印度军队里对锡克人当兵有名额限制的话,恐怕印度部队都要是锡克人的天下了,,,
识别方法:传统锡克人的“5K”大家都知道吧,,,,所以传统的锡克人一望便知,不过现在有很多锡克年轻人已经不再做传统装扮,已经剪了短发,剔掉胡须,不包头布了,,,我看过一个锡克男人传统装扮和剪发以后穿现代装的扮相,哈哈 简直是2重天,根本看不出是同一个人,,,,对于现代装的锡克男人也有一个办法识别,,,,虽然他们不再蓄发,蓄须,包头布,但现代装的锡克男人仍然保留着其中一个“K”,那就是佩带铁手镯,,,,,所以,,,还是看手腕,,,,以不变应万变,,,,,,即使一个印度人穿着再时髦,如果他手腕上佩带着铁质地的手镯,那么他必定是个锡克族男孩 !~~~~~~~~~呵呵
❺ 印度人属于什么人种
印度人属于混血种人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总人口约13亿,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
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固族、泰米尔族等。 72%为印度-雅利安人,25%为达罗毗荼人。
(5)怎么判断自己是印度什么种族扩展阅读:
印度人的文化:
印度斯坦人历史悠久,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写成《吠陀》,成为婆罗门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
后来成书的还有 《奥义书》、 《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经,流传至今,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天文、 历算、 医学、音韵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与中国人民早有友好交往。
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
❻ 印度人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区分可以直接从姓氏分出高低么
印度人种姓的区分和辨别纷繁复杂,就是印度人自己也难以说清。我们要初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和社会地位,只能多了解种姓制度的常识和趣闻,然后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例如,仅凭经济状况无法判断种姓;据一项调查表明,印度55%的婆罗门经济状况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印度总的贫困人口比例仅为40%;可能是他们自恃种姓较高、有一定特权,导致其好吃懒做造成的。
以下将从家族姓氏、服装饰品、肤色相貌方面,介绍一些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高低的依据。但要说明的是,这些依据仅作参考,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有参考价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个种姓阶层。
一、家族姓氏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早期婆罗门所着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❼ 在印度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在印度要想分辨是不是高种姓和低种姓的人,只要一看他们的姓名就能够知道,另外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是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