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有关于"桥"的资料
卢
卢
lú
<名,形>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同本义 [a vesse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卢,饭器也。——《说文》
通“庐”。房屋 [building;house]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瞳人 [pupil of the eye]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通“颅”。头盖骨 [skull;cranium]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形> 黑色 [black]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经注·滱水》
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汉·扬雄《太玄经》。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
于是乎卢橘夏熟。——《史记·司马相如传》
又如:卢弓;卢矢;卢瞳(黑眼珠);卢狗(即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卢猎(即卢鹊);卢鹊(古代良犬韩卢、宋鹊的并称。亦泛指良犬);卢卢(呼犬声)
姓
【常用词组】
卢比
lúbǐ 软件soft金山
[rupee] 印度等国的货币单位
卢布
lúbù 软件soft金山
[rouble] 货币单位
卢沟桥
Lúgōuqiáo 软件soft金山
[Lougouqiao] 在北京西南部,跨永定河(金时的卢沟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清初重建。长2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旁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485个,姿态各殊,生动雄伟。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建有新桥
卢橘
lújú 软件soft金山
[loquat] 枇杷
卢橘杨梅次第新。——宋·苏轼《惠州一绝》
卢延让
Lú Yánràng 软件soft金山
[a poet in Tang Dynasty] 唐朝范量(现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着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回答者: 弦之月NONO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11-21 20:05
卢沟桥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干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赵州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赵州桥进行了修缮,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如今,当人们途经屏南棠口村,远远便可望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桥宛如长虹卧波,威然雄跨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可谁能想到,此前这座厝桥却三建三毁于洪水的肆虐,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桥永固?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鸡头形,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公鸡振翅,昂首报哓。建桥伊始人们踊跃投工献料,可谓一呼百应,八方支援,仅一个秋冬就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桥底拱而桥面平.桥面两旁整齐匀称,竖立着百根栏柱,桥顶瓦檐鳞盖斗角钩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确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传说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首事为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供谢天。.午夜时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权等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名男女老少“闻鸡起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涌至桥边.众百姓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后,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于桥的正中,面向潮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纪念。周大权撰桥志勒碑竖立桥头,并载人县志
② 关于索桥的老故事
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索桥并没有桥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们。架子比栏杆还高,还有一个顶盖,在竖立架子的地方,桥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来,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个顶盖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地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象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得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了—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就在离这里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的两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碑。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的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③ 海水那么深,那跨海大桥的桥墩是怎么在海里修建的
据了解建桥之前,地勘人员会先将地质情况探摸一遍,大海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地勘人员像侦察兵一样,深深浅浅的位置都勘察清楚,包括海底下面的岩石面离海平面有多深,都得探测得一清二楚,然后出地勘报告,交给建桥的业主。
业主拿到地勘报告之后,就去找设计,业主说,钱不多,你看得办,既要桥好,又要省钱,设计根据业主的要求,开始设计大桥,设计桥墩的时候,设计会将桥墩设计得尽可能短一点,桥墩短了,省钱。
还有一种做桩的方法,先在岸边把桩做好,运到桩孔的位置,用打桩船打桩,把桩打到不能动为止。
④ 跨海大桥的桥墩和桥身怎么建成的了
建筑桥墩的材料可用木料、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材等。
因为跨海大桥建筑体量比较大,自重也大,桥墩在海水中易受腐蚀,所以纯木质、石质、钢制的桥墩很少使用,但是石材和钢材是钢筋混凝土的一部分,而现在绝大多数的跨海大桥的桥身和桥墩都是钢筋混凝土材料的。
在河里建桥主要考虑经济因素,木料、石料、钢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材料都有,而且很多单跨桥都是没有桥墩的,而像跨江的大桥都是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做桥墩。
采用钢筋混凝土主要是因为钢筋混凝土性质稳定,单位承重量大,耐磨损,经济又实惠。
基本上跨海桥的建设先要立项和论证,然后是海底地形勘察,然后画图设计桥墩位置、桥面、拉索之类的具体数据,然后是打桩(从海底往水面做桩)或是沉桩(做好的桩基预沉到指定位置),然后浇筑桥墩,铺设桥面,建拉索塔并拉索,装配套设施(水电),验收,完了就通车了(再具体的我就真不知道了,还真没做过桥梁的项目)。从立项到通车,基本都得几年时间。
⑤ 印度曾“叫板”中国,花费70亿造世界最高大桥,如今怎样了
我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突破国内的基建技术,不仅如此,还把长度、高度给刷新了,例如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高铁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大桥都在中国。
这些成就让国人引以为傲,很多国家倒是会抛来羡慕的眼光,甚至会寻求中国,来帮忙建造自己国家的一些基建。
可能大家对这座桥并不陌生,它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开始破土动工,历经三年的时间,终于建成通车。
北盘江大桥的存在则刷新了世界第一高桥的记录,据悉,北盘江大桥垂直高度为565.4米,而这一数据则成了“世界上最高桥”的称号。
本身北盘江大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桁结构体系,不论是在设计、规划还是在施工上,都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中国仅用了3年的时间,打造完成,这也证明了基建狂魔的实力。
如今的杰纳布铁路桥,一直处于烂尾状态,除了几根桩之外,基本上毫无进展,可能是因为资金或者是技术困难,导致大桥至今还未完成。
从2003年开始建设,现在16年过去了做成烂尾工程,很多人都想憋着笑,对此很多印度人倒是挺失望的。
面对印度的这座大桥,你们有何其它看法,会认为他们能建完吗?
⑥ 闻名于世的港珠澳大桥,桥墩是如何打下去的
今天我带着大家了解下闻名于世的港珠澳大桥中最重要的桥墩是如何打下去的,接下来就带大家感受下。了解我们国家的造桥技术,感叹一下我们国家的厉害。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一样,原理都是一样的。桥身和桥墩一个个拼接起来,然后在组装起来,所以港珠澳大桥就成为了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正是因为这些桥墩才让港珠澳大桥成功了。
⑦ 印度造世界最高铁路桥杰纳布铁路桥,为什么建了十几年还未完工
杰纳布铁路桥位于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杰纳布河畔,它总长1350米,高359米,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还高35米。总耗资9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3亿元,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火车通行时速为100公里每小时。它也是印度设计的,安全性最高的桥梁。钢梁可以抵抗-20℃的温度以及超过200kmph的风速。据说,还可以抵抗8级地震。之前,印度的桥梁使用寿命都无法长久,安全性也令人堪忧。所以这座桥如果真的建成,对印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啊。印度官方媒体一直以来也都在宣传,这座令印度骄傲的桥梁竣工后,将成为世界奇迹。
2010年设计完成后,修桥的工地又开始热闹起来,这是印度又迫不及待地宣布印度将建造的是一个工程奇迹,称杰纳布大桥甚至可以抵御导弹攻击,同时印度铁路部门负责人称,这座桥将于2016年12月竣工。可是如今已经2019年3月了,印度一直要超过的中国却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级桥梁,而印度规划15年的大桥依旧只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桥墩。
⑧ 我国四大古桥
●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6年),是着名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 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赵州桥距今13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顶上雕有龙头的龙门石一块,八瓣莲花的仰天石点缀于桥侧。这些雕像,寄寓着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永安的愿望。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敞肩拱”的运用,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赵州桥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世界奇迹”。1961年3月4日,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遐迩闻名,甲于天下。
●洛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郡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着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至开禧二年(1206),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1958年改中段浮桥为钢梁桥,全面加固维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处新建了韩江大桥,为保护修复这一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霁虹桥
在跑保山市50公里的澜沧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兰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霁虹铁索桥。此桥用铁链连接,其长约106米,宽3.5米,高20多米,跨径为60米,所用铁链15 根,绞链176扣,铁链环扣每扣长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桥面铺垫横直两层木板通行。经有关专家考证,霁虹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在古代,此桥是“蜀身毒道”的要冲,是我国与缅甸、印度乃至西亚交流的重要通道。
桥东岸建有雄伟的御书楼,悬挂着清康熙皇帝的手书“飞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诸葛亮的烫金铜双龙桥。桥西岸建有观音阁。这些建筑,或就悬岩起檐,或于陡坡立亭,蔚为壮观。
在“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开的双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桥,三桥之中,惠通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着名。
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霁虹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涨,桥头关楼被毁,铁索落入江中,历代修桥碑记和桥头古树荡然无存。但仍有不少游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这三座古桥中,惠通桥虽已“退休赋闲”,但铁骨犹悬大江之上,那既“壮丽宏都”又“灵固巧便”的风采不减当年;惠人桥已废,但兀立江中的三个桥墩和东岸崖壁上“惠人桥”三个大字犹赫然醒目;双虹桥则历尽风雨,老而无恙,并继续履行着桥的义务,发挥“余热”。
⑨ 日本承建的印度高铁项目陷入困境,目前该工程的境况如何
印度首条高铁项目原先由中日竞争,后被日本取得,由日本承建,全长508公里。自2017年动工,原计划竣工时间为2023年,目前仅修建了10公里左右,约为总长的五十分之一,还没有完全建成的铁路段,计划推迟竣工时间为2028年。
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即使推迟了竣工时间至2028年,但也不一定能实现,毕竟时间过去了4、5年了,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再加上严重的超支、疫情的影响,日本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而印度方面修修改改,追追加加,只怕印度高铁的项目要一拖再拖,遥遥无期了!
⑩ 海水那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海水那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在这么深的海水里要做的第一步跟盖楼是一个方法的,都要选择坚实的地基。为了避免地基悬空,在水中漂浮,中国的建筑师自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水中不稳的状况,自然选择了跟之前填海造陆原则相似的做法。在水中少一块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方,为了便利造陆,打造地基是方便,土层深厚的地方自然是多年沙石堆砌成的。在人们正常的概念上来讲,这也是符合常理的。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在需要在海底打桥墩的时候。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也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既要放大方法的积极之处,也要尽量减小他的危害之处,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建桥墩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