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君,曾经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国,版图几近南亚次大陆的全部。《阿育王经》等数部汉译佛典中载有大量关于他的生动故事。他是通过激烈的争权之战弑兄而得王位的,后又于公元前260年(一说262年)发动了残酷的征服羯陵伽国的战争,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
巨大的灾难带给他沉重的精神负担,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决定改行和平国策,宣扬“正法”。“正法”以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为要旨,集中体现了当时优良的宗教道德。执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体力行,广泛会见不同派别的宗教领袖,并向他们布施。他甚至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开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为经历了数百年动荡的印度社会带来了30年和平,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明显减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活在稳定中有所提高。
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913年 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尔逝世于加尔各答。
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该王朝在他的治下趋于鼎盛。若论文治武功,自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建立,至19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彻底覆亡,六百余年,穆斯林统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没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实行开明政策的结果。
他主动放弃了个人信仰的偏见,诚恳邀请各派宗教学者到他的宫廷上来,倾听他们的说教。他还常将不同教派的领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辩论和研究各种宗教和社会问题,以辨明同异,消除误解,进而摆脱宗教矛盾,求得社会生活的和谐。无论伊斯兰教、印度教,还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无神论者,他都一视同仁。
作为具体措施,他废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和香客税,允许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传教,对于被迫改宗伊斯兰教的人亦听任恢复原来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职位向一切人开放,不问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兰教节日,皇宫也和民间一样,举行隆重的庆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拥有对伊斯兰教所有问题的最高裁决权,进一步集帝王与教宗于一身。
1582年,他创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名为“圣教”。它是一种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图冶印度当时的所有信仰于一炉。他的这一尝试终因信众寥寥而失败,但是他内容广泛的宗教宽容政策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普遍的和谐与繁荣。
四、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是印度现代最为着名及存有争论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别担任两届印度总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十六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五、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参考资料网络——泰戈尔
‘贰’ 印度佛教人物
只是电视剧虚构,事实上并无此人又作阿依那伐,如来佛祖座前大弟子,是个佛门败类。按照无天的法旨“协助”天庭 阿依纳伐三太子哪咤逃出阿修罗界,阿依纳伐是魔罗幻化的罪魁祸首,把灵魂出卖给了无天。由于帮助魔罗幻化成功,被无天封为阿修罗界的王。后来悟空为了拯救天庭众神进入阿修罗界,阿依纳伐凶相毕露,准备杀死悟空向无天请功,却被悟空找到解药反而被悟空要挟拯救众神灵魂。但找到众神灵魂后便将悟空等人关进了机关铁门,被悟空的五雷法炸爆头颅而亡。
‘叁’ 有哪几位古印度高僧到中国传经
摄摩腾,竺法护,安世高,白发祖,善无谓,金刚智这几个是印度的。鸠摩罗什,康僧会是西域人。大概是这样吧。
‘肆’ 印度有哪些有名的僧人(附上简介)麻烦了,谢谢!
印度有名的僧人根据当地的风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经兰毗尼园时,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他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伍’ 列几个印度高僧的名字
根本佛教时期:佛陀、舍利弗、目揵连、阿那律、迦叶、富楼罗等人。
大乘方面:释迦光、功德光(二圣)龙树、圣天、无着,世亲,陈那和法称。 (六庄严)
‘陆’ 除了唐僧,还有谁去过印度取经
历代至西域或古印度求取佛典传本者甚众,从公元三世纪后半叶到八世纪前半叶,中国汉地僧人到西方取经的共有105人,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有52人,隋唐时期有53人。除了玄奘,还有蔡愔、秦景、朱士行、竺法护、法净、法领、法显、释智严、释宝云、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宋云、惠生、道药、法勇、僧纯、宝暹、道邃诸师、智猛、慧叡、沮渠京声、玄照、玄太、道方、隆法师、信胄、常敏、明远、窥冲、智行、大乘灯、昙润、道琳、慧命、灵运、智弘、义净、慧日慈愍、释悟空、法献等人,可能还有其他人去过西天取经,但可能因为名气太小,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被人遗忘。
‘柒’ 历代高僧(菩萨)的法号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着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经常参议军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劝石氏施行“德化”、“不杀”、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以他的影响和智能规劝石氏止杀,从此二石将他视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达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高数,弟子达万余人,117岁圆寂。
(5)慧远(334—416)图:虎溪三笑
东晋杰出的高僧。东晋时代社会极不稳定,使他产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谢绝官方荐举。他21岁从道安出家,坚持出家僧侣不跪拜帝王。同时首次主张同儒、道名教相调和,受到了帝王将相们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发展。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始祖,以超尘出世的“方外”姿态与社会各层交友。他深居庐山,从不过虎溪,即使晋安帝过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谢灵运等究考学问却不觉送过虎溪,三人开怀大笑,慧远极具政治眼光、活动手段和组织才能,是善于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称为“辨觉大师”、“正觉大师”,宋代谥为“国觉大师”等。
(6)法显(约337—约422)图:1、万里西行 2、名垂千古
东晋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艰苦卓绝的伟大旅行家和杰出的佛教翻译家,他在已过花甲之年的62岁从长安出发,穿行大戈壁,经西域三十余国,过喜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历经14年,于412年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岛崂山。他不仅带回梵本佛经数十种,译经数十卷。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旅行记《佛国记》。后人评说法显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艰苦卓绝的旅行是因为:一来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诚;二来他诚心,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三来他有胆识,虽临必死之境却能不顾安危,百折不挠,实为难能可贵,是为后人叹服。
(7)鸠摩罗什(343—413)图:通宵译经
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对汉文修养很高。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他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译经300余卷。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
(8)菩提达摩(?—528)图:1、一苇渡江2、达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教。据禅宗史籍记载,他是释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国禅宗初祖。
他到金陵后同梁武帝谈禅,语不投机,决意渡江北上传教,据说达摩渡江时,西岸百姓想见识这位远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开离码头。达摩便向一位老妇借了一根芦苇放入江中,然后立足苇上,一会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妇施礼,并将芦苇推过江去。
达摩过江后,落迹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对石壁,闭目参禅,日复日,年复年,终于在面壁9年之后,领悟禅机。传说达摩结束坐禅时,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后人便将石洞叫《达摩洞》,壁石称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详)图:顽石点头
东晋僧人,聪明异常,15岁便能登座讲法。从罗什游学多年,对佛旨已深达玄奥。依据“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阐提人皆可成佛”此创见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守旧之徒便说他邪说惑众,遂把他摈出僧众,逐出建康。据说他到了苏州坚信自己的学说没错,便在苏州虎丘上竖立石头作为听众,向石讲道。当讲到“阐提也有佛性”时,他问众石“我说的是否契合佛心呢?”众石皆点头首肯。这就是着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后来《涅盘经》传到南方,内中果然称“阐提悉为佛性”众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
(10)智顗YI(538—597)图:梦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他弘法30余年,所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奉《法华经》为经典依据,因此天台宗也称法华宗。他一生造寺36所,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他的着作很多,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赤山法华院属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图:纵达论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于金陵,是“三论宗”的创始人,一代宗师。由于“三论宗”开宗明义的讲“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时代的帝王不接受这种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样有影响,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论宗后来由他的弟子高丽人慧灌传入日本,在日本大兴其道,被称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图: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国律宗南山宗创始人。律,就是戒律,对于佛教来说,戒律是颇为重要的,由于他长期住在终南山,并在山中确立了他的律学规范。故世称他为“南山律师”,他确立的“四分律”成为后世沙门规范。他同时还是一位佛史学家,着书颇多。
(13)玄奘(600—664)图:1、孤行取径2、威服众贼3、丰碑
唐代高僧,是中国佛教四大译师之一,法相宗创始人。13岁出家。29岁西越大漠,万里孤征,历尽艰险,往返17年,行程五万余里,历138国,取经回国后将西域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受业弟子数千人。他在印度时曾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与到会的18位国王,四千余僧众及2千多外道教徒辩论,无人能对他的教判提出异议,名震全印度,回国后创立唯识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着的翻译家,他一生译经75部1335卷,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是东方着名的高僧,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闻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宫道场,唐高宗哀恸伤痛,为之罢朝。送殡者京城500里内达百余万人,京师道塞。
(14)开元三大士(713—741)图: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开元年间创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他们都是唐代来华的外国高僧,系统地将印度密教传到中国,故称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原为天竺人,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做了国王后不久便让王位于其兄。自己出家为僧,到80岁他奉命来中国弘教,唐玄宗奉其为国师,九十九岁圆寂。在善无畏来中国后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刚智携同弟子不空经广州。直达洛阳,被玄宗礼为国师。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金刚智圆寂后,他奉遗命和唐朝国书,航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精修密法,并搜集到密教经典一千多卷,天宝5年返回长安,一面译经,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寿圆寂。不空一生共译出密教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余卷。他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释经家”之一,并被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尊为国师。
(15)慧能(638—731)图:法力制杀手
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藉范阳,生于岭南。三岁丧父,仪风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承传弘忍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在我国佛教史上创宗立派的宗师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哲学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16)法藏(643——712)图:华严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贤首,或号“贤首大师”,复号“康藏国师”。“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于17岁从云华寺学《华严经》,历高宗、武则天、中宗,于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圆寂,年70岁。法藏一生为创立和弘扬华严宗做出了毕生的贡献。他的着作很多,系统地阐述了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世称法藏为“华严三祖”武则天还将《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
(17)一行(683——727)图:夜观天象
唐代高僧,着名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生于高宗弘道元年。于玄宗开元15年圆寂,年仅45岁。卒谥“大慧禅师”。
一行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代。幼即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21岁出家,参与善无畏译场,并作《大日经书》二十卷。他还着有《大衍历》二十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七政长历》三卷,《易论》十二卷,《心机算术》一卷等。一行还制成了浑天铜仪和黄道铜仪。利用这些仪器,一行发现了恒星的移动现象。这比西方恒星自行观点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发起在全国12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赞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一行在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18)怀海(720——814)图:百丈禅师度老狐
唐代禅师,因他在百丈山传教授弟,世称“百丈禅师”。以前禅僧多居律寺,怀海以禅宗和律宗习惯不同,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卒后,唐穆宗谥“大智禅师”。因怀海之力,马祖一派遂形成为“洪州宗”,门徒众多。由于他在传教中曾与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后代的禅师他称之为“野狐禅”。
关于“野禅狐”的来历是这样的。怀海每次登堂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个老人混在众僧当中听讲。有一天百丈禅师说完了法,众僧也都散去了,只有这老人却留在禅房不肯离去。怀海近前问道:“请问老施主有什么指教吗?”那老人回了一礼说:“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断断续续地说到:“我原本是一个修行者,只因有一个年轻道人向我请教问题:‘一个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轮回当中,做一个没有生死的长寿仙人呢?’我当时不假思索的告诉他:‘大修行的人当然不会落入因果轮回当中了’结果我说错了,刹时间天摇地动起来,在我坐禅的地方涌出一只野狐!它拿着手铐将我铐住,粗声粗气的说“你是我们野狐国的一个了。”我成了野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还不得超脱,我到底错在哪里,请大师指点,弟子感激不尽!”
“不是不落入因果轮回,而是不昧于因果轮回!”怀海毫不犹豫地说。
然后他解释到:“圣者的伟大,不在他脱离因果轮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变万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于因果轮回当中,却又不受因果轮回的愚弄。所以说。圣者是落入因果却不昧因果呀!”
“难道圣者不能超脱生死轮回吗?为什么还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满脸狐疑地问。
“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者的地方!”就佛陀来说,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禅定自娱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为了广度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他宁肯忍受疾病与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间与我们同甘共苦。”
老人听到这里,干瘦的脸上透出一丝红光,跪了下去,老泪纵横地说:“感谢大师开导之恩,让弟子从此脱离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时分,弟子就蜕化去了,恳求大师,能为弟子收尸,并以僧人去世的礼节掩埋。”说完,就消失在庙后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怀海召集全寺的禅僧,来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见有一只刚刚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怀海命令众僧以僧人逝世的礼仪,将他埋在古松下,后来还托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个名叫黄檗希运(后成为怀海门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来问怀海:“大师,那修行人如果当时说对了,那他目前应该在哪里呢?”
“你过来,我告诉你!”怀海招招手说。
只见黄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给了百丈一个耳光!那怀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手大笑着说:“原本要给你一个巴掌,没想到你这家伙却比我厉害。”说完这师徒两人竟笑成一堆。
这则故事也就说明了他的禅门机巧和禅风,因为真正的解脱,真正的佛是没有形相的,因此也没有方位,不能问他在哪里。黄檗知道这点,却故意问了师父这个没有道理的问题,所以怀海说原本要给他一个巴掌。然而,正是因为黄檗已经知道问题的荒谬,也知道师父会给他一个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为强,打了百丈一个耳光!禅门中虽有师徒间的峻厉,却也有怀海、黄檗间的幽默。
(19)道济(1148-1209)图:济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缘,世称“济公”。生于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寿61岁。佛教徒把他神话为罗汉,称为“降龙”。由于他一生惩恶扬善,救济世人,后人便将这位不守戒律的罗汉编写成各种传奇故事,现流传于世的即有六七种之多,故济公活佛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20)弘一(1880—1942)图:以佛救国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国近代着名的文人、僧人,是一个经法、书、画、印、音乐、戏剧无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学日本,1910年回国后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门而忘记国家命运,他响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宗教界产生巨大影响,此后许多佛门子弟不仅宣传抗日,有的还脱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杀敌的战场。1942年,李叔同圆寂于泉州,寿66岁。佛门尊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
(21)鉴真(688—763)图: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自幼出家,45岁成为南方戒律的权威。由他授戒的门人达四万之众。唐天保元年(742)应日本留学僧之邀东渡弘法。这样鉴真就以55岁高龄开始了他那光照史册的东渡壮举,并为此奋斗了12年。12年间,鉴真一行六次东渡,前5次均遭失败。其中第5次东渡时,因遇风暴,竟被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前后共有36人献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离去,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了,然而鉴真东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动摇。753年他又一次东渡,经过一个多月的漂泊,终于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岛,把当时盛唐文明全部介绍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使日本佛教界发生了根本变化,经鉴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进行佛教传戒,首创日本律宗的始祖,并被日本天皇授以“传灯大法师”位。为中日文化、医学、建筑,交流和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捌’ 唐代西行印度取经的三藏高僧之名"玄奘"的来历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着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yi),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着《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着。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着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着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弟子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