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公司怎么扩张的

印度公司怎么扩张的

发布时间:2022-08-04 14:52:24

❶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基础

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但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仲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和丝绸,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割让香港予英国。 通过这个法令英国国会对公司的管理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确地建立了国会对公司的主权和最终控制权力。此法令承认公司的政治职责并明确规定“公司为皇室代行皇室之主权,而不是为公司自己获得主权”。
虽然东印度公司在国会里的说客和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这个法令还是通过了。它引入了实质性的政府控制,将公司统治的地区形式上纳入皇室管理下,但皇室将其主权以四万英镑的租金租给公司两年。在这个条件下孟加拉总督华伦·黑斯廷斯升级为高级总督,对整个英属印度拥有管理权。它规定虽然黑斯廷斯是公司理事会任命的,但今后这个职务要由皇室指令的四人委员会来任命。黑斯廷斯被授命宣战和签署和平条约的权利。英国司法人员被派往印度施行英国法律。总督和四人委员会拥有所有立法权。由此黑斯廷斯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印度总督。公司允许继续维持其实际上的贸易垄断地位,代价是上述的两年的交款和每年向英国出口至少若干货物的义务。管理机构的费用也由公司支付。这些一开始公司希望获得的条件后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每年的经济负担。公司的经济状况继续不断下降。 1784年东印度公司法案(皮特法案)
这个法案有两个重要内容:
·公司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法案明确区分公司的政治任务与它的商业活动。法案明确规定公司的政治活动服从英国政府命令。为了达到这个任务,法案就印度事务建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大臣、一名国务大臣和四名由国皇任命的枢密院顾问官。法案规定该国务大臣为委员会主席。
·英属印度的内部管理:这个法案为英国在印度的中央官僚管理机构奠定了基础,这个官僚机构将在20世纪初在乔治·纳撒尼尔·寇松,第一代寇松男爵总督任内达到其顶峰。
这个法案的颁布是因为当时人们认识到政府控制与公司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有解释的余地。政府也感到它有义务回复被占领地区的当地人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的人道呼吁。公司过去的股东埃德蒙·伯克在1783年就认识到这些情况应该被处理而提议了一条《1783年规管法案》,但伯克的法案被公司的说客反对掉了,他们指责伯克法案中指令委员会的建议有利于伯克自己的亲信。 这个法案扩大了总督的权力,它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总督可以不顾委员会多数意见而自己负责做出决定,同时它还规定总督和军队司令可以由同一个人担任。
这个法令确定了皇室与公司之间的界线。从此公司成为皇室的一个规则服从机构,它自己有比较大的自由和责任,以获得稳定的扩张和巩固。公司与皇室达成了互相信任后它继续通过威胁和引诱来扩大其地盘。到19世纪中它的统治地包括印度大多数地区、缅甸、新加坡和香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受它的统治。 东印度公司的侵略政策使得它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印度的王公都成为公司的附属。但战争的费用使得公司的经济濒临崩溃。公司不得不向国会乞求帮助。1813年的法令是在这个情况下颁布的,其中包括:
·确认公司占领的印度地盘的主权属英国君主。
·公司特许状被延长20年,但是 除茶叶贸易与与中国的贸易外,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被剥夺。公司必须将其贸易与地区帐务区分开来。
·印度对传教士开放。 这个法案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和随之产生的对市场的追逐,以及放任政策政策的所促成。
法案内容:
·剥夺公司的商业职能
·将公司的政治和管理权威再次延长20年
·管理委员会获得全部控制公司的权力和权威,管理委员会主席形同“印度事务的部长”
·加强中央集权制,给予总督管理和控制所有民间和军事事务的权力和权威
·建立了一个立法机构
·任何公司内关于印度事务的职务在授职时任何人不因其宗教、出生地、来源或肤色而受歧视。
此时英国继续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1845年它买下了丹麦殖民地特兰奎巴。东印度公司将其影响扩张到中国、菲律宾和爪哇岛。通过向中国贩卖在印度收割的鸦片它解决了与中国茶叶贸易的逆差问题。中国试图禁止贩卖鸦片的努力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案》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
“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在1987年,有咖啡商人成立了一间名为“东印度公司”的有限公司,并于1990年申请以原东印度公司的纹章作为自己的商标。但专利局则指“使用这个纹章的公司不能称呼自己为‘东印度公司’”,但到了1996年,该公司更为自己成立了网站。该公司现时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售卖圣赫勒拿岛的咖啡,并有出版一本介绍东印度公司历史的书。但是要注意的是,尽管该公司声称成立于1600年,但它与原公司在法律上完全没有关系。 东印度公司曾出现在2006年电影《加勒比海盗2》中,但故事却设定发生在地球另一边的西印度。

❷ 世界上最早的东印度公司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成立的主要干什么

东印度公司,全称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 H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主要负责鸦片贸易,
1.扩张大英帝国领土。
2、殖民掠夺,积累商业资本。
3、战略要地,北指阿富汗,南指东南亚,东指中国。成为有力的战略支撑点。
4、加深殖民化,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支持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进了殖民化浪潮。
5、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
6、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❸ 东印度公司旗下的大量商馆,何以成为一个个小型殖民地

东印度公司最初成立之时,仅仅是由一些伦敦商人为了在印度进行贸易而联合成立的公司,但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公司不断地从英国王室攫取贸易以外的权力,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纯商业性质的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商业、政治、军事、司法的殖民帝国。

自此之后,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商馆,并将他们打造为一个个殖民地的存在,企图在未来利用这些商馆,完全控制印度。而与此同时,莫卧儿帝国战乱频繁,已处在崩溃的边缘。

❹ 英国东印度公司非常出名,它是如何崛起的

英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都遍布着他的殖民地,所以英国想将生意做到海外,当时的印度是个被殖民的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权,自己的领土和海域都在他国的掌控之中,当时好多的国家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包括法国东印度公司,苏格兰东印度公司等等,但是最强大的还是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

本来正当的生意就非常的赚钱,但是英国并不满足于此,后来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土地开始大量种植罂粟,开始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因为鸦片的利润是非常大的,包括食盐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疯狂地向其他国家输送鸦片,其中就包括中国,从某种方面上说中国也帮助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❺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吗

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命令,特许刚刚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活动,图为设在伦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不久,东印度公司便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
最初,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商业事务所和商馆,只是从事贸易活动.后来,公司势力逐渐扩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公司,而是一个拥有武装的政权机构.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把法国势力赶出了印度;接着占领了印度的大量土地,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当地财富,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除此之外,东印度公司还征收苛捐杂税,种植鸦片,向中国和东南亚一带走私贩卖鸦片,获取不义之财.

❻ 东印度公司的侵略范围只限于印度吗

当然不是.

影响
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在伦敦Leadenhall Street。它主要创造了英属印度。1717年莫卧尔帝国皇帝下令免除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的关税,这给该公司对印度贸易一巨大优势。1757年罗伯特·克莱夫爵士在普拉西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使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一个经济和军事力量。1760年除少数海岸贸易点外,法国被逐出印度。 东印度公司对从英国到印度的路途也有兴趣。早在1620年该公司就称对南非的桌山有拥有权。后来它占领和统治了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在香港和新加坡被英国占领后,参与了建设,它雇佣威廉·基德对付海盗,在印度引入和种植茶。公司历史上其它值得注意的事件有它将拿破仑关押在圣赫勒拿岛上,伊莱修·耶尔靠东印度公司发财。其产品在英国美洲殖民地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 东印度公司的公司旗由圣乔治十字和横杠组成,有可能是美国国旗的榜样。对历史上两面旗帜的比较说明这个论点有一定的道理。东印度公司的旗帜是1600年代设计的,美国国旗是1777年设计的。 东印度公司的船坞为圣彼得堡提供了一个原型,其管理机构的一些成分一直延用到印度的官僚机构,而其公司组织则是早期股份公司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公司对孟加拉地区的财政要求使得当地政府面临1770年的饥荒束手无策,这次饥荒在1770年到1773年间导致上百万人死亡。 创建年代
东印度公司的全名是“伦敦与东印度贸易的商人的管理和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的商人组织的。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50年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但一开始东印度公司对荷兰对香料贸易的威胁非常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东印度建立一个持久的据点。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此后两年中,东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湾赛葵的默吉利伯德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个工厂。由于公司在印度登陆后报告说获得了很高的利润,英王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颁发了补充许可证。1609年詹姆士一世延长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并将其期限定为无限期,除非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特权将被取消。
在印度立足
英国商人经常在印度洋与荷兰和葡萄牙竞争者发生武装冲突。1612年东印度公司战胜葡萄牙人,使他们获得莫卧尔帝国皇帝贾汗吉尔的青睐。英国人认识到在远洋作战的胜败是暂时的,因此他们决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双方政府支持的立足点。他们要求英王采取外交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1615年,英王詹姆斯一世派托马斯·诺爵士拜访贾汗吉尔,贾汗吉尔是印度亚大陆70%的领域的统治者。这次外交拜访的目的在于在苏拉特和其它地区授予东印度公司独一无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厂的权利。作为交换,公司愿意向贾汗吉尔提供欧洲市场上的货物和珍品。这次旅程非常成功,贾汗吉尔通过诺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作为对你的王家的恩爱我向所有我统治的王国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国商人作为我的朋友。他们可以在任何他们愿意的地方居住,他们享受无限制的自由。不论他们到达哪个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准打扰他们。不论他们在哪个城市定居,我下令给所有我的总督和长官给予他们任何可以给予的、他们所需要的自由。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和向他们的国家运输。
为了加固我们之间的热爱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们的船运来各种珍品和适合我的皇宫的商品,以及您有机会给我传递您的王家信件,以让我欢欣您的健康和事业发展。愿我们的友谊永恒。

扩张
在这样明显的保护下东印度公司很快就超过了在果阿和孟买建有基地的葡萄牙人。在苏拉特、金奈(1639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它建立了大本营。到1647年为止它在印度已经建立了23个工厂(即基地),有90个雇员。其中大的基地有位于孟加拉的威廉堡、在金奈的圣乔治堡和孟买城堡。1634年莫卧尔皇帝将他对英国商人的优待扩展到孟加拉地区(1717年甚至完全赦免了孟加拉地区的关税)。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货物是棉花、丝绸、靛青、硝酸钠和茶。同时东印度公司不断对荷兰人通过马六甲海峡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挑战。1711年,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来使用银换取茶叶。1657年奥利弗·克伦威尔更新了1609年的特许证并对公司的股份分配进行了小的调整。英国王室重建后公司的地位更加提高。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个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队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从事军事行动的权利因此对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680年代公司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要人员来于对当地居民的征募。到1689年为止东印度公司可以说是印度的一个“国家”,它自主地控制着孟加拉、金奈和孟买的统治,拥有可怕的和有威胁性的军事力量。 贸易垄断
许多公司的职员发财回到英国后建立了自己的不动产、企业和获得了政治权利。在英国议会中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说客队伍。但一些原来与东印度公司协助的有野心的商人也对公司施加压力,他们希望能够在印度建立自己的私人公司。在这些压力下,1694年议会通过了一个非管制法令。这个法令允许任何英国公司与印度贸易,除非议会通过法令禁止该贸易。这样英国议会实际上取消了施行了约100年的特许证。1698年议会通过法律建立了一个平行的“东印度公司”(官方名字为“英国与东印度贸易公司”)这个公司拥有国家保障的200百万英镑的资金。但旧公司强大的分股人很快就购买了31.5万英镑的新公司的股份,这样他们就在新公司中占多数了。两个公司在英国和在印度抗争了一段时间,都想获得贸易的主宰地位。但很快就看得出老公司实际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竞争。最后两个公司于1702年合并,同时参加合并的还有政府的一些机构和两个其它公司。这个新公司向政府出借了320万英镑,作为交换获得了此后三年的独一特权。这个合并公司的全名为“英国与东印度贸易商人的联合公司”。 此后几十年中议会和东印度公司之间不断争战,公司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设施,而议会则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占用公司的财富而同时不使它获得更大的自主权。1712年虽然公司还清了它的债,另一个法律重申了公司的地位。1720年英国15%的进口来自印度,几乎所有进口通过东印度公司。公司通过其说客它再次保证了其影响,1730年公司的许可证被延长到1766年。 此时英国和法国成为了大敌。两国之间常常为控制殖民地而发生小战争。1742年,由于政府惧怕战争会导致的财政困难同意将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的期限延长到1783年,代价是公司向政府再贷款100万英镑。最后小冲突真的导致了战争。从1754年到1763年在七年战争中英国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加固其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领地。战争也波及到印度。公司军队与法军在那里爆发冲突。与此同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超过了它的欧洲竞争者。由于战时军队和经济的补给需要与印度的贸易大增,同时英国获得原材料的能力和生产方式的效率也提高了。其结果是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个富强导致的生产和需求又提高了它对远洋贸易的需要。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世界市场的唯一主宰,它在政府决定获得了不可挑战的影响力。 威廉·派恩在他1808年的书《伦敦的微观世界》中写道: 1801年3月1日,东印度公司欠债5,393,989英镑,拥有动产15,404,736英镑,其销售从1793年2月从4,988,300英镑提高到今天7,602,041英镑。

殖民垄断
七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军战败,这挫折了法国的帝国愿望,也削弱了法国境内工业革命的影响。公司总督罗伯特·克莱夫在印度获得了一次出奇的胜利,战败了那里的法军,重占圣乔治堡。在1763年的巴黎条约中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雅南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虽然这些小贸易点在此后两百年中保留在法国手中,但法国对印度土地的愿望被打破了,对东印度公司来说这消灭了它的一个大的经济对手。相反的,东印度公司此时拥有一支有纪律、有经验的军队,它得以从其在金奈的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
当地反抗
但是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57年克莱夫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了法国支持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这次胜利却使得英国与莫卧尔帝国之间的关系变坏了。在奥郎泽布皇帝被废黜后,莫卧尔帝国已经处于分裂过程中。在与公司作战败绩后,莫卧尔皇帝放弃了对孟加拉、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统治。克莱夫由此成为第一位英国在孟加拉的总督。传奇的迈索尔国王提普苏丹也为英军提供了一些烦恼。他是法国的同盟者,在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中,他继续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1799年英军占领迈索尔,提普苏丹被杀。此后公司继续逐渐削弱当地的反抗势力,占据了孟买及其附近地区。在这些战争中,阿瑟·韦尔斯利,后来的第一任威灵顿公爵,初露锋芒,这是他通向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的道路的起点。这样英国占据了整个南印度、东印度和西印度。最后的阻力是北部德里、奥德、拉杰普塔纳和旁遮普的王公。公司通过施加压力、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这些公国联合抗英。从1757年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东印度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它变得越来越象一个国家,而不象一个贸易企业了。

经济困难
虽然公司在征服反抗国家方面越来越大胆和野心勃勃,但公司无法管理占据地盘的巨大耗资也越来越明了。1770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当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饿死)在英国本土也敲响了警钟。由于劳动效率的降低英国在孟加拉占领地区的军备和管理支付不断增加,失去控制。同时在工业革命后时期欧洲的贸易也萧条。英国缠入美国革命,而法国也濒于爆发革命。公司绝望的总裁们向议会呼吁提供经济资助。1773年议会通过了茶叶法令。这个法令给予东印度公司在与美洲贸易时更大的自主权。公司的垄断行为导致了波士顿茶叶事件。这是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事件。
管理法令

1773年东印度公司法令
通过这个法令英国议会对公司的管理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明确地建立了议会对公司的主权和最终控制权力。此法令承认公司的政治职责并明确规定“公司获得的主权是为王家,而不是为公司自己获得的主权”。 虽然东印度公司在议会里的说客和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这个法令还是通过了。它引入了实质性的政府控制,将公司统治的地区形式上纳入王家管理下,但王家将其主权以四万英镑的租金租给公司两年。在这个条件下孟加拉的管理人华伦·黑斯廷斯升级为总督,对整个英属印度拥有管理权。它规定虽然黑斯廷斯是公司理事会任命的,但今后这个职务要由王家指令的四人委员会来任命。黑斯廷斯被授命宣战和签署和平条约的权利。英国司法人员被派往印度施行英国法律。总督和四人委员会拥有所有立法权。由此黑斯廷斯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印度总督。公司允许继续维持其实际上的贸易垄断地位,代价是上述的两年的交款和每年向英国出口至少若干货物的义务。管理机构的费用也由公司支付。这些一开始公司希望获得的条件后来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每年的经济负担。公司的经济状况继续不断下降。
1784年东印度公司法令

这个法令有两个重要内容:

公司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法令明确区分公司的政治任务与它的商业活动。法令明确规定公司的政治活动服从英国政府命令。为了达到这个任务,法令就印度事务建立了一个控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大臣、一名副部长和四名由国王任命的枢密大臣。法令规定该副部长为委员会主席。
英属印度的内部管理。这个法令为英国在印度的中央官僚管理机构奠定了基础,这个官僚机构将在20世纪初在乔治·内森尼尔·柯曾的总督时期达到其顶峰。
这个法令的颁布是因为当时人们认识到政府控制与公司权力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有解释的余地。政府也感到它有义务回复被占领地区的当地人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的人道呼吁。公司过去的股东埃德蒙·伯克在1783年就认识到这些情况应该被处理而提议了一个法令,但伯克的法令被公司的说客反对掉了,他们指责伯克法令中指令委员会的建议有利于伯克自己的亲信。

1786年法令
这个法令扩大了总督的权力,它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总督可以不顾委员会多数意见而自己负责做出决定,同时它还规定总督和军队最高指挥官可以由同一个人担任。 这个法令确定了王家与公司之间的停火线。从此公司成为王家的一个规则服从机构,它自己有比较大的自由和责任,以获得稳定的扩张和巩固。公司与王家达成了互相信任后它继续通过威胁和引诱来扩大其地盘。到19世纪中它的统治地包括印度大多数地区、缅甸、新加坡和香港。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受它的统治。
1813年特许法令
东印度公司的侵略政策使得它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印度的王公都成为公司的附属。但战争的费用使得公司的经济濒临崩溃。公司不得不向议会乞求帮助。1813年的法令是在这个情况下颁布的,其中包括:

确认公司占领的印度地盘的主权是英国国王。
公司特许证被延长20年,但是
除茶叶贸易与与中国的贸易外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被剥夺。
公司必须将其贸易与地区帐务区分开来。
印度对传教士开放。
1833年特许法令
这个法令的背景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和随之产生的对市场的追逐,以及对经济政策的放松。 法令内容:

免除公司的经济义务
将公司的政治和管理权威再次延长20年
检查委员会获得全部控制公司的权力和权威
加强中央集权制,给予总督管理和控制所有民间和军事事务的权力和权威
建立了一个立法机构
任何公司内关于印度事务的职务在授职时任何人不因其宗教、出生地、来源或肤色而受歧视。
此时英国继续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1845年它买下了丹麦殖民地特兰奎巴。东印度公司将其影响扩张到中国、菲律宾和爪哇岛。通过向中国贩卖在印度收割的鸦片它解决了与中国茶叶贸易的逆差问题。中国试图禁止贩卖鸦片的努力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3年特许法令
这个法令规定英属印度保留在公司的管理下,直到议会另作决定。
结束
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行政管理成为英国劳务制度的原型。1813年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后公司渐渐脱离了贸易业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公司将它的管理事务也交付给了英国政府,印度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1860年代中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公司仅帮助政府从事茶叶贸易(尤其是与圣赫勒拿岛)。东印度公司股息救赎法令生效后公司于1874年1月1日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的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❼ 东印度公司的加速扩张

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❽ 东印度公司的大炮威力是不是非常大呢

东印度公司是1600年12月成立的
那个时候的炮弹,都是实心弹,除了葡萄弹(船炮用,也是实心弹,不过是多个实心弹一起用)和散弹(陆地炮用,多枚实心弹一起用)对人伤害大外,实心弹其实震慑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因为它不能爆开,所以只有被炮子撞到了的才受伤或者死亡外,就只有击打在木头或者石头上,造成的溅射伤害了,这个可能性很小。
鸦片战争时期,我国还有一首歌“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可见当时的大炮,真没什么效用。对人的杀伤力很小。
当然,这种实心炮,用来攻城或者攻击木头做的舰船,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东印度公司那个时期,没有底火,只有黑火药,力度也有限。就清朝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也才能打一公里多点的距离。要到鸦片战争时期,钢制火炮出现,这个射程才真正提上来,最远可以到5km。清朝当年的8000斤的大炮,有效射程才500多米,最大射程1.5km。这还是岸炮,船炮射距更短。英军倒是装备了钢炮,射距可以达到1.5~2.5km。不过这都是1840年后的事情了,1600年,那时候欧洲也是铸造炮,工艺在当时来讲,还不如清朝的。清朝后来搞不赢,主要是满清无能、上下贪腐,加上武器也的确已经远远落后了。
所以,东印度公司,当时也就火枪牛点,火炮真没什么厉害的。当然,这里用来对比是和当时的清朝火炮相比。而讲到实战中的用途,如攻城战和海战,无论是东印度公司的还是满清的,这样的大炮还是很厉害的。只不过用来打人,真是没啥用。火枪就不一样了,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步兵已经开始大量列装了(英国从克伦威尔时期开始军队就大量装备火枪)。而清朝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火枪兵都是少量兵种,而且还不是制作精良的火枪,而是火铳,炮子也是尺寸不统一的铁子或铅子。到1620年,燧发枪也开始大量列装。而满清到1800年,还是火绳枪为主(就是点引线的那种),而且数量极少。燧发枪一直用到了1850年。后来就是近现代化的枪械了。底火开始出现,金属定装弹出现,膛线出现……。有兴趣去各地抗英博物馆看看,在英军大量列装燧发枪的时候,各地的火铳、大抬杆……令人心酸啊(各种各样的火器,尺寸不一样,连外观都不一样。而英军的都是制式装备)。

阅读全文

与印度公司怎么扩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第一条超级公路在哪里 浏览:232
中国姓李的演员有哪些 浏览:805
中国一流哲学家有哪些 浏览:986
怎么炒黑胡椒意大利面 浏览:809
为什么印尼的快餐有脚臭味 浏览:832
意大利古代建筑有哪些 浏览:253
印度首富对严重疫情帮助多少钱 浏览:180
骑马怎么下中国战场 浏览:92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浏览:473
意大利知名女装品牌有哪些 浏览:374
印尼什么手串最好 浏览:342
英国商科读研怎么毕业 浏览:491
中国的重汽豪沃怎么样 浏览:950
英国蓝短猫可以干什么 浏览:912
在英国凡士林是什么 浏览:401
伊朗为什么用拖车 浏览:419
中国功夫运动员有哪些 浏览:298
伊朗的后院叫什么 浏览:881
英国扣船会怎么样 浏览:534
硫磺岛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浏览:504