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国家为什么一直捧印度
西方国家之所以这么吹捧印度,主要还是为了拉拢印度抗衡中国。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国际势力的急剧变革,因此很多国家都不想让中国顺利崛起,所以就想方设法的给中国使各种各样的绊子。而印度作为中国周边的一个大国拥有几乎和中国一样的人口,虽然现在的国内生产力远远不及中国,但是其实国内的生产爆发力是要远远强于中国的,因为印度拥有比中国更年轻的人口结构,因为种族制度的疏忽导致印度经济发展缓慢,而这种半死不活的印度一方面不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威胁,一方面还可以抗衡来自中国的发展。而且中国和印度因为历史原因一直都是纷争不断,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边界冲突和摩擦可能会随时导致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之所以这么喜欢印度,因为印度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都是冤大头。印度这个国家有大国病但是却没有大国命,自己国家的军事发展能力非常薄弱所以大量的先进武器都需要直接从西方进口。而印度这种穷兵犊武的方式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热烈追捧,为了获取更多的军事利益,他们一般都会将自己本国淘汰的武器装备卖给印度。
② 国外网民讨论:为什么西方人对印度人抱有偏见
有印度人在美版问答Quora上问:“为什么西方人对印度人抱有偏见?”一些国外网民在他的问题下面进行了讨论,摘要如下。
“印度人不注重卫生、清洁和私人空间的行为让人恼火。例如在美国,印度人经常庆祝印度板球队的胜利,制造了高分贝的噪音并且阻碍了交通。西方人不在乎你有多么的自豪,这只会使他们讨厌你。”
“印度人喜欢在西方人面前弯腰诋毁自己的国家,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
“因为他们不喜欢我们的肤色,也因为他们天然的白色优越感。”
③ 为何西方认为印度并不可怕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大国崛起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接连崛起。还有二战后的新兴国家的崛起,都堪称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从国家的崛起来说,虽然大部分的大国崛起,都能带来国际势力的改变,带来国际的深刻调整和分配。尤其是对于西方来说,那是尤其害怕大国的崛起,因为这必然使得西方的力量此消彼长,这也是西方对大国崛起那么防范的主要原因了。但是这个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印度,为何西方认为印度并不可怕?根本原因只有一条。
西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知道印度成不了气候,因为印度没有成为大国和强国的力量。而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延续,而且在古代都是世界强国,强悍无比,主导世界。所以中国的崛起,才是震动世界的事情,才是影响巨大的,西方很是害怕的。
④ 外国怎样评价中印战争
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
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4)西方如何评论印度扩展阅读:
事件背景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
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⑤ 美国人对印度有何看法
一美国人这些年在美国,观察印度人,发现:
1. 印度精英普遍敌视中国人;
2. 印度精英普遍高看白人
但美国白人如何看印度人,白人不讲。但今天,我上一个美国人的论坛,通过一个话题,可以了解一些。
这个网站叫Majorityrights。
开始,一个哥们登一篇文章,试图解释中国人的智商高于白人而印度人的智商低于白人
结论是环境造成这个结果。然后是网民的评论。
印度人不服,开始贬低中国人,说印度人如何牛,印度人吹过了头,美国人不干了。
⑥ 为什么西方媒体对印度的评价比中国的还好
印度的政治体制移植自英殖民地时期,和西方同属民主体制,印度也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敌意自然较少
除了体制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自身毛病一大堆,不大可能撼动传统西方强国所构建的国际秩序,而中国则完全不同
⑦ 印度登月失败,外国人是怎么评价印度的
在本月7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正式向外界宣布,印度此前向月球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所携带的着陆器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据悉,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时失去了信号,这意味着着陆器将无法在月球工作,印度此次的登月任务未能成功。针对印度登月失败的事情,世界各国的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当然,持负面评价的也有。其中,巴基斯坦联邦科学和技术部长法瓦德·乔杜里在社交媒体上称,“请洗洗睡吧,这个玩具是在孟买着陆的,而不是在月球上着陆的。”此外,有少部分印度网民表达出不满情绪,印度有着大量的贫困人口,政府没有首先解决国内贫困问题,却一心想着登月,这令印度人感到不满。
⑧ 西方为何无法容忍印度成为发达国家呢,有什么原因
因为在西方眼中,一旦让印度人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那么印度就会成为地球灾难。因为如今地球拥有世界上第二多的人口,并且未来可能会超过18亿,相当于印度一国所拥有的人口数量是现在发达国家总人口数量的两倍,一旦让其成为发达国家,那么其消耗的资源也将是西方的两倍,那这无疑是地球的灾难。
前面说了,印度如果成为了发达国家,那其消耗的资源将是所有发达国家资源的两倍,而目前按照地球上的资源分配率来说,是远远不足以支持这么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发达国家运转的。并且西方国家认为一旦印度成为了发达国家,那么将会使得西方国家的水平被拉低,你想谁愿意看着别人好,结果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降低呢,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生活水平降低是被印度人抢走的。
所以在西方的双重标准之下,他当然不愿意看到印度成为发达国家了,并且在二战之后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都是一些人口数量较少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毕竟世界上的资源就这么多,他们肯定不想把蛋糕让出去,这是西方霸道的一贯作风,如今印度野心勃勃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肯定让西方国家忧心忡忡。
⑨ 西方国家对中印边境对峙有何评论
西方国家对中印边境对峙保持了刻意的中立态度。
⑩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对印度的什么感兴趣
西方对印度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很感兴趣,拍摄了以印度为题材的电影,此时期有《湿婆神之舞》和《太阳神》,在外国票房成功之后又引进到了印度。《湿婆神之舞》表现了阿西尔特尔和一个寺院舞女的爱情,女主角由法国女演员扮演;《太阳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国观众和报刊认为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优秀的印度故事电影。
电影在印度受到欢迎是有群众基础的,此前传统民间的消闲方式都已经没落,普通民众没受过教育,电影适应了民众的需求。1901年10月孟买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学院放映了《基督传》,巴尔吉正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受到了启发拍摄了印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并于1913年5月3日于皇冠影院放映,印度电影才算正式诞生。
巴尔吉在欧洲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石刻家,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印度神话故事,巴尔吉拍摄的全部电影均取材于印度的神话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并取材于印度本土文化取材于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荣的历史,唤醒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电影配上了英语和印地语的解说字幕,便于人们观看,不仅是在孟买等大城市,甚至在加尔各答、浦那、苏尔特等边远城市也放映了并受到热烈欢迎。巴尔吉致力于拍摄民族电影,在海报中宣传:"题材选自印度神话故事,富有教育意义,由印度本土拍摄,投入巨额资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摄了圣城贝拿勒斯的实景,印度的观众一定会赞赏这部电影。"
帕坦卡尔三友电影公司由帕坦卡尔和两个好友组建而成,拍摄了《什里亚尔国王》、《贾米尼》和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而成的《罗摩的流放》三部商业电影,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经过扩建,在巴尔吉的电影公司基础上形成了印度斯坦电影制片公司,在纳西克制片孟买销售,拍摄了一系列卖座的电影。取材于印度神话的《克里希纳的诞生》,电影讲述了克里希纳的诞生以及杀死恶魔坎斯等情节,制片人巴尔吉和扮演克里希纳儿时的巴尔吉的小女儿曼达基尼获得了亚历山大里亚电影公司和特罗尔城塔果尔授予的金质奖章。
1919年,拍摄了神话剧《克里希纳大神的童年》,讲述了克里希纳儿时杀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丽雅》讲述了忠贞的阿希丽雅向罗摩施礼而得到了解救;《乌夏的梦幻》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尼鲁特劫走乌夏公主的爱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期巴尔吉写了《舞台》借以讽刺戏剧和电影节的内幕。
1919年,印度南部电影中心马德拉斯也开始了电影的拍摄。马德拉斯的纳特拉吉·穆达利耶尔拍摄了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电影《谋杀基切克》,电影讲述了隐居山村的班库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为了保护妻子杀死舅父的故事。马德拉斯的《邮报》评价其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细腻动人,吸引了很多观众",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杰姆拉吉·弗拉姆吉·马登创办了马登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忠诚的苏尔达斯》,电影表现了中世纪受人尊敬的盲诗人,剧中妻子莫钦塔尼由女演员高赫尔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