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苦行僧为信仰,13岁开始绝食,70年不吃喝不排泄,咋活下来的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强壮还是瘦弱,都得吃饭。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为7天,若是3天完全不进食或7天不喝水,便会死亡。
其实除了皮拉拉德·杰尼,印度还过一位叫阿马尔·可杰的苦行僧人,自打成为苦行僧后,他便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并且46年都没有放下来,如今右手早就坏死,失去知觉,无法动弹,永远那样高举着,简直是不可思议。
❷ 求:印度的民族风情,文化,禁忌,生活习惯。
印度的习俗及六大禁忌
印度人大约83%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为牛被视为是神圣的动物。一般人不用牛制品。印度角寺庙不允许牛皮制品入内,需赤脚入内。妇女要穿着适当,上衣不能过短,下半身需穿长裤或长裙。“托蒂”是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印度女人的民族服装是“纱丽”。
六大禁忌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不洁的。
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视头部为神圣的。
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穿拖鞋,最好入乡随俗。
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短裤及短裙。
看到特殊宗教仪式时,千万不要带有鄙视眼光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服饰: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下身是托蒂,实际上是以块缠在腰上的宽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丝制的,长度一般为3.6至4.5米,缠在腰间,垂至膝盖或垂至脚面,有的还带滚边。上身穿较肥大、长至膝盖的“古尔达”上衣。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
印度妇女的民族服装是“纱丽”。纱丽通常用一块长6米左右、宽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
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现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装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衬衣、裤子,平常也多西装革履。女的仍以穿纱丽的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裤的。然而,各地区的民族还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许多穆斯林男人喜欢戴一顶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锡克族的妇女通常穿着遮到膝盖的长衫和一种叫做沙尔沃一麦卡兹的宽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脑饰、腕镯、上腕饰、指环等,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饰看得懂于衣装。根据传统的风俗,印度男子把首饰赠与女子被视为应尽的义务,女子把戴首饰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寡妇不能带任何首饰。头饰是一种用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于头顶与额部的制品。鼻饰多为金银制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志。颈饰中的项链被当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礼中有新郎给新娘带上,只要不离婚,妻子要将这根链子戴一辈子,印度农村至今仍有此俗。
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奶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总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谁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❸ 印度宗教印度的宗教都有什么,有什么习俗
印度主要宗教与风俗习惯
一、宗教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
(一)印度教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印度教没有单一的信条,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他们崇拜三大神:“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再生神”湿婆。这些神象征宇宙间各种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经典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四部吠咤经等。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即所谓灵魂的转世。虔诚的印度教徒一般愿望是获得解脱,即脱离生死轮回,在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获得安息,这种状态叫做梵我合一。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
在印度众多宗教中,印度教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印度现有印度教信徒约8亿多。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印度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数仅次于印度教徒人数,约1.3亿人。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11世纪后随着穆斯林入侵印度而传来的。13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伊斯兰势力曾先后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尔帝国,伊斯兰教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体系之一。但由于印度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论教,只相信一个真主(安拉),主张该教信仰者亲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无种姓等级的社会。
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与印度其他人种属同一血统,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主要分布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北方邦、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尔邦等地区。
(三)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代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他被佛教徒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兴盛,佛教内部派系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8、9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现在印度的佛教徒很少,仅占印总人口的0.8%。绝大部分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比哈尔邦等地区。
(四)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纳克祖师于十五世纪创建。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规定教徒必须蓄胡须,加发梳,衣长至膝,右手腕戴铁镯,佩剑。锡克教徒绝大部分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亚纳邦。
(五)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该教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操行和贞洁会修成解脱之路,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当代耆那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
二、节日
(一)共和国日(1月26日)
193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在抗英斗争中曾发誓要坚持不懈地争取建立一个主权的印度民主共和国,这个目标在1950年1月26日实现,这一天在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从此,1月26日成为共和国日。
每年共和国日,印度全国各地举行庆祝活动,首都新德里举行大型游行和阅兵典礼,全国放假1天。
(二)独立日(8月15日)
1947年8月15日,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每年8月15日,印度总理在德里红堡城楼向全国人民致辞并主持升国旗仪式。全国各地悬挂国旗,举行庆祝集会和游行等活动。
(三)洒红节(公历2、3月间)
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性质类似于我国的春节。节日早晨,人们见面后互致节日问候并拥抱,相互泼洒红水或涂抹各色颜料。
(四)灯节(公历10、11月间)
该节日在印历8月朔日举行,类似我国的元宵节,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节日来临,家家户户点燃一排排的油灯,同时燃放烟花爆竹,四邻和好友还互相串门祝贺,并一同观赏花灯和焰火,其热闹景象与我国春节相似。
三、礼仪
印度人在日常相见,往往双手合十,表示问候。根据与对方长幼、级别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对长者,指尖应与前额齐平。平辈相见,手在下颌与胸口之间。对于晚辈,手还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握手礼在一般场合也很盛行。与印度人握手时,应避免用左手,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象征。
四、服装
印度妇女的服装一般是由色调相称的紧身短上衣和“莎丽”组成。“莎丽”是用五、六米长的布料、纱或丝绸包头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传统女装。莎丽里穿同长的衬裙,多为白色。现代妇女更喜欢穿旁遮普式套装,由细长裤和半长或长袍组成,并配上2.5米长类似围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围裤,称为“陀地”(这是一块用来包裹身体下部股、腿,直至膝盖的白色料子)、“古尔达”(长衬衣)、“格米兹”(衬衣),有时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兰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玛”(长裤)、“吉尔达”并戴帽。印度锡克教徒头上通常缠着各色包头巾。现代男子普遍喜欢穿方便的衬衣和裤子。正式场合则穿西服,系领带。
五、饮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饼、蔬菜、豆类、牛奶、酸奶和奶酪。荤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鸡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兰教徒吃牛肉,忌食猪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六、丧葬
按印度教风俗,人死后,由家属给尸体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尸体放上柴堆,覆盖干柴,浇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挥下,死者直系男亲属高举火把,绕柴堆转多圈后,点火将尸体焚化。火葬后第四天,死者家属到火葬场取死者骨灰,并盛放在一个金属罐里,后投到圣河里。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由阿訇或牧师主持。
❹ 印度人生活习俗怎样
印度人的习俗禁忌
(1)在印度,当众吹口哨乃是失礼之举。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惯于以摇头表示同意。这种做法,与众大不相同。以左手接触别人,或摸别人的头,也是不允许的。
(2)印度人忌讳白色,忌讳弯月图形,忌讳送人百合花。“1”“3”“7”三个数字,均被他们视为不吉利。
(3)同印度人交谈时,对宗教与民族矛盾,印巴冲突,核武器,两性关系等问题,千万不要主动涉及。
❺ 印度信仰的是什么教去到那里的话,要特别注意些什么着装、言论、行为等有什么需要避忌的呢
印度有80%以上的人口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回教、锡克教、佛教、基督教等在印度。其中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为牛被视为是神圣的动物。一般人不用牛皮制品。印度角寺庙不允许牛皮制品入内,需赤脚入内。妇女要穿着适宜,上衣不能过短,下身需穿长裤或长裙。
❻ 印度人的生活
饮食: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北方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由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事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辅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种用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雕制品,以帮助消化。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拨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奶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要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他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汗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总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就餐时常有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谁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子上,供客人洗手。
见面礼: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这是印度传统的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地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语词。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长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干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我觉得真诚的微笑是最好的尊重。
其实印度人对中国也是觉得神秘而遥远,他们也同样渴望来了解你。但是首先你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传统,不要去枉驾评论就可以了
❼ 印度的风俗习惯
风俗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印度还有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出生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葬礼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婚礼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普迦仪式(Puja)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传统服饰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男性包头巾,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女性穿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纱丽穿着方式,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回教徒服饰,印度的回教徒不分男女、都穿着宽大的袍服,颜色较为单纯。回教男性头上戴着小圆帽,女性则以头巾包住头发。比较保守的伊斯兰教地区,女性仍以薄纱蒙面。耆那教女性,全身上下都是白色,有的还戴着白色口罩,是为了避免杀害空气中的生物。耆那教男性僧侣,身上则是不穿任何衣物。音乐与舞蹈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 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印度传统音乐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南印度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印度古典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库奇普蒂(Kuchipudi)……等。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❽ 印度的风俗
礼仪
印度人在日常相见,往往双手合十,表示问候。根据与对方长幼、级别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对长者,指尖应与前额齐平。平辈相见,手在下颌与胸口之间。对于晚辈,手还可以再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握手礼在一般场合也很盛行。与印度人握手时,应避免用左
手,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象征。
服装
印度妇女的服装一般是由色调相称的紧身短上衣和“莎丽”组成。“莎丽”是用五、六米长的布料、纱或丝绸包头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传统女装。莎丽里穿同长的衬裙,多为白色。现代妇女更喜欢穿旁遮普式套装,由细长裤和半长或长袍组成,并配上2.5米长类似围巾的披肩。
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围裤,称为“陀地”(这是一块用来包裹身体下部股、腿,直至膝盖的白色料子)、“古尔达”(长衬衣)、“格米兹”(衬衣),有时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兰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玛”(长裤)、“吉尔达”并戴帽。印度锡克教徒头上通常缠着各色包头巾。现代男子普遍喜欢穿方便的衬衣和裤子。正式场合则穿西服,系领带。
饮食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饼、蔬菜、豆类、牛奶、酸奶和奶酪。荤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鸡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兰教徒吃牛肉,忌食猪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丧葬
按印度教风俗,人死后,由家属给尸体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后,将尸体放上柴堆,覆盖干柴,浇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挥下,死者直系男亲属高举火把,绕柴堆转多圈后,点火将尸体焚化。火葬后第四天,死者家属到火葬场取死者骨灰,并盛放在一个金属罐里,后投到圣河里。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由阿訇或牧师主持。
货币兑换
印度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外国游客只能在机场、饭店等政府指定场所兑换印度卢比,且须出示所持护照。兑换后,请保存好收据,以便在机场出境时将剩余卢比换回。
❾ 印度的居住环境,饮食,起居习惯,风土人情.
印度的居住环境,饮食,起居习惯,风土人情:
1、环境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2、饮食
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而佛教教徒的教规是最严格的:不可杀生,不可食肉,不可食用“五辛”,饮水前必须用滤水囊过滤。
3、起居习惯
男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宽衣,下着围裤或着宽大衣裤。
妇女:上穿浅色开襟短袖紧身衣,下围彩色纱丽,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纱丽与紧身衣之间袒露一段腰身。妇女首饰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饰。
纱丽——就是一块四五米长的布,或素雅、或鲜艳,或相近、或对比,围裹之中显得恰到好处。泰戈尔有一句形容纱丽的诗:“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
围巾——夏天,无论天气多热,印度妇女凡是穿传统服装纱瓦克米兹的,都要配一条同色纱巾。到了冬天,各式围巾几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备品。
4、风土人情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组成。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内婚,多为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下,寡妇不许再嫁。寡妇殉葬之事,至今时有发生。印度教徒一般采用火葬,余烬投河。恒河是印度教的圣河,认为骨灰投入圣河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可来世得福。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长途跋涉来到恒河岸边,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❿ 我认识一个印度人,我想知道多一点他们的风俗和其他的事情
印度风俗
4大传统仪式
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回教徒服饰
印度的回教徒不分男女、都穿着宽大的袍服,颜色较为单纯。回教男性头上戴着小圆帽,女性则以头巾包住头发。比较保守的伊斯兰教地区,女性仍以薄纱蒙面。耆那教女性,全身上下都是白色,有的还戴着白色口罩,是为了避免杀害空气中的生物。耆那教男性僧侣,身上则是不穿任何衣物。
音乐与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 Vedas)经书,分别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
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技巧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
南印度音乐代表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 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
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