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禅宗到底是起源于印度还是中国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曹洞正宗法脉源流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优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页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尊者
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四祖师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东土中华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二祖慧可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六祖惠能大师
七世青原行思大师
八世石头希迁大师
九世药山惟俨大师
十世云岩昙晟大师
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师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师
二世云居道膺大师
三世同安道丕大师
四世同安观志大师
五世梁山缘观大师
六世大阳警玄大师
七世投子义青大师
八世芙蓉道楷大师
九世净因自觉[2]大师
十世青州希辩大师[3]
十一世大明僧宝大师
十二世玉山师体大师
十三世雪岩慧满大师
十四世万松行秀大师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师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续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师
十六世 二代灵隐文泰大师
十七世 三代还源福遇大师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师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严大师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师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师
二二世 八代无方可从大师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载大师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书大师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润大师
二六世 十二代无言正道大师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悦慧喜大师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宽[4]大师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强大师
(以上为少林寺住持和尚传灯时期)
(以下为少林寺宗门法嗣传灯时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师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师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师
三三世 十九代玄兴大师
三四世 二十代祖轻大师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师
三六世 二二代净魁大师
三七世 二三代真礼大师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师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师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恒大师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盘大师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师
四三世 二九代释贞绪大师
四四世 三十代释素喜大师(原少林寺首座、名誉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原少林寺名誉方丈)、释德政禅师(中岳嵩山少室寺开山僧)、释德相、释德扬禅师、释德建禅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下传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禅师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下传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现少林寺方丈)、永国法师(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传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师(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师、延芫法师、延飞法师、延印法师。
B. “禅宗”是怎么形成的“禅宗”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禅宗是中国对于由印度流传过来的佛教加以改造而成的,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我国的儒家、道家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自东汉时期开始发扬光大,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具体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学术方面产生了影响;二是对信仰方面产生了影响;三是对文化方面产生了影响。
一、对学术方面产生了影响禅宗的广泛传播以及与儒家、道家的相融合,让后代的思想家更多地通过禅宗来寻找思想上的一种改变,从而来丰富原有的思想内涵,比如说清朝的王阳明,其所提倡的”发明本心“,就与禅宗寻找内心的思想相暗合,从而完备了他的”心学“体系,让儒家的思想得到再一次的演变与传承。
禅宗其带来的一种空灵无拘之感,可以说是带给了古代文化极大的影响。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风气的“放浪形骸”,追求自我解放的思想,可以说是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而在唐代,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古诗中透露禅意是常见的事情,可以说是古代诗词的创作都受到了“禅”极大的影响,有了禅意,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回味之感。
C. 为什么说中国佛教比在印度发展的时间长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或前5世纪~4或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7~13世纪初)。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到9世界以后印度教的兴盛,加上佛教内部部派系别的纷争和僧侣的腐败,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 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自此以后,佛教在我国一直连绵不绝,流派繁多!
D. 禅宗的建立
禅宗的创立与起源考辨
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禅宗创立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是从古印度传来的,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或达磨)是中国禅宗初祖;第二种观
点认为,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由慧能创立;第三种观点认为,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道信、弘忍师徒是实际创立者。这三种观点
的提出和流行,都与禅宗固有的祖统说横缠竖绕,不能完全分开。
隋唐时期建立的主要佛教宗派,均受到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都相继提出
本派的祖统说,即相继编制出本宗派的祖师传承系谱。这既是各宗派为争取正统地位而进行的努力,也是其力图客观反映师承源流的表现。把达摩作为中国禅宗创立
者的观点,与禅宗的祖统说密切相关。禅宗编制从印度到中国的宗谱,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名列弘忍十大弟子之列的法如(638—689),是第一位编制禅门
宗谱的人。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提出,本派禅法的祖师传承依次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法如。此后禅宗各派对这个六代祖师系谱中的前五代没有异议,
但在认定第六代祖师上存在不同意见。直到唐代末年,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慧能一系渐成禅宗主流,慧能也就成为公认的禅宗六祖,禅宗的“东土六祖”传承最终定
型。北宋禅师契嵩(1007—1072)最终编排了禅宗在印度的宗谱,即“西天二十八祖”之说,加上“东土六祖”说,就构成了整个禅宗的完整宗谱,并为佛
教界公认。
在这个祖师系列中,达摩的地位最突出。他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中的最后一位,又是东土六祖中的首位。从北宋开始,佛教内外逐渐达
成共识:达摩是正宗佛法的唯一传播者,是他把禅宗从印度传到中国。他在佛家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可以与孟子在儒家的地位相提并论。唐代及其以后产生的禅
宗新思想、新教义、新实践,都逐渐被纳入达摩的禅学体系中。由于把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创立者,他曾居住和弘教的河南嵩山地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中
国禅宗的发源地。
根据禅宗兴起之前的典籍记载,达摩是南印度人,大约于刘宋(420—478)末年渡海到达今天的广州,不久辗转渡江北
上,在北魏境内弘教传禅。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时期,他是众多来华传教的古印度僧人之一,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轰动的业绩,社会知名度很一般。自从达摩
被奉为禅宗初祖之后,神奇的故事,动人的传说,智慧的言行才逐渐出现在五代之后的禅史中。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达摩作为“禅宗前史”中的人物,对后世禅宗
的理论发展、法系传承等确实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是,在达摩时代及其两代弟子慧可、僧璨活动时期,禅宗并没有形成宗派。
第二种观点,在
学术界其最为流行。这不仅因为有历史根源,也反映了学术研究的进展。从唐代末年开始,慧能(638—713)的知名度仅次于达摩。他受到特殊尊崇的原因主
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言行录《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中国僧人撰述,在禅门中的地位类似于《论语》之于儒门,被称为禅宗的“宗经”。二是从唐代末年
开始,道信、弘忍门下的其他禅系逐渐衰落,传承相继断绝,只有慧能法系不断繁衍,枝繁叶茂。无论从禅学思想影响上讲还是从法系传承上讲,慧能都当之无愧地
成为所有禅派的祖师。柳宗元在《大鉴禅师(指慧能)碑》中,就说当时“凡言禅皆本曹溪”。现代学术界提出慧能是禅宗实际创立者的观点,标志着禅宗研究跳出
了禅宗是由达摩从印度传来的认识误区,把禅宗视为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在长期冲突、融合中孕育的产物,其结论更接近历史真实。与此相应,把慧能主要传教地区
广东韶关也就被看作禅宗发源地。
然而,尽管慧能在禅宗理论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法系在唐代以后成为禅宗主脉,慧能本人毕
竟只是弘忍门下众多传教宗师中的一位,其法系也只是弘忍门下众多派系中向南方发展的一支。所以,慧能只能是禅宗中“南宗”的创始人,而不能把他看成整个中
国禅宗缔造者。
相对说来,第三种观点具有更为充分的历史根据。在道信、弘忍师徒活动时期,禅僧团发生了多方面革命性变化,具有中国特色
的新宗派在这些变化中最终形成,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道信和弘忍先后在湖北黄梅的双峰山和东山传教弘禅数十年,道信的弟子500余人,弘忍的弟子
上千人。禅僧由此从分散流动转向聚众定居,稳定的传教基地随之建立起来,并且成为后世众多禅派向全国发展的唯一中心地。第二,把劳动纳入修行范围,农禅并
重,自耕自食,佛教通过游走乞食解决衣食来源,通过接受供养筹集经费的传统生存方式,从此发生了彻底转变。第三,随着禅众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和生
产方式,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脱为特点的新教义也应运而生,这就是道信和弘忍的新禅学。他们的禅学思想被弟子们概括为“东山法门”,逐渐流行于僧俗,知名于
朝野。
总之,把道信、弘忍师徒作为禅宗实际创立者,把他们创宗建派的黄梅地区作为禅宗的发源地,不仅客观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能够解释前两种观点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魏道儒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E. 为什么佛教诞生在印度,发扬光大在中国
网页图片视频音乐搜吧问问博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论.但佛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一直摇摆不定.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则,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在这个问题上模糊态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欲神圣化,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法门,就是这个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为印度教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对纵欲.从教义上否定了对人生苦海的认识,也否定了婆罗门教纵欲的观点.实际上,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佛教成为一个阶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性质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比较彻底地破除了性欲的神圣性,将世俗的东西完全消除,这样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侣成为印度社会的负担,进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坚决反对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憎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讨,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侣存在而又不从事生产,必然形成社会的负担.实际上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还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那么在印度的最终结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佛教憎侣生存和修行方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个僧侣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扫庭院等内部还是必须的功课.要知道,就连这种活动,也是释迦牟尼坚决禁止的.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侣门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印度佛教根本没有的一个主要生存条件.
第三,佛教在中国决定性的发展阶段--禅宗阶段是佛教的最高阶段,标志着佛教的成熟
实际上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根本原因.
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顿悟一下.结果他的那些门徒学生提出了无数的办法,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佛教理论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较强的战斗里,不会被论敌轻易击垮.
以上三个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F. 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是谁以及禅宗成为我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的原因是什么
达摩禅师以4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我国有了传法世系。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我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成宗,却在传入嵩山后,成为我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流宗派。正是因为祖师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禅宗一派,所以少林寺后来誉为“禅宗祖庭”。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