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
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
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于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你。 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 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
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1)印度奶奶如何熬菜扩展阅读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总人口约13亿,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国。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固族、泰米尔族等。 72%为印度-雅利安人,25%为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种族主要分为五个类型,以进入印度的时间先后排序,分别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即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蒙古利亚人(即黄种人,亦称亚美人种)、达罗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达罗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构成了现今印度人口的绝大部分,一般意义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们。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种族。他们属于尼罗格人种尼格利陀类型,最初来自非洲。这一人种的特征是:肤色暗黑,头发纤细卷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宽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达尔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尔邦和库奇山区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乌拉里人和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身上,都还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尼格利陀人长期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最为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新移民到来以后,尼格利陀人多被他们屠杀、同化,或驱赶到人迹罕至的丛林以及孟加拉湾中的岛屿
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大规模迁入印度。他们亦被称为前达罗毗荼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原始澳大利亚人一般为中等身材,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肤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较宽,嘴唇较厚。
现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东部广阔地带的蒙达人、高尔人、桑塔尔人和比尔人普遍被认为就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
他们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体貌特征、生活方式以及语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库龙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亚人的后裔。
原始澳大利亚人信奉泛灵论。泛灵论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为印度东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干部落民所笃信。他们轻易不对树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该邦还拥有很高的森林覆盖率。
‘贰’ 印度厨师厨艺有多恐怖,怎样的神操作,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说实话我没有去过印度这个国家,也没有去到印度餐馆吃饭,并不太清楚印度菜到底该如何做,也不清楚印度菜到底好不好吃,但是最近看到的一条短视频真的是刷新了我对厨师以及食物的认知。
但其实印度也有很优秀的厨师,普沃尔2008年去到澳大利亚,2009年成为一名厨师,他的老板说至少在当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普沃尔媲美,2013年7月以“无人能比的厨艺技能”获得了澳大利亚永久居住权,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叁’ 印度人做饭为什么都加西红柿和洋葱
民以食为天。印度人的食以洋葱为先,吃饭做菜没有洋葱或者吃不起了,就跟天要塌下来了一样,自然会人心惶惶,社会动荡。
要说洋葱对于印度饭有多么重要,讲一个故事。有位网友在网上发贴问:“我想做印度咖喱鸡,但是我只有一头洋葱。我能不能不用洋葱做这道菜呢?”不少热心的网友纷纷回贴出主意,有的说:“如果只是你一个人或者最多两个人吃,只有一头洋葱也还凑合。洋葱是咖喱汁中最基本的成分,没有它就平淡无味。”有的说:“洋葱给印度菜肴带来许多风味。如果你不用,也许行,但是味道就不一样了。”一位自称是家长的网友回复说:“你需要空气来呼吸吗?你当然需要洋葱。洋葱是任何印度菜的基本成分。”
印度人家里做菜离不开洋葱,到印度餐馆吃饭,就像韩国餐馆先给你上点泡菜一样,要先上一点生凉辅菜,有黄瓜片、西红柿片等,但是生洋葱片必定首当其冲。其他带有洋葱的印度饭菜就数不胜数了。在印度,洋葱可以称得上是全民食品,不论是富豪,还是乞丐,餐中必有洋葱。
‘肆’ 印度人为什么总是喜欢把菜做成糊状
印度人喜欢将菜做成糊状,这是来自于多种因素得出来的结果。第一,印度首先是一个宗教大国,因为他们的宗教导致他们的肉类摄取很有限度,因为肉类对于他们来说可使用的只有那几种,也就极大程度的限制了他们的烹饪方式。
发展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汤汁已经成为了印度食物中的一种灵魂所在。再加上印度人一般习惯用手或者是勺子吃饭,这就使得他们的汤汁不会太清,浓稠的汤汁配上干硬的米粒会让手抓饭更香噢。
而且在印度,因为贫穷等多方面的因素,印度人家庭的厨房。就是小小两个炉子,搭配上一个小桌子,这样子的厨房很难让人做出什么美味佳肴了来,所以说多品种糊状的食物对于他们来说也更加的方便快捷。这样子做出来的饭菜也更加容易保存,不那么容易滋生细菌。
‘伍’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把菜做成“糊糊”这样吃很美味吗
印度人喜欢吃浆糊的东西,跟印度的气候,印度吃饭的方式以及印度人的口味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在我们眼中一般都是一个奇葩的国家,比如印度的奇葩电影,经常能令我们捧腹大笑,印度上厕所甚至是吃饭的方式,都让我们觉得与常人不同,其次就是印度街道以及人民生活中脏乱差的现象很严重,但印度依旧是一个我们经常关注的国家,那你会发现印度人的食物基本上都是成糊状的,比如说咖喱饭里面的薯仔就是那种薯仔泥,一年就碎,那么为什么印度喜欢把菜做成糊状呢?
跟做菜喜好有关
我们如果去过印度,或者说看过印度做吃的的视频,你就会发现印度美食最大的特色就是经常会在一些主食上面糊上一些各种各样的香料,最常用的东西就是把卡莉和香料糅合在一起,这种水状的调料那么做出来的东西自然软趴趴的像糊状。所以说印度人喜欢把菜做成糊状,跟他们做菜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说这些食物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吃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陆’ 为什么印度人做菜一定是要把所有的菜做成糊糊状的
首先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印度的环境是那种常年温度比较高的,尤其是到了夏天以后,温度特别的高,这种环境下新鲜的食物是很难保存的,但是如果把他们做成糊状的话,在里面加入了各种香料和调味料,就不容易坏的,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点,而且也特别方便。除了香料,印度人还喜欢吃薄饼,用薄饼蘸糊糊,吃起来非常方便。能包含各种香料,还能用薄饼蘸着吃,当然糊糊会受到欢迎了。虽然都是糊糊,但是印度人早就在漫长的烹饪中熟练使用各种复杂的调料,因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丰富的味道。这样来看的话,在味道方面,中国菜未必能打得过印度菜。
在印度的饭锅里不管是什么菜都是被剁碎的,薯仔剁碎,葱头剁碎,鸡鸭鱼肉通通剁碎,印度人对于糊状的食物情有独钟,这样的习惯是跟它的国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 。
‘柒’ 舌尖上的印度,印度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特色美食小吃
印度菜以咖哩闻名,主要以鱼、肉、蔬菜等不一样食材来调合多种多样香辛料,有浓郁的香味。听说,印度菜特色就是调味品多,单菜都10种之上调味品。印度有什么特色美食?咖哩牛肉、咖喱牛肉、什锦咖喱鲜蔬等都是比较普遍的印度美味。此外,印度奶茶及饭后甜点也具有地方特色。印度十大特色美食小吃,刺激你的味蕾。
起源自旁遮普邦的天多利烤鸡是着名印度特色美食,以香辛料和奶酪将黑椒鸡块腌过,再涂上烧烤汁,然后放入圆柱形的陶泥烧烤箱内烤串。烧烤汁由很多种香辛料调配成的,包含肉桂粉、月桂叶及丁香等,令味儿层级更丰富。烤鸡腿公布后,有点焦脆,让人胃口大开。
印度饺子也叫印度咖喱酱饺,是一种路边摊小吃,尖尖的像一个金字塔式。印度饺子的内陷一般会有牛羊肉、牛肉、鸡脯肉、圆葱、士豆泥、蓝莓干、腰果仁、蔬菜水果、扁豆松籽等,再混和印度香辛料制成的。印度饺子的特点是三角形的,吃的时候先要炸成金黄,沾上香薄荷酱吃。
除此之外,印度饺子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甜水饺,用坚果和椰子肉做为包馅,煎炸或是烤制成的,煎炸后饺子金黄酥脆,千果椰子肉的香甜味儿更加凸显。
印度菜比较独特,并不是每个人可以接受的,但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法。未来出国旅行需要了解一些文化礼仪,不然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贻笑大方。
‘捌’ 印度的咖喱手抓饭好吃吗,他们是如何制作的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认识,并不在于风景有多美,文化有多精美,历史有多古老,反而只是一道菜品就能牢牢地抓住人的味蕾,抓住人的心。
所以不是所有的咖喱都辣得让人受不了,不过要想吃较为纯正的咖喱料理,还是要配合着相应的辣度来感受咖喱的风味比较好,甚至大多数对咖喱沉迷的人,也不断地在挑战咖喱的辣度等级,咖喱文化就这样在全球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